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观后感
helixiasa广州烈士陵园观后感2014年4月12日,我所在的第77期党课第五小组一起参观了广州市烈士陵园,缅怀和学习先烈们的无私无畏精神,敢于将生命奉献给祖国解放事业的精神。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和屠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一座陵园。烈士陵园入门就能见到一条宽阔的大道,大道的尽头就是宏伟庄严的广州烈士纪念碑,一只铿锵有力的手握住战士的枪,石刻的雕像展示了当时战争中战士全力奋战,誓死不屈的决心和高昂的士气,新中国的解放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无数将士将这抗战救国的责任扛上肩头,在枪林弹雨的前线战场和暗凶诡秘的敌后战场斗智斗勇,他们披坚执锐、威武不屈。
赵一曼烈士的故事
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
蜗牛的趣味名人
作为士官生从杨靖宇、赵一曼烈士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遇害时年仅30岁。就义前她曾给儿子陈掖贤(宁儿)留下了一封充满深情、催人泪下的遗书,读过的人无不动容。她怀着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离开了人间,然而又有谁会料想到这位革命烈士的遗孤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走得竟是如此的艰辛……不修边幅,性格内向陈掖贤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校,任政治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他平日不注意个人仪表,他也不太注意居室卫生,房间经常十分脏乱。他的木板床上仅铺一张凉席,席上放一床棉絮,没有被面被里。起床后就把棉絮堆成一团,从来不叠。屋内烟蒂遍地,很少打扫。不爱讲话,有时心情郁闷。陈掖贤不大会安排自己的经济开支。他当时的工资是每月69元,用起来总是前松后紧。月初总是吃甲类菜,还买些零食。下半月就只能吃丙类菜,到月底就得去工会借“——一种简便借款,只须到经办人处签名就能借到5元钱,下月发工资时即扣还。赵一曼同志就被党组织派到东北进行抗日斗争。陈掖贤被寄养在大伯父家。知道自己是寄养在这里的,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小就性格内向。陈掖贤的亲姑姑陈琮英(任弼时同志爱人)找到他,送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他和生父陈达帮也联系上了。赵一曼回国生育后陈达邦被共产国际派到法国工作,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回到中国。已经再婚,陈掖贤到生父家去过,因感情不深,陈掖贤与他的学生张友莲结了婚。1958年3月陈掖贤便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去了。陈掖贤回到学校仍担任原来的工作。张友莲已经怀孕,学校想办法在为拆迁农民盖的房子里挤出一间平房,分给陈掖贤做家属宿舍。张友莲生下了他们的大女儿。他们的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由于两人在婚前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彼此对另一方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不怎么了解,婚后他们又聚少离多,没有一个很好的磨合、适应过程,在生活上产生了不少摩擦和矛盾,经常争吵。几个月后他们竟然离婚了。女儿被送到四川,由陈掖贤的姨妈抚养。张友莲由于受到离婚和离开孩子的打击,不久便得了精神疾病,不能工作,有时还需住院治疗。陈掖贤的情绪也日益消沉郁闷。抑郁成疾,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物质供应奇缺,一些不要票证的“商品又特贵。陈掖贤的工资虽已增加到77元,到月底总是没有吃饭的钱了。这时期还发生了一件对他后半生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他的生父看他生活太苦了,便领他到政协礼堂餐厅用一张七角钱的餐券吃了一餐“当时凭票供应的猪肉是每斤0.81元。这一餐只是未交肉票,这顿饭却引起他思想上很大波动,造成极大烦恼,这顿饭触动了他思想上根深蒂固的平等观念,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党没有和人民群众一起渡过难关“在回来路上看到奔忙的饥饿人群”他觉得羞愧难当。不敢正面看人。
