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司马迁”综合性学习案例》
“走近司马迁”综合性学习案例
作者:贾 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4期
一、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的安排体例,是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勾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6篇作品。
2、综合学习的步骤: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回顾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解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传记文学重在翻译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这部史书中写了一段段活生生的史实,描绘出一张张富有个性的面容,也写出了自己的爱与恨。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丰富的感情。以司马迁的“爱与恨”为主题,从认识《史记》的文学性及史学性两个方面举行一次综合性学习展示会。
主要步骤:
(1)课文及《读本》的学习—-→学习
(2)《史记》文学常识竞赛—-→识记
(3)赏析仿写对联—-→赏写
(4)重点语句的理解与运用—-→运用
(5)分析作品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分析
(6)对有关史论的辩论—-→辨析
(7)关于《史记》学习的综述—-→综述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单元必修课本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篇传记文学及《读本》共16篇作品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翻译学习作品的内容,品读《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掌握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常识。
3、收集整理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对联,理解对联的意义,学习对联的写法。
4、理解史论的作用,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5、进一步学习文学评论、辩论稿、综述等文体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1、在《千秋史话》的电视片中导入课程。
导入语:《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这部史书中写了一段段活生生的史实,描绘出一张张富有个性的面容,也写出了自己的爱与恨。本单元我们通过司马迁的16篇作品的学习,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了司马迁在作品中的“爱与恨”,品味了《史记》的史学性和文学性,今天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史记》的学习,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2、展示多媒体图片:初、高中包括本册《读本》中选编的司马迁的作品共16篇:
(1)《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2)《项羽本纪·鸿门宴》《项羽本纪·巨鹿之战》
(3)《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伯夷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自荐》《魏其武安侯列传》《优孟传》《滑稽列传·淳于髡》《货殖列传序》《孙子吴起列传·孙膑减灶》(4)《陈涉世家》《孔子世家》
本单元教材选有四篇《史记》中的篇目,连同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史记》作品,包括本册《读本》中选编的共16篇作品。把这些篇目按体例进行分类,在每个篇目后作简明的内容提要,介绍作品的写作意图和主要内容,对课本选入《史记》篇目的情况作一个综述。
3、文学常识竞赛:(先由学生出题,然后将题目收集整理,采用竞赛的方式,见大屏幕展示)
课堂过渡语:
第二篇:《走近司马迁》
走近司马迁
我知道司马迁,始于少年时代学习毛泽东著作《为人民服务》,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时年少无知,对这句话的意思只能懵懵理解,但记住了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学家”。后来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才知道司马迁首先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所著述的《史记》,是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再后来,在读大学课本上的《报任安书》时,年近“而立”的我初识了司马迁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从那以后,逐渐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忍性之处,同时感到这种文化也有其刚健的一面。而司马迁,这位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为人生宏大目标的西汉太史令,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第一位伟大的实践者。
据考: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他打算编写一部通史,但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儿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司马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迁五十二岁那年,曾满怀悲怆地说过一句话:“等到死的那一天,一切是是非非都会自有公断!”这是他在基本完成其历史巨著《史记》时对朋友说的。此前五年,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不幸深幽囹圄。那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寡不众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以“诬上罪”投入监狱。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面对酷吏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司马迁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但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
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当时根据汉朝的刑法,死刑可以据两条旧例免死: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一是受腐刑(又称“宫刑”,即割除生殖器)。司马迁官小家贫,自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而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几次想自杀。可后来他想,人总有一死,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轻重意义是不同的。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毫无价值,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腐刑,甘心下蚕室(执行腐刑的刑室)。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虽然痛苦到了极点,但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就极刑而无怒气”。他认为著述《史记》,完成自己的平生夙愿,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所以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三年后司马迁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史记》记事翔实,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体现了一种负责精神和科学态度。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司马迁出生于夏阳,但司马迁曾称自己是生于黄河龙门。龙门山在他家乡的北边横跨黄河,黄河在龙门峡谷波涛滚滚,奔涌不息。司马迁深知黄河的性格,也深知命运所赋与人生的使命。他忍受耻辱完成了《史记》,以五十多万字,五种体例,完成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记录,并从探究天人关系入手,论述了古今历史的规律变化。然而,尽管司马迁已先行预见了两千年之后的世态,却无法料定自己的命运。司马迁在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信中说:“腐刑之后,每次想起所受的耻辱,头发颤冷,汗浸背脊,除了著作理想没有实现外,实在没有苟活于世的道理。”我们不难想见,司马迁是在何等悲惨、绝望的境遇中,承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创伤完成他的人生使命和创造的。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同时,《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司马迁是一个真正的、志向崇高的奋斗者。他自幼年起就刻苦学习“破万卷书”,年轻时满怀壮志“行万里路”,遭受严重人生挫折也不放弃宏大志向,身受腐刑奇耻仍忍辱著述不止。就人生价值的求取而言,司马迁可谓一世强者。“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自己可能没有想到,他会同那些所赞誉的伟人一道,以一种身处逆境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人在苦难境遇面前发愤图强的精神支柱。
走近司马迁,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或许作为自然人的司马迁,生前因受过腐刑而体容萎琐,但当他自强不息的精神生命,成为后人血脉的基因并得以延续时,恢宏而高大的司马迁虽死犹生。他作为曾经的一个生命个体,虽然早已经淹没在无数个生命的历史长河中,但他那种在厄运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走近司马迁,我们才能看到,这便是伟大,这便是不朽。
第三篇:《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司马迁》
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一、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 天汉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忍辱负重{走近司马迁}.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史书体系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开综合纂史之法
《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二、名家点评
(宋)苏辙: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明)茅坤: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白寿彝: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鲁迅:(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郭沫若: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比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李泽厚: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的传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白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
三、适用话题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2004年黑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加工: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那“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带来的惊喜与顿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有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中华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李太白都得摇头叹气道:“噫吁唏!难
于上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头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司马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想拂了圣听,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及此,未尝不发汗沾衣也。”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终于,他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
“临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活生生地让加诸己身的利刃变成接生《史记》的手术刀,其化害为利之术,堪谓今古奇观。(2002年高考河北优秀作文《发自心灵的选择》节选)
话题4: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了伟人。我们不禁要反思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摈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自己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恃论中走向辉煌。(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节选)
话题5:铭记与忘记
材料加工:
看着你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人们只会钦佩你,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仅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忘记自身的荣耀。但是,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人们铭记着你,就如记得你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2005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话题6:执著(看图作文:圆形和星形。自命题)
材料加工: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呢!他终成一家之言。(2005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执子与通子》)
话题7:买镜
材料加工:
(一)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生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上人们一直称颂这样的镜,清彻明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可是还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此,人如此,镜亦如此。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定要一面特制的镜: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模糊朦胧。
用一面特制的镜,照人、照世、照史,既不会让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会让失误遁形于昏暗,用特制的镜照世界,终会照来一个明媚的未来,(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33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