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建设幸福班级,点亮幸福人生》 德育论文(高一)
每个人都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拥有幸福的人生,幸福,是人由内心而生的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它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能力。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会员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把“幸福作为生活和教育的目的“,当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可以给人以幸福的感觉,只有幸福的教育,才能打造幸福的人生,而在实施幸福教育的过程中,建设幸福班级,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对于构建幸福校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怎样让学生拥有幸福感,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理解与感悟。
一、营造良好班级舆论,奠定幸福基础
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好的班级舆论能调动起全班同学内心深处拼搏的激情,有助于营造班级的幸福氛围。班级组建伊始,我就组织同学一起制定了班级公约,同时建立本班的德育量化管理体系,班干部和学生代表轮流认真统计和考评各项数据,通过数据找出问题,总结出各位同学的日常表现,及时给予表扬或批评,再加强管理和引导;每月对学生的德育考核进行统计,并在班会课上公布,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强化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纪律性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前提,班级整体纪律好,最终受益的使全体同学,通过纪律整顿使同学统一认识,形成班集体良好的教育气氛,使班级建设良性发展。班级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后,大家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获得先进,全班同学都感受到光荣,各位同学也从中感受前进的动力,如此良性循环,为班级注入了前进的动力,从而奠定了幸福基础。
二、关注幸福指数,增强班级凝聚力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诠释不同,在班集体生活中,不同的学生个体幸福指数也有差异,而学生的幸福指数的高低对班集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班级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班级中的杂七杂八的事情就会减少;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认同了你这个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因此,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注学生的幸福指数,让每个学生乐意在这个班集体,愿意为班级做实事。
例如学生陈某,有较高的学习目标,对自己要求严格,关注班级发展,性格开朗,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发现了她的这一特点后,我让她负责班级纪律管理,关注班级学生动态,协调同学关系,由于她对幸福有较高的追求,因此乐于接受任务,在实现她的幸福目标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也得以增强。
而对于幸福指数较低的学生则应关注其幸福点,尽量帮其制定较高的幸福目标,帮助其向幸福指数高的同学靠拢,实现班级幸福目标。
例如学生姚某,学习目标不明确,纪律性不够强,但有体育特长,爱好体育运动,非常乐意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我积极鼓励他的体育特长,并额外安排他担任值日班委,刚开始,他百般推脱,表示自己约束力差,管好自己都难,更何况是管理同学,我告诉他,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光有强壮的体魄不够,还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希望他不要只把这一职务当做任务,更当做是对自己的考验,不但在体育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德育和学习上都能够在前进一大步,在多次谈心后,他不仅接受了这个任务,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也开始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要求,班级管理中也利用自己良好的同学关系影响后进男生,及时向我反应班级动态,为班级的安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的得力助手。后来,他当之无愧地蝉联班级“体育之星”并在校运动会上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看着主席台上他脸上自豪与幸福的表情,我内心也充满了喜悦与幸福感。
三、关注特殊学生,共同体验幸福
马克思说:“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每个人的本性中都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有时候“善”据主导地位,表现出天使般的可爱;有时候“恶”据主导地位,表现出魔鬼般的憎恶,会不断犯错。教育者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学生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逐步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当我们不断去关注特殊学生,使他们抑恶扬善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会充满美丽灿烂的阳光。
林某是我班上一个很特殊的学生,很讲同学义气,社会气重,张口闭口都是混社会的语气,又有很重的疑心,冲动,在开学不久,因为疑心班上的A同学要殴打其好友B同学,就准备叫社会人员参与教训A,并偷偷把双截棍带到了学校,虽然事情因为我的及时介入被处理在萌芽状态了,但林某为他的冲动行为付出了代价——被学校记过一次。得知即将被处分,林某表现的非常激动,他认为学校和老师在针对他,把问题扩大化处理,甚至想自暴自弃,我知道他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期,这时候如果我能及时帮他一把,他心中的善良幼苗将会逐渐成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一方面多次找他聊天,严肃指出他行为的危害性以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开始,他对此不以为然,面服心不服;后来,我又多次和家长联系,了解到其实林某在小学时是一个很乖巧懂事的男孩,初中时,由于曾与老师有过纠纷,而老师当时比较粗暴的处理办法及后来对他的漠视伤害了他,他开始对学校和老师有了戒备心理,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他的父母由于不善教育,在家也多采用说教暴力管教的方式,我找到了他的问题所在,正因为缺少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与认同,导致了他的现状,我想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堵”不如“疏”,处分能够起到惩戒的作用,却未必能净化他的心灵。我力排众议,让他担任一天纪律委员,出人意料地他做得非常好,科任老师在班上表扬了他,同学也慢慢认可了他,我及时把他在校的转变告知了家长,并请家长配合表扬他,后来,他的脸上开始出现了真心的笑容,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我因为家里亲人过世而不能到校管理班级时,他发短信告诉我“老师你放心吧,我们会听话的”,我感到,他已经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学生的幸福感,在二年级下学期,由于他的良好转变,被顺利撤消了处分,那天,他告诉我:“老师,你和我以前的老师不一样,你是个好老师。”听着他发自肺腑的话语,看着他幸福的笑容,我心里也充满了自豪的成就感,我分明看到:在幸福教育的氛围下,他的幸福人生正逐渐开启。
四、及时总结成果,点亮幸福人生
