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报任安书作者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想要说明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22:18 受辱司马迁

篇一:《《报任安书》导学案》

莱西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四 序号: 班级: 姓名: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

司马迁

报任安书

课 时: 共3课时 课 型: 新 授

执 笔 人: 戴启国 审核人: 王晓燕 李庆娟 授课时间: 2011年 5 月 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掌握本文写作思路,初步理解司马迁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3、准确掌握第一、二段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知识链接

1、司马迁生平简介: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拜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继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又随汉武帝到泰山、长城、河北、辽西等地出游,增长见识。任太史令期间,饱览朝廷藏书,并开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 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受此大辱,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名著《史记》。《史记》记载了上起 ,下至 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 ,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称誉为“ , ”。司马迁以他的《史记》,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2、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3、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此文中,司马迁以极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写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和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他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伟大精神。此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文学观,本文也有重要价值。

4、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巫师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汉武帝时,女巫教宫人埋木偶免灾。帝病,负责护卫京城的佞臣江充谓帝崇在巫蛊,因于宫中掘地搜查。江充与戾太子刘据有嫌隙,遂诬称在太子宫得木偶甚多。太子畏惧,起兵捕杀江充,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太子失败自杀)。任安当时任北军使者护军(掌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前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司马迁于是写了这封回信。

5、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然( )诎.体( )被箠.楚( )头枪.地( ) 衣赭..衣( ) 倡.优( ) 曷.足贵( ) 谤议..( )闺閤..(. ) 囹圄..﹙ ﹚﹙ ﹚ 倜傥.. ﹙ ﹚﹙ ﹚ 缧绁.. ﹙ ﹚﹙ )困厄.( ) 愠.﹙ ﹚色 桎梏.. ﹙ ﹚﹙ ﹚ 剌.﹙ ﹚谬 臧.﹙ ﹚获 2、通读文章,大略掌握作者行文思路。

文本研讨

1-3题 1、解释加点词语含义 ①再.拜言: ②曩.者: ③辱.赐书.: ④请略陈固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③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3、概括大意:

任安给司马迁写信的目的是 。 (二)请同学大声朗读第二段,完成1-6题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 )主上所戏弄..( ),倡优畜.( )之,流俗之所轻.( )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 )比.( ),特.( )以为..( )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 )就死耳。何也?素.( )所自树立..( )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 )异也。太上..( )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 )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 )矣!传曰:“刑不上.( )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 )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 )约.( )之渐.( )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 )也。今交.( )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 ),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 )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

( )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 )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 )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 )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 ),至于..( )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斯不亦远.( )乎!古人所以..( )重.( )施刑于大夫者,殆.( )为此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含义:

3、找出文中词语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③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④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⑤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找出文段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6、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作者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②这种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③人的生命价值如何体现: ④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两种态度:

⑤作者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想要说明:

随堂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进一步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3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 )妻子..( );至.( )激.( )于.( )义理..( )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 )孤立,少卿视仆于.( )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之分.( )矣,何至自沉溺累绁..( )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 )私心..( )有所不尽,鄙陋..( )没世..( ),而文采..( )不表.( )于后世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②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③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④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用原文语句填空:

作者表明自己对生死的态度:作者本可以 ,但是却选择 。 (二)请同学大声朗读第四段,完成1-5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 )记,唯倜傥..( )非常..( )之人称.( )焉。盖文王拘.( )而演.( )《周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圣贤发愤..( )之.( )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 )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 )而论.( )书策,以舒.( )其愤,思垂.( )空文..( )以自见..

( )。 1、解释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含义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3、找出文段中的特殊句式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③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探究

①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②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物事例,目的是什么?

(三)作业:完成《赢在课堂》有关本部分内容;背诵第四段

随堂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全面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深入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文本研读 (一)请同学大声朗读第五段,完成1-6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 )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 )其不成,是以..( )就极刑...( )而无愠色。仆诚.( )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 )之责,虽万.( )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字词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含义 ①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②则仆偿前世之责

3、找出文段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②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③身直为闺〔门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④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③草创未就,会遭此祸,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5、明确《史记》的内容、体例、宗旨是什么?

6、思考,为什么一部《史记》可偿还前辱之债?

(二)请同学大声朗读第六段,完成1-6题

且负下..( )未易居,下流..( )多谤议..( )。仆以.( )口语遇遭此祸,重.( )为乡党所笑,以.( )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 )累.( )百世,垢.( )弥甚.( )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 )为闺閤之臣,宁得..( )自引..( )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 )浮沉,与时俯仰,以.( )通.( )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 )与仆私心剌谬..( )乎?今虽欲自雕琢,曼.( )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 )足取辱耳。要之..( ),死日然后是非乃.( )定。书不能悉意..( ),略陈固陋。谨再拜。 1、解释文段中加点字

2、指出下列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含义 下流多谤议

3、找出文段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⑤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

5、概括段意:

6、探究:

作者在文中说

“恨私心有所不尽”“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作者的“私心”是什么?他所追求的是什么?

