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一语文小狗包弟4》
10 《小狗包弟》教案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就像我们经常教育下一代不应该忘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一样;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下面概述本文内容要点,并简析思路。
1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带出小狗包弟故事。
2小狗包弟的来历,不是主要内容,故而略述。
3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它的伶俐可爱。惟其亲密、伶俐可爱,后惨遭厄运才显得太不合情理。此为蓄势,后面形势逆转,落差极大。
4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伏笔。同时侧面描写“文革”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5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这部分篇幅最长,显然作者事先想好在此充分地表达思想,前面都是为写这一部分作准备、铺垫的。
其中第四、五部分占了全文一半的篇幅,而第五部分是全文中篇幅最长的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重心所在,或者说作者写作时的着力点所在。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按故事进程来观照课文,可以看出课文的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痛别包弟),还有尾声(作者忏悔)。如果觉得应该强化第五部分的作用,则可以把它作为结局,那么原来的结局(痛别包弟)成为故事发展的一部分。
散文固然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但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在本文中,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呈波澜起伏状变化:
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因此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本文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读者只是感觉到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而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可以直击文章的深层和底蕴。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晓。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二、问题探究
1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2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关于练习
一、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
设题意图:第一问是从领悟作者情感的角度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第二、三问是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这种要求与复述故事相比,可能更难一些,也正好考查和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表达创见的能力。理清故事发展的线索、脉络对回答此题
有所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参考答案:
第一问参见“整体把握”。第二、三问,学生可以各自发表看法,说一说读了课文之后,在自己心目中描绘的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他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出善良、正直的品性,至于他的具体表现、他的其他品性,学生可以各自领悟。也不排除学生有对巴金的性格提出批评的可能,也许会认为他软弱,本来可以活得畅快一些,可他主动背精神包袱。那么,教师可以从更高的层面进行引导,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二、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 “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
(材料从略)
设题意图:扩大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获得写作文的启示。类似“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的题目,既是语文题目,其中又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为了更好地达到题目所要求的,应更多地了解巴金其人其作品,学生集体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也提供一些信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具有从课文迁移到课文外、课堂外不断探寻的能力。最后呈现方式可以是成篇文章,也可以是发言提纲。如果是文章,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议。
教学建议
一、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可以引导、启发、讨论。
二、获得写作文的启示
本文给学生写作文的启示大概有: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训练眼力,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要讲究无技巧的“技巧”;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合理地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事”与“情”相结合;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等等。学生还可以另作补充。这些要求也许过高,学生能获得一两点启示就是学有所成。
三、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练习中的有关介绍和专家评论,以启发对课文的更深刻的理解;鼓励阅读巴金《随想录》,读后在同学中交流;尝试用动情的笔调来写一篇有关小动物的短文,要求以对动物的情感态度为线索,并发掘深刻的思想;2003年底,新闻媒体宣传纪念巴金百年诞辰,巴金作品在当代社会获得了新的感染力、影响力,可以关注报章上有关巴金百岁纪念文章,读一读巴金评传,寻找本文的赏析文章和对《随想录》的评论……可以总结提问:在当代人眼里巴金是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为什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在当代的阅读价值何在?
