资料概述与简介
吉林油田高中寒假作业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当下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论坛随处可见,幼儿读《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也是常见现象。然而,究竟何为国学,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等问题,还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以厘清。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近现代所说的国学与古代国学的内涵不同,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在中国影响日盛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即使是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国学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即“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所谓“作为材料的国学”,就是把国学看做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因此研究国学的要务在于辨明其中之真伪、厘清其中之体系、解析其中之因果关系。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大致持此观点。“作为主义的国学”是站在通经致用的角度看待国学的,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思想,以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20世纪初叶的邓实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的诸多学者大致持此观点。“作为文化的国学”则把国学等同于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但凡中国之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皆可归入其中。不难看出,此种国学的外延最为宽广。民国时期《国故》月刊社的发起者张煊等人大致持此观点。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一些人对国学概念的理解也大致相当于此。
针对不同内涵的国学,其继承和发展的手段显然也不一样。对“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在20世纪初叶国学与新学的争论中,胡适有一篇总结性文章——《新思潮的意义》,对继承和发展国学的路径与目标作了阐述,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就是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20世纪我国众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其实都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出来的。应该说,胡适的这一思路对于今天“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仍具有参考意义。
由于“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因此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谨慎。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这些思想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然而,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流思想是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说,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作为文化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则主要针对普通民众。从这个层面来说,继承和发展国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在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读一读《三字经》、《论语》,背一背唐诗宋词,画一画国画,唱一唱传统戏剧,看一看博物馆中各式文物,这些都是普及国学知识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批判地进行。应当明确,普及国学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一个旧式的思想价值体系、一个旧式的社会,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和谐、文明的新社会。
1. 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作为一个词语,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的国学是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
B.“作为材料的国学”是指我们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文章中的国学大致是此意思。
C.“作为主义的国学”,是指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复兴中国传统思想,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
D.“作为文化的国学”是指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都可归入其中。
2. 下列对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胡适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思路,在当今仍具有参考意义。
B.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思想是为封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所以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
C. 针对当下社会中的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不良现象,深挖其历史根源,通过认识历史来实现批判当下时弊的经世致用之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D.“作为文化的国学”的普及,其主要途径有画国画、唱传统戏剧、欣赏博物馆中的各式文物,在大中小学学习《三字经》、《论语》及唐诗宋词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近现代所说的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邓实说的国学与张煊说的国学。
B.“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继承和发展的路径与目标,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作了精辟阐述。
C. 在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可以作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的非常睿智的内容。
D. 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谨慎,否则就容易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因为这种类型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5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共11分)
入黄溪闻猿①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江上闻猿
雍裕之②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注:①此诗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②雍裕之: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8.请简要赏析《人黄溪闻猿》前两句的艺术特色。(5分)
9.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默写(共17分)
10.(1)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2)丛菊两开他日泪, 。《秋兴八首(其一)》
(3)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其三)》
(4)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
(5) ,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7)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8)人生如梦, 。《念奴娇 赤壁怀古》
(9)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劝学》
(1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1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师说》
(1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定风波》
(14)多情自古伤离别, 。《雨霖铃》