班级的每一个成果,每一次成功无不凝结着同学和老师的汗水与智慧,及时总结成果,寻找成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既能起到肯定与鼓舞的作用,又能激励同学不断进取,争取更大进步,点亮自己的幸福人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利用班会和各种集中场合,采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向学生反馈个人和班级的各项进步——同学参赛获奖,班级文明月评比各项名次,卫生评比名次,并和同学从纵向横向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争取更大进步,在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使班级成员为共同生活在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中而感到喜悦与幸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二年级时,我班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团支部更被评为是先进团支部,颁奖那一刻,全班人心振奋,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在班级的最后一次班会课上,我组织同学收集在校两年的班级幸福生活体验,开展了以《我们的幸福》为主题的班会,会上,学生深情回顾了两年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分享了自己的幸福体验,在热烈的气氛中他们互相祝福彼此有更为灿烂与幸福的人生,为两年的校园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之,幸福教育就应该做到把幸福观逐渐溶入学生心中,用心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用心经营班级,创设良好幸福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育带来的幸福感,把幸福能力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素质后,就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创造、享用幸福的能力,让他们最终成为自身幸福的设计者。
林慧
【篇二】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往事依依》2课时
《幼时记趣》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1课时
《伟人细胞》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往事依依》讲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
《幼时记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丰富想象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学生回味记忆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十三岁的际遇》十三岁就已经在北大念书了,难道她是一个天才吗?田晓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同龄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坚定学生不断上进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呢?
《伟人细胞》中体现了许多中学生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别出心裁的大事以此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实总是失败而告终,反而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被大家称道,这或许不是贾里一个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学生能明白伟人其实很平凡,品质也很朴素,做好自己的每件事就是成功吗?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生动性、活泼性,激发学生脑海中类似的情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学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踏实不懈地努力。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布置活动:让学生查阅字典 学生查字典了解“金色”是否可以与“年华”搭配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讨论结合提示谈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 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价内容:
1、你明白什么是金色年华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 自我反馈
2 小结: 自我小结
第2课时《往事依依》(一)
学习目标:1、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2、能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3、初步了解引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课前学习:学生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导入;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曾经是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而现在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她是谁呢?在于漪的脑海中那些事情是记忆犹新的 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每个深印在于漪脑海中的片段给她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你有过相似的情景吗?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 组织学生大组交流、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课后学习:1、将文中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3课时《往事依依》(二)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能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检查学生整理诗句的情况 小组交流
2 正是因为其中一个或几个佳词丽句,前面的一些诗歌才得以流传;一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2 学习评价:从作者从小喜爱文学到现在成为一位成功的语文教育家,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小组出一期“文学伴我一起成长”的手抄报
第4课时《幼时记趣》(一)
学习目标:1、能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2、能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学习:熟悉课文内容,准备好《常用古汉语字典》。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结合注释,疏通文句,通过反复的朗读,基本理解文意。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 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讨论、评价
3 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提示一些重要语句 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 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复述,选派代表,然后大组交流 学生推荐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5课时《幼时记趣》(二)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学习:1、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文章的复述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在熟悉文章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阅读、讨论
2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3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阅读,讨论
4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写片段、交流、评价 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地方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第6课时《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1、能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导入:北大,是一所很多学子向往的大学,一位女孩十三岁进入北大,如今已有三各念头,北大在她的脑海中有什么印象呢? 思考,划出相关的词句
