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3:18 诗人诗歌

【篇一】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王维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诗歌语言

4、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

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④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2.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二、学习《积雨辋川庄作》

1、读诗歌。2、看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译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上升,农妇蒸了藜菜,煮好黍饭,送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吃。雨后迷茫的水田上飞着白鹭,浓荫的树丛中黄鹂鸟婉转鸣叫。

我素喜习静,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树下准备斋食,去采摘带露水的嫩葵叶。我已经与世无争了,谁又何必再对我起疑心呢?

3.写作背景: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4、基本解读:

1)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主旨)

2)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炼字)


2)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3)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4)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

②“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用典。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争席”、“海鸥”二典,曲折见意。。

6、小结: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诗中用典,曲折见意;语言富于色彩之美,鲜明的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7、课外作业探究: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也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你如何看?

三、学习《辛夷坞》

1.读诗歌

2.写作背景简介: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木末:指树梢。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箭。裴迪《辎(zī)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问,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3)“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4)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4.鉴赏要点

①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③对比。“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此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

四、作业:背诵《辛夷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课文

2.写作背景简介: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4.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

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课文

2、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主旨)

2)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3)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

4)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3、鉴赏要点

①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

③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四、作业:背诵《观猎》

第2课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4、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读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3、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游梦历程(梦中)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梦醒嗟叹(梦后)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梦游→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课: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②“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③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④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⑤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1)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作业:背诵并试着默写诗歌。

韩三其

【篇二】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摘要: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优化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着力提升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全面增强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朗读类比拓展启发想象情感渗透

正文:

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所选的诗歌近二十首。这些诗歌作品上起《诗经》,下迄当代新诗,体式各别,风格各异,大致可以反映我国诗歌发展的轮廓。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优化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着力提升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全面增强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朗读教学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梁实秋先生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喜悦;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忧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激愤;“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豪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悲壮;“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教学,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如教学《沁园春•长沙》应指导通过学生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朗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园,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感受“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逢勃气象,领略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气概。古代诗词更应采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形成语感,培养想象力。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外,还可以在学习完这一诗歌后,专门设置一节诵读课:先由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有感情的朗读,直至背诵而出。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付诸于写作,进行诗歌创作。在教学完一个诗歌专题后,教师应安排一两节课举办班级背诵古诗词比赛、班级朗诵会、即兴演唱古诗词等活动。将学生创作的诗歌编辑、打印,装订成册,在班级或学校展览。这些有益的尝试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会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

二、注重类比教学

在推进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诗歌教学中类比教法,不断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沁园春•长沙》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更加喜欢哪一首,然后让学生从诗词中找出自己最喜欢之处,比如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美、气魄美、色彩美、情感美、动词美、结构美等,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析和剖析一下各自对诗词美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材料。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诗词创作思维的“大练兵”“大检阅”。虽然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还显稚嫩,甚至比较肤浅,但是可以让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知道如何切入,如何深化,如何化大为小、化小为大等等,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思维更加清晰,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注重拓展教学

诗歌语言精美,内涵丰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有效拓展文本,不断挖掘深意。如教《归园田居》时,我在解答《归园田居》中“从何而归”这一问题时,就专门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出“尘网、樊笼”来作答,之后再从中分析它的比喻义,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随口告诉学生是“从官场归”,借用“尘网、樊笼”向学生作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比较贴切。因为官场就像网、就似笼,在官场的作者就如笼中之羁鸟,网中之池鱼,真正入木三分、具体可感地形容出官场之不自由、不自在,这比直接回答“官场”两字,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达到迂回启发的效果。教师在高中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挖掘引申之义。在讲清陶渊明“归去如何?”的问题时,就可以告知学生,作者在诗歌中不断歌颂田园之美,怒斥官场之厌,其实正是作者在不断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着人生更高的境界,如此的诗歌教学不仅仅教授了语文知识,更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一举两得。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质疑的开始,许多看似容易实则复杂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的。在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学生对我照教参讲的“鸡鸣桑树巅”一句有异议,认为鸡怎么会飞到桑树上去叫呢?是不是古代的鸡和今天的鸡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当时令我也一时语塞。师生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前一句“狗吠深巷中”写狗叫声从深巷中传出,写听觉,“鸡鸣桑树巅”是紧承上句继续写听觉,应是“鸡鸣之声高过树巅”之意。我又顺势发问:既然两句均写听觉,那么又表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反衬村庄的幽静。”教学的民主化开启了学生的大脑思维,使他们发现了美。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教学杜甫的《登高》一诗时,我们就很有必要联系杜甫的生平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杜甫做全方位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这首诗歌中,读出诗人老病孤愁、身世飘零之感慨,也才能体悟出诗人关注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怀。走进诗歌,即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切入点找准了,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

