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4:18 孔子好学

【篇一】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观点。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重点领悟孔子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课时建议】

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0章中包含了孔子“学”内涵的哪几个方面?

2.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0章,为克服

为什么要学(第1、2、3章)

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第4、5、6章)

什么是好学(第7、8章)

学什么(第4、5、11、10、章)

重点研读: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

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所说“学”的基本内涵。

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学”,根本意义不是现在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等。他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贤贤易色”,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不迁怒、不贰过”、六言六蔽、“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见附文)的认识。

附文:

① 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②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③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④ 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对日:“未也。”“居!吾与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回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

本章谈“仁之度”。“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后省一“礼”字,“礼”即“度”。好仁若无礼度,则愚仁。孔子对“仁、知、信、直、勇、刚”等美好的品德都要求要有“礼”有“度”,如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而无礼度则愚;智而无礼度则荡;信而无礼度则贼;直而无礼度则绞(伤人);勇而无礼度则乱;刚而无礼度则狂。在施恩方面也有一个尺度。

⑤ 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动乱。

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讲学贵实行,更是说学问有益。实行不错,实行前最好还是弄通道理。不然,自以为是做好事,未必做得都那么合适,有人觉得这句话讲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其实是他没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不懂这里边有知行合一的意思。

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多接触有品德的人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称得上好学了。”

宋代名臣王曾考科举连中三元,道贺的人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歹。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再有《红楼梦》里那副名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可以说,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

⑧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翻译】哀公问说:“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延怒气,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了,我还没听说谁是好学的。”

【解读】孔子回答哀公问“孰为好学”,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去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闻一以知十《公冶长》。”善于联想和推导。态度上,“语之终日而不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时间上,“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但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不迁怒”,“不贰过。”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常人十分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①自知其过,“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②自改其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自知、自改、自讼”。

另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以“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

⑨《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种意义。

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

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


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我祖母告诉我,我父亲幼时,我祖母问他人生信条是什么,我父亲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伟哉,孔子的学习观!

《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理解果真如此肤浅,这般武断吗?

显然不是。孔子讲这番话,语义是深远的,他是立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个人为学的发展史观,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教育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必然归宿。

从行文看,“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是以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分隔,把两类学者的为学目的进行了阐明、判断。“为已而学”与“为人而学”这种“一分为二”的划分看似不算高明,既然不甚高明,可孔子为什么还要这么做?个人认为这极可能是孔子对学者基于现实的认识而作出的一种趋势性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

这里,我们应首先弄清楚为什么“古之学者为已”?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是封建社会,那时的经济形态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偶有一些商品交换。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仕、农、工、商的等级意识极为强烈。唯有“仕”者才可以得到俸禄,吃到皇粮,也就是吃国家财政,收入丰厚,让你富甲一方。而且只要一人得道,那么全家可以随同鸡犬一起升天。

在这巨大利益诱导下,寒门弟子要脱胎换骨,光宗耀祖,就必须顺应当时社会遴选人才的制度,以优学取“仕”,谋得一官半职去享受皇粮奉禄,参与国家的财政分配。这一本(无本)万利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做呢?所以“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有人漏夜赶科举”、“孟母三迁”等等故事,感动和教育了几十代人,学习目的只有一个——“为已”。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这不仅是人之本性,也符合那个时代社会的精神。可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学者学的是什么呢?用现代的教育来比方,大都是文科的知识,说大了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产生的功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利益既得者的权势和统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官者没有也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含量,但必须懂得为官之道。只要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以至博学,科考之时再弄出一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的这一学习观是了不起的!他提出这一观点已超越那个时代的之于学习是个人行为的“一已之利”这一狭隘认识,他把学习已放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上。过去的学习与现在的学习显然是不同的,在内涵上、外延上,在目的上、动机上,在社会功用、个人利益上等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而为人治学,是个大趋势,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观,更是国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史观。他在悠悠远古就倡导人们,从今而后的学习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学习不再是你个人的行为,个人的需要,学习是社会他人对你的需要,是历史进步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点看,我们的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有超前意识,有前瞻性,多么了不起!

