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对苏东坡的评价作文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26:18 苏轼东坡

篇一:《苏东坡人物评论》

一生就是一首诗

高一13班 骆勤飞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喜欢他也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但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他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千古绝唱均出自他的笔下。他开辟了豪放词派的先河。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让人读了回味无穷,历久弥新。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始终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其实苏轼的创作与他的仕途是息息相关的。苏轼初踏仕途标志着他创作发轫期的开始。当苏轼苏辙苏洵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时,就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比如《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子由渑池怀旧》等都属于这个时期。 此段时期的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此后,苏轼被贬黄州。他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苏轼回朝后从诗人转为政治家苏轼在这期间写下许多虚虚幻幻,空灵飘渺的灵异诗。如著名的《登州海市》。晚年的苏轼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处处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同时也留下了《桄榔庵铭》《易传》《论语说》《书传》等名作。

苏轼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的才子。苏轼的一生,就是一首诗,一支绝唱!

篇二:《写苏东坡的作文》

写苏东坡的作文 苦涩的风流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场暴风雨过后的林海之中,一位老者,手持着竹杖,身上披着一件沾满雨水的蓑衣,累累伤痕的脚上穿着一双破旧不堪、沾满泥土的芒鞋,踽踽独行于这崎岖不平的山路之上。斗笠之下,我看到他从容地向我微笑„„ 他是谁?他,一位大文豪、一位忠诤之臣、一位黎民之友。他,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和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宽容、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于千年的中国历史。他是谁?原来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苏东坡。 东坡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颠沛流离。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使他在坎坷曲折的苦涩人生中,藐视风雨,才华横溢,风流一世。东坡的这一世几乎都是在围攻中生存的,而且每一次都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许许多多的对手,深文周纳、罗织罪名、检举揭发、告密陷害。他一次大狱、三次流放、妻子离散、背井离乡。然而苏轼身上藏着什么?让如此多的人,对他念念不忘,随时都准备着将他作为发泄怒火的对象!我陷入了无限的沉思„„ 东坡的才华和学问比别人高出许多,根本用不着妒忌;他太伟大,有资格待人温文和蔼。虽然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赞赏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但是正因他那横溢的才华,酿就了身后的苦涩。猛然间,我想起了苏轼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事件中,这一切更加淋漓尽致。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官们硬说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朝廷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无限的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轼的罪。 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他单纯、真挚、正直,向来不喜欢装腔作势,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他有自己一套判断事物的标准,从不轻易改变。他似乎很傻,“装着一肚子不合时宜”,触及个人利益的事情他总一笑而过,倒是一些不相干的事,他从不让步,不会见风使舵,不会揣摩圣心,只为了一些大原则而牺牲!一个人过于坚持原则,就会被视为敌手,视为障碍,别有用心之徒总想从他身边绕过去,绕不过就想排除掉。东坡明知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却还上书表示反对。尽管他对其中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的措施有所赞同,但是也免不了被贬谪出京的命运。后来,反对新法的人登上了政治舞台,大刀阔斧地全面废除新法。按理苏东坡该过好日子了,可不行,他老毛病又犯了。他认为,对新法应“校其以利害,参用其所长”。为此他还和当朝宰相司马光争得脸红耳赤。旧党人物纷纷攻击他,朝廷只好让他到杭州呆着去。 当我年少的心灵流连倘佯于东坡生命的潮水中,体味着他的悲欢哀乐,赞叹着他们的风流神韵时,我感慨颇深。在一个到处做戏的国度,真正超逸的才华、坚持原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其命运注定要很艰难地生活在苦涩的逆境中,被嫉妒、被嘲弄、被冷遇、被仇视,忍受孤独,甚至被贬谪、被迫害。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尤为伟大的文人。伟人的光彩并不是一座冷冰冰的标榜功勋的牌坊,他们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功业的辉煌中,而且体现在一种丰满而富于蕴味的人性之中。贬谪黄州,使他成了“东坡”,“自爱铿然曳杖声”,“有田不归如江水”;游赤壁,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谪居岭南,自觉“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原以为自己将在惠州安度余生,可谁曾料,却因“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而再贬荒蛮贫瘠之地——儋州;但他仍然抱着“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宿愿,竭力造福海南百姓,最终在朝廷把他召回的途中仙逝。东坡虽累遭打击,仍从容笑对,风流潇洒,屹立于世。他绝世不群的艺术创作,不但消除化解了自己坎坷人生中的苦痛,而且为华夏民族铸造出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人们永远地崇敬和爱戴他。 伟大是一种深沉的人的升华。这种升华就如同一种从黑暗的磨难中挣脱出来的,洗尽铅华的自然,是一种脱尽伪饰的真,是一种苦

涩的风流。一般来说,总是要尝遍世上的滋味,尝遍了包含着痛苦的快乐之后,失去了那些被迫失去的,得到了那些想要得到的,然后,才能真正的从那些难以把握揣摩的欲望和感受的背后懂得一些什么。苦涩、黑暗的强迫人丢掉了灵魂里掺杂的不坚定和徘徊的犹疑。正是这种坚定的毅力,使伟人经历过苦涩的逆境,焕发出一种镇定而崇高的悲剧感;感受过命运的无常和宇宙的浩渺,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绝世的风流。 历史上最伟大的呼声,是从远方的放逐地传到人类的耳际的! 伟大的宗教创始者们——释迦牟尼、仲尼、摩西、耶稣基督、穆罕默德等。他们全都是,非得先遁入荒漠的死寂,屡受磨难,然后才一言九鼎。司马迁遭腐刑,弥尔顿失明,贝多芬耳聋,妥斯陀耶夫斯基的苦役,塞万提斯的牢狱之灾,马丁·路德被困于瓦特堡,但丁被放逐,尼采自我流放于恩伽丁极寒地区„„由于他们非常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用苦痛为人类酿造了甘醇的美酒:《史记》、《失乐园》、贝多芬交响曲、《罪与罚》和《卡拉马左夫兄弟》、《堂吉诃德》、《九十五条论纲》和路德教派、《神曲》、尼采的“超人”哲学 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许多人像流星,还没来得及把这次生命活得完满就消逝在宇宙的黑暗之中,了无声息,然而伟大之人依靠自己的毅力超越了苦难,成就了一世风流,像恒星般焕发光彩,不仅照亮了生命中的黑暗,还照亮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世界。 东坡啊,苦涩风流中的东坡啊! 你在哪里? 东坡呀„„ 他,暴风雨后的林海中,手持竹杖,身披雨蓑,脚穿芒鞋,踽踽独行于山路之上的老者。

篇三:《“我眼中的苏东坡”评价表》

“乐天才子苏东坡”的单元评价

评价要素4:“我眼中的苏东坡”评价表

篇四:《我眼中的苏轼600字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600字作文

小编导语: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称东坡居士。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更多初中作文尽在巨人深海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睡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向我走来。

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称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的我内心涌出阵阵辛酸。

我眼中的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人生几次被贬,甚至差点惨遭杀害。最后被贬黄州,黄州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了被祸害的理由?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他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伤情的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对苏东坡的评价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三十四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的打击是多么的大。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朦胧中,我看到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

篇五:《苏东坡作文材料整理-高一作文宝典》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对苏东坡的评价作文}.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对苏东坡的评价作文}.

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

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1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18.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文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对苏东坡的评价作文}.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31329.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