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小学生作文 > 五年级作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_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admin 五年级作文 2020-04-22 20:12:18 课文描写

五年制五年级的学生要面临初中考试,所以要认真学习,仔细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不可以松懈。今天, 小编是为大家分享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范文,欢迎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3白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第二课时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回拓拓展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1.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2.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可以利用展示台)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

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 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

(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

(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

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3.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四、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读准“体格风骚、放诞无礼、恍若神妃仙子、泼皮破落户儿”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2.通过品读描写王熙凤的衣着、容貌、动作、语言的语断,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3.尝试运用“评书”的语调朗读课文,丰富朗读形式。拓展延伸,丰厚王熙凤的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体会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基本程序 教 学 调 整

一.揭示课题,了解文本语言特点

1.读题解题。

初见就是—— 第一次见面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呢?——凤辣子第一次遇见林黛玉。

2.补充背景:(林黛玉为什么要来贾府?)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3.学习阅读提示: 打开课文,发现没有,前面有一段阅读提示。读一读,说一说,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如:《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文中的主要人物王熙凤,俗称“凤辣子”;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等等)

4.了解文本语言特点:红楼梦采取的是古白话文的形式,与现在读的课文有所不同。

屏幕出示:唐宋以后,以老百姓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一种书面语叫古白话文。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出示要求,初读课文。赶紧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 去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

出示:

阅读步骤: ①把文章读通顺

②借助文中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文章,感受人物形象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把最难读的句子读流利,如描写衣着外貌的句子。

3.课文中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学生初谈感受。

(如:王熙凤非常漂亮;性格豪放;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等。)

三.观看87年版电视剧剪影,加深人物印象

曹雪芹把这个人刻画的栩栩如生,很多艺术形式都在演绎这个人物。越剧就是一个表现手法,今天推荐的是87年版电视剧的表现形式。看的时候,注意,电视剧是怎样表现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

播放电视剧的片段。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演员曾经用了3年的时间去读这本小说,她们说,不是我们演得好,而是小说写得好。

四.赏读语段,学习表达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哪几个词语最能体现王熙凤的形象,把它摘录在练习纸上。

学生把词语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

(1)读黑板上的词,注意儿化音。

身量苗条 转悲如喜 体格分骚 彩绣辉煌 放诞无礼(都是些四字词语)

恍若神妃仙子 泼皮破落户儿

(2)对词语进行分类,随机形成板书。

如彩秀辉煌 体格风骚等都是描写外貌

转悲为喜——神态 放诞无礼——性格

泼皮破落户儿——性格

(3)把词语串起来引读黑板上所有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品读人物外貌片断,感受人物形象。

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其中描写外貌的是哪一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你还找到了哪些描写外貌的词语了吗?

(1) 品“衣着打扮”的词语,体会词语的特点

▲出示穿着的几个短语,读好“金丝八宝攒珠髻”等词语。

自由读。(这些词语非常难读,自己练一练,把音读准确,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指点停顿:缕金百蝶……)

齐读。

▲读了这些短语,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服饰,点出这些词语的类别:褂 裙 钗……

丰富的色彩:翡翠,大红,银,豆绿

浑身珠光宝气,非常富丽堂皇的感觉。

▲虽然没有见过这些服饰,但读了这些词语,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雍容华贵、遍体锦绣、珠光宝气。这个人的出场,服饰就跟别人不一样。)

(2)品片段,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引读:戴着……绾着……戴着……系着……穿着……外罩……下罩……

读了这一段,你又发现了什么?