四、注重启发想象

诗歌大多有形象感。利用诗歌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寥寥几笔,将几种景物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田园风光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单从表面上看是状写江水拍击崖岸的宏伟壮丽的景象,学生并不难想象。但是要联系到词的标题“赤壁怀古”,就可进一步想象出当年赤壁鏖战、曹军“灰飞烟灭”的场面:此火彼水,一红一白,色彩对比何等鲜明,古今比照何其强烈,恰是应“怀古”二字,实扣伤今之意。再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祖国江山色彩壮丽,世间万物争奇斗艳,促人上进,催人奋发。学生于此不正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勃发之雄心、激荡之情怀?正是这些极富感性的诗句把学生带到了一种艺术创造的空间,在对它们进行咀嚼、品味的同时,也获得了思维的灵动、想象空间的拓展和审美情趣的升华。诗人借助诗中生动而有立体感的景物和优美和谐、富于节奏的声律,唤起读潜在的思想感情,生发联想,虚构出形象或展现出某种意境,这种形象和意境美,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能诱发鉴赏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象。所以我们在吟诵诗歌时,要细心地去捕捉他们,进而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可以说,运用诗歌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应该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


五、注重情感渗透

诗歌本身既有形象性,又有情感性。其实,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意思。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仅仅靠朗诵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一定的形象思维手段。利用这一手段可以使一些学生的情感由“粗糙”而变得细腻,使烦躁的情绪得到控制。读诗不是纯理智的活动,是有情感因素渗透期间的,越是和自己情感状态相近的内容,体会就越深。由于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不可能更多地告诉什么,诗的特点在于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的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对诗中的意象要用心感受,要能在诗人情感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例如《致大海》的结尾,诗人的心灵充满了大海,他要把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浪淘的喧响,以及与大海有关的一切带进森林、荒原,带进诗人要去的一切地方。诗人太爱大海了,大海几乎占有了他全部的思想感情,好象大海流进了他的心脏,他的血液,大海就是他的理想和生命。诗情仿佛海浪,层层掀起,一浪高过一浪,动人心魄。可见,诗歌就是情感的化身。没有情感的诗歌就是没有生命的诗歌。

总之,诗歌教学是一门艺术,富有挑战性,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抛弃过去曾经有过的对诗词结构字词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在纵情的朗诵和吟唱中领悟诗词的韵律之美,在亲身的创作中感受诗词的形式和用语之美,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努力探索新颖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提高诗歌教学效益,就一定会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不二法宝》《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年11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3、陶福兴《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2003.3

4、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4

胡俊丽

【篇三】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毕业论文

福建福鼎市第五中学林承雄

邮编355204宅电(0593)7583019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从画意与禅意两个角度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2,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南宗画派主张诗的发想与画的发想是同一性的。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的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以色泽苍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沧浪语)。