3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北大在作者脑海中如此的深刻,可以用书上怎样的话语来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思考、划出相关语句
2 组织交流
3 作者还是要离开北大,是抛弃北大吗?你如何看待作者的离开。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5 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思考
6 组织交流 交流
课后学习:做评价性手册
第7课时《伟人细胞》(一)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所包含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会文章如此精彩是因为深入生活,注重对生活的积累。
3、能品位文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析题:什么是细胞?伟人的细胞是什么? 听讲,回答
2 在贾里的眼里,伟人应具有怎样的细胞? 熟读课文,分析,思考
3 组织讨论 学生讨论
3 贾里为追求伟人细胞做了哪些事情?请你短语来概括。 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贾里做事是不是一帆风顺?他为何失败?又为何成功呢?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2 老师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将失败原因与成功原因整理到能力训练本上。
第8课时《伟人细胞》(二)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准备复述课文部分内容。或演当中的片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复述课文相关内容或演当中的片段 复述或表演
2 组织评价 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你认为伟人应该有怎样的细胞? 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3 你有什么话对贾里说,让他更好的成长? 思考
4 组织交流 交流
课后学习:1、摘抄相应的片段到读书笔记本上。
第9课时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
2 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继续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为了让学生能尽量用词达意,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学会用词,自我修改作文是较好的方法。
第10课时:
学习目标:猜猜我是谁?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自我推荐是现代社会人最基本的素质,你能很好的向别人推荐你自己吗?学生自己写关于自己的介绍,不署名,让同学猜 写作
2 组织交流,猜 交流,猜
3 为什么有的同学文如其人,有的一点也不象呢? 思考
4 组织交流 交流
课后学习:1、自学“说真话,抒真情”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真话连连,真情片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提供参考题目:“那一次,我;想起了;等 学生讨论自定
2 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
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以及修改符号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好的作文贴在白板上让学生阅读。
第13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1、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话语
2、说话能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课前准备:拍摄校园说话不得体现象情景再现录象
第一块:展示不得体现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展示校园说话不得体现象,思考你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在你身上? 学生反思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你认为这样不得体的现象有什么危害? 反思交流
4 组织交流 交流
5 我们如何来避免杜绝这样的现象呢? 反思交流
6 组织交流 交流
7 说话得体训练(书后练习) 训练
8 组织评价 评价
【篇三】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中心专稿)
云龙张卫
内容摘要:
语文学科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学科,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对于语文老师来讲,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在对文本的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体会成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人文关怀 兴趣 情境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钱理群
“语文教学包含两个因素,即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写作、听说几个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刘国正
语文学科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学科,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还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取向的价值尺度,把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作为关注焦点,对中外人文精神传统进行创造性的吸收,整合,超越。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考虑人才成长的差异性,考虑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走出千百年来“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
那么,语文老师该怎样在教学中构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呢?
善于 “找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们的学生总是与这个最好的“老师”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而不快乐的原因就是他们很难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功感。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人生最需要欢乐的时代,没有欢乐的校园就如同没有阳光雨露的苗圃,是令人悲哀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是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内部动力,因为只有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有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
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寻找快乐的引路人。
怎样做好这个引路人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体会快乐:
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2—3个学生做口头表达训练,(内容不限,可以任意选题)这种口头表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口头表达是消除学生学习语文心理障碍,体验成功感觉的好办法。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为全体学生创造朗读、背诵、讨论、讲述的机会。同时,老师应该敏锐地发现他们在口语表达中的优点并予以鼓励,让学生体悟到每一点一滴的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证明:学生被表扬一次,他对表扬者会维持十五分钟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方法啊!
