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托物言志向日葵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2:51:18 作者山泉

第一篇 托物言志向日葵
《托物言志作文800字:顽强的小草》

实验中学804班:钱朱正(写于七年级)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原野上,一株株花,一棵棵草,随意地生长着。大块小块的新绿显出春天生气盎然的景象。我因受到沉重的打击,出来散心。

漫步在这初春的原野上,刺眼的红叉叉,老师、家长的责骂,同学们的嘲笑时不时浮现在眼前。我十分伤心,感到前途无望,犹如一株草一样埋没在这茫茫原野中了。突然,我的眼光落在一株长在大石缝间的小草上。我走过去,下意识地玩弄那株小草。不料,那株小草异常坚韧,每次都是弄弯了又恢复正常,而其他小草都是被我轻易地弄歪了。我的心深深地受到了震撼:别的小草都生长在这美丽的原野上,无论是阳光、水分等生存条件都比那株小草好很多。那株小草头顶着个大岩石,没有充足的水分,又被大石挡住了阳光。这简直是生存的地狱。

我走过去,蹲下来,奋力搬开了大石的一角,发现它的根系十分发达,蜿蜒曲折,似乎没有尽头,犹如自来水管,悄悄地潜伏在地下。懂得些许科学知识的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小草的生存之路是多么地坎坷,小草该具有多么坚韧的毅力以及坚强的生存意志啊!设想一下小草生长时的情景。一颗不幸的种子落在岩石缝里。面对残酷的环境,它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奋斗。它并力向前,将一座座大石踏扁,成为它成功的垫脚石,锻炼出一副坚韧的身躯。

想到这里,犹如被电击到,我忽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学会奋斗,做到奋斗,努力奋斗,会取得成功,遭受一点点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成功。我顿时云开雾散,伤心的心绪散尽了风的心顿时重见天日。那株坚强的小草仿佛是天使,特地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让我重获快乐。我高兴地向它招招手,感谢它让我走出失败的阴影,为我以后的成功垫下基础,那株小草也向我回礼,凭借着一股风力,向我鞠了一躬。

来时黯淡无光的太阳,无精打采的柳树,无力立稳的石子。仿佛焕然一新,现在是荣光焕发的太阳,随风飞舞的柳树和在空中飞翔的石子,一切都那么美好。懂得了人生道理的我,终于又登上了成功的殿堂。会奋斗的人生是多么充实、美好。那些不幸的人不应该抱怨生活的艰辛,而要像小草那样,化挫折为力量,努力奋斗。最终一定会化贫穷为富有,化碌碌无为为成功的。

第二篇 托物言志向日葵
《2015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一:

《白杨》是一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教学反思二: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白杨教学反思三:

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时,我就心潮澎湃,对那些边疆的建设者产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杨》跟上学期学的《落花生》有相似之处,学生很敏锐的发现:《落花生》一课通过写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具有花生品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一课,好像也是通过写白杨树,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好像”,看来还不是很确定,没有充分的读书,自然不够确定了。但积极性可嘉,值得鼓励。“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说好像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与《落花生》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孩子们听了这话,马上投入到了阅读中。渐渐地,读书声小了。“读完了?”“读完了。”“跟《落花生》一课一样吗?”“一样。”“那告诉我们什么?”“不知道”。呵呵,异口同声。“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读上两遍课文,你就读明白了还用我这语文老师干嘛呢!”“哈哈……”引来一阵笑声。“现在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又是一阵议论。“课文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有这些特点,与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爸爸跟兄妹俩介绍白杨树,目的是什么呢?”在读书过程中,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孩子们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这一心愿?”学生找出了文章的重点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写法跟《落花生》一课的写法非常相似,还记得这种方式叫什么吗?”“借物言志。”有个孩子喊道,学得比较扎实。我将“借物言志”四个字板书到黑板上,“借什么言什么志呢?”“当然是借白杨啦!”“表明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决心。”“只是这些吗?”“不是,还有爸爸不仅决定自己建设边疆,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设边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写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就这样,在《白杨》与《落花生》的比较中,学完了本课。我想孩子们对文章“借物言志”的这种写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源于已有知识的更新,更源于教师在执教时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开,使问题简单化,学生再来理解,再来学习就容易得多了。教学本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每一种文体教法不一,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让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带劲儿,学有所获。

白杨教学反思四: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第三篇 托物言志向日葵
《托物言志教师版》