▲王熙凤讲究美,全身上下都戴满了宝物。

▲从头到脚,描写得非常有条理,读起来朗朗上口。

(3)品“容貌”语段,感受语言节奏美。

引导学生发现写容貌,作者用了三幅对联。

出示:上联——一双丹凤三角眼;下联——两弯柳叶吊梢眉。

上联——身量苗条;下联——体格风骚。

上联——粉面含春威不露;下联——丹唇未启笑先闻。

(4)想象人物服饰、容貌,感受人物形象。

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长得很匀称,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婀娜多姿,倾城倾国,美若天仙,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书中其实有一句话概括了王熙凤的外貌。找出来了吗?(变红,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

(5)朗读指导采用评书形式,丰富朗读方法。

推荐一种朗读的方式——以评书的语调读。

听师以评书的形式范读。

自由练读。

指名读。

齐读。

3.从描写语言、神态、动作的语断里品味作者描写的方法。

衣着服饰,外貌体现人物特点。还可以从哪里体会到人物特点? 随机交流。

预设:

语断一:一语末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样放诞无礼。

▲从这句话话里读出王熙凤的什么性格特点?(说话张张扬扬的,看似很热情。)

▲结合黛玉的心里活动,“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 而王熙凤却“这样放诞无礼”, 侧面地烘托出人物性格,同时也可以看出她在贾府里的特殊地位。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指导朗读第一句。

语断二:“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读后,让学生谈谈从王熙凤的语言中感受到的人物形象。

▲补充资料。(附后)

▲朗读。

(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语断三: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该打该打”

▲圈圈前后神态变化的词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如: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

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她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势;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红楼梦》

1.引入对王熙凤不同的评价。

王熙凤如果长在当今社会,就是十足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喜欢她的人是这样评价她的: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不喜欢的人又是这样评价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深入人心、散发魅力。

这个人的形象如此生动形象,不管是喜欢她的还是不喜欢她的,都对这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2.推荐阅读《红楼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王熙凤。王熙凤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的最主要人物之一。《红楼梦》共塑造975个人物形象,其中732有名有姓,比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端庄贤淑的薛宝钗等等。如果你想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更深的了解,课后不妨阅读《红楼梦》。

板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放诞无礼——语言

转悲为喜——神态 察言观色

彩秀辉煌 体格风骚——外貌 机变逢迎

泼皮破落户儿——性格

携着、拭泪——动作

教学反思:

23 刷子李

一、教材解析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文章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故事一波三折,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注重了细节描写。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另外,本文的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二是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充分预习,认识生字新词,理解生词,读通读顺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深读描写刷子李“黑衣服”的语段,揣摩曹小三的心理变化,领悟间接描写的妙处。

3.精读第五段关于刷浆的描写,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领悟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读课题,初闻刷子李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你还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3.简介冯骥才,齐读《俗世奇人》中同类文题,如《泥人张》、《快手刘》等。

(二)读课文,初访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板书:一袭黑衣 一手绝活)

3.集读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出神入化、天衣无缝、不可思议等)

(四)精读课文,深访刷子李(感受细节描写的妙处)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认为描写刷子李高超技艺的最精彩的句子。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师巡视了解。

3.交流反馈。

A.关于“刷浆”的直接描写

1.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折得清爽。(主要体会刷子李蘸浆的手法高明,或者调浆配料方法巧妙。)“匀匀实实”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请一生有感情地读读。

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

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

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

屏障。(主要通过朗读来体会刷子李刷浆动作熟练,优美。富有节奏及音乐感)

(1)师范读这一片段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呢?(动作、声音、效果)

(4)你认为刷子李他仅仅是在刷墙吗?(他在进行艺术创作)

(5)谁能读出这种感觉?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片段。

(6)作者又是怎样写出刷子李的这种高超的技术的呢?

B.关于“黑衣”的间接描写

1.投影出示句子并且同桌研读句子。

2.交流汇报(你从那些词句中能感受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同时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1)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2)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3)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4)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5)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3.边汇报交流边板书:随机:半信半疑——怀疑——相信——不相信——相信或者是:果然——居然——竟然

4.请同学选择朗读或是在汇报时进行朗读。

5.那一手绝活,令曹小三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师傅只教给小三六个意义非凡的字:“好好学本事吧!”你听出什么味道来了?(如学无止境;如学贵有恒;如付出总有回报等)(板书:一番教诲)

(五)回顾全文,提炼写法

1.谈话:.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总结: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更加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更好地表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六)课堂小结,培养阅读兴趣。