我们再看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如果没有互补性怎么会融为一体?贸易往来说到底是物质的交换,劳务的交换,服务的交换,总之是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把这种交换再追本溯源,就是个人学习的交换了。

“今之学者为人”可谓至理名言。当今学习之人哪一个是为了自己的?这倒不是什么学习的境界崇高;哪一个学习不是为了将来能为他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作准备的?是今之社会发展了,逼迫你不得不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提高技能,是这个社会非要你为其作出贡献不可。否则社会不接纳你,唾弃你。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嘛,说白了就是交换。交换就得为他人考虑,交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有多复杂都离不开为他人考虑。那么我们对于“今之学者为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有了这一层理解,我们对于学习就应该有更理性的认识了。学习不是个人的行为,你学什么,学到何程度,是今之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将来这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国家提出和义务教育,对适龄公民的免费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当然也是国民教育的基本需要。如果你要在这个社会获得更多机会,你就必须自费深造,上大学,读硕攻博,为这个社会而学习所需要的更多的知识技能,并创新科技。反之你不为人而学,那么别人、社会也必将不会为你而存在,你就会被边缘化。

有了这一层认识,我们的学习就不会情绪化,我们的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学习就不会“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有了这一层认识,我们的学习才会快乐,为了改造社会,为了发展经济,如果自己的一生能给这个社会留下点自己的痕迹,那是多么的快乐。

孔子无怪乎贵为圣人,万世之师。他的这一学习观孕育了丰厚的哲学思考,是超时空的教育和学习的价值结晶。今之社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我们“学而为人”,我们只要做到“学而为人”,社会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我们的推力,都有我们的痕迹。这与他整个仁爱的思想精神是极其吻合的。

【篇二】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2、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学生例举汶川大地震的例子)

(此例由老师讲解,“四端”例子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老师给予指导、总结)

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坐车不为老人让座。

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④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刚才大家对仁义礼智的发端内涵讨论激烈,可见对此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2、如何使“发端”成熟

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就说明我们已经完全拥有了仁义礼智了吗?

孟子为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需要“扩而充之”。

“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

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如果“为”,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如果“不为”,就如最好的五谷种子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

忘了

【篇三】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好仁不好学_其弊也愚》教案

科目: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题: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高二 年级 主备人: 时间:2013年 3 月 日 任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选文,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

2、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目的、重要性、内容。

掌握孔子的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掌握孔子的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难点: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上课之前,让同学解释成语“韦编三绝”。(孔子读《易》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孔子不但好学,对“学”也很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例如什么才叫好学?到底要学那些东西?学习又要注意些什么?现在就来看课文《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

二、 朗读。初读课文,捋顺文章主要内容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1则,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疏通了字面意思,可把全文切分成四块:

谁好学,好学的标准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内容

学习的目标

学生根据提示,看看这四块分别包括那几则。

三、朗读。精读课文。

一)谁好学,好学的标准

第一则

1、提问:成为大师的孔子,将人分为四等,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学与不学

2、提问:对第四等“困而不学”的人,孔子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篇章里有过评论,孔子怎么说这种人的?

提示:“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遇到问题不开动脑筋,不想办法,是连孔子也拿他们没有办法的的人。这种人“斯为下矣”。

第二则、第三则

1、提问:你认为世上有“生而知之者”吗?为什么?(学生发言)

2、孔子把自己归为第几类?(学而知之者次也)

3、谁能举例说明孔子的“好学、敏以求之”“不如丘之好学”?

提示:韦编三绝 学无常师 多能鄙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 十五志于学 学而不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八则

提问:孔子对自己的好学程度是相当自信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他说很多人都不如他好学。而“好学”这个词,除了用来表扬他自己外,他只给过一个学生,谁?

第七则

1、 提问:孔子认为颜回好学,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阅读、翻译第七则

2、 颜回满足孔子订立的这个好学的标准吗?

