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诗歌五首
宋丽梅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今天我们再一起欣赏《诗歌五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两首,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第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题
读标题,思考:你了解岑参吗?你读过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吗?
《二)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l)“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追求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第二首《雁门太守行》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据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写平定落镇叛乱的战争。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扫清词语障碍。
5、品析鉴赏。
(1)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讨论明确: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五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讨论明确: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6、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背诵前两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后三首诗
三、第三首《无题》
(-)解题
李商隐,唐朝著名诗人,开成二年(837)登进士。此人富于正义感,后由于陷入党争旋涡,终生潦倒。现存诗600首,《无题诗》为独创性,以描写爱情之作最为后世传诵。尤善七言律绝,手法多用比兴象征,语言含蓄凝练。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提出质疑。
3.课堂讨论学生质疑,扫清同语障碍。
4.品析鉴赏。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讨论后明确: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免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放日“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1)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讨论明确:这是诗人对情人真挚感情的自我表述,似在指天发誓。不管是相会,还是分完u,我们的相思之情是永远的,直到死去才是完结;不论是相聚时激动欢愉的泪水,还是分离后忧伤惆怅的泪水,这泪水何时才能流完呢?诗人巧设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心中的思恋之情。5.学生吟诵全诗。
6.背诵这首诗。
四、第四首《天净沙·秋思》
(-)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飘泊生涯2O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研习课文
三.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思考体味词句,对照文中的注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4.分小组讨论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5.品析鉴赏。
(1)第1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此句3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2)“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讨论后明确:此句亦有3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这更会令旅人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
(3)让学生体会独在荒凉的古道中,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6.齐声读并背诵这首诗。
7.以诗中的意境作一副画,在班上进行交流。
五、第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解题
怀古诗的特点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凡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作品就属于“怀古”一类。张养浩在潼关道上行进,望西都而兴感,这就是“潼关怀古”的命题所在。这支曲子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二)研习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分小组竞赛朗读。
3.默读理解词句并质疑。
4.品析鉴赏。
(1)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咏史曲。前3句由憧关地理形势起笔。第1句写憧关西南华山诸峰:众多的山峰好像是有急奔向这儿聚集。“聚”写出了重峦叠蟑的景象、崔鬼峰峰的气势。第2句写黄河:大河卷起汹涌的洪波,像是“发怒”的样子,“怒”使河水人格化,同时注入了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第3句合写憧关的山河:淹关路内据华山,外有黄河,形势非常险要。如此极写‘景”,正是为下文的“望”。而“意踌躇”提供抒情的“诱发点”和情感流动的“线索”。
(2)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处?
讨论明确:最后4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5.朗读并背诵。
六、布置作业1.流畅背诵全部诗文,体会各诗词的意境美。
2.默写诗歌。
【篇二】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二)——鉴赏诗歌的意境与思想感情(人教版高三)
一.意境
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一首诗所有意象共同构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整合性,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写出了景象的什么特点?
2.答题步骤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华美壮丽、清新自然等
③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意境特点的分类
(1)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2)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3)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4)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雄浑壮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壮苍凉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幽美恬静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缠绵凄切
4.情景方式
①以意取胜: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②意与境浑:情景交融
a触景生情:面对某种特定的景物产生某种特定的感情。如《春夜洛城闻笛》
b缘情布景:先有了某种情感,再想象一些与这种情感相一致的景物来渲染。如《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c寓情于景:描绘一种景象,感情寄寓在写景文字里。如《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待春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③以境胜:以景为主,较少。
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二.品味方法
①知人论世:“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
②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
③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联想画面。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④体味: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言外之音
a象外之象:“象”是实象,即是诗中直接呈现出来的情景;“象”是虚象,即读者从诗人所提供的情景中所想象的不确定的境界。b韵外之致:“韵”指诗歌形象中所包含的情致和感情,“致”是读者通过形象的思索和体悟所得到的情致。C言外之音
三.思想感情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1.忧国忧民
①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②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④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⑤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⑥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①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
②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①天涯羁旅的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⑤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⑥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①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感时伤逝
①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
②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戴淑伦《苏溪亭》
【篇三】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201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
高三语文组 2013.3.25
【解题指导】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来源于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果把意境比作一片云,那么意象就是这片云中的一个小水滴。意境的特点取决于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答题时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有雄浑阔大、清丽淡远、凄凉萧瑟、肃杀悲凉、秾丽美艳、孤寂冷清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意境的特点揣摩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古人云:诗言志。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映射出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另外,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其中考题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常常出在诗歌的序文或诗歌后面的注释中,因而,我们在解答思想感情题时,除把握意象和意境特点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序言或注释中所说明的内容。答题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示例】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题: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诗人选取了空旷的原野、渡头的郭门、村边的绿树、粼粼的白水、青翠的峰峦以及忙碌的农人(步骤一),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静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三、【常见感情】阅读下面几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作者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②陂(bēi):池塘。