篇二:《高中语文必修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编写说明
刘真福
本册课本与全套课本一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建构体系,确立纲目,敷设篇章。由于本册课本是供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所以编写者反复精选课文,修正单元导语,研究“研讨与练习”题目,反复研讨和改写“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教学内容,力求照顾学生“初始”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内容。下面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三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说明。
阅读鉴赏
本册课本四个单元,就体裁而论,现代诗歌、古代散文、现代散文、新闻报告文学各据其一;每个单元内文体相对统一,各篇课文照顾各个时期、各个代表作家以及各个代表性作品。这些单元的课文大致分为抒情和叙事两大类型,第一二单元属于前一类型,第三四单元属于后一类型。两大类型都精选了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语言的亲和力以及有意味的技巧形式,易于为起始学段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另外,课文除了新闻报告文学,都是诗歌散文,属于纯文学作品,其实报告文学也可以归到文学作品的范畴,可以说本册课本的文学色彩较强,意在着重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本册课本像其他各册课文一样,单元专题的确定、课文的选取、练习题的设计,贯穿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在各单元的侧重点和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考虑到体例的相对统一,各单元呈现方式又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以单元说明而论,基本上分三段,第一段点明单元题材范围,第二段说明课文内容的共同倾向和写法的共同特点,第三段指明学习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换成三个维度的说法,那么是第二段表达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段表达能力和过程方法。例如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略述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情况,这属于知识的内容;又如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所有单元提示的第三段是重要段落,编写时不仅字字斟酌,而且渗透教学理念和方法。
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以文段的形式陈述的,也许学生不易得其要领,这里试作概括提炼,并作一些说明。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朗读背诵;2.知人论世;3.品味情意;4.培养语感;5.注重审美。
其中朗读背诵没有写进单元提示,但它是题中应有之义,读文言文当然应该强化有声的“读”的训练,它与“培养语感”是相适应的,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途径,事实上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多有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文言文去今久远,作品背景复杂,作者情况难以明了,所以强调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式;品味情意是达到审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审美目标的达成来自多方面努力,包括品味语言、鉴赏文章形式美等,所谓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思想感情。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1.抓住细节;2.分析个性;3.体察倾向;4.品评亮点;5.圈点批注。
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描写是这类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要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分析,来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感情倾向、评价判断和深刻思考。抓细节是基础性的、形而下的、微观的操作,分析个性、体察倾向是总括性的、形而上的、宏观的操作。所谓亮点,不只是一些好的细节描写,还包括精彩的叙事、议论、抒情,优美、精警的语句,写作构思的精彩之点等。圈点批注应细分为圈点和批注,这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阅读经验之一,现在高中课本是大开本,课文旁边都留有大片空白,供练习批注之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充分个性化,批注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课文,用语最好精粹、恰当。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语文第一次尝试圈点批注,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点批可以和品评亮点结合进行,二者所指内容略有重叠,又有区分,亮点指明范围,圈点批注指明方法;学习圈点批注也可以和抓住细节、分析个性、体察倾向结合起来进行。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同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也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这里有必要专门提示一下本册阅读部分的“人文内涵”。在兼顾语文课程的学科本身特点的前提下,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或人文内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这既开拓了语文教学新的广阔空间,又给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带来困惑。以前的语文课本不太重视人文内涵,现在编写者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努力。关于人文性、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迄今尚无来自权威方面明确的定义,课本作了一些探究。
课本中的人文内涵可分为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和主动探究性的人文内涵两大类。第一类是课本中所固有的,确定的,有待于接受的;第二类是课本中不确定的,有待于师生主动探寻挖掘的。第一类是客观的存在,第二类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的,所以第二类
定名为人文精神更合适。先看第一类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它散见于各单元提示的某些重要提示,这些提示是明确的。
第一单元:“读诗可以陶冶性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是发掘诗歌的情感性因素,实现感染激发教育作用。 第二单元:“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这是倡导对自然的热爱,对古代山水文学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
第三单元:“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是获得心灵启悟,经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四单元:“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这是关注社会动态,培养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文明意识。
再看第二类的人文内涵或人文精神,它散见于各单元的“研讨与练习”,这里挑选一些人文内涵较为明显的题目作为例证: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研讨与练习”四:“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了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探究的想像活动、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