除了口语运用之外,还要引导他们体会书面写作的快乐:
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写作,究其原因还是写作的束缚太多,没有兴趣,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开,让他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字数不限内容可以是“新闻点评” “时事开讲”也可以是 “美德故事”、“经典诗词”“小说新编”、还可以是“名人足迹”“史海拾贝”“心语低诉” 等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之后,效果反而特别的好。而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会快乐:
要发动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行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每组组织一个班级语文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赛、朗诵比赛、默写比赛、文学知识抢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
这种做法,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充分发挥了全体同学的能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精神,真可谓一举多得。
善于“发掘”
要实现对学生浓浓的人文关怀就要善于发掘中学语文教材中浩如烟海的人文资源,使它们为我们塑造学生的心灵服务。如:
我们的课本,有闪烁着圣人哲学思想的《论语》;有表现庄子渴望逍遥游于天地之间的《逍遥游》;有凸现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挺立的人性的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鲁迅先生深刻犀利的《灯下漫笔》,有朱自清先生清丽典雅的《荷塘月色》;有汪曾祺恬淡温和,京腔京韵,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胡同文化》;有沈从文流淌着水的柔情的《边城》有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哲思的《我与地坛》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宽容〉序言》时注意培养学生宽容地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培养学生勇于为真理献身
在《神奇的极光》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在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有利因素,在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要善于把握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风险能力的契机,在《阿房宫赋》、《伶官传序》中应该教育学生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游褒禅山记》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深思慎取、辩证地看待“志、力、物”三者关系……
还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都应该成为语文老师重点发掘的资源。
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克服困难、抗争命运、笑对人生、善待他人的教育契机。
如教授鲁迅的小说《祥林嫂》一文,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没有上升到尊重生命伦理的层面。“柳妈”这一人物往往被师生定格为“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而没有继续挖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她对弱者祥林嫂所持的冷漠和嘲笑态度,无疑成了加速祥林嫂死亡的催化剂,我们的身边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在介绍《咬文嚼字》一课的作者时,我着重介绍了朱光潜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朱先生在文革期间挨批斗、写检查、蹲牛朋、扫厕所,受尽人间屈辱,但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仍能凝神静气,一心翻译黑格尔煌煌百万言的巨著--《美学》。如此自拔于现实悲苦之中而不失未来信念,处于困难逆境之时仍勤勉于学术,若非胸襟旷达眼光高远者,若非将生命与学术融为一体、以学术为生命者,决难想象!”学生听得很入神,也很受感动。有很多学生还把朱光潜的座右铬“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当作自己的座右铬。我由此认识到,课文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崇高的人格力量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得的人文资源,是人文精神的形象化教材。把这些告诉学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学生也很乐意接受,比空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介绍《读〈伊索寓言〉》的作者钱钟书时,我出了一句上联:
钱钟书轻钱钟书
由此讲了作者姓名的含义,并开启了学生对对联、对金钱、对人生的思索。
又如:《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最真实的情感写就的生命赞歌,流露出浓郁的人生况味。文中表达了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极度苦闷、彷徨、消沉的他,在荒芜的地坛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对生死有了全新的解读,释放出自己的潜能。课文第二部分写的是母爱主题,却同样是对母亲生命的诠释。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在“门口的呆望”、“家中的喃喃自语”、“荒园中的寻觅”这些平凡的言行中,显露无遗,从而激发了作者对家人的爱。只有当一个人心中有了爱的时候,他才会去奉献,去承担自己的职责。在教授这“某同学,你今天的表现,和你今天的真情告白,充分表明你对家人的爱是那么的深沉,你肯定是会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车祸是偶然的,责任不全在你,况且你妈妈只是受伤,你远比史铁生幸运,还有补救的机会,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善心,一颗尊敬父母的心。我建议,本周日,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探望某同学的妈妈,大家同意吗?”随即,教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一堂课我因之而耽误了十几分钟,但我想这一幕,也许将永久地珍藏在许多同学的脑海中。学生们流露出那种对亲人刻骨铭心的爱,至今让我荡气回肠。这里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这时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的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实现了“塑造学生心灵”的任务。
善于“设境”
“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
——巴班斯基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场”,在这种“场”境氛围里,学生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感悟与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而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达到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回归。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这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诫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借助多种媒体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要多元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时,其中作者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也是文中的重点段落,文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音乐曲调的变化,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我选择了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慢慢进入情境,然后再让他们随着乐曲声吟诵,让学生从中感受那清脆圆润、婉转流利、低沉入微、激越雄奇的音乐效果。学生通过作者生动的描写和具体可感的琵琶乐中听出了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贵在学生参与,若让学生扮演所学课文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投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又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戏剧单元,我们可以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在上课的前几天,我就布置下任务,要求全班分成四个组进行表演,可以选取其中某一个场景,有导演,有策划,有演员,这样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会对课文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排演好之后,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个组最能表现人物形象。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效果也非常好,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创设自由讨论的情境,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此,老师应避免“一言堂”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应在课堂中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有目的地启发学生讨论,创设个性化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看教材,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悟。有时,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培养一份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善于“评价”