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里还有很多精彩的文章,除了我们今天学的《刷子李》以及节选的《泥人张》以外,还有:《《快手刘》、《背头杨》、《蔡二少爷》等七篇文章,一共是九篇短篇小说。大家课外可以去新华书店买来读读,或者是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尽情欣赏了。我想大家读后一定感觉会别有趣味,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更有作者那细腻的笔触

(七)作业(选其一):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2.对比阅读《俗世奇人》上的《刷子李》,说说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24 金钱的魔力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本文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承前和小结。教学本文前,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自己结识了哪些人物,作家的哪些描写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交流的基础上顺势转入阅读本文。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样还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教学时要注意语言、动作的描写在前面的课文已经深刻体会,而本文最突出的是托德见到大钱后的神态,是本文也是本组课文的传神之处。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4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通融、蹩脚、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妙不可言”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体悟作者抓住人物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3.感受马克•吐温用夸张的手法,辛辣的笔调凸显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并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托德神态描写的传神之处,并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教学基本程序 教 学 调 整

一.直接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揭题:《金钱的魔力》

二.初读检查,整体感受形象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愿意接受老师检查吗?

1.词语闯关读准下列词语,并能理解部分词语(哪些词语你已经理解?):

通融、刻薄、蹩脚、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妙不可言

2.说说金钱在这个故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开始“我”受到了托德的冷落、怠慢,当“我”显示了大钱后,受到了老板的百般优待)

3.那故事中的托德和老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交流并形成板书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势力、傲慢无礼……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三.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体悟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托德,作者采用哪些描写来刻画托德这个“以貌取人、见钱眼开”的形象的?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

交流汇报:

(一)凸现托德的性格特点

1.语言:

(1)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只会带大票子”,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能够读出托德的这种语气吗?

(2)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

▲你从这儿又有什么体会?(抓住“仍旧”“摆着架子”体会“善变”。)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2 .神态描写(重点)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从这发现了什么?(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

▲文中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满脸,里面还有“纹”──折纹、皱纹、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的样子。

这与丢了一颗石子所漾起的波纹一样吗?此时他的内心会怎么想?你觉得他当时是一种怎么样的笑?如何才能读好它?

▲当他瞟到大钱时,那刚才的满脸笑容去哪儿了?此时他的内心会怎么想?你能否想象一下他当时的面部表情?这时的笑是一种怎么样的笑?

(理解“波状的、蛆虫、熔岩”,这“凝结起来的笑容”像一片一片熔岩,你想象一下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了会是什么样?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此时他的笑是僵硬的笑、尴尬的笑、难堪的笑。)

▲体会马克吐温描写神态的传神之处。

说说马克吐温为何能够有这样的描写?这样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小结:马克吐温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抓住了托德神态,用夸张的手法,辛辣的笔调,简单几笔,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二)凸现老板的性格特点

1.自己读读有关描写老板的语断,课文又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预设:(1)动作描写: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2.同桌之间读读老板的语言,发现老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老板的语言反反复复,啰啰唆唆,他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等。

3.如果把老板的语言压缩,就是——(衣服很合身,买去吧!)

4.这么简单的意思,马克吐温为什么用洋洋洒洒的两页文字来描述?

凸现老板在百万富翁面前,不惜一切手段献媚讨好,甚至可以降低自己的人格。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阿谀奉承的奴才相。

四.总结全文,点明题意

同学们,读了全文,你觉得作者用“金钱的魔力”是否恰当?