第二单元第6课《赤壁赋》“研讨与练习”四:“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者的历史意识、忧患意识、文学修养。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狗包弟》“研讨与练习”二:“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引述材料很多,从略)──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者的独立钻研精神、与他人合作精神,关乎从语文训练中生发的情感态度和关注社会的意识。 第四单元第15课《寻找时传祥》“研讨与练习”二:“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不是还有意义?请你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讨论一下。”──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读者对时代精神的领悟、对人间真理的认定和追求。
这些例子只是随意挑选的,其实可以引发出的人文内涵的操作训练应该是很多的。总结这些设计训练,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人文内涵较充分的题放在最后,作为一种延伸、拓展、迁移,而常规训练放在前面,它是基础,不可忽略;人文内涵伴随道德内涵、审美内涵、历史意识、社会意识、创造精神和意识,要而言之,伴随着语文工具性以外的精神素养;人文内涵一半存在于语文课的文本内,一半存在于语文课的文本外,留有很大的空白点、未定性,获取人文内涵的多与少、成与败,与读者的知识素养、审美素养、道德素养、社会意识息息相关,提示着师生,要像大力提高语文能力一样丰富人格修养、人文素养。 表达交流
本套教材的表达交流分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其中写作是主要的;本册的表达交流,写作部分主要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技能,口语交际主要训练朗诵的基本技能。 写作部分的各单元是: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这些单元总的有如下特点:
1.写作方法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心音共鸣”“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等属于人文方面的内容,应当告诉学生:对写作要投入感情,在让你的读者感动之前你自己要先感动起来;要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有对真善美的追求,让自己的文章闪耀人性的光辉。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特征”等属于写作方法的内容,应当告诉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是写作范围,写作时不偏向不逾规是首先要做的,比如写景状物,不应该掺和进过多的叙事,但这又远远不够,还要记住集中力量抓重点,着重从“触动心灵”“特征”“个性”和“波澜”等方面进行构思和下笔,否则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要求。
2.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读与写本来就应该结合进行,不可须臾分离。以前的课本读写是分编的,读与写全然隔离,南辕北辙,备受訾议,这次编写尽量做到读写结合,让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种结合首先表现为本册的写作专题与阅读专题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与阅读单元的叙事性、抒情性相适应,写作单元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两方面习得的技能可以互相迁移;其次表现为写作单元里很多例子都是初中课文或本册课文的局部、片段,如“亲近自然”单元,引述初中的《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引述本册的《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等课文;再有,在说明写作技法时注意分析被引述课文的特点和精彩之处,与阅读课的分析角度可能有所不同,可以互相补充,而且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写作技法,也可与阅读课互为利用。如引述《济南的冬天》之后写道:“这里写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这种景色是由地理纬度、地势、周围环境等等因素决定的,作者在比较了不同地方的冬天以后,发现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美。”可以引导学生重温这篇名文,细察其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又如在引述《济南的冬天》和《紫藤萝瀑布》片段之后写道:“你能说出《济南的冬天》的感情色彩和《紫藤萝瀑布》中景物自身的特点吗?”这是从写作技法方面对这两篇名文进行新的探究,对阅读方法也是一种训练。
3.自学与指导相结合。
本册写作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处处都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在叙述人称上,是采用第一人称“我们”或第二人称“你”,拉近课本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商量”,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所以老师不必在课堂上讲解课本,而应当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自学课本,有问题则与同学互相讨论,或与老师讨论。老师的职责是指导、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自学。老师的作用还表现在根据学生需要更换写作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可以不按课本呈现的内容进行教学,只要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可以选择更合适的专题。但最好不要偏离课本里的“心音共鸣”一类的人文专题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一类的技法专题,因为这些专题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反复研讨过的,有着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依据。
另外,本册写作部分还有一个“网络作文建议”,提示了若干操作流程,这是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互相合作探究、体验过程和方法的特点。这次网络作文与“秋”相关,当然也可以改换别的专题,或改换在别的写作单元里训练。
4.写作知识相对集约与作文习题相对丰富相结合。
“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等都篇幅短小,前两项占主要篇幅,但字数很少,少则几百字,最多一千多字,编写者有意识地求“少而精”,体现知识集约的原则;但是作文习题与以前写作教材相比,内容充实丰富,话题作文增多,如“心音共鸣”单元的五道作文习题有三道是话题作文。学生可以在这些作文题中自由选择,可以写一篇作文,可以写多篇作文,还可以另选话题或另拟题目来写。
朗诵是“表达交流”中独立的一个单元,自成体系,自立体例。
朗诵部分与写作部分体例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在全面指导学生朗诵训练的同时特别关注过程和方法,将过程和方法的阶段、步骤等划分得非常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应该说,这些过程和方法是对学生提出的,老师可以参与朗诵的始末全程,但不要唱主角,不要什么都替学生谋划、包办,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评估。 朗诵部分与阅读部分紧密相关,例如:“以下几项活动与前面四个阅读单元有一定的联系,请关注它们的联系,有选择地组织展开。”这里的四个单元分别涉及阅读的四个单元相关内容,从相关的阅读单元抽取例文,从阅读理解和朗诵要求方面对例文进行讲解,其用意是对同一篇课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让有声的读和无声的读结合起来,以提高综合语文能力。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注意朗诵能力与阅读能力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要想真正提高朗诵水平,除了懂得朗诵技巧外,还得依靠对朗诵材料的理解、处理的能力。 处理朗诵部分的教学,可以考虑综合处理各项学习活动,即将朗诵部分拆分,化整为零,分成各个小块,每小块里不光有朗诵,还有阅读课文、写作练习,也就是将读、写、说完全结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应用,是否可行,有待检验。
梳理探究
本册的梳理探究专名为“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先看每一专题下的各小标题:{小议我靠的是感情}.