(一)、经营结构之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南朝谢赫始唱的《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深谙此法。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组诗的创作上,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即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片、宫槐陌、临湖亭、南诧、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诧、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这二十首绝句大都清新自然,俨然入画,历历在目。若从单首的组织来看,基本上是运用焦点定视的方法,即有一个固定的审视范围并具有固定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切割出辋川园林别墅的某一角落入画的景象。如有的写诗人与来客泛舟到湖心亭饮酒赏荷:轻轻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有的写诗人吹箫送友登岸而去的场景:吹箫临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有的写独坐幽竹深处,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还有的写秋山之夕照、柳浪之倒影,宫槐之荫径,茱萸之开花、芙蓉之落红等等,无一不是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把最入画的一景框定下来,使人口诵之而心生无限之向往。若从整体的联缀来看,又是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巧妙运用,即时时变动视点,不断变换视角,也就是我们在中国画中常见的面面观、步步看的观察方法,在运动中剪接不同视角所得的视觉印象,使之合为一个完整的、在总体视觉范围内的意象的大致形象基调。这二十首绝句就这样组合成一幅“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3的辋川别墅图,其园林之精巧别致,山水之清秀,境界之静美,真是爽心悦目。也难怪后世文人墨客在观赏王维的遗画《辋川图》时,多借助辋川集二十首所写内容来抒写赏玩画图之所得。如吴仲圭右丞辋川图诗○4:

潇洒开元士,神图绘辋川。树深疑宅小,溪静见沙圆。

径竹分清霭,庭槐敛暮烟。此中有高卧。欹枕听飞泉。

画里诗仍好,萦回自一川。湖晴岚气爽,浪静柳阴圆。

赋咏成珠玉。经营起雾烟。当年满朝士,若个在林泉。

总之,这二十首诗,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的精美绝伦的绘画小品,组合起来又是和谐的井然有序的园林全景,与我国古代的“通景画”十分相似,使我们不禁想起了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绘画的构图格式,上述组诗二十首绝句的意象构筑在本质上与此是多么相近。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汉江临泛》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目力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幅,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状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首联状众水交汇,密不间发;颔联则苍茫寥阔,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由远及近,绘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两句更具浪漫主义的雄奇的夸张和想象,以虚实相间的飘逸流动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视错觉(动与静的错位)造成的美感:城郭宛若是在水中央的小舟,浪拍云天,恰似天空在翩然起舞。再如《终南山》全“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5美国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6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的吸取了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沾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婀娜迷人。经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其整体色调偏于暖。《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也与此仿佛,更妙的是诗人着一“染”与“然”(燃)字,就夸张化地浓敷出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其视觉感受是极为强烈的。诗人还讲究色调的对比与映衬,如《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啭黄鹂之“黄”,比照本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则益虚益深,为原有的固有色加上了一个条件色,就具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还有像《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与《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以及《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都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的巧妙处理,每句的意象虽单用一种色调,两句之间又有鲜明的反差,但是这样不同颜色的两组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视觉“荧屏”上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复合效果”,○7使意象色彩空间的构型更具张力。再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这种写法纯用白描,靠精选的细节触发读者的联想。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8诗人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2、敷色点彩中的情味美。王维在色彩的运用上并不拘泥于随类赋彩的传统法则,而率先走上了传情达意的道路,使色彩情调化。他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玩味。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种的《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中轻舟回荡,归舟之后,绿萍漫慢慢合拢,忽然又被垂杨扫开。春池、绿萍、垂杨神态生动,又用了同一种色调。“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歌德),俄国的康定斯基也曾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王维此诗中的满眼绿色,有如缕缕温馨的春风清新人的头脑,荡涤了心头的几多烦躁郁闷。为了表达恬静平和的生活环境,飘渺的意态和清朗、明净的境界,王维往往采用绿、青、浅蓝、银灰、白等色调,来营造一种幽静、澄澈、空明、冲淡的氛围。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及《竹里馆》《宫槐陌》《木兰柴》《欹湖》等都以青绿色为基调。

3、光影交织中的立体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比较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皓皓月光朗照下的森森松林、淙淙流泉、苍苍山石以及蓊蓊郁郁的树影,清流的折光组成一幅韵味幽远的山水画。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使人看到淡淡的斜晖投射在广阔的江面,汹涌的怒潮,仿佛使得天地也为之阴暗起来。“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间”(《泛前后》)一幅夕阳在地,微波荡漾,皓月临空,清辉照人的画面又呈现出来。类似的还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等,都是注意准确捕捉自然界景象瞬间的光线明暗变化,然后驱遣彩笔,绘出精美绝伦的画卷而让人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三)音声律动之美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集异记》曾称赞他“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乃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诵之。为楷式焉。”王世贞说他的诗“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他精通音乐,做过大乐臣,不仅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诗韵律悠扬,令人涵咏不尽;而且作为一名音乐家,他对自然景物的声响感受特别敏锐,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鸡鸣犬吠、暮鼓晨钟、莺歌燕语、猿啼蝉噪、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鼓瑟……多数都是极鲜活的有声画。如“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秋思二首》)与“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令人恍然觉得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来。再如《春中田园作》:

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在这首诗中,春鸠之鸣啾,燕子之呢喃与斧伐之“坎坎”、锄觇之“锵锵”混合成一首悠扬的春天奏鸣曲;雪白耀眼的杏花纷纷扬扬,鸠歌燕舞,农人忙着整桑治水……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情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在这幅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世俗画卷里,意象的铺排是循着音声的律动徐徐展开的,尽管整幅画面始终是淡淡的色调,然而有了鸣禽人声就变得热闹多了,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换年华”的人生哲理。这是借音响来突出渲染画面物象的动感,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状态。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则是声与色相映,一个“咽”字就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流泉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穿行的幽咽之声,又与上一句“深山何处钟”所写的隐隐钟声呼应,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与僻静。还有的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田家》),“晓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待储光羲不至》),“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遇感化寺云兴上人山院》),“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高原》),“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东溪玩月》)等等,也都是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衬托心境之恬静、闲远、平和、淡泊,恰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觉愈深。”○9

(四)气韵生动之美

我国古典艺术特别是诗与画,从来强调“传神”,要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与西方艺术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拟相比较,中国古代艺术更侧重于思想感情的表现。清朝唐岱的《绘事发微》认为“画山水贵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凡物,无气不生……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基于气韵说的画论认为,一幅画若没有《画之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即使它在其它五法方面无可非议,也仍然不过是出自“众工”之手的死画,而不是活画、真画。正如元杨维桢认为,画贵于传神,而不在于传形。而气韵生动则正是传神(《图画宝鉴序》),它不单是视觉官能的怡情对象或装饰性的东西,它还是陶冶人们精神,给人们带来充实性,丰富性或圆熟性,从而给人以美的印象、美的感受的一种精神性力量。作为南宗山水画开山祖师的王维,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模山范水、描画田园佳景时多于简易闲淡之间寓深远无穷之味。看似随意而写,不事雕琢;然而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露斧凿之痕,却有精巧蕴藉之妙。如《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整首诗景的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意象: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在意象的频闪(同时兼有隐性声象的叠加,如车马之辘辘、流水之浅浅、暮禽之鸣叫等)映现之间,我们恍然觉得这山水禽鸟,这秋山残照都刹那间活了起来,它们简直就附着了人的性情意绪与精神气质,而不仅仅是逼真酷似。尤其是“荒”、“落”、“暮”、“秋”、“古”等极具韵味的形容词的修饰,还有“临”、“满”两个动词的妙用,使以上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内蕴更具张力,这其中有凄清寥落,有安详从容,更有恬静澹泊。又如《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泉水、明月、青松、翠竹、青莲来写照个人的高洁情操,描绘浣女渔夫无忧无虑的淳朴生活的图景,蕴涵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憧憬。山中秋日夜晚的景色笼罩在一片薄纱似的月华下,透露出幽远清绝的气韵。

清代王士祯《艺苑卮言》中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皆病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以气韵来拟形模,遗貌而取神;常常在山光水色、松风月影中注入个人仰观宇宙、俯察人生、领悟生命所得的感触,堪谓“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值得人“细细熟玩”,获得审美愉悦。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着称,早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全唐文》卷一二九)。至宋代,有人明确指出,王维的写景作品,“岂直诗中有画哉”,认为他的诗中包孕着一种抽象的哲理。清人王士祯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予每叹绝,以为天然不可凑泊。”○10今人刘大杰先生进一步认为,王维的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而朱光潜则说得明白:“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11这都说明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佛教信仰和修行有着密切联系的,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尤为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一)禅意生成的因缘