学习卷 科目 语文 设计者 张文娜 高三 年级 班 学生姓名

①视听结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②这两句与 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③为诗歌最

托物言志

一、学习目标:

自读学习卷预习部分,老师引导,准确解答与之相关习题。 二、预习内容:

托物言志,‚托‛是借、假托的意思,‚志‛是志向、情趣、理想、追求的意思。托物言志散文,常把作者自己的‚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故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其中,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象征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来说,它们是相辅相成。 三、预习检测:

请从已学初中、高中篇目中至少挑选出三篇使用有托物言志手法的古文或古诗,并分别说明其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①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②诗人托物言志,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雅士形象 。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古诗/古文: 《爱莲说》《陋室铭》《无题》《己亥杂诗》《竹石》

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分别解析:(一)

(三)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

(1)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是描情摹态吗?

①不是,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别有兴寄。② 《菊花》

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

四、生成问题:

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

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2)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时如何显露出来的?

五、检测与反馈:

①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②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诗后问题。

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

(一) 咏山泉 储光羲

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四)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 ①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②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及其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①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②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五) 诉衷情(宋)仲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

(1)词的上片写西湖清波门附近的春景,下片写晚归寺院所见之景,这两幅场景各有什么特点,又各以哪个字点出了景物特点?

①上片场景明丽热闹,是动态之美,以‚乱‛字点出;(3分)②下片场景寂静清幽,是静态之美,以‚闲‛字点出。(3分)

(2)‚月到门时‛,从这轮伴随诗僧回到山门的朗月,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天色已晚,僧人在月下迈着悠闲的步子回到寺院。(2分)‚钟声‛和‚篆香‛使这轮朗月充满了禅意,(1分)表现了词人自在从容的举止和洒脱旷达的胸怀。(2分) (六)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②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③尘!

注释: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两句写到了卖松人到都城长安卖松树,虽为求利,但心思独特。 B. 第五句写松树虽叶瘦却曾顶风傲雪,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及其经历。 C. 第六句写松树花色浅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 D. 第八句写出了松树遍售于六街而无人购买、徒蒙灰尘的无奈际遇。 (2)第二联中的‚寒涧‛一词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借‚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举例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1)C [3分。‚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错,作者对松树没有批评。]

(2)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与下一句中的‚翠楼‛形成对照;为下联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暗示了松树难以得到权贵的喜爱。[本题4分。共4个要点,每点1分。答‚交代了上句‘怜君意独真’的理由‛,可充抵后三点中的一点,得1分。]

(3)[本题10分。‚社会现象‛表述准确,4分;举例恰当具体,2分;能分析事例的价值、论述这种现象的危害等,2分;表达准确、简洁、有条理,2分。] 社会现象表述示例:

①这两句以桃李受喜爱、松树无人买的现象,反映了权贵们只看重趋时媚俗的阿顺之人,(2分)正直有才能的寒士(人)不被任用(或屡遭打击)的社会现实。(2分)(举例可写寒士不被任用,也可写正直之人遭受贬谪。)

②这两句以桃李与松树境遇的对比,揭示了长安的富贵之人只看重人(或物)的外在魅力,而忽略其内在的价值,(2分)致使有德有才之人(或有美好内涵的物)被冷落的社会现象。(2分) 知识分享:

(1)耕牛:描写耕牛紧拉套绳,步履坚定,任劳任怨。人格化地表现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得到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的品质的人。

(2)红叶、菊花:描写红叶、菊花霜凌之后叶更红、花更艳、人更爱。拟人化地表现人生经历艰辛苦寒是一种丰富,一种收获,一种精神财富。

(3)夕阳:描写‚夕阳无限好‛,依然绚丽依然辉煌。象征性地反映老一代老当益壮、甘愿奉献余热于人间的精神。

(4)溪流:描写溪流冲过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奔向江河。人格化地表现某种永往直前、追求不息的性格。

(5)梯子:描写梯子朴实无华,忍辱负重。形象化地表现为了祖国未来、为了他人甘愿做人梯的奉献精神。 (1)翠竹:描写翠竹傲寒凌雪,与松梅为‚岁寒三友‛,高洁而令人钦敬。但反其意而立新意,拟人化地反映那种徒有虚名、内心空虚、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启示我们应做内心充实、表里一致、朴实无华的人。