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同意。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规律总结】写景咏物诗,指的是以自然的景物为主要写作对象,在景物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或某种不便明说的志向的一类诗歌。此类诗体物细微,景中含情,物中寄志,情景志往往融为一体。鉴赏时需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方能体会作者所渗透,所寄托的情怀。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2、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答案】汴水春色、堤柳飞花,这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诗人吊古伤今,引发了许多感慨,因为眼前这汴河堤柳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让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尽,历史无情。隋鉴不远,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规律总结】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这类诗的内容包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感伤的情怀,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政事和事物的认识。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的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人个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再者是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于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3、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
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实,表明诗人心迹。
【规律总结】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贩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4、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这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答案】首联“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颔联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颈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随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尾联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斩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
【规律总结】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壮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它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有所了解,反映在试题中就是诗歌作品后面的注释。其次,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简析作者在颔联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规律总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这类诗主要抒写作者的离情别绪,表现作者对被送者或送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一些诗词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和祝愿之情。
6、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这首词中作者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驿馆荒凉简陋,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这些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作者的孤独冷寂和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
【规律总结】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7、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规律总结】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的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祥和的心情。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第
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篇四】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一) 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
一、预习提示: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一)忧国伤时类
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如李商隐《马嵬》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百姓的疾苦:如白居易《观刈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二)建功报国类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书愤》
奋死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李贺《雁门太守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山河沦丧、国家灭亡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李煜《相见欢》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勇担重任的英雄气概: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思乡怀人类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思念亲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夜雨寄北》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四)生活杂感类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
世事沧桑的感慨: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送别留别类
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柳永的《雨霖铃》
深厚友谊的留恋: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二、诗歌的主要题材及思想感情
古诗浩如烟海,从题材上看大致有山水田园、边塞军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思乡、赠友送别等。同题材的诗,大致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分清类别,可以基本定位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山水田园诗: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边塞征战诗: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三)咏史怀古诗:①表达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四)别离贬谪诗: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五)思乡怀远诗: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六)咏物诗:①内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节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②常用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七)闺怨诗: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④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八)社会讽喻诗:①表达对劳苦大众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②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或权贵的讽刺与不满。③表达对统治阶级腐朽、贪婪、残暴的深恶痛绝。④表达对当权者的讽谏规劝。
三、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①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
②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③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 ①辋川庄:王维在辋川的宅第。②饷东菑:往田里送饭。
③野老:指作者自己。末联连用两个典故。一见《庄子·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时,旅店中的客人都争相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以与之争座为乐,说明杨朱此时已无心机,与人无隔膜了。二见《列子·皇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鸥鸟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鸥鸟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他心术不正,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洛阳故城
①许 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②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③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注 ①许浑:晚唐诗人。②古堞:城上的矮墙。③缑(Gōu)岭: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阳约百里。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①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②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③④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杜牧写此诗时,宦海浮沉,很不得意;而裴坦刚中进士,春风得意。②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④旆:旗帜。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欧阳修
①②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③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注]①故画作远山长:故意把双眉画成长长的远山形状,表示离恨的深长。 ②流芳:一作“流光”,义同,均指流水年华。③颦:蹙眉,表示愁情。
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答: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伤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最后两联是诗人的陈情,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