提示:《当仁不让于师》篇第9则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二)学习的目的 (第九则、十一则)

1、孔子生活的年代,没有高考,也没有科举。那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为人为己。

2、如何理解“为人”“为己”(学生讨论)。

提示:在提高自己,增加学识、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利于别人,服务社会。

3、 让学生在本篇章中找学习为己的例证。

提示:第11则 学《诗》以言,学《礼》以立。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人,学会立身处世。

三)学习的重要性

第四则,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的。为什么对子路说呢?我们说过孔子因材施教,子路是他弟子中最莽撞的一个,曾经当面羞辱过孔子。可是孔子还是设法诱导,使他拜倒在门下,改变了操守,成为最亲密的弟子之一。子路追随孔子德尔时间最长,挨骂的次数也做多,倒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而是子路脾气太坏,需要被教育。

1、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孔子对他进行了哪方面的教育。

阅读第四则,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六德与六弊

2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些情况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情况就存在于我们的在生活中,我们的身边。现在同学们就试着举例证明这些情况。我们看到了,听到的,读到的,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都可以拿来说说。

提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农夫和蛇 东坡先生和狼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方仲永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警察为抓毒贩子,跟他们做“买卖”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说话出口伤人 非礼勿言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公孙狃 何进等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孙悟空

“学”的不够,就容易出现六种弊病,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勇、直、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出现大的过失。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够弥补人的不足。也验证了前面说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人为己。

3学习的内容(5、6、10)

1、前面说,“学”的不够,就容易出现六种弊病,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那么,到底,人要学些什么呢?

明确:第五则 学礼 礼是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怯懦、动乱。

第六则 贤贤易色学的是贤,事父母能竭其力学的是孝,事君能致其身学的是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的是信。

第十则 弟子入则孝,要求要孝;出则弟,要求要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要求信、仁。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4、 总结下要学习的内容:

礼、贤、孝、衷、信、悌、仁

提示:注意,孔子要求大学学的礼、贤、孝、衷、信、悌、仁都是品德方面的东西。也就是说,学习的内容和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孔子说孔子说,能做到这些(贤、孝、衷、信)的人,即使没有读过书,我也要说他学习了;也就不难理解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这些话,也很好地印证了刚说的学习的目的是做人、为人为己。

三、思考探究:

1、孔子所谓的“好学”的内涵:学礼、修身,借“好学”来完善个人品德修养。孔子的“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试把本课中出现的加以具体概括:

对贤人——敬、对父母——孝、对君主——忠、对朋友——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事慎言、就有道、正己过、不迁怒、不贰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人、学《诗》以言、学《礼》以立、„„

2、我们知道,孔子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是这样要求学生,更是这样要求他的儿子。那么,作为一个当代求学的青年,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好学”呢?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你的理解或感受。对照一下,你觉得自己是个好学的人吗?

浅析当下道德缺失问题的本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多元格局的出现,当今社会到处存在着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同时存在的,是社会发展的残渣物。每一个时代的诞生往往会引起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本质核心—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孔子作为多少年来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虽然在当今的社会,已没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题、范畴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经过朝朝代代的变更,已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文化,对我们固有的思想形成一种冲击。

多少年来,它在历史的变迁中却不曾失去它的思想统治性地位,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形成了一种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不可磨灭的价值道德观念。同时也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格局,人们的价值道德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思想观念黯然失色,转变成一种难以言状的形式观念,一种曲解儒家教育思想本质的表现形式,再也不是仁爱的定位,更多的是道德观念的丧失。

当下的道德缺失问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呈现出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时刻刻无不在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尤其在个人利益面前表现得尤为突出。孔圣人曾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充满和谐氛围、仁爱施政的大一统社会,却因为时代背景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但却给人们一种无限的向往与憧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几千来的社会变革虽在某些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那种大同社会的构想还是令大部分人憧憬向往。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渐渐地脱离传统思想的限制与引导,从而滋生出各种思想观念,因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最近发生在佛山的碾压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道德观念丧失问题的表现。一个2岁的孩子被碾压几次后,路过的行人却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甚至有的人眼看着悲剧的发生却只当自己是看客,那些人认为这事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没必要去管。生命是平等的,只有一次,而且仅那么一次,没有谁不懂得珍惜。但为什么就在那时却没有人去尊重生命呢,活生生地看着年轻的生命遭受磨难。这一幕悲剧的发生最终归结到肇事者和目睹着道德观念的丧失,假如那些人有着良好的道德观,小孩子就不会出现现在这种状况。在当今社会像这样的事件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面对这类状况时人们像是司空见惯似的置之不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与自己没关系,在那些人的价值观念里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是道德观念丧失的本质因素。