(15) ,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共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6分)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五.语言运用与表达
12. 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在“假如我是服务对象”的大讨论中,人们对如何提高机关行政效率 ,我认为,单纯的提高行政效率却不转变政府职能实属 。
②即将迈入大学的我们要学会“瞻前顾后”。“瞻前”指多观察,多思考, 以防危险。“顾后”指懂得感恩,常回母校,切莫 。
A.首鼠两端 釜底抽薪 未雨绸缪 数典忘祖
B.莫衷一是 扬汤止沸 曲突徙薪 得鱼忘筌
C.莫衷一是 扬汤止沸 曲突徙薪 数典忘祖
D.首鼠两端 扬汤止沸 未雨绸缪 得鱼忘筌
1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琼瑶对制片人于正《宫3》抄袭《梅花烙》一事提起诉讼后,于正新戏逃不开质疑的眼睛。对新戏的故事情节是否涉嫌抄袭,于正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尊重改革规律,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旗帜。
D.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悠久, 。 , , 。 , 。因而更显出老街的“老滋老味”。
①透溢出一股浓郁的皖风徽韵
②街道两旁店家鳞次栉比
③但内进较深,形成“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户”的特殊结构
④老街店面一般都不大
⑤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盛极一时
⑥多为双层砖木结构,全是徽派建筑风格
A.②⑥①④③⑤ B.⑤②⑥①④③
C.②⑤⑥①④③ D.⑤⑥①②③④
15.依照第①段的句式,补写出第②段文字空缺的部分。(4分)
①自然的四季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是杏花春雨,是蝉鸣蛙跃,是雨滴秋桐,是雪落北国;是一天天的日升日落,一次次的月缺月圆。
②人生的四季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是__________,是__________,是__________,是安详达观;是__________,一岁岁的成长成熟。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______①__________,铸造铜器了。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_______②_____。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_______③_________。
吉林油田高中寒假作业检测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1.A(范围扩大。原文是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而A项说成专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
2.D(文中说“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 这里将“画国画、唱传统戏剧、欣赏博物馆中的各式文物”也作为主要途径,不正确。)
3.C(以偏概全,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就是说,这些思想并不能直接拿来作为良方。)
4.B.持节:拿着符节。
5.C.(按主谓宾断句)
6. C(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
7.(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
(2) 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
8.①触景生情(1分):作者看到眼前的黄溪小路弯弯曲曲绵延千里,想到了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山中的猿猴声声哀鸣不知来自何处,更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惆怅,(2分)在凄凉,哀婉的氛围中,生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之情。(2分)
②视听结合(1分):从视觉上写“溪路”之曲折,从听觉上写“猿鸣”之哀婉,(2分)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意境,抒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2分)
(如果从其他艺术角度答,言之成理也可。)
9.柳诗写的是贬谪之愁,雍诗写的是羁旅之愁。(2分)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更能突显诗人极度的惆怅和痛苦。(4分)(或答:雍诗所写愁思更浓重。在霜枫冷月的秋夜里,江上一声猿啼就会惊破游子的旅梦,使人断肠,已无需第三声,从而突出诗人极浓的羁旅愁苦。)(第二问作答时言之成理即可)
10.(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孤舟一系故园心(3)环珮空归夜月魂(4)不尽长江滚滚来(5)千呼万唤始出来(6)相逢何必曾相识(7)沧海月明珠有泪(8)一尊还酹江月(9)申之以孝悌之义(1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1)天下云集响应(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3)也无风雨也无晴(1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5)梧桐更兼细雨
11.(1)BE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
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意思答对即可。)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故“敬李鸿章之才”。 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故“惜李鸿章之识”。 ③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故“悲李鸿章之遇”。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故“才不真”。 ②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故“识不透”。 ③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故“遇不值得悲”。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 ①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 ②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 ③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必须围绕梁启超的三方面评价概括分析,搬用第二题答案不给分。)
12. B “扬汤止沸”,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釜底抽薪”,彻底解决问题。“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多对一;“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摇摆不定,一对多。“曲突徙薪”,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强调危险;“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准备。“得鱼忘筌”,达到目的忘了自己的凭借;“数典忘祖”,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13. B试题分析:A.表意不明,“予以否认”,是否认抄袭呢还是否认没有抄袭呢。C.搭配不当,“吹响”与“旗帜”不能搭配。D,结构混乱,应改为“在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之后”。
14. B (⑤是谈历史的,紧随“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悠久”;②⑥构成阐释关系,①是评述应紧随⑥ 后;④③构成转折关系,体现了老街的“老滋老味”。通过寻找突破口即可找出正确答案。另外,标点符号也可作为判断的依据。)
15.天真无邪/ 刚勇无畏/ 雄浑稳健/ 一年年的播种收获
16.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开掘铜矿。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重点实语
1.以荫登第: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凡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中,遇皇帝亲试时,礼部特以名册呈奏,一般皆能得中,称“恩科”。和明清的恩荫不同。
2.抑使自诬:自行承认妄加于己的不实之词。
3.更俾亡辜死乎:使。
4.萃逋庇奸:萃,聚集,收留。逋,逃亡(的人)
5.不输公赋:交纳。
6.前后莫敢诘:责罚,查办。
7.衷甲以逆:衷甲,在衣服里面穿铠甲。逆,迎接。
8.恪乘城救理乘:登上。
9.帝注礼之甚渥:深厚,优厚。
10.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为王事尽力,特指起兵救援王朝。
11.皆反旆而去:出师归来,回师。
12.洎金兵薄城下:洎,等到;薄,迫近,接近。
13.今宜举景德故事:行,做。
14.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15.谓周之失计:计谋错误。
16.为都人遮击:截击。遮,拦住。】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down/gaozhong/gaoyi/yuwen1-gaoyi/17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