【篇五】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2014届高三诗歌鉴赏教案之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之评价是个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013,9,17曹亚平
一、考点解读:
1.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一般指诗歌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即诗歌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高考常见的诗歌题材
1、咏史怀古诗 2、咏物言志诗
3、羁旅思乡诗 4、赠友送别诗
5、边塞征战诗 6、山水田园诗
7、哲理诗 8、爱情闺怨诗
三、依据诗歌的题材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怀古诗题材特征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
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咏某位古人”等。
二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要点
1、弄清史实,即作者怀什么“古”。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要多积累历史知识。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关注注解。
2、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鼻矶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
3、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①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见解,归纳历史规律。
②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或借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或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或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担忧,对百姓疾苦同情;或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类比古人的成就,抒发自己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4、分析写法。怀古咏史诗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在写法上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手法。
(四)示例赏析
1、阅读下面两首《题乌江亭》,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①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了百折不挠 这种颇有积极意义的道理。
②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要点: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越宫遗址今日的荒凉;
《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2、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限的感慨。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注释]①许浑,晚唐诗人。②古堞,城上的矮墙。③缑岭,即缑氏山,距洛阳约百里。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略作分析。
答:①首句“禾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开首的“彼黍离离”化用而来的,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②第二联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③“水声东去”既是写实景(故洛城紧靠着洛水北岸),又是双关寓意。诗人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的感慨。④尾联借用典故慨叹世人不能像太子普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迁之外。
仔细体察物关情[咏物诗鉴赏]
(一)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形态、色泽、特征),体会特殊物象的象征意义。
2、感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态度。
3、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4、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从整体构思看,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二)示例赏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请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什么道理。
【答案】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介(例如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2、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⑴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通过画上风骨朴素淡雅的梅花刻画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对自己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愚斫五弦琴。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1) 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来越强壮,越是暴晒越是茂盛。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
(一)题材特征
1、诗题中多含有能够体现飘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代表团圆的古代节日名。如: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
2、诗中常见如下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鸿雁、浮云、高楼、寒山、暝色、宿鸟、日暮等。
3、景物特点:
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
(二)内容情感
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伤春悲秋感慨韶华易逝,或日暮思归,或因梦寄情。其感情大致分为三类:
1、羁旅的寂寞、艰辛;漂泊在外的凄凉、孤独、愁苦、寂寞。
2、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
3、对面落笔(曲笔)、联想、想象。
4、细节描写。
5、虚实结合。
6、比喻、拟人等
(四)示例赏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南宋沈义父又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结合全诗和前人的评论,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情、景结合的艺术。
【答案】这首诗主要是抒发了诗人旅愁思归的思想情感。诗的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写景,以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来表现诗人的旅愁思乡之情。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使全诗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歌作者身处何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客居他乡,孤寂思乡
(2)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从对面着笔,抛开自己,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答:①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②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 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 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1、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2、旅居异地的乡愁。
6、(201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臵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欢聚离散皆是缘[赠友送别诗]
(一)题材特征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
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赠友送别诗鉴赏要点
1、注意赠友送别诗中的一些特殊意象
A、景物意象:柳、酒、月、水、草、雁、兰舟、孤舟、日暮、斜阳等。
B、地点意象:长亭、南浦、灞桥、渡口、路口、古道、驿站、码头等。
C、动作: 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2、留心诗词中的序或注释
要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3、把握赠友送别诗的思想内容
表达哀婉凄伤的离愁别绪。多迷惘、伤感、凄怆之感。
表达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表达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或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表达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
4、了解常见手法
A、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B、烘托C、以乐景衬哀情
D、想象(虚实结合)
【篇六】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教案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一
送别诗鉴赏
教学目标:
1 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分析送别诗的思想情感
2 分析送别诗表达情感的的方法及艺术手法,解答同类型的高考题。
教学重点:
分析送别诗表达情感的的方法及艺术手法,解答同类型的高考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新激趣。
学生竞赛背诵自己读过的送别诗。
教师导入:
多情自古伤离别,聚散离合总是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 展示问题,自主学习。
思考:读以下五首耳熟能详的送别诗,概括送别诗的基本特点。
《 赠汪伦 》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 王维
《别董大》 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雨霖铃》 柳永
三 探究讨论,总结送别诗特点。
要求:分组讨论从以下五个角度总结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2)常见意象:(3)基本情感:(4)感情色彩:
(5)艺术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四 成果展示
1 学生交流,总结送别诗特点。
2 学生代表演板
3 教师点评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借助潭水直抒胸臆,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友人情谊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
以水深比情深,联想自然巧妙,比喻生动贴切,化抽象的、无形的感情为优美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桃花潭水已有千尺之深,尚且不及,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有多深,是用了夸张的写法。表达了他和友人间