优美的汉字:一、汉字的起源,二、汉字的形体,三、汉字的构成,四、汉字文化。 奇妙的对联:一、对联常识,二、对联欣赏,三、对联作法。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走近新词新语,二、新词新语的产生途径,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每个专题后都附有一个“课外延伸”,引导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可以总结以下规律:
1.与语言文字相关,体现语文性的特点。既有文字的内容,又有语言的内容,视域宽广,从古汉字到最新流行的词语,尽在探究之列。
2.重视汉字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与文化紧密相关。从分析揣摩语言文字入手,进而上升到领悟文化意蕴的境界,体现本册课本的文化意识、文化价值。
3.培养欣赏能力,增添审美情趣。不仅作客观冷静的分析,还引导欣赏,激发情感,增强趣味,欣赏汉字之美,欣赏由汉字构成的对联之巧,品味当代汉语之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说明
温立三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这里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可供教学时参考。
篇三:《探究阅读,个性理解》
探究阅读,个性理解
新课改下新教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大邑中学 陶霞
一、社会现状:对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呼唤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8年就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例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上个世纪也有一位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人李约瑟问道: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李约瑟之谜‛。 到目前为止,有9位外国国籍的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中国国籍的华人获奖?施健子在《不会提问的中国学生》一文中谈到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和13年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北京大学的学生拙劣的提问。学生不会提问或者提不出有水平的问题,对此,徐小平认为这是中国教育体制失败的一个例证。长期以来以一元化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制式反应已经内化到我们的思维当中,因此学生在提问时,往往带有一个非常具有倾向性的预设立场,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同样如此,我们没有足够的好奇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时代需要创新精神,国家需要创新人才。然而现状却是:尽管我们的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学生却依然习惯了被教育,依然被考试分数捆起来读书,依然缺乏独立思考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今天我们的教育可以为改变这些现状做些什么呢?
二、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的改变
我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从2010年开始进行,我们可以来看看它的理念与目标的一些变化,看看新课改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它的课程性质不变,坚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理念上,它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在课程总目标中,包括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5个方面,在最高层级‚发现〃创新‛中,目标提出:‚侧重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创新,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并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意见或成果,养成严谨、踏实的学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和激情,鼓励学生到新的学习领域中去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创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多角度的反复阅读优秀作品,在阅读中产生新的体验和发现;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去认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目标中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尊重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评能力。在
阅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相互切磋,乐于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新课程的改编修订可以看出它对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课改体现:新教材课后习题的比较思考
1.《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一意思。你有什么看法?{小议我靠的是感情}.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3.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
4.《小狗包弟》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议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
5.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6.《荷塘月色》课后练习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7.《故都的秋》课后练习三:‚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
其中的哪一篇?向同学介绍这些诗文,并就你最喜欢的诗文做简要的赏析。‛
8.《囚绿记》课后练习三:‚这篇课文用拟人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9.《孔雀东南飞》课后练习四:‚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
10.《兰亭集序》课后练习三:11.《赤壁赋》课后练习四:
12.《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三:13.《就认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后练习四:14.《我有一个梦想》课后练习四:
1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练习三:
16.《林黛玉进贾府》课后练习四: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
17.《祝福》课后练习四: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18.《老人与海》课后练习一:圣地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如何衡量?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19.《蜀道难》课后练习四,将唐代孟棨《本事诗》的一段话加以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20.《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四要求学生就感受最深的一首诗写一篇鉴赏文字。
21.《琵琶行》课后练习四要求学生找中国古典名曲给本诗配乐。
22.《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三要求学生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23.《劝学》课后练习四: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24.《过秦论》课后练习一: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25.《师说》课后练习三: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通观1至3册语文书的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你‛、‚你的看法‛、‚你的感想‛, 这些课后习题有的是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有的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有的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它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展示出‚我‛的个性和特长,在独立阅读、探究阅读中形成个性理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正是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转变,教材的重新选用和编订是对时代呼唤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回应,也为中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依据。
四、教学实践:在新教材教学中进行探究阅读和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也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新课程也把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内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既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础。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其重点内容。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托新教材开
篇四:《jingke荆轲》{小议我靠的是感情}.