(四)作业:背诵第5段并能准确默写。完成《赢在课堂》相关题目

《报任安书》问答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文章,大略掌握作者行文思路 陈述自己回信原因,即不能推贤进士的缘由。

先叙述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再介绍出士人面对受辱的两种做法及对死生的两种态度,并用西伯、李斯等人的受辱事例来说明受辱是平常之事,不一定非要独自引决,在阐述自己选择苟且而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的死重于泰山。 二、第一段段落分析:

任安给司马迁写信的目的是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司马迁为什么回信的目的是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略陈固陋。

三、研读第二段,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这种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人的生命价值如何体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这也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4)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两种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5)作者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想要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四、研读第三段,用原文语句填空:

作者表明自己对生死的态度:作者本可以去就(舍生就死),但是却选择自沉溺缧绁之辱,因为他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第四段:围绕论点,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物事例,目的是什么?

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六、阅读第五段:1、明确《史记》的内容、体例、宗旨是什么。 内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体例: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宗旨: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思考,为什么一部《史记》可偿还前辱之债?

看透人生,高屋建瓴,懂得生死的真正含义,一部《史记》,一种编写《史记》的精神,会为他赢得生前身后名。

七、阅读第六段,概括段意:

叙写自己的生活现状,以及重申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八、总结全文,给司马迁写一段颁奖词:

司马迁与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报任安书作者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想要说明}.

补充:本文写作技巧分析

1、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2、写出孕育作者情感的句子。{报任安书作者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想要说明}.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参考译文:

仆人太史公司马迁在少卿面前再拜陈言:从前委屈您给我写信,教我谨慎地待人接物,并担负起向皇帝推荐人才的责任。信中情谊诚挚恳切,好像是抱怨我不听您的劝告,反而听信了世俗之人的话。我是不敢这样做的!请允许我粗略地说说固塞鄙陋的意见。拖了很久没有回信,希望不要怪罪我。

我的先人并没有受赐剖符丹书那样的功劳,只是掌管文献、历史、天文、历法,与卜官、祝官相近似,本是为主上所耍弄,被当做乐师、优伶来蓄养,而为世人所看不起的。假使我依法被杀,如同九牛失去一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而世俗又不把我和坚持气节而死的人相提并论,只是认为我智慧穷尽,罪恶极大,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为什么呢?平日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使人们有这样的看法。人本来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运用“死”的地方不一样。最上等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自身不受辱,其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其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辞而受辱,其次是被捆绑而受辱,其次是换上罪人的衣服而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截断肢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了极点!解释经义的文字说:“刑罚不能加到大夫身上。”这是说作为士人不可不勉励自己。猛虎在深山里,足以使百兽震恐,一旦被关进兽圈或笼子里,便摇着尾巴向人求食,这是由于日积月累,逐渐驯服。所以,有这样的士人,在地上划个圈圈作监牢,他也绝不进入;削个木头人作狱吏,他也绝不同他对答,而是决计在受辱之前便自杀。如今捆绑了手脚,戴上了刑具,暴露了肌肤,被杖打、幽禁在牢狱之中。

篇二:《必修五 报仁安书》

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教学设计

板块一《生存选择》

《报任安书》教案

江苏新沂 周莉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点拨、讨论指导,感受司马迁逆境中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2、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叙述、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本篇文章比较难懂,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认真阅读课文和相关译

文,以把握文意。

反复诵读,悉心体会作者接连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立说的顽强

意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思路 疏通文意

一、导入

一个人对生死的看法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

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这是裴多菲的人生观;“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是孟子的人生观。也有人面对侮辱,

没有舍生保节,而是隐忍苟活,这类人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写下了“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的司马迁。他遭受宫刑,还要忍受

人们的嘲笑唾骂,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等我们学完了他的《报任安书》

就会明白了。

二、结合注释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文意。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这期间,任安给他写信,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职位“推贤进士”,为朝廷举荐人才。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迟迟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向他解释的机会,也无法向老朋友一吐胸中的愤懑,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以下先说自己是 “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悲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三、整体感知

1、指明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共4个部分:

第一部分(1):先写任安来信内容,并对回复较迟表示道歉。

第二部分(2—3):申诉自己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部分(4—5):进一步说明自己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四部分(6—8):再次陈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述他对余生的看法。

四、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1—3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圜墙(yuán) 占

卜(bǔ) 囹圄(wǔ) 槛(jiàn) 缧绁(lãi xiâ)

3、梳理词句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记载的小官,

“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整理文言语法知识,翻译4——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体会本文叙述、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作者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那么,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二、学习第三、四部分

1、(学习新课前检查翻译)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词句

如:愠色(yùn) 倜傥(tì tǎng)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3、问题讨论

(1)讨论作者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怎的关系。

(2 )研读课文,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

(3)说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提示:

(1)二者有相似之处,司马迁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

(2)“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齐读6、7段,体会作者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三、拓展延伸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

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30885.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