的深情厚谊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虽是一场深情的离别,没有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悲壮的气氛渗透字里行间,将边塞气象写得无比苍凉悲壮。后两句却具有气吞象,威震四野的英雄气度:不要发愁再往前去便难逢知己,其实天
下谁不敬重具有雄才伟略的大丈夫呢!反衬手法,以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诗歌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寂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
信念。以冰心以告慰友人,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五 教师总结
(一)送别诗特点: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等
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等
自然物象:杨柳、萋萋春草、秋月、夕阳,孤舟(兰舟)、流水、远山、浊酒等
3.基本情感: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 常见艺术手法
抒情方式: 直抒胸意
借景抒情
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修辞 :比喻夸张拟人
(二)鉴赏方法总结
古人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为了达到抒情明志的目的,诗人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意象,选用一定的方法,来表达情感。
因此,鉴赏送别诗:先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识别诗歌运用的手法,来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即
送别诗鉴赏三步曲
一抓意象 二明手法 三析情感
六 小试牛刀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离愁。
借景抒情。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抒发离别愁绪。
直抒胸意。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七.高考链接
2010江苏卷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专项鉴赏训练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用“青山” “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青山秀水的送别图景。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放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篇七】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高考诗词鉴赏复习——–情感主旨类 教学设计
张家窝中学 李丽
一、教学目标:
1.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2.准确判断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3. 掌握情感主旨类题的答题模式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掌握情感主旨类题的答题模式
三、教学难点:
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言志,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所以,读诗就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前面讲的种种手法、内容都是为了把握作者情感服务的,因而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都涉及到对作者感情的分析评价,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考纲解读】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指:①理解全诗的主旨。看全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阐述了什么哲理,或诗人对社会、历史、人生有什么总结性的句子。②评价诗歌的意义。可评价该诗的积极意义,或指出该诗的时代局限,或就前人对该诗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高考预测】
综观2013年各地古诗鉴赏题目,对“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绝大多数是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这些题目有的是考查对整篇作品的理解,有的则是考查对某一句或某一部分思想感情的理解。
2.极少数的题目是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的。
3.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多数题目要求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4.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常常与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结合起来。
(四)【知识、能力储备】
1、 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流露的情感。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1
注: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一命”最低的官职。
2、总结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①读题目 ②知作者,注意年代和写作背景。
③悟景语:意象 ④觅情语:直抒胸臆的句子
⑤品典故 ⑥观注释 ⑦重末句
(五)【高考真题回放】
1、(2013四川卷)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
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4分)
2、(2011全国新课标卷)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反映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6分)
3、(2013辽宁卷)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 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 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 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 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六)【巩固训练】
(七) 【课堂小结】
2
【篇八】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教学导引】 :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考点追踪与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这一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词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一首诗或词的“灵魂”,所以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点知识荟萃】: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1.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2.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3 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4 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2).农村景物;(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5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6 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
7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8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2).描写美人迟暮;(3).寄寓人生感慨。
9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
(二)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大漠——苍凉 落叶——失意、伤感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楼兰 ——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
述。
问题(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本词出题人给了两个注释,①中“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和②中“姜夔浪迹江湖,终生不仕”以及姜夔“去拜见范成大”,由这两个信息可知:两人志趣相投,不再做官,归隐江湖,可谓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由此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便知第二小题的答案了:与范成大形成对比,同意则是突出范成大的人格高尚,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同意:还是对比,范成大这样的人怎么能和“趋炎附势的人”的交往呢,所以这样人来一定是“人不到”了,还是突出范成大的无人能及(尤其是趋炎附势的人)的品
格,还是在赞美。
顺便说一下第一小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本文的主旨还怕不知第一小题写的景物吗?
参考答案: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结合第一小题的问题所问,即,夜晚、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结合注释信息“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些景象和意象渲染了战争气氛,预示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至于第二问的情怀(思想感情)结合“考点荟萃之诗歌思想内容”便知。
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在,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近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问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完整的答题模板
1. 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2.解释诗句(词语),写了什么景、物、事等+3表达了什么情。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诗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略)
参考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③④②
参考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答案】A
3.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__________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答案】D
4.(2013·潍坊质检)请仔细观看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解释漫画寓意。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回答此题,重点是就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围绕漫画的主题拟题目。拾到钱归还失主是正确的,但是索要酬金是不对的。这里讽刺的主体显然不是失主,而是拾到钱者。
答案:(1)新“拾金不昧”向钱看 (2)现今社会中,拾金不昧的意识日趋淡薄,拜金主义盛行,作者借这幅漫画对社会上的这种道德淡漠的现象给予了讽刺和批判。
【情景式默写】: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