恰当的评价是构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善于激励。本着生本主义教育思想,实施激励性评价,以“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的价值标准,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来关注学生的努力,欣赏学生的进步,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要重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既要评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人格和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要重视发展。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反省学习过程,改进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发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欢乐,促使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稳步提高。
【篇四】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解读新课改师生关系的心得体会
解读新课改师生关系的心得体会
高一数学组 周春莲
新课程的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学生为本”,就是指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这个理念的解读中,学生,这个元素无疑是居于核心位置,自然,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当围绕着这个核心元素来进行。而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 是具有道德纯洁的特殊社会关系。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能力。同时, 也要更新管理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它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的温馨的心理氛围, 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这样的理念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加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在以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改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带给我们且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师应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进入一种情境,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特殊事件过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接近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此时的教师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三、建立民主、平等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遵循尊重、民主、发展的原则。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素。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个体,学生同样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要多欣赏学生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成长、生活的重要条件。学生能够得到激励,产生一种无穷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第二,准确把握沟通的最佳时机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应该是朋友关系, 否则, 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化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 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 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五】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和谐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2011.7)
和谐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宁师附小 张水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沟通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不可分离的合作共同体,如果做到了学生乐学,有所获得,建立了一个美好、和谐的课堂,那时,数学课堂将是学生享受快乐的场所,教师也能在其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因此,创设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如何“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下面我想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师生关系。
1、多给孩子一点微笑,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北京市教科院基教所课题组曾经对北京市1239名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道开放式问题“你希望老师怎样上课?”调查结果显示:25.3%的小学生希望“老师能对我们好一点,面带笑容地上课;”7%的初中学生希望教师上课要“面带笑容”,“高高兴兴上完课”,“不要板着脸上课”,尤其“不要当着众人怒斥学生,使课堂气氛太过压抑”。“我们最不喜欢老师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上课”,这是92%的学生的反映。从调查中可见,学生希望教师常有笑容。然而,由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强调“师道尊严”,因此许多教师喜欢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对学生往往严肃有余而微笑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事实证明,教师的微笑和严厉同样重要,但二者相比,微笑更平和、温暖,更可亲、可爱。严厉的教师令学生敬畏,微笑的教师令学生喜爱,善于在严厉中不时渗透会意微笑的教师,则令学生敬爱。对教师而言,微笑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襟怀,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教师的微笑有着无穷的魅力。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如果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那学生在这种
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肯定会喜欢这位教师并喜欢上他的课。我发现当你是面带微笑地讲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都更集中,特别是对一些上课好动的学生,你多微笑着用眼神提醒他比严肃地批评管用,因为你的微笑让他感到了你的可亲、可爱,自己也应该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专心听讲,如果你经常微笑地对着胆子小的学困生,就是给了他自信。所以,我们应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要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当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时,你就会有成功的收获。