(2)牵牛花(藤萝):描写牵牛花(藤萝)枝枝蔓蔓,五彩缤纷,如荫如盖,浓郁茂盛,借助他物攀得远,爬得高。人格化地表现攀附权要,趋炎附势一类依附者形象,启发人们应有独立人格。

(3)芦苇:描写芦苇纤细轻盈,芦花如雪,随风摇曳,为秋色增美增趣。形象化地表现生活中见风使舵,随风摇摆那类人的性格特点,告诫人们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

第四篇 托物言志向日葵
《托物言志学生版本》

学习卷 科目 语文 设计者 张文娜 高三 年级 班 学生姓名

托物言志

一、学习目标:

自读学习卷预习部分,老师引导,准确解答与之相关习题。 二、预习内容:托物言志向日葵

托物言志,“托”是借、假托的意思,“志”是志向、情趣、理想、追求的意思。托物言志散文,常把作者自己的“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故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其中,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象征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来说,它们是相辅相成。 三、预习检测:

请从已学初中、高中篇目中至少挑选出三篇使用有托物言志手法的古文或古诗,并分别说明其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二)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古诗/古文: 《爱莲说》《陋室铭》《己亥杂诗》《竹石》

分别解析:(一)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二)

(三)

(三)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四、生成问题: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是描情摹态吗?

五、检测与反馈: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诗后问题。

(一)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2)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时如何显露出来的?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四)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五) 诉衷情(宋)仲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

(1)词的上片写西湖清波门附近的春景,下片写晚归寺院所见之景,这两幅场景各有什么特点,又各以哪个字点出了景物特点?

(2)“月到门时”,从这轮伴随诗僧回到山门的朗月,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六)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②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③尘!

注释: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两句写到了卖松人到都城长安卖松树,虽为求利,但心思独特。 B. 第五句写松树虽叶瘦却曾顶风傲雪,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及其经历。 C. 第六句写松树花色浅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 D. 第八句写出了松树遍售于六街而无人购买、徒蒙灰尘的无奈际遇。 (2)第二联中的“寒涧”一词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借“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举例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知识分享:

(1)耕牛:描写耕牛紧拉套绳,步履坚定,任劳任怨。人格化地表现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得到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的品质的人。

(2)红叶、菊花:描写红叶、菊花霜凌之后叶更红、花更艳、人更爱。拟人化地表现人生经历艰辛苦寒是一种丰富,一种收获,一种精神财富。

(3)夕阳:描写“夕阳无限好”,依然绚丽依然辉煌。象征性地反映老一代老当益壮、甘愿奉献余热于人间的精神。

(4)溪流:描写溪流冲过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奔向江河。人格化地表现某种永往直前、追求不息的性格。

(5)梯子:描写梯子朴实无华,忍辱负重。形象化地表现为了祖国未来、为了他人甘愿做人梯的奉献精神。 (1)翠竹:描写翠竹傲寒凌雪,与松梅为“岁寒三友”,高洁而令人钦敬。但反其意而立新意,拟人化地反映那种徒有虚名、内心空虚、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启示我们应做内心充实、表里一致、朴实无华的人。

(2)牵牛花(藤萝):描写牵牛花(藤萝)枝枝蔓蔓,五彩缤纷,如荫如盖,浓郁茂盛,借助他物攀得远,爬得高。人格化地表现攀附权要,趋炎附势一类依附者形象,启发人们应有独立人格。

(3)芦苇:描写芦苇纤细轻盈,芦花如雪,随风摇曳,为秋色增美增趣。形象化地表现生活中见风使舵,随风摇摆那类人的性格特点,告诫人们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

第五篇 托物言志向日葵
《托物言志开头片段欣赏》

开头片段欣赏:

1:王景琳: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记

一阵风,又送来一份秋的凉,百花向晚,飘落了昔日争妍的灿烂,败蕊残瓣已枯干,在秋风中瑟缩,

菊花,成片的菊花,在这个季节里绽放。

2:胡昕阳:

昨日,偶然间路过一片冬日衰败的草坪,低眉所见,竟是些星星点点的嫩芽。些许细碎的绿,在大片的

沉寂的枯黄中分外耀眼。

好个春草,好个怒放的生命!托物言志向日葵

3:钟孟岐:

一只蛾,也可以有梦。

她挥动着双翼,扑向灯火,火苗瞬间蔓上她的灰翅。炫目的火焰染红了她灰色的身躯,有一种堕落的

凄美。在生命的尽头,她说:“看,我现在像一只蝶了。”