这就是“百万英镑”的魔力,金钱在当时社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作用。作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两个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趣味横生,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令人忍俊不禁。

五.模仿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仔细观察一个人的神态和语言,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板书: 金钱的魔力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势力、傲慢无礼……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讲述人物故事,要求有条理,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人物形象有特点。

2.回忆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人,能在头脑中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并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

3.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方法写人,力求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课前一周让学生回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人,留心他们的外貌言行特征,然后找出一位印象最特别的人,也可以阅读报纸杂志,搜集一些人物故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总结,顺势导入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

出示:( )的小兵张嘎,( )的严监生,( )的王熙凤,( )的刷子李,( )的托德,( )的老板,让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来形容人物,说出人物的特点。

2.其实,同学们平时通过读书、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剧,听故事和评书,还有更多的人物形象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3.出示人名:周恩来、黄继光、钱学森、居里夫人、岳飞、任长霞、徐飞鸿、梅兰芳……

4.同学们是否了解他们中某个人?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对他的了解。

5.其实,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人,不仅仅有这些书中、电影电视中的人,我们身边一定也有不少人让你印象深刻。你对身边的什么人印象深刻?

6.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让我们来讲讲人物的故事,可以是书中的人,也可以是电影电视中的人,还可以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

二、紧扣一例,领悟方法

1.你最想把谁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在这位同学讲之前,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让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3.学生讲故事。

4.同学针对讲的人物故事中没听清或觉得不够具体的地方进行提问。(这儿通过学生的提问,让大家了解在讲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老师可结合具体的方法进行指导。)

总结把故事讲好的方法:

(1)故事最好比较有趣,情节完整生动。

(2)讲之前要做好准备。

(3)语速不能太快,声音要洪亮。

三、运用方法,讲述故事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讲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

2.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组组员都要讲一个故事,组员要作出评点,最后评出最优秀的讲故事能手。

3.小组比赛。

四、激烈角逐,全班展示

1.公布小组获胜者,并给予精神奖励。

2.小组讨论,用一句最能吸引听众的话简要介绍获胜者所讲解的故事,谁的话最能吸引全班同学,谁将是全班的“人物故事大王”,将有幸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他的故事。

3.小组代表发言。

4.全班评比。

5.获胜者讲故事。

五、本课小结,颁发奖品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启发谈话,引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我们认识几位很有特点的人,圆滑善变的王熙凤、技艺高超的刷子李,临死不忘两茎灯火的严监生,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说说你们看过的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中,有没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形象呢?这些人物都有哪些特点呢?

(可能是:灰姑娘──美丽善良;白雪公主──纯真善良;孙悟空──神通广大;樱桃小王子──活泼可爱;等等。)

二、小组讨论,推荐最有特点的人

1.导语:同学们,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你们印象中有特点的人物还真不少。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人与众不同,有独特之处,让你感觉非同一般呢?

2.学生发言。

3.老师发现同学们心目中最有特点的人真是精彩纷呈啊!有的是自己的家人,有的是隔壁邻居,有的是商店老板,有的是警察叔叔,有的是邮递员……真是丰富多彩啊!无论我们读过的书,看到的电影电视,还是生活中,都有有特点的人。现在我们就组成四人小组,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有特点的人,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也可以是偶然看见的,也可以是书刊上看到的,还可以是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

(1)小组交流。要求: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2)讨论评选出你们觉得有特点的人。

要求:每组的成员要心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具体的理由。

三、大组交流,由说到写

1.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介绍最有特点的人。师生共评。

请这些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指出把介绍的人的外貌、性格、为人等特征。每个代表发言完毕,教师组织学生对代表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或补充。

2.小结方法。

(1)导语: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也发现:原来我们身边也有这么多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人。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要把人物的特点说出来,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2)同学发言后,归纳:对,我们就是这样通过描写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具体、生动的事情来突出他们那种独特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再写事情时,注意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其实,作家们就是这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那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作家吧!请大家把你心目最有特点、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写下来。

3.草拟片段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列的材料。试写一个片断,要求通过这一片断的描写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即可。字数100—150,要求文从字顺。

4.片断展示,组织评价

教师请几位同学读出自己所描写的片断,然后说出自己是否满意自己的片断习作,为什么?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然后给与适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片断习作进行自我修改。

5.独立撰写,完成写作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成功的为你们的习作进行选材,并且还写出来精彩的片断。老师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你们笔下主人公的形象。现在老师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老师希望你们笔下的主人公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形象,好吗?就请大家拿起你们的笔,完成习作。

注意:写出人物特点,文从字顺;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规范书写。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集体评改

1.选择优秀习作,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展示。以“你欣赏这篇习作的哪些地方”或“这篇习作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你对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建议”等引导语,引导学生展开互相评价;老师亦可指出写得好的地方和修改建议。

2.投影或宣读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

(1)说出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

(2)哪些地方要修改?