在当今中国,教育相关部门总是提倡素质教育,而且频率极为频繁,但始终不见效益。原因在于在当今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着实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相关教育部门只是打着幌子,根本没有认真去践行。当然,这些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如何在思想道德观念方面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需要的是社会更多的关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这种教育特权,即使享有,也不见得能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加上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不落实;重智轻德、重课堂轻实践等倾向十分严重;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少年发展的特点;一部分学校忽视思想教育工作,一部分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一部分地区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起着负面导向作用,造成一部分青少年心理脆弱、理想淡漠、思想混乱,少数青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当今社会,人们道德观念的丧失,主要是对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曲解,没有从本质上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性。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需加大思想教育力度,正确引导思想教育工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思想教育这层面上,这样才不会出现道德观念的局部丧失。

总结与反思:

【篇四】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

《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关于“学”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及思考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孔子关于“学”的理念倾向,领悟其现实意义,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明确了本章节的字词,疏通了文段内容。我们了解到,孔老夫子,是多么地重视学习,乐于学习。首先,作为“万世师表”,他本人就是一个博学之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如此教导我们,不仅要好学、博学,而且要活学。那么,孔老夫子,又重视学习什么呢?现在让我们用心去聆听这位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先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二、理解孔子关于“学”的基本内涵。

1、大声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2、明确何为“好学”?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师引:孔子好学,更爱好学之人。孔子三千弟子,独一个弟子受孔子的倍加称赞。更称好学之人,独此一个!那就是颜回!那么,孔子认为,怎样才能称是好学之人呢?(结合文中的语段)

明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颜回好学者,不迁怒,不贰过„„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也就是说,好学之人,就应该不受限于外界环境,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勤做事慎言语,并随时靠近有道德的人来弥补不足。做到这些,才能像颜回一样,不随便迁怒于他人,做事不犯同样的错误,成为真正的好学之人。

(补充资料:“不迁怒,不贰过” 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常人十分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

“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①自知其过,“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②自改其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自知、自改、自讼”。)

3、理解学习的基本内涵(学什么)

师引:有了好学的精神,我们该学什么呢?孔圣人又是怎样教导我们的?请同学们根据文段,思考,孔圣人所说的学习,学的是什么?

明确:

(1) 道德修养(修身)

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分析:贤贤易色——尊重有才德的人而看轻女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而克制自己的私欲)

侍奉父母——竭尽全力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侍奉君上——不惜性命

对待朋友——诚实信用

小结:由此说明,学习,并不是读死书,讲学贵在实行。(知行合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分析:此句提到的,年轻人首先要学会孝悌之义、谨慎诚实、爱众亲仁!而后还有力量,才学习礼乐制度和文化知识。(学会做人的重要性)

小结:也就是说,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学习,首先要学习做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之人。这些修养,将体现在你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躬身实践,方为检验的标准!以修养养性为根本,而后有余力来学习礼乐规范和文化知识。

(2)学礼,以礼规范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学六言,去六蔽)六言(即仁、知、信、直、勇、刚),也就是六种德行。

请选择其中你认为最有感触的一两种说明。

明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分辨是非,不滥用仁爱之心。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区分道义,不固守愚信。

„„

经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 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会出现大的弊病。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施行德行,适时适度,方为真君子!而它的衡量标准就是礼。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动乱。

换句话说,我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还要注重以礼来规范,这样,才能立身处世、立足于社会。

所以说,“修身”和“学礼”,两者是不可分的。“修身”应有“礼”的规范,而“学礼”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修身”。

三、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师引:从学习中,我们总结出,孔子所侧重的学习,在于“修身”与“学礼”。这个跟我们现代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区别。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单纯的修身养性,学礼治国,显然不够合适。于是,我们越来越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成就高科技生活。那么,孔子的教学思想,是否已经不受用了呢?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社会中,学习先进的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孰轻孰重? 明确:

结合实例:山西高考“高科技”作弊案内幕

电话诈骗受害者状告银行 消除管理漏洞成关键

珠海出重拳打击银行卡犯罪

洛杉矶警方设立高科技反恐中心

苏州破网络犯罪大案 黑客盗虚产50亿

福建电力严厉打击高科技窃电行为

我们忽视的,正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们所追崇的修身养性。

现今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美好的德行。从小学,就忽视思想品德课,重点学习主科目,这正是高科技生活下的矛盾。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

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 父母说:“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而老师又说:“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问题是,知识长了,道德反而缺了。 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固然能够使我们成才,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让我们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是,学会做人,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管你拥有多少知识和财富,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你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总结: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恰恰就是怎样寻找我们遗失的道德修养。所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今天读论语,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拥有崇高道德的孔圣人形象。尽管不能达到孔圣人的品行境界,但是我们内心向往,并以之共勉,不也就无憾了吗!

四、板书:

道德修养 现代启示

好学之人 修身养性

以礼规范 立身处事,立足社会

文化知识

【篇五】好仁不好学优秀教案

《〈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观点。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重点领悟孔子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课时建议】

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0章中包含了孔子“学”内涵的哪几个方面?

2.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0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为什么要学(第1、2、3章)

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第4、5、6章)

什么是好学(第7、8章)

学什么(第4、5、11、10、章)

重点研读: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

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所说“学”的基本内涵。

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学”,根本意义不是现在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等。他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贤贤易色”,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不迁怒、不贰过”、六言六蔽、“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见附文)的认识。 附文:

① 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②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③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④ 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对日:“未也。”“居!吾与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回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

本章谈“仁之度”。“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后省一“礼”字,“礼”即“度”。好仁若无礼度,则愚仁。孔子对“仁、知、信、直、勇、刚”等美好的品德都要求要有“礼”有“度”,如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而无礼度则愚;智而无礼度则荡;信而无礼度则贼;直而无礼度则绞(伤人);勇而无礼度则乱;刚而无礼度则狂。在施恩方面也有一个尺度。

⑤ 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动乱。

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讲学贵实行,更是说学问有益。实行不错,实行前最好还是弄通道理。不然,自以为是做好事,未必做得都那么合适,有人觉得这句话讲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其实是他没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不懂这里边有知行合一的意思。

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多接触有品德的人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称得上好学了。”

宋代名臣王曾考科举连中三元,道贺的人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歹。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再有《红楼梦》里那副名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可以说,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

⑧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翻译】哀公问说:“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延怒气,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了,我还没听说谁是好学的。”

【解读】孔子回答哀公问“孰为好学”,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去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闻一以知十《公冶长》。”善于联想和推导。态度上,“语之终日而不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时间上,“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但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不迁怒”,“不贰过。”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常人十分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

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①自知其过,“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②自改其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自知、自改、自讼”。

另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以“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

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子日:“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种意义。

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 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

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我祖母告诉我,我父亲幼时,我祖母问他人生信条是什么,我父亲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伟哉,孔子的学习观!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子日:“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理解果真如此肤浅,这般武断吗?

显然不是。孔子讲这番话,语义是深远的,他是立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个人为学的发展史观,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教育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必然归宿。

从行文看,“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是以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分隔,把两类学者的为学目的进行了阐明、判断。“为已而学”与“为人而学”这种“一分为二”的划分看似不算高明,既然不甚高明,可孔子为什么还要这么做?个人认为这极可能是孔子对学者基于现实的认识而作出的一种趋势性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

这里,我们应首先弄清楚为什么“古之学者为已”?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是封建社会,那时的经济形态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偶有一些商品交换。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仕、农、工、商的等级意识极为强烈。唯有“仕”者才可以得到俸禄,吃到皇粮,也就是吃国家财政,收入丰厚,让你富甲一方。而