1、家庭环境的熏染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环境极为清幽的蓝田辋川山居就是他为了方便母亲宴坐经行修道而购置、营建的。其弟王缙,《新唐书》记其“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甚至劝说代宗皇帝李豫信佛。他在《东京大敬寺大证禅师碑》中说“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王右丞集》中尚有《为舜赭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一文,可见王维与大照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加之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惟有到林泉中寻找精神寄托;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舒惬的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2、时代流风的渐染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可能与“寒士”阶层(中小地主、庶族地主)的崛起有关。禅宗比之与道教是较为悲观的,是美好理想幻灭的产物,比较符合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感觉。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正如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说的:“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并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是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禅释放出那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因而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机会的。”○12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无不处在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疏异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极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的精神生活方式。正如唐代另一为禅宗吸引的典型代表——白居易所言“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序洛诗》)王维也是一样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屈从下来寻求感性生活之愉悦,寻求精神生活的幸福。寻求一个可怜的而有限的“自由身”。他在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森严、顽固的封建秩序相抗衡。何况禅宗在理性上并不主张反叛,在感性上也并不真正主张放纵,而主张“净心”、“觉悟”。它所昭示的不触动现存秩序的自由精神,与士大夫尚存的本能的自由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合拍的。现实世界中所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虚境中来弥补。于是乎,他的山水田园诗便很自然地融入“禅法”,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构自然、清幽、静谧、肃穆的诗境。使其诗语言朴素而含义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令人读后满嘴余香、咀嚼不尽。

3、社会现实的刺激与个性思想的蜕变王维的思想,以40岁左右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倾向进步,有“为苍生谋”的宏愿,这一阶段的诗作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歌颂游侠精神,抒发创建宏业的豪情壮志,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即使是山水诗也是气象峥嵘,意境开阔的,如《华岳》、《晓行巴峡》、《汉江临泛》等。以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接着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与社会黑暗日重,王维渐生退隐之意。于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身心相离”而“理事”不能俱如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一直在中央朝廷担任官职,虽然官位到底不很高,但也逐渐升迁;另一方面,从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后,他以“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的内疚心情,接受了责授太子中允的降职处分,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叹》)的感叹下决定皈依佛门,专以“以诵禅为事”。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轻微淡远之音,描绘深山溪涧或寺院幽邃的作品更多了。

(二)禅意内涵的反射

“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佛教美学要求‘审象于静心’,目的在追求艺术作品中超凡拔俗的心性之美。”○13佛教人明心见性,王维曾提出“审象于净心,成形于纤手”的主张,他的山水画多是心融物外,道契玄微之佳品。明代的吴宽在《书画鉴影》中评论王维的画:“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亭,洞鉴肌理,细现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同样,作为一个诗人,久在官场中摸爬滚打而厌倦不堪的王维,徜徉在清山秀水的尘外世界中,暂将肺腑之中的营营世念澡雪干净,而以禅者的目光观览自然万物,用静定从容的心情体味生命;然后以文字作线条,用情怀为色彩,把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斑斓物象摄入他的诗歌世界中去,把禅的体验糅合进雅致的诗句中。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往往包含清净、静谧、深远的禅意,在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使二者连通。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清”、“淡”、“孤”、“深”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虚”、“无”、“无生”等字眼。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梅尧臣也说:“作者得于心,鉴者会于意。”王维的不少山水田园诗颇有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推崇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因此解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只有捕捉住“象外所传之神”与“象外所寄之兴”——禅意(禅韵与禅理),方能真入他的审美世界;否则,只着眼于画意,而撇开了禅意;那无异于买椟还珠,没有灵魂的躯壳无论多么美丽,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具僵尸。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如《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寥寥十字,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其中禅意绵长,难怪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诗人玉屑》中也说:“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由此可见王维对自然的嗜好与妙悟是多幺深沉。宋朝的黄山谷将其这种个性一言蔽之为“膏肓之疾”,可谓透辟。又如《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于一片清冷幽远荒僻的境界中让人参悟生命的真谛。类似的还有《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则写出了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禅趣盎然。