2、多给孩子一点赞美,让每个孩子都对自己充满信心。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小学生更是如此。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对于胆小的或学困生我们要鼓励他们善思多问、积极发言,对他们的回答,对了,我们给予热烈的掌声,错了,我会微笑着说:“没关系,只要专心听,我相信你会明白的。”对那些不敢发言的我会微笑着说:“不要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说了比没说好,说错没关系,错了老师、同学会帮助你的。”同时教育学生不得讥笑回答错误的同学;对于一些一题多解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课堂上你赞许的微笑,鼓励的点头,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数学课堂,一定能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二、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建立充满生命力的和谐课堂。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
幽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主体发展的阵地,是实施这一学习活动的主渠道。新课程把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和现实世界都作为重要的数学资源。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互动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新颖的活动过程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让学生学习数学成为一种生命需要。如:在教学《真分数与假分数》时,我说:“现在我们把分数中的分子看成“儿子”,分母看成“母亲”,那么,你们说,儿子的年龄比母亲大还是小?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小!”“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 我马上告诉学生说“分子比分母小时的分数叫真分数。”再问“儿子的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一样大,是真的还是假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假的!”我又马上笑着告诉学生说:“分子比分母大或与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就这样,学生在与老师风趣的交流中很快地掌握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并能清楚地进行比较与区别。
三、构建师生交流、互动的和谐关系,在沟通与对话中享受教学的快乐。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以交流、对话为基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由于角色定位上存在主从性,这在客观上导致教师在交流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与学生交流,必须遵循尊重、理解、平等的原则。尊重是一种爱,只有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达到育人的目的。理解是取得信任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由于在观念、信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反面的差异,因此,师生交流必须以理解学生为前提,要了解学生,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对话",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
生"传话"的单向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课堂上师生的平等交流、互动,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总之,课堂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 和谐的课堂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是学生享受快乐、老师感受成功的场所,需要我们不断日积月累,不断提高我们的“课感”;需要我们用“思考和行动”来落实,用“实践和反思”来提升;更需要我们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创造和谐的教学,以达到促使每个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篇六】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体验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体验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张金生
教育家说,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使我越来越同意这中说法,我感觉到课堂教学不仅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更要讲究与人沟通的艺术,毕竟教学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我一直很注重学生的参与,并且从学生的参与中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走向成熟。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做为第一批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老师,我在这方面有许多思考,下面就简单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把思考还给学生,师生共同走进创新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是归还时间的问题,核心应该是归还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专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以心智活动为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教学应该以引起和促进学生心智活动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是触动心灵,教学是发展智慧。”这足以看到学生有效思考的重要性。而学生有效的思考,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精心栽培和呵护",终有一天,它会开花结果。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有关内容时,我向大家展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很高兴,因为这是我期望得到的。我在暗自高兴之余,发现又有学生举手,不等我同意,她迫不急待的跑上黑板,画下了这样一组图形:
我大吃一惊,这是我教学设计中没有想到的。当这个学生站在黑板前象老师一样阐述自己想法时,一种感觉油然而生:我要向学生学习,我们的课堂真的需要一份沉静–一份思考的沉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发言的沉静,一份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的沉静。
二、把实践送给学生,师生共同融入生活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是数学,关键看我们能否有效的利用。如在学习了弧长、扇形面积这部分内容后,我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计算我校新建操场的造价。后来我了解到,大家接到这个任务后,由数学课代表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分组和分工:一组(8人),负责查找图纸,找有关负责人进行询问:基础工程中,土压实、灰土、二灰、沥青四道工序的用料、单价、施工方案等问题;二期工程中,人造草皮的单价、使用寿命;三期工程中,塑胶的单价、使用寿命、注意事项。二组(8人),设计计算方案,预测所需数据;三组(20人),负责实地测量;四组(8人),完成总结报告。一个星期之后,课代表交给我一份完整的总结报告,除了常规项目(课题、信息收集、数据测量、计算方案、计算过程、结论)填写认真,科学准确外,最后用红笔加了"感悟"、"疑问"两栏。在感悟一栏中他们这样写到:学校投资260万修建这么高标准的操场,为我们提供这么舒适、优美的健身活动场所,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护她。在"疑问"一栏中他们写到:为什么塑胶这种材料造价这么高?我们现在还搞不明白,我们感觉到知识的贫乏,我们需要学习,需要深造。如果能发明物美价廉的塑胶材料就好了。我静静的品赏着学生的"作品",强烈的感受到: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大
家不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大家在情感、品德等方面的收获又何止少于数学上的收获!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但学生得到的又绝非是课堂上能有的。它需要大家的分工,需要大家的有效合作,更需要大家的智慧,最终的收获又属于每一个参与者。
有人说:"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实现自身的成长,才能真正赋予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再生长,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沃土中,与学生一起快乐成长!让我们以孩子的视角,去看他们的世界,就多了理解和尊重。我所理解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是一个身高上几十厘米的差别,而是老师和孩子心的距离,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代沟”。“蹲下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他就会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任何人在被信任的时候都会自重。所以,给孩子训斥,不如给孩子平等和信任。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如今,班中的一些孩子的个头已经超过了我,但在心理上,我依然是“蹲下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他们生活上的困扰„„我们依然在平等、尊重中,互相倾听理解着。我发现,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在这样的关系纽带中,我们的脸上经常洋溢着快乐的微笑,一切都变得那样的自然和美好。