本册课本四个单元,就体裁而论,现代诗歌、古代散文、现代散文、新闻报告文学各据其一;每个单元内文体相对统一,各篇课文照顾各个时期、各个代表作家以及各个代表性作品。都精选了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厚重的思想、语言的亲和力以及有意味的技巧形式,易于为起始学段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另外,课文除了新闻报告文学,都是诗歌散文,属于纯文学作品,其实报告文学也可以归到文学作品的范畴,可以说本册课本的文学色彩较强,意在着重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本册课本像其他各册课文一样,单元专题的确定、课文的选取、练习题的设计,贯穿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在各单元的侧重点和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考虑到体例的相对统一,各单元呈现方式又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以单元说明而论,基本上分三段,第一段点明单元题材范围,第二段说明课文内容的共同倾向和写法的共同特点,第三段指明学习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换成三个维度的说法,那么是第二段表达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段表达能力和过程方法。例如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段略述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情况,这属于知识的内容;又如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
第二段,“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所有单元提示的第三段是重要段落,编写时不仅字字斟酌,而且渗透教学理念和方法。
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以文段的形式陈述的,也许学生不易得其要领,这里试作概括提炼,并作一些说明。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
第二单元──古代写人记事散文:
《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史传类作品,或记历史事件的波澜起伏,或记杰出人物
的言行举止,记事波澜起伏,写人栩栩如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一方面可以感受古人的才
华品德,另一方面可以欣赏作品写人叙事的艺术,领略到叙事作品的生动传神。另外,文
学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往往具有典范的作用,是中学生学习和揣摩母语的最好材料。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1.抓住细节;2.分析个性;3.体察倾向;4.品评亮点;5.圈点批注。
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描写是这类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要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分析,来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感情倾向、评价判断和深刻思考。抓细节是基础性的、形而下的、微观的操作,分析个性、体察倾向是总括性的、形而上的、宏观的操作。所谓亮点,不只是一些好的细节描写,还包括精彩的叙事、议论、抒情,优美、精警的语句,写作构思的精彩之点等。
圈点批注应细分为圈点和批注,这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阅读经验之一,现在高中课本是大开本,课文旁边都留有大片空白,供练习批注之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充分个性化,批注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课文,用语最好精粹、恰当。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语文第一次尝试圈点批注,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点批可以和品评亮点结合进行,二者所指内容略有重叠,又有区分,亮点指明范围,圈点批注指明方法;学习圈点批注也可以和抓住细节、分析个性、体察倾向结合起来进行。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同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也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这里有必要专门提示一下本册阅读部分的“人文内涵”。在兼顾语文课程的学科本身特点的前提下,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或人文内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这既开拓了语文教学新的广阔空间,又给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带来困惑。以前的语文课本不太重视人文内涵,现在编写者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努力。关于人文性、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迄今尚无来自权威方面明确的定义,课本作了一些探究。
课本中的人文内涵可分为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和主动探究性的人文内涵两大类。第一类是课本中所固有的,确定的,有待于接受的;第二类是课本中不确定的,有待于师生主动探寻挖掘的。第一类是客观的存在,第二类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的,所以第二类定名为人文精神更合适。先看第一类接受性的人文内涵,它散见于各单元提示的某些重要提示,这些提示是明确的。
第一单元:“读诗可以陶冶性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是发掘诗歌的情感性因素,实现感染激发教育作用。
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史传类作品,或记历史事件的波澜起伏,或记杰出人物的言行举止,记事波澜起伏,写人栩栩如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一方面可以感受古人的才华品德,另一方面可以欣赏作品写人叙事的艺术,领略到叙事作品的生动传神。另外,文学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往往具有典范的作用,是中学生学习和揣摩母语的最好材料。
第三单元:“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是获得心灵启悟,经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四单元:“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这是关注社会动态,培养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文明意识。
再看第二类的人文内涵或人文精神,它散见于各单元的“研讨与练习”,这里挑选一些人文内涵较为明显的题目作为例证: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研讨与练习”四:“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了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探究的想像活动、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狗包弟》“研讨与练习”二:“研读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引述材料很多,从略)──提示我们,人文内涵关乎阅读者的独立钻研精神、与他人合作精神,关乎从语文训练中生发的情感态度和关注社会的意识。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2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