(3)应该怎么改?

二、同桌互改

1.导语: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同桌之间互相交换读习作,进行互相修改。

学生互改,教师巡视,发现修改较好的例子。

2.展示改得好的典型。

(1)修改后的文章比原文好吗?

(2)好在哪里?

三、指导自改

1.通过互改后,请学生归纳出修改这一类习作应注意的问题:

(1)叙述过程是否具体,是否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生动?文章是否通顺?

(3)文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

2.学生自改。

请每位同学根据大家总结的修改注意事项及老师、同学的修改意见,再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让描绘的人物形象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四、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修改了自己的习作,还掌握了一些修改的方法,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些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习作,争取每次的习作都能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七

教学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学情分析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

预设:

作者通过对小嘎子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争强好胜、聪敏机智、富有心计的男童形象。

作者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口齿伶俐、八面玲珑的王熙凤……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 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眉清目秀 容光焕发 出水芙蓉 冰清玉洁 明眸皓齿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道貌岸然 国色天香 婀娜多姿 衣冠楚楚 亭亭玉立

鹤发童颜 披头散发 老态龙钟 弱不禁风 蓬头垢面 雍容华贵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

眉开眼笑、目不转晴、愁眉苦脸 挤眉弄眼、炯炯有神 精神抖擞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昂首阔步、横冲直撞、蹑手蹑脚、欢呼雀跃、鬼鬼祟祟、载歌载舞

大步流星、摩拳擦掌、手疾眼快、手忙脚乱、争先恐后、步履蹒跚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例: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一诺千金、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直言不讳、拐弯抹角、滔滔不绝

推心置腹、喋喋不休、慢条斯理、唠唠叨叨、绘声绘色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6.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7.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8.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写几句话。

教学反思: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又因本文是第八单元首篇文章,教学时,一是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让学生仔细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照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在反复朗读与想象练说中凸现文章第3自然段所描述的美丽画面,并通过上挂下联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及“美丽”的涵义,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体会作者美好的内心世界。

3、通过细致品读,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受到启示与教育,并从中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方法。

四、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对德国,对季羡林有个初步的了解。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大千世界,五彩斑斓。在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河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然,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也是多姿多彩的。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起,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

1.你了解德国吗?学生交流。

2.教师介绍: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广袤的原野,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

3.揭题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三个画面。

1.让我们用心地朗读课文,努力读准读通课文,然后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个画面?

2.交流三个画面: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再次来到德国,依然见到了美丽的景象。

相机检查词句: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脊梁: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读准读通,初步理解: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三、细读课文,凸现美丽景象。

1.细读课文,画出文中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交流后定格第三自然段,反复朗读,凸现美丽景象,感受温情浪漫。

(1)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琢磨感悟,深入体会景色之奇丽。

师:请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情景;“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的壮观景象;窗连窗、街连街的无边景色;如入山阴道上的美妙感觉。)

(2)教师相机引读。(结合上一步骤,顺势引读)

师引读: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师:那缤纷绚烂的景象带给人们多少的美丽和愉悦啊!

师引读:瞧,这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男生接读。

师引读:那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女生接读。

师:漫步在山阴道似的大街上,扑面而来的尽是芬芳和清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把这种感受融入朗读中。

(3)比较体会语言表达的精炼。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不管走过哪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的鲜花一朵连着一朵,一簇堆着一簇,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霞……美丽极了!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好像变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让我们看的人就好像走进了山阴道上,看都看不过来了。

在体会比较的过程中指导朗读,不断深化。

师:多么美丽,多么与众不同的景色啊,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4)再读品悟,试着背诵。

师:一个想像就是一处浪漫,读德国浪漫的街头——

师:一道风景带来一种享受,读街头美丽的风景——

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四、背诵积累。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再现美景。

有感情地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上挂下联,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

1.如此美丽的景象在德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请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读出吃惊、不理解)

(2)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和语言体会德国人养花的习惯。)

莞尔一笑是一种怎样的笑?