【篇七】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学案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桥梁
学案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桥梁
—— “理性面对学案”个人体会
学案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媒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案已经成为我区各校教学的重要抓手,在学案编制和使用中,如何科学、理性、高效的使用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我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 学案编制的背景
学案的制定、使用必须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符合师生实际和班级实际,必须增强实效性和可行性。我校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农民工子弟比较多,没有很好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主动性、积极性比较差,而且没有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支持,家长力量又不能很好的形成合力,所以,导学案是我校师生合作的重要凭借,通过学案架设起师生合作的桥梁,促进了师生的课堂活动,具有预习,导引,提炼,归纳的作用。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提高。他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纳如下:
1.方便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课堂动态生成情境;
3.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结合;
4.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习的分层次和个体化
第二,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这些环节基本是固定的,我们学校有一个骨架,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可以有适当的调整,做到适合学科,适合学生,适合教师的一组学案。
例如物理教研组的学案模板如下:
导学案的关键是编制,要想设计一份好的导学案,首先必须把课备好。至少经历“课前集备-课后个备-课后集备”。
课前集备,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最重要的是共同确定面对全体学生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导学流程,同备课组的老师必需清晰导学案每个环节的设
计意图。
课后个备,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上完课后教师应在“导学案”上做好“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互相交流。
课后集备,导学案教学模式更应注重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对于预计的教学效果,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应好好反思,怎样处理才会更合理,寻找改进的方法。要给每堂课一个小结,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除了备好课以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内容上的设计。
物理导学案主要是包括课前导学、课堂导学、课堂巩固、课后反思等几部分。 ①课前导学部分是课堂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能否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足准备,课前导学部分设计非常重要。学生在“课前导学”部分的引领下课前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同化”教材知识。物理“课前导学”内容设计包括挖掘知识储备、与本节课相关联的旧知识复习和新知识预习三部分。将这部分内容问题化设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启动性,在上课前就把学生的心拉进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课堂导学部分尽量用问题探究形式,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讨论的空间,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效的攻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结协作、实验探究等能力。
③“课堂巩固”部分 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少而精”。学生经历短暂一节课的学习,知识掌握不可能十分牢固和变通,此时不宜采用难度过大的题目。当堂练,当堂消化。先做完的先批,先批完的自行改正做错的。都做完后小组内对答案进行讨论,协作帮扶。之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帮助解决有争议的题。
对历史学科而言对导学案是:
上课时,学生要有一个思考和动笔的依据;使用学案,是为了要求学生都参与课堂;学案的内容,要体现课标的考核要求;
形式上不应该模式化,要针对初中的不同年级的客观情况,导学案应该有所调整。现按照历史导学案的实例,表述一下我们历史备课组对导学案的制作安排。
1课课考 ,从初一到初三都包含同一个内容,就是复习问题。问题的选择
是上一节课2-3个重点的知识点,由学生自行找出答案,填写,记背,然后通过考试本测试。
2 课上预习,同样也是针对三个年级,要有本课知识梳理性的内容填空,让学生自行完成。但这一项针对初三时,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行在书中画出,这样,在预习的同时也完成了画书的过程。
3 形象,清晰的分析历史,这一点也是历史未来开卷考核的必然训练。 尤其针对初一初二的教学,因为没有多媒体,在学案中就要体现教材外的补充材料。无论是文字,地图,表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举适合的素材。例如: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教材只有理论性的体现了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在学案上我们可以补充如下材料:
“ 《马关条约》规定的中国赔款 2亿两约折合34725万日元。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890万两白银。为筹措这笔巨款,清政府加紧搜刮百姓,并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向列强大举借债,列强不仅从政治贷款中获得了高额利润,还借此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中国的国力更加衰竭,国际地位因战败而一落千丈。”
材料中体现了战争后中国经济上的巨大债务,和清政府为偿还债务在政治上的高压政策。这些具体的措施要比一句理论性的评述更容易理解。
再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行为,以列表格的形式体现,清晰明了,让学生自行完成填写,动笔以参与课堂。
4 用具体的习题掌握知识点,这一点尤其适合初三教学,初三的内容复杂,占中考的比例多,在完成常规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多见习题,反复训练。所以初三的学案多以习题为主。通过习题的编排体现每个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内容。 例如,评价洋务运动,用5道选择题体现了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资本的侵入,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第三:我校导学案的使用
1、对学生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课堂导学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②课堂上利用导学案课堂导学部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导学案上做好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作出评价。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2、对教师的要求: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课堂上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3、有关保障措施:
①每次月考试题内容尽量来源于“导学案”上的内容。
②合理安排学生座位,建立“学习小组”。班主任要协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
③我不赞成导学案整理成册,一起都发到学生手里对学生心理上是一种负担, 每堂课课前发一张,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学生学习后自己整理成册,还有一种成就感。
我校九个学科基本都要进行导学案的编制,使用,我们各科基本不先成册,事先备课,备课组所有教师全部参与,大家研讨,提出每一个栏目,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导学部分的设置的有效,科学,合理性,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随时随地进
行修改,然后提前印刷,我校有一个固定的印刷地点,有现成的人员管理和联系,保证按时完成,随时随地发放给学生。
第四:学案的使用困惑:
1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几乎就是课前“做习题”,课中交流“做题结果”,课后“再做习题”进行巩固,以及预习下一个“导学案”上的习题。这样的学习已经演变为“习题循环”,已经沦落为“习题操练”。
