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大染坊2部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6:18 江南爷爷

篇一:《必修二一至四单元练习》

鹤壁高中科达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至第四单元练习

1.《广东新语》记载:“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分配方式 B.耕作方式 C.经营方式 D.土地形式 2.“你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你从陆龟蒙的《耒耜经》里走来,你从历史课本中走来,你从唐代江东农民的手里走来。两千多年了,你还没有老去,还在以你原始的姿势被两千年后的农民紧握在手里。”材料所描述的“你”指的是

A.翻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犁壁 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这一现象出现在商周时期 B.铁犁牛耕推动其产生 C.对古代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D.商鞅变法巩固其地位 4.我国古代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赋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因此常采取一定的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符合上述论述的措施是

A. 实行井田制 B. 实行租佃制 C. 实行庄园制 D. 实行均田制

5.台湾歌星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曾风靡海峡两岸。歌曲中所赞美的青花瓷最早出现在 A.东汉 B.南北朝 C.宋朝 D.元朝

6.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7.《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 A.西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已采用雇佣劳动生产 8.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上表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作者要表达的是 ( )

A.重农抑商思想 B.工商皆本思想 C.重商主义思想 D.资本主义思想 10.《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这反映了唐代 ( )

A.有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B.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D.注重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11.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

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13.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 中说:“(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14.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贸易保护政策 D.工商食官政策

1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这在近代中国表现为 ( ) A.西方资本主义入侵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16. 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是 ( )

A.洋务近代军用企业 B.洋务近代民用企业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7.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8.“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以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刘鸿生在重庆的“大老板”是指 ( )

A.外国资本 B.民族资本 C.官僚资本 D.商业资本 1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变化始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0.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是 (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难夫难妻》 D.《故都春梦》

21.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曰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政府不重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2.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1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对外贸易的机会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23.侯家驹先生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24.据1895年至1898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8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只有8家,资本总额不过400多万元。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调整 B.国内政局稳定 C.欧洲战争影响 D.群众运动推动

25. 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到1936年,中国关税收入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 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政策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关税条约

26.晚清状元张謇在《变法评议》中提出:“以生货(原料)与人而我失工之利;以熟货(工业制成品)与人而我得分人之利。”这表明他

A.主张实业救国,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B.严禁出口原料,鼓励出口工业品 C.认为原料出口是我国落后的根源 D.认为发展工业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27.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穿西装-民间服饰变革-官定服饰变革 B.民间服饰变革-穿西装-官定服饰变革 C.穿西装-官定服饰变革-民间服饰变革 D.官定服饰变革-穿西装-民间服饰变革

28.1958年,某领导到一农村视察,当地党委书记向领导汇报说他们的早稻达到了亩产三万多斤。该领导听后说:“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下深耕,还能多打些。”该材料反映出产生浮夸风的直接原因是

A.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B.过分夸大了主观意识的作用 C.人们急于求成 D.干部的官僚作风和追求政绩

29.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农村政策的共同点是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30. 1984年10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31. 1890年,一位小吏在谈到火车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此论调

A.说明当时人们易于接受新生事物 B.不赞成在中国发展交通事业 C.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D.看到了发展交通事业的益处 32.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 手工业的发展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3.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34. 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曲折历程。若要改变“心酸”“无言”的陈寿亭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应该

A. 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 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C. 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营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律社会的现状

35. 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比重由26.4%提高到48.4%。这说明

A. 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B. 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C. “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 D. 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6.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现在,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群众正在前进。我们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是,不少同志对这一历史性变革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某些上层建筑的改革赶不上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这一历史性变革是指

A.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B. 农业工具的进步 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37.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 C社会生活的包容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38.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9. 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 ④《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0.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2

A. 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B. 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 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41. 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B.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人物

42.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C.统治者“不抑兼并”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43.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44.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席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城市商业功能增强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生活习俗改变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46.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C.“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D.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47.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48.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9. 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影响程度不同 B.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地理环境不同 D. 人们思想意识不同 50. 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 A.养活了众多人口 B.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鹤壁高中科达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至第四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1—10 BCADD CAABD 11—20 BDABB ABCDB 21—30 DDDAC AADAD 31—40 DBDDC AACBA 41—50 DDCAB BACBC

3

篇二:《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包头市田家炳中学2012——2013学年 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出题人:白丹 审题人:徐东苓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一3题。(9分,每小题3分)

江南作为地理名称在历史上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时期的江南所指的地域范围是不一样的。它的原始意义是“长江之南”,在先秦至两汉时期一般是作泛称用的。不过,那时候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比起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来较为发达,因此,“江南”一词,在大多数时候指的是长江中游的南部,即今湖北省的南部和湖南、江西一带;有时也指长江下游的南部,即今苏南及浙江一带,即这时候古书上常指的“江东”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康为六朝的都城,故“江南”指称以建康为中心的苏南、浙江一带的现象才逐渐增多。但在中唐以前,“江南”仍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这些区域。中唐以后,用“江南“指称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的状况越来越多。两宋尤其是南宋以来,逐渐集中指称两浙路即今苏南、浙江一带。明清以来,更是特别指称环太湖流域的苏松常、杭嘉湖一带。这样,“江南”由泛称逐渐成为专称。

在秦汉及以前,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心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在中原人的眼里这里仍是一片广袤的蛮荒之地。秦汉以后,特别是晋室南渡以来,江南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中原人在移居江南的同时发现了这里不同于中原的异样的美,于是江南的自然风貌、物产人情便成为作家们笔下常常吟咏的题材。