正是这样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引说: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虽然我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只要路人抬头向上看……(可接说第三自然段)

正是这样,也不仅仅是我的女房东是这样,而是每一家都是这样——(接说)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文指的是什么呢?

(2)展开联想,理解“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仅仅指的是养花吗?

师:所以作者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升华感受:现在我们再来体味女房东莞尔一笑的神情,你觉得这“莞尔一笑”中透露出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莞尔一笑”中透露着女房东那一份自然朴实的真情,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心态,一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这莞尔一笑的神情是耐人寻味的,这简单朴素的语言是耐人寻味的,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四、联系全文,品味“美丽”的涵义。

1.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什么?请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1)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你能描绘一下吗?(引导复述运用上文的语句)

(2)体会写法:此处为什么不详细描写?(简练,不重复,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

(3)朗读语句,顺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此时对作者在四五十年前做的那个花的梦,思乡的梦,你们理解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若学生回答不上:预设背景补充: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5年回国。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一位不可多德的人才,在德国完全有很好的条件居住,为什么还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呢?

4.联系全文,试着填写这首小诗。

四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红衣少年

已变成了

如今的白发先生

但梦想依然清晰浮现

梦见家乡满街的窗前

也是那样( )

大街小巷

也是那样( )

家乡的人们

也是那样( )

这境界

依然( )

那就是( )

让我们永远记住——

这奇丽的景色,

这奇特的民族。

3.交流,朗读。

五、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虽然季老先生在这篇课文中所传达的这一种境界较为崇高,但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通篇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用最朴实的语言,拉家常似的娓娓向我们表达了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这样的表达角度十分独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借鉴。

2.自由读课文,感受这种写作方法。

六、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季羡林链接:

被评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阅读拓展:《季羡林先生》

2.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七、抄写积累。

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反思

26 威尼斯的小艇

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状物记叙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如何驾驶小艇在水中行驶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所特有的风光。

由于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道即是马路。学生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教学时,应适时适度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百岛城”、“桥城”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一般城市、马路、汽车的比较,展开合理的想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教学中,在了解小艇的样子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可抓住几个关键词和3个比喻句进行理解。同时,在学习有关“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领悟到:作者紧扣小艇,介绍了无论时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这样,抓住特点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人相互联系,使文章充满了生气。作者之所以能把威尼斯小艇及小艇有关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是同仔细观察分不开的。课文融进了作者多次观察的体验和感受,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勤于观察的习惯。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可以放在课中阅读理解时读写结合练习写作片段,也可放在领悟写作方法时完成。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掌握“船艄、哗笑、纵横交叉、操纵自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贴切的比喻将小艇的样子表述清楚。

4.通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将“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描述具体的。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四、课前准备 威尼斯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置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大家看了课题,觉得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2.带着自己的疑问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放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读完后,用一句话说说对威尼斯的印象。

2.假如你是作者,真的到了威尼斯,坐上了威尼斯的小艇,看到了那里古老的桥梁,看到那里美丽的月光,看到那里的一切,你带了照相机,你最想将哪个地方拍下来?(学生再次读课文,交流,教师相机理顺课文内容)

三、师生合作,探究交流(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认真仔细读一读第二小节,说说这一小节写了什么?

(1)学生读文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根据板书,老师进行介绍:威尼斯的小艇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学生通过与书中语言比较,交流后,领悟比喻的形象生动性)

(3)再读,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图片(独木舟、新月、水蛇),感受比喻的贴切性。

2.这么独特的小艇不知道坐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你能通过读书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乘坐小艇的感受介绍给大家吗?