4:师雨桐:

我家有两棵树。

一棵杏树,一棵银杏。托物言志向日葵

5:陈思安:

夏,花开,万紫千红。

不经意的一瞥,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谁说是万紫千红,那不是绿意独留墙根处吗?这是什么?如此耀

眼的一抹绿,竟被群芳掩过,不曾让人注意„„

6:开门见山:托物言志向日葵

田琪琪:我家居住的小区中,有一颗无花果树,春夏秋冬,屹立于此。

甄乐雯:雪落无痕,滋润万物。在大地沉睡的时候,寒梅在风雪中怒放。

董禹彤:我爱菊,爱她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

刘祈: 六月的阳光下,盛开着金黄色的花——向日葵。

吴林蹊:菱,古书上指菱。

拉开窗,向着池沼望去,这小东西躲在草木芃芃的丛中呢。

张帆:闲暇时,最爱在街边散步,感受着那春日的美好,无意间,目光瞥向了她——墙

徐想:我被一棵路旁的杨树怔住了!说被怔住了,不如说是被感动了。

张越:静静走到窗前,眼前,窗上分明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仔细看,是窗花。她们编织着自己五彩的梦,梦在窗上印刻。

宋思洋:在花园的池塘中,有一两朵荷花立在碧绿的荷叶上,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蒋佳航:我爱莲花,爱她清纯而美丽。

李博言:在我的老家——满城县抱阳山上有一棵令人敬佩的古树。那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李祎康:经过那片空旷地时,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郑少雄:比起那些娇贵的植物,仙人掌真可谓是植物世界中的农民了。

胡杨:我与它同名同姓,都叫胡杨。

张佳琪:环境描写开头。题目比较新颖《为西瓜鼓掌》

姚星宇:《敬仙人掌》对比开头

李笑宇:开门见山:

李为端:在我家的客厅,有一株龙骨

王 程:枯黄的落叶飘入指间,举起,透过叶片,看到了秋和煦的阳光。

杨海河:黑黄相间的躯体,小巧可爱,加上一双薄如丝绸的翅膀,和尾部一根锋利的刺,凑成了那样勤劳勇敢的小蜜蜂。

梁沃若:说实话,我并不喜欢那些过于素淡的花草,总以为他们是在太过温柔,温柔到失去自我。我只喜欢那些艳丽、张扬的花朵,我觉得只有这种浓烈到极致的颜色才会给人以活力,但只除了一种花。 王玥:我爱白杨,爱它的普通,它的无华。

刘一迪:记得第一次看见向日葵的时候我不禁为这种硕大而灿烂的花惊讶,这是一种怎样的花啊!全无同伴的娇嫩只是那样笔直的站着,傻傻的向着太阳微笑,像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心底充满了对阳光向往。于是,我便爱上了它。

李天仪:中国茶叶众多,各有长处。但我还是决定忠于普洱。

田伯熹:绿色给人带来一种美好的情感,池边的那株青苔却没有人去欣赏它。

刘笑楠:自幼时起,我便与鹤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楚璇:我爱小草,因为它绿的真诚,绿的自然。

蔡铭萱:向日葵有着金色的脸庞,它总是把脸朝向太阳,当太阳将细碎的金粉洒在上面时,它总是微笑着。黄堇朔:在我家门前,种着一棵枣树,那棵树十年前就有了,到现在,仍在结果,每当吃枣时,心里总会有一种酸酸的、涩涩的感觉。

赵舒曼:《爬山虎,向上爬》

向远处望去,一片浓绿,挨挨挤挤地向上延伸着。微风过处,一片绿意荡漾,爬山虎,向上爬。 王 程:《落叶礼赞》

枯黄的落叶飘入指间,举起,透过叶片,看到了秋和煦的阳光。

第六篇 托物言志向日葵
《2015年高三语文一模答案合集》

宝山2015年高三语文一模参考答案

(一)《僻字的文化意义》(17分)

1、看到、关注(2分) 2、D(3分) 3、B(3分)

4、不能轻易作价值判断;将僻字换成容易写错读错或互相混淆的常用词对规范汉字更有帮助。(3分) 5、产生之早,存而不用。(2分)

6、有些僻字由于偶然的因素重新回到我们的语言生活中,这是文化发展的独特魅力。(4分)

(二)《父亲的歌》(21分)

