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天高气爽,落叶凋零,一曲<秋日私语>更让人心旷神怡,遐想无限……
古时,大部分诗词都以秋为荒凉、萧索、愁绪的载体,的确“昨夜西风凋碧树”是很实在的东西。
散曲名家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但是借一组秋日的景象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来寄托“断肠”的自己“在天涯”的愁思。思乡之情与秋日昏暗凄凉的达到某种契合,只可意会。落榜书长张谜的一首《枫桥夜泊》使他名留千古,在诗中他同样寄愁绪于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寒霜”与“乌啼”恰恰能反映出诗人惆怅之情。除了秋以处的任何季节的景色,无论描写者如何妙笔生花,也不会比秋更有韵味,不会比秋景更淒凉。
但是,秋于古人关不完全是愁的代表,秋也有色彩明丽的一面。
一首<山行>,人们吟诵至今,尽管路“远”山“寒”,而那“人家”又在“白云深处”,便作者“坐爱枫林晚”因而感到“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的枫叶足以与初春的鲜花相媲美,著名诗人王维的不朽之作<山居秋暝>,描绘的是基调明亮的山水月色之美,作者高洁的情趣与心中那理想的生活,明显易见。秋也有生机,也有活力,只要用心去发现。
而今人吸取了先人的思想文化,也喜欢用秋来抒怀。
樊发稼称赞为“以写朗诵诗著称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尹世霖也有自己的<秋>。开始写景,清风如水,月光如雪,睛空如镜,山岳如铁,这景色背后是收获后的喜悦,更是辛勤劳动――所以人们忘不了培养自己的老师,“就像参天大树,忘不了地下那细细的根须,就像浩浩江河,铭记着源头那小小的洞穴”,于是“在漾着秋韵的日子里,中国有了教师节”。诗中以秋的硕果累累来比喻教师辛劳的成果,对老师的歌颂充溢在字里行间。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又赋予秋一缕豪迈,一丝苍桑。
哦,是秋引起人们的思绪,还是人赋予秋各种情感?不必深究,或许二者兼而有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喜悲,无论古今,作者都以他们真切的情感化为可以感染一切的清风,穿越时空,吹动了我们心中的风铃,而且铃超声将永远持续下去,经久不绝,一代一代传下去,传下去……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wtc/xiejing/25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