烈士赵一曼之子为在82年自杀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遇害时年仅30岁。就义前她曾给儿子陈掖贤(宁儿)留下了一封充满深情、催人泪下的遗书,读过的人无不动容。她怀着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离开了人间,然而又有谁会料想到这位革命烈士的遗孤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走得竟是如此的艰辛……不修边幅,性格内向陈掖贤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校,任政治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他平日不注意个人仪表,不修边幅,有时甚至蓬头垢面。他也不太注意居室卫生,房间经常十分脏乱。他的木板床上仅铺一张凉席,席上放一床棉絮,没有被面被里。起床后就把棉絮堆成一团,从来不叠。而且,屋内烟蒂遍地,很少打扫。同时,他性格内向,不爱讲话,有时心情郁闷。陈掖贤不大会安排自己的经济开支。他当时的工资是每月69元,用起来总是前松后紧。月初总是吃甲类菜,还买些零食。下半月就只能吃丙类菜,到月底就得去工会借“小额贷款”——一种简便借款,只须到经办人处签名就能借到5元钱,下月发工资时即扣还。原来,陈掖贤出生后不久,赵一曼同志就被党组织派到东北进行抗日斗争。陈掖贤被寄养在大伯父家。陈掖贤稍大一些后,知道自己是寄养在这里的,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小就性格内向。解放后,陈掖贤的亲姑姑陈琮英(任弼时同志爱人)找到他,送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这时,他和生父陈达帮也联系上了。据他讲:赵一曼回国生育后陈达邦被共产国际派到法国工作,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回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陈达邦在中国人民银行任专员,已经再婚,又有了几个子女。陈掖贤到生父家去过,因感情不深,来往不多。1957年,陈掖贤与他的学生张友莲结了婚。1958年3月陈掖贤便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去了。1959年1月,陈掖贤回到学校仍担任原来的工作。这时,张友莲已经怀孕,学校想办法在为拆迁农民盖的房子里挤出一间平房,分给陈掖贤做家属宿舍。不久,张友莲生下了他们的大女儿。这时,他们的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由于两人在婚前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彼此对另一方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不怎么了解,婚后他们又聚少离多,没有一个很好的磨合、适应过程,因此,在生活上产生了不少摩擦和矛盾,经常争吵。几个月后他们竟然离婚了。女儿被送到四川,由陈掖贤的姨妈抚养。张友莲由于受到离婚和离开孩子的打击,不久便得了精神疾病,不能工作,有时还需住院治疗。陈掖贤的情绪也日益消沉郁闷。抑郁成疾,自缢身亡1960年,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物质供应奇缺,一些不要票证的“议价”商品又特贵。陈掖贤的工资虽已增加到77元,但仍不够用,到月底总是没有吃饭的钱了。这时期还发生了一件对他后半生有重大影响的事情。1960年秋天,他的生父看他生活太苦了,便领他到政协礼堂餐厅用一张七角钱的餐券吃了一餐“红烧狮子头”。当时凭票供应的猪肉是每斤0.81元,这一餐只是未交肉票。但是,这顿饭却引起他思想上很大波动,造成极大烦恼。因为,这顿饭触动了他思想上根深蒂固的平等观念,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认为“党没有和人民群众一起渡过难关”,而自己也享受了“特权”。因此,在回来路上看到奔忙的饥饿人群,他觉得羞愧难当,不敢正面看人,他为此越来越苦恼。这时,他的教学效果也随着他心情好坏和备课是否充分而起落很大。1961年春天,学校党委看他情绪苦闷,担心他患了精神忧郁症,决定派我陪他去安定医院检查治疗。经诊断,医生决定让他住院治疗。这样他就在医院轻症病房里住了几个月。后来,陈掖贤就和张友莲复婚了,并有了第二女儿。妻子的病还是时好时重。1969年6月,北京工业学校被解散,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组成第六机床厂,全体教职员除少数人当干部外,全部下放当工人,陈掖贤也到了这里。这段时间,陈掖贤的心情更加郁闷,每天低头上下班,很少与人交谈。因他爱人经常住院,他的经济更加拮据了。大约是1974年秋天,陈掖贤好几天没去上班,同事到他家看时,发现他躺在床上不能动了。原来他因没钱吃饭已经饿了四、五天了。同事们赶快把他送医院抢救。1982年8月,陈掖贤又是几天没上班,同事们到他家看他,发现他已自缢身亡。
赵一曼烈士遗体
赵一曼就义后,日伪军用一块毛毯将烈士的遗体包裹之后抬到山上,倒上汽油将英雄的遗体烧掉。赵一曼烈士尸骨未存,也没有坟墓。
革命先烈赵一曼之哑巴姑娘的英雄事迹
赵一曼的故事哑巴姑娘1934年秋末,一群黄狗似的日伪军,枪声、喊叫声混作一团,老百姓扶男抱女四处奔逃。有一个约摸五十岁的老妈妈,和一个青年姑娘急急地走着。这个姑娘,穿一件上补绽的黑夹衣提这个小包袱。一群凶恶的伪军追赶上来,抢夺着老百姓手里的东西。一个伪军猛地抓住这个提包袱的姑娘。厉声地问道:姑娘望着伪军摇摇头?没说话,提篮子的老妈妈连忙上前说,是个哑巴“老妈妈说着,拉住姑娘的手就跑,伪军吼叫了一声”老妈妈可怜怜地向伪军哀告着“她是我的哑巴女儿!生下来就不会说话”可别吓唬她……。转身抓住另一个老太婆”吼道:你认识这个哑巴吗“老太婆全身发抖,看了哑巴姑娘一眼”连连回答说,是哑巴:伪军歪着脑袋哼了一声“提着枪向另一群女人跑去?提篮子的老妈妈轻轻地吁了口气,拉着她的哑巴女儿!混入逃难的人群里”……人们跑出日伪军的包围圈。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wtc/duhougan/35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