7、把风声比作魔鬼的吼叫,把雷声比作鞭炮的震响,突出了风狂雷猛,令人可怖。(而且这一组比喻贴近儿童心理,更真切可信。)(3分)

8、写父亲不懂音乐、不识乐谱、歌声嘶哑,欲扬先抑,更能反衬出父亲喜爱音乐,善于聆听自己内心的歌。(3分)

9、(1)父亲以自己的行为告诉我,听自己的歌出自对音乐的热爱,与掌握的乐理知识与实践技能无关;(2)教会我用心聆听溪流声,从中听出别样的音乐。(3)告诉我宇宙间充满音乐的道理,教给我顺其自然听到自己的歌的方法。(3分)

10、C(3分)

11、如:文章开头以“父亲教我听歌那个晚上”引出回忆,随后第⑨段“我父亲教会了我如何欣赏自己的歌”、第○12段“父亲教我的歌也帮我渡过难关”等句子都与前后呼应,照应题目,“父亲教我的歌”(或者“父亲的歌”)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自然衔接起一个个人生的片段,使文意层层拓展,脉络清楚,条理井然。(也可以以“骑上音乐的脊背”为例)(4分)

12、(1)父亲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2)表现父女深情(父亲对女儿的爱,饱含了女儿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与热爱);(3)凝聚了父亲对生命的深切认识(人生智慧),体现父亲直面人生困境的勇气与力量。(5分)

(三)默写。(6分)

13、(1)遥岑远目 (2)独自怎生得黑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 香雾云鬟湿 (5)水借月精神 (6) 曾经沧海难为水 (7)不能(为)瓦全 (8)鸡犬之声相闻

(四)《蒲剑》(8分)

14、B(2分) 15、C(3分)

16、前三联以铺陈手法,层层渲染蒲剑的锋利神威,尾联陡然一转,写出蒲剑受到西风摧折的悲惨命运,前后对比,卒章显志,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凄凉身世)的感叹。(将“铺陈”、“对比”理解为“铺垫”、“反衬”也可)(3分)

(五)《独孤生吹笛》(16分)

17、(1)轮流,替换 (2)轻视鄙薄 (3)道歉,谢罪 (4)看望,拜访(4分) 18、B(2分)

19、那位邀请他参与这次聚会的邻居感到很羞愧,告诉众人说:“独孤老人常年居住在偏远的乡村,很少进城,对音乐之类,全都一窍不通。” (5分)

20、公 亦 甚 能 妙 / 然 声 调 杂 夷 乐 / 得 无 有 龟 兹 之 侣 乎(2分)

21、(1)听出李生笛声中杂有龟兹之调;(2)指出第十三迭误入《水调》;(3)不满意李生提供的笛子质量(入破后如他预料那样笛子震裂);(4)独孤生吹笛响遏行云(声震入云)。(3分)

(六)《杂说》(12分)

22、心(意愿、情感) 行(行为、动作)(2分) 23、C(2分)

24、上文分析踏草折花者情感与行为的背道而驰,并分析其出自私心的动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纵欲的本质,是议论的深入。(3分)

25、都是名为爱心实质上摧残草木;前者源于对草木生长天性的无知,后者出于自私贪婪。(2分) 26、本文借事喻理(借题发挥),借踏草折花自私纵欲行为,抨击外国入侵者与国内当权者疯狂攫取民物的强盗行径。(3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阅读 80分

一、1.A

2.手舞足蹈、诗以言志

3.该句将“诗”比喻为“一缕不灭的曙光”,以看似微弱却能破除黑暗的“一缕曙光”来体现诗对文明的启蒙,以曙光的“不灭”来强调诗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化抽象为形象,用物象鲜明而又意味崇高的喻体展现出作者对诗歌价值的推崇。 4.(1)帮助人类释放焦虑,摆脱蒙昧 (2)帮助诗人宣泄情绪,超越世俗 (3)面对脆弱的个体自我 5.D 6.C

7.对画线句的理解1分,调动积累1分,具体分析2分。 8.(1)陶渊明 (2)A

(3)角度选择1分,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2分,评价1分。

二、9.名画本该为公众欣赏,《向日葵》却归为私人所藏,令人遗憾。 10.C

11.答案示例:作者从形态、色调、布局、位置等多方面入手,描摹生动,尤重神韵。文中反复突现画面的主色调,即明亮的黄色,写向日葵时用比喻表现其“耀人眼目”,之后一再强调明亮的黄花又“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色调之浓烈跃然纸上。此外,作者还反复描述自己对画面的主观感受,将向日葵“孤零零”的形态置于“空荡荡”的背景中,渲染出“凄凉”、“孤清”的意境。