(学生读文、想象、介绍)

3. 坐上这样奇特的小艇,感觉是如此的舒适,富有情趣,只是不知道船夫的驾驶技术如何?

(1)文中的哪一个词说明了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操纵自如)

(2)理解“操纵自如”的意思。

(3)文中如何写出船夫操纵自如的?(不管……总能,而且……还)

(4)最后一句似乎没有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讨论,交流,领悟作者通过游览者的感受,侧面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5)学生再读,齐读,试背这段话。

4.船夫的驾驶技术为何这么好呢?联系第一自然段进行学习,并出示相关威尼斯的资料: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 “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主要的交通工具。

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四自然段,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课文。(精读第五、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第五、六自然段,说说小艇在人们生活起着怎样的作用。

(1)出示表格让学生填表体会小艇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那么仅仅是商人、妇女、孩子、老人会用得上小艇吗?请你展开想象,运用书上的那种句式说一说,还有谁需要用小艇?

小结: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的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3)思考:第六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威尼斯夜晚的静寂)

文中为何要描写威尼斯夜晚的静寂?去掉这部分的描写可以吗?

(学生交流,体会到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白天,当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和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静寂,入睡了。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更衬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工具。)

(4)最后一段文字将威尼斯的夜晚写的特别的美,请同学们选择一两句自己认为写的特别好的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三、总结回顾,谈出感受

回顾这节课,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谈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自己的心情。

四、布置作业,扩展活动

1.本文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其实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妙笔去描绘,写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物,写出特点来。

2.熟练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

长 窄 深

特点 两头翘起

轻快灵活

威尼斯的小艇 驾驶技术好 : 操纵自如

(主要的交通工具)

作用 : 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反思

27* 与象共舞

教材分析:

《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抓住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特点。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作者用“与象共舞”为题,按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条理清楚,语言生动,体现了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密切,从而让人们感受到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我想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使学生体验“万象之国”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激发对外国文化的兴趣;其二是让学生领悟课文先概述后分述的表达特点,感受文章多角度进行选材和题目表达的独特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面呈现等方式,了解作者所介绍的泰国风情。

2.聚焦大象的神情、动作和人们的感受等描写,通过比较阅读、配乐朗读等方式逐层深入感受人象的亲密关系,体悟人象的和谐共处。

3.在自主学习中,感受文章多角度进行选材和题目表达的独特性。

教学重点:

聚焦大象的神情、动作和人们的感受等描写,体验人象之间的亲密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多角度进行选材和题目表达的独特性。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3)

第1课《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

第2课《丝绸之路》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

第3课《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

第5课《古诗词三首》

牧童<唐>吕岩 字:【洞宾】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舟过安仁【南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

第7课《祖父的园子》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

第8课《童年的发现》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

第9课《儿童诗两首》

《我想》高洪波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

第10课《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第11课《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

第12课《半截蜡烛》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第13课《打电话》

甲:电话人人都会打。乙:可不是嘛。甲:电话是现代通话的一个工具,联系工作办点儿事都比较方便。乙:是比较方便…

第14课《再见了,亲人》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

第15课《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

第16课《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村庄惊醒了。人们…

第17课《梦想的力量》

“妈妈,给我70元钱。”1998年的一天,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刚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向妈妈伸出手说,“我要给…

第18课《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

第19课《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

第20课《景阳冈》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还远。正是晌午时候,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家酒店,门前挑着一面旗,上…

第21课《猴王出世》

海外有一国土,名日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

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gǎ)子与胖墩(dūn)比赛摔跤要不——摔跤。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了。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厦摔?…

第23课《刷子李》

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jiān…

第24课《金钱的魔力》

我等候着,一直等到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先了一套蹩脚的给我。我把它…

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四五…

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

第27课《与象共舞》

在泰国,如果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必惊奇,也不必惊慌,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dǔ),它会对…

第28课《彩色的非洲》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蓝天、骄阳、绿树、红土、彩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黑人兄弟,构成了七彩的非洲!作为彩…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xiaoxue/wnjzw/213255.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