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的古诗词的赏析
游山西村宋代: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衣冠简朴古风存。拄杖无时夜叩门。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诗人用“孤舟”独钓”的画面作陪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诗人却把它们放在“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万径”鸟飞绝”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明显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画面里,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随着诗人行舟。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王之涣白日依山尽,赏析如下: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写远景”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在收尾处用一,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
描写山水的诗句有哪些?赏析是什么?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赏析: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赏析: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星汉灿烂,歌以咏志。全诗语言质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辛夷坞》木末芙蓉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
山水诗句赏析
十万军声半夜潮(唐
有木有关于山水古诗词的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杪秋霜露重,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机心久已忘,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miǎo),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秋晓,二字点题,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象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溪桥,荒村。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
山水的诗句并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miǎo),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象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推荐20首,加赏析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这首诗是作者羁旅思乡之作。在旅途中诗人泊舟江南北固山下,为江南春早和长江两岸壮美秀丽的风光所陶醉,由此触发了不尽的乡思,抒发了飘泊羁旅之中神驰故里的情怀。全诗感情深切,韵律和谐,行舟绿水前,远在他乡的游子。来到郁郁青青的北固山下”万里长江碧波荡漾,我乘着一只小船在江面上漂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晓风徐徐。一叶白帆顺风在高远的江天上飘荡,江春入旧年,一轮红日从东海上升起,灿烂的光辉驱走了残夜。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江面辽阔,水天一线。大江弥漫着温暖和煦的气息”旧年尚未过去,江南的春天却提前来到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征雁北归,我是多么思念可爱的家乡,早已写好的家书。掠过长空的北归鸿雁啊,把它捎到洛阳交给我的亲人”唐代诗人,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王湾博学工诗:曾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倚长江而立,指北固山。指长江,旅途舟行于青山绿水之间:行舟:指江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指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上升起的太阳”残夜。指天将破晓之前:指江上景物萌动的春意。入旧年:是说旧年尚未终结。江南就弥漫了早春的气息:指寄给家乡亲人的书信:这里指北归的雁: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鸿雁能将家信捎到故乡洛阳。传说中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水者智。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曹操《观沧海》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欲穷千里目,(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诗人用“三字予以示现。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2、《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欲辨已忘言。3、《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4、《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学晓,处处闻啼鸟。花落知多少。5、《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6、《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江清月近人。7、《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8、《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青山郭外斜。把酒话桑麻。
唐诗山水诗有赏析和意思
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翻译译文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赏析这首小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尽管冬令天寒。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
有关于描写山水的古诗和古诗的赏析谁有?
造化钟神秀,荡胸生层云,全诗没有一个“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很别致”夫,虽无实在意义。传神写照,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本是个普通字。确是”奇险,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曾云“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唐人口语。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解作。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sucai/guwenshici/38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