12.梵·高沉醉于色彩世界,因而以浓烈明亮的金黄来传达艺术探索的欢欣;他的艺术追求

无人理会,因而画面孤清,令人望之心沉、寂寞。

13.女儿的可爱言行表现出旧时家庭的欢欣,与劳改生涯的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农家孩子的欢笑喧哗再次引出对女儿此刻生活和心理的联想、想象,孩童天真的欢乐、女儿单纯的憧憬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距离更令作者感到痛苦、孤凄。 14.B

15.答案示例:作者托物言志,以“向日葵”为线索,将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购得《向日葵》的过程和对这幅名画的鉴赏感受,后半部分着重写十年动乱被迫劳改时的体验感受,“向日葵”从作者的审美对象发展成为与作者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精神寄托对象,寄寓了对生活难以泯灭的热爱。(角度:总体构想、各部分的组织、写作顺序及理由等)

三、16.(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 玉垒浮云变古今 (4) 澄江一道月分明 (5)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 水至清则无鱼 (8) 宁可枝头抱香死

四、17.(1)拜访;(2)同“固”,本来 ;(3)担当,承担;(4)警觉省悟的样子 18.D 19.D

20.(1)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能够遵循天道、爱护百姓呀。 (2)不正当地处以死刑,是严重残害百姓的行为啊。

21.答案示例:应归入“辩通”。齐伤槐女为了救父,大胆陈辞齐相晏婴。她并不直接为父申辩求情,而是针对晏子的心理,站在治国之道的高度进行游说。先引用宋景公的爱民事迹,今昔对比,突出景公“伤槐者死”的君令不恤百姓、有害明君之义;再进一步指出刑杀不正的本质为爱物贱人,这将会在邻国产生恶劣后果。论述逻辑严谨、层次清晰,深刻透辟的一番分析最终为父避去杀身之祸,可谓能言善辩。

五、22.有才而贤明的人本不屑为官,因为君王诚恳急切地求访方才入朝。 23.B 24.D

25.本文深刻地揭露后世择官不贤,官吏苛政扰民、侵害百姓的现象及危害,表现出强烈

的批判之意和痛心、愤怒之情。

26.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将古今君民关系、择吏数量和标准及其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后世吏道的黑暗;将盗贼的下场、危害程度与害民之吏进行对比,尖锐地谴责了后者祸害之大。

静安区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4.12

1.(2分)A(钟响不会超过十二下,这里以十三下向读者暗示小说场景的非现实性) 2.(3分)统治者向民众灌输经其篡改的历史;(1分)通过洗脑控制了民众的心灵;(1分)这一切通过专制得以实现,作者因此嘲讽那象征其国家机器的办公楼为“胜利大厦”(1分)。 3.(3分)胜利大厦喻示国家政权的强大;(1分)风中的砂石代表政权控制不了的偶然现象;(1分)该句从直观形象的描述中揭示原著可能蕴涵的抽象道理,发人深省。(1分) 4.(3分)首先,作者承认读者有权质疑自己以上分析的合理性,并承认原著作者也未必认同自己以上分析,足见其立论从容;(1分)但作者认为,读者理解文本不必完全遵从原作者的创作意图;(1分)因此,自己的分析至少是多种诠释中合理的一种,说理严密。(1分) 5.(3分)B(如选D,1分)

6. (4分)(1)能说“二加二等于四”看似自由....,但做出这种判断与个人价值观念无关;(1分)国家给予民众的自由仅限于此,说明国民极不自由....,足见极权国家所谓自由的虚伪。(1分) (2)按常理,逝去的过往是无法控制..........的,“控制过去”看似悖论;(1分)但国家如果控制了“现在”,就可以根据统治需要,修改和重新阐释历史,实现控制过去,并进而控制未来的目的。(1分)

(提示:要从原文字句表面的悖论和矛盾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

7.(2分)美丽、活泼、可爱;娇弱、落魄、惹人爱怜。(各1分,意思对即可)

8. (2分)总结上文姑娘到来给我带来的巨大惊喜和“我”对姑娘的痴迷、与沉醉,(1分)为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5015.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