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关于音乐成语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张 熙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1年01期
一、 三月不知肉味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 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 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秦青并不阻止他。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 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关于音乐成语
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 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处〗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后来分别被用来泛指高雅的和通俗的文艺作品。
第二篇 关于音乐成语
《形容乐曲美妙动听的词语》
形容乐曲美妙动听的词语
顺畅自然 袅袅余音 铿锵有力 抑扬顿挫 行云流水 歌声绕梁关于音乐成语
激情洋溢 天籁之音 凤箫鸾管 悦耳动听
第三篇 关于音乐成语
《使用比喻义的音乐成语》
使用比喻义的音乐成语关于音乐成语
古往今来,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音乐艺术和哲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音乐和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这一点从音乐成语中就可见一斑。
常见的音乐成语,大多使用的是比喻义,涉及人物、制度、做事、艺术、言论等方面,感情色彩上有褒有贬,其中贬义成语使用较为频繁。
对牛弹琴:比喻对愚笨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语出牟融《理惑论》。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本为乐器的黄钟被毁掉,不是乐器的瓦釜却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正直有才华的人不被重用,而无德无才的小人反而身居高位。语出《楚辞·卜居》。 胶柱鼓瑟:用胶把瑟上调弦的短木粘住,然后来弹奏瑟。比喻做事拘泥固执,不知灵活变通。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滥竽充数:本指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乐队里凑数。比喻不学无术的人混在能人里充数,也比喻以次货冒充好货。语出《韩非子》。
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能与乐曲节奏相吻合,比喻双方的意见很快取得一致。 紧锣密鼓:锣声紧促,鼓点密集。比喻事前互相呼应,大造舆论。
四面楚歌:四周到处都是楚国人的歌声。比喻陷入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困境。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朝歌夜弦:早晨唱歌,夜晚弹琴。比喻纵情于歌舞欢乐之中。语出杜牧《阿房宫赋》。 长袖善舞:长的衣袖有助于舞蹈。比喻客观条件越好,事情越容易办成功。也形容有钱财有手腕的人善于营私。语出《韩非子·五蠹》。
曲高和寡:乐曲的格调越高,能合着唱的人就越少,比喻知音难得。也比喻言论或作品高深难懂,难以被人接受。语出宋玉《对楚王问》。
南风不竞:风,指《诗经》中的“国风”,后泛指民歌。南方的音乐低沉而不强劲,原比喻楚军士气不振,没有战斗力。后多比喻竞赛中的一方力不能敌。语出《左传》。 改弦更张:换掉旧的琴弦,安上新琴弦,使琴声和谐。比喻改变旧的制度,变革旧的方法。语出《汉书·董仲舒传》。
琴瑟之好:琴瑟合奏,音律协调。比喻夫妻感情融洽和谐或朋友间的浓厚情谊。语出《诗经·小雅·棠棣》。
弦外之音:音乐虽已停止,而余音仍绕耳旁。比喻言外之意。语出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铜琶铁板:用铜的琵琶和铁的绰板来伴奏,比喻豪放不羁、气魄宏大的诗文。语出俞文豹《吹剑续录》。
一唱三叹:原指古代宗庙音乐中一人唱歌,三人应和的描写。后形容诗文富于韵味、情意宛、感人至深。语出《荀子·礼论》。
曲终奏雅:乐曲在临近结束时,终于奏出雅正的乐调。后多用指文章或艺术表演在快到尾声时显得更加精彩。语出《汉书·司马相如列传赞》。关于音乐成语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却同样美妙、精巧,比喻不同的艺术作品同样精彩。也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语出韩俞《进学解》。
一夔已足:夔,传说中虞时的乐官。夔一人就足够制定乐了。后形容真正有才华的人有一个就够了。语出《韩非子》。
阳春白雪:战国时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后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语出宋玉《对楚王问》。
第四篇 关于音乐成语
《音乐的成语及典故》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sucai/chengyudaquan/21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