且只要一人得道,那么全家可以随同鸡犬一起升天。

在这巨大利益诱导下,寒门弟子要脱胎换骨,光宗耀祖,就必须顺应当时社会遴选人才的制度,以优学取“仕”,谋得一官半职去享受皇粮奉禄,参与国家的财政分配。这一本(无本)万利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做呢?所以“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有人漏夜赶科举”、“孟母三迁”等等故事,感动和教育了几十代人,学习目的只有一个——“为已”。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这不仅是人之本性,也符合那个时代社会的精神。可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学者学的是什么呢?用现代的教育来比方,大都是文科的知识,说大了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产生的功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利益既得者的权势和统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官者没有也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含量,但必须懂得为官之道。只要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以至博学,科考之时再弄出一篇上好文章,你就金榜题名,大功告成了,一辈子生活有了保障。全家人跟着你出入车马,鸡鸭鱼肉,享清福了。苦尽甘来,你的人生实现了! 所以,在古代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给自己利益得失带来巨大影响,同时惠及你的家族。事实上,你,以及更多的你“中举”了,也不可能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些学者没有几个是冲着发展生产力去的。你要他“学而怎么样为人”呢?那个时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只要没有天灾人祸,老百姓生活基本安定,社会治安基本良好,为官者就算是“造福一方”了。那个时候不需要“招商引资”,也不很需要“引进”什么科学技术,原创的意识也不强烈。所以,在孔子以前那个时代也就不需要袁隆平的“超级稻”了。可见“学而为人”是不现实的。人家自给自足啊,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技术,那个社会的发展环境也不需要催生出高科技,为人而学行不通。

可社会总是要发展的,人们对财富的需要,对欲望的满足是无止境的,交换也就层出不穷,无所不及,自然经济的比重在下降,商品经济的成份在加重,生产力的进步所创造的财富通过交换而体现,并远远大于那些学者的以“仕”致富,生产才是根本,发展才是硬道理。 怎么办?学习!你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更多的产品并用于交换,你就能发家致富。你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你的贡献,不是以那种狭隘的以“仕”的方式进入社会,而是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参社会交换,继而融入整个社会,你只有为人了,才能利已。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孔子说,“今之学者为人。”不管你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但你进入社会做的一切客观上正是为他人提供了产品、服务、便利———这是事实,主观上利已,客观上利他。那么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孔子的学习观恰恰就是从动机上去端正你的学习态度: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的这一学习观是了不起的!他提出这一观点已超越那个时代的之于学习是个人行为的“一已之利”这一狭隘认识,他把学习已放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上。过去的学习与现在的学习显然是不同的,在内涵上、外延上,在目的上、动机上,在社会功用、个人利益上等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而为人治学,是个大趋势,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观,更是国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史观。他在悠悠远古就倡导人们,从今而后的学习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学习不再是你个人的行为,个人的需要,学习是社会他人对你的需要,是历史进步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点看,我们的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有超前意识,有前瞻性,多么了不起!

我们再看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如果没有互补性怎么会融为一体?贸易往来说到底是物质的交换,劳务的交换,服务的交换,总之是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把这种交换再追本溯源,就是个人学习的交换了。

“今之学者为人”可谓至理名言。当今学习之人哪一个是为了自己的?这倒不是什么学习的境界崇高;哪一个学习不是为了将来能为他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作准备的?是今之社会发展了,逼迫你不得不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提高技能,是这个社会非要你为其作出贡献不可。否则社会不接纳你,唾弃你。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嘛,说白了就是交换。交换就得为他人考虑,

交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有多复杂都离不开为他人考虑。那么我们对于“今之学者为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有了这一层理解,我们对于学习就应该有更理性的认识了。学习不是个人的行为,你学什么,学到何程度,是今之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将来这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国家提出和义务教育,对适龄公民的免费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当然也是国民教育的基本需要。如果你要在这个社会获得更多机会,你就必须自费深造,上大学,读硕攻博,为这个社会而学习所需要的更多的知识技能,并创新科技。反之你不为人而学,那么别人、社会也必将不会为你而存在,你就会被边缘化。

有了这一层认识,我们的学习就不会情绪化,我们的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学习就不会“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有了这一层认识,我们的学习才会快乐,为了改造社会,为了发展经济,如果自己的一生能给这个社会留下点自己的痕迹,那是多么的快乐。

孔子无怪乎贵为圣人,万世之师。他的这一学习观孕育了丰厚的哲学思考,是超时空的教育和学习的价值结晶。今之社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我们“学而为人”,我们只要做到“学而为人”,社会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我们的推力,都有我们的痕迹。这与他整个仁爱的思想精神是极其吻合的。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ezw/221057.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