唐宋以来,随着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它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北方作家在江南地区出仕、游历也更为便捷,在他们的眼中江南的山川风物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尽情地加以描画。而随着经济文化的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本土作家也迅速成长起来,出于对家乡山川景物的自豪感,他们也同样在文学作品中尽情地渲染家乡的美好。而且,中国的绘画艺术在唐宋时期也发展到了高峰,山水画、花鸟画等各种门类的绘画技艺均已成熟,江南的奇山异水、花鸟虫鱼同样成为画家们笔下情有独钟的题材。这样,文艺家们共同构筑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美好印象。

两宋以来,由于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移到了长江下游的两浙地区,这里成了全国的财富重地、人文渊薮,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无论是就长江

第1页,共22页

流域而言还是就全国而言,均居于优势地位。这样“江南”作为地域范围,也就逐渐缩小为专指两浙地区即今苏南、浙江一带。而地处江南核心区域的浙西地区即通常所称的环太湖流域一带,也即现在的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更是成为财富、文化的重中之中,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世以来,成了最狭义的、特指的“江南”了。

宋元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两浙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的吴中、浙西地区一带,凭借着经济、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在科举、文化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期的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在江南地区大量涌现,赞美、描绘江南的诗词作品不胜枚举,而且他们往往结成社团,形成流派,互相唱和诗词,观摩画作。如《江南春词集》和相关的《江南春》书画之作,就是以吴中文人为主体的环太湖流域文人的群体性行为。《江南春》词作和画卷对江南春天美好景象的描写和刻画,扩大和强化了以环太湖流域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在全国的影响力,使得人们提到江南,便会想到是在这一地区,而想不到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其实也是江南,也可以称为江南。

地域范围处于不断向东缩小过程中的“江南”,在明清时期最终定位在了苏南、浙江一带,除了经济、文化等因素外,文学艺术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经济、文化的因素造成了“江南”这一地理名称在地域上的迁移,那么文学艺术则赋予了这一地域以风格神韵,并固化为人们头脑中对这一地域的某种特定的印象。

1.下列有关“江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江南”有时也指长江下游的南部,这一区域在当时的古书上也被称为“江东”。 B.作为一个地理名称,“江南”在历史上由对长江以南地区的泛称,逐渐成为对苏南、浙江一带尤其是环太湖流域的苏松常、杭嘉湖一带的专称。

C.在中原人眼里,江南曾经是一片广袤的蛮荒之地,但后来其自然风貌、特产人情却又成为诗人画家经常吟咏描绘的对象。

D.明清以来,环太湖流域的苏松常、杭嘉湖就是指“江南”,实际上,“江南”在两宋尤其是南宋以来就已经成为专称了。

2.结合全文看,下列不属于“文艺家们共同构筑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美好印象”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第2页,共22页

A.秦汉以后,迥异于中原的江南自然风貌、物产人情,就已经成为作家笔下吟咏的题材。到了唐宋,在江南地区出仕、游历的北方作家更是尽情地描画江南山川风物的诗情画意。

B. 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技艺在唐宋时期均已成熟,中国绘画艺术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子孙遵教,亦如之。C.江南地区的本土作家对家乡山川景物充满自豪,在文学作品中尽情渲染江南的美好。

D.明清时期,赞美、描绘江南的作品大量涌现,《江南春》词作和与之相关的画卷描写和刻画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两汉时期,“江南”究竟指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还是指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主要取决于哪个地区更发达。 B.建康成为六朝都城后,“江南”指称以建康为中心的苏南、浙江一带的现象才逐渐增多,可见政治中心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江南所指范围的变化。 C. 明清时期,“江南”最终定位在苏南、浙江一带,因此才促使这一地区出现了诗文、书画人才荟萃、作品众多的繁荣局面。

D. 一些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的作品赋予江南这一地域以风格神韵,使人们头脑中对这一地域的某种特定印象更加稳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第3页,共22页

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大染坊2部}.

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注] ①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小吏,侍.高祖 侍:侍奉 B.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

谯让:呵责 C. 虽齐鲁诸儒质行.. 质行:质疑(他的)行为 D. 是以上乃亲尊礼..

之 尊礼:尊敬 5.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万石君“恭谨无与比”的一组是(3分) ①号奋为万石君。②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 ③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④乃谢罢庆。

第4页,共22页

⑤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⑥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万石君出身低微,当时家中亲人也只有失明的母亲和姐姐了。但是因为性格的恭敬谨严无人能比,虽无什么才能却被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仆。{大染坊2部}.

B. 无论是归老居家后的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子孙,万石君都严格要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

C. 文章暴露出朝臣外为恭谨而实际内心特别惶恐的心理状态,写了马字少了一笔就惊呼“上谴,死矣”,问车前有几匹马,还要一一挨着数才敢说六匹。这样写人们的恭谨,也是对残酷现实的揭露。 D. 司马迁认为石奋虽不善言谈,但却敏于行事。因此他的教化不苛刻而成功。他值得称为是行为忠厚的君子长者。 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⑴ 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5分) ⑵ 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昭君怨 (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8.具体分析这首词上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什么意象?(6分) 9.指出下阕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第5页,共22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风

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选考题

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

第6页,共22页

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

第7页,共22页

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嚼着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的人。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

第8页,共22页

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30004.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