2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生汇报个人学习结果为主,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较少。课堂上,许多学生将“教学用书”之类教辅书籍上的答案搬到导学案上,在课堂上一一回答,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活动的,但学生的“思维力”严重受损,
总之,学案是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如何科学严谨、理性高效的使用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理性探讨学案是我区这一学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我校一定要成为理性面对学案的探索先锋,探索出符合我校的高效学案,搭建师生合作桥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篇八】对师生一起成长过程点的体会
师生 共同体合作学习点滴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听后感
从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这五项能力目标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在质疑这部分很好地达成了三个目标。
1.能提出较为有价值的问题。2.善于接纳别人的观点,能对别人观点进行质疑,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3、让学生在延伸中主动质疑。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学习中、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可提,会在无疑处生疑。昨天封老师做得很好。一开课学生就质疑课题,提出了五个有价值的问题,本来可以引导学生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到答案的,可老师却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完成。这是小组内第一次讨论,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又是一次大胆的挑战。虽然在这环节学习进程中进展得不是很顺利,但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封老师把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研讨讨论的能力贯穿于整个课堂中,渗透于整个教学之中。特别可贵之处就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交流时,认真倾听组员的意见,能够找到组内成员对同一问题的共同意见,并能用关键词作记录并板书。对组员的不同意见,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采用质疑的形式推进教学流程。如:在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之后交流发言时,一学生说道,从这一连串的问题得到了结论,此时坐在学生群中的老师质疑了:是从什么故事得到什么观点呢?一下子把学生从抽象笼统的阐述拉回了文本的具体情节之中。这样的师生于教学之中的生疑的例子还有好几处。
二、学生在“学会发言、学会傾听”这部分的培养目标也达成也很好。学生在小组发言时普通话标准流畅,音量较小,发言的学生仪态大方,发言有序有效,能围绕确定的目标发言,逻辑性强。在一开课听写后的小结汇报时,学生在分析“锲”字时,认真倾听之后有评价,有建议。在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时,
分析理解“什么是真理”时也再现了一次学生是如何学会发言,学会倾听的。
三、学生交流汇报环节做得很好。
研读感悟环节,封老师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这篇课文,老师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老师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老师重点是从学生交流发言中质疑出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在反复地交流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交流,质疑,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
四、对于评价这版块目标的培养也达成较好。学生的口号是让合作学习动力无穷。整堂课中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既重视学生个人
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学生之间也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加分的形式体现。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达成得特别好,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真是一堂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的课,更是一节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示范课。真正做到了课堂中只有学习伙伴,没有老师。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是很茫然的,昨天听了封老师的课让我震憾。感叹之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反思。
思考一、一堂课的合作效果如此之高效封老师是怎样训练的?
策略一: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为自己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策略二: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
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而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策略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疏导, 点拨作用发挥得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封老师就进行了适当点拨;把学生导向了一个又一个探究的高潮。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教师就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点明了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试想,如果这是一堂联堂语文课的话,接着让学生分享心有所动,马上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这样的写作训练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由于时间关系,昨天老师们也看见了,封老师班上中间那五组学生交流得特别积极主动,而两边的那四组学生好像稍稍差了些。就是同一小组内,学生的参与也不均衡。从而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
思考二.学生参与不均衡怎么办?“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如果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缺乏合作的师生交往方式,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又该怎么办?我的课堂就是如此: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差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这种小组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合作。如何有效解决的呢,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实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在帮助学
生根据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写杨梅果的特点和写法。根据自己小组带来的水果写一种水果的特点。每个学生只要求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写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这种水果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由于写作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显得格外地专心。
思考三:如何更关注小组内后进生提高性的评价。教学的目的或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得到提高。在小组合作时后进生的表现更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优等生的专题发言后进生的盲目听从,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将被严重打击。所以关注后进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提高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及时发现后进生在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取得的点滴进步,有针对性地鼓励后进生代表小组汇报。而昨天那堂课让我们看到的发言大胆的学生替代了胆小的孩子,这本也是合作帮助的一环,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后进生的课堂发言时间会不会被剥夺?下来后还想和封老师探讨探讨。
以上发言仅仅是我个人主观意见,有不当之处,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廖代芬
二0一五年五月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2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