王维的山水田园禅意幽远、恬淡、宁静,但它的幽远、恬淡、宁静,决不尽是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他所醉心描画的自然美,他所追求的幽远、恬淡、宁静的禅境,是和现实生活的污浊世界、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而非都是心灵空虚寂灭的反映。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在形似的基础之上力求神似,达到了“意境两浑”的佳境。在他那幽静恬淡的造境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一个高洁的形象,这个形象有点象陶渊明,但又不完全象。说他象,是因为他们都是冷中有热,静中有动;说他们不象,是因为渊明寄情于酒的地方多,而王维则托迹于禅的地方多。渊明越来越走向现实,而王维越来越走向自然。比如拿王维所写的《鹿柴》、《竹里馆》和《文杏馆》来说吧:“空山不见人”是静境,“但闻人语响”,则是动中有静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更是静而且幽,但我们却从这幽静的造境中,看到了日影的移动。这种但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勾引着读者从有限的画面中产生无限的联想。使人联想到在自然界的活动,在深林中的自得之乐,使人更加沉浸在没有正面出现在画面上的景物。“独坐幽篁里”,是清幽的境界,“弹琴复长啸”,则是静中的动态;“深林人不知”是从客观世界的动,写到主观世界的静;而“明月来相照”,却又从客观世界的动,衬托主观世界的动了。这一静一动之间,流露了诗人静极思动的感情,流露了诗人达观随遇的乐趣。你看,太阳已经入深林了,却把自己的余晖投射在青苔上面;诗人已经处在“人不知”的深林了,却又被明月发现了早已被人遗忘了的“我”,并且和“我”结成了肝胆相照的朋友,这到底是写景呢,还是抒情?是厌世呢,还是乐生?实际上,前面二诗,都是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透露出诗人闲适的情趣与高尚的情操。在极疏极淡的画面中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与世隔绝的怅惘。诗人恰是以至冷的语言来掩饰那副至热的心肠,匪独诗个格之高,亦见情性之厚。尤其是《文杏馆》这样的诗竟脱却冷漠的外衣,袒露出一腔真挚的热情。他以“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比喻自己的品德和才华,简直和屈原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同一命意,而洁己以“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竟表现了霖雨苍生,舍我其谁的伟大气概了。难道一个真正“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的人,会有这样的积极态度?当然,他的山水田园诗有的过于偏重急切的表现禅理而显得枯涩无味一些,但这只是白璧微暇。马克思说:“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14王维正是在山水田园的自然中物我相亲,使自我的精神在别一世界里得到彻底的解放。因此在品读这类作品所蕴涵的禅意时,是否需要更辨证一点,更客观一些,像那种“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15的断语是否予以适当地修正呢?

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其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开元、天宝以降唐帝国经济的空前繁荣、国力的迅速强大、社会的日趋稳定,给一些人提供了娱情山水的客观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造成以隐逸为时尚的风气。有人由隐而仕,有人由仕而隐;山水田园成为不少诗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于是,山水田园诗进一步繁荣起来,形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而王维就是这一时期活跃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个继往开来的领袖。《诗话总龟》中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转引自《王右丞集笺注》)“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人心系则难脱。”(转引自《王右丞集笺注》)他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从禅宗思想那里提取审美的精神,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山水诗歌产创作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日渐功利日渐浮躁日渐为横流的物欲所奴役的人类而言,在认识自然、体验生命、回归自然、唤醒自我方面,无疑也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审美参照。

注释:○1《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2董其昌曾创立了山水画分南北二宗的说法,北宗以李思训为始祖,南宗则以王维为开山;并认为“文人画,自王右丞始”(《画旨》)

○3朱景玄《唐代名画录》

○4《王右丞集笺注》卷之末附录三,第5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

○5转引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1第8期27页

○6转引自谢文利著《诗的技巧》第265页

○7引自陈振濂著《空间诗学导论》第20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

○8孙绍振《美的结构》中《绝句的结构》一文第2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9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毛诗正义六0则·车攻》

○10《香祖笔记》卷二24页

○11朱光潜《诗论》第9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2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台湾志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13祁志祥《佛教“三界唯心论”与“美是心影说”》,原文载于《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第167页

○15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第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15-22日第三稿改定于福鼎五中)

【篇四】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情景交融 诗中有画

——《积雨辋川庄作》兼山水田园诗特点的教学设计

广东省茂名市实验中学 郑许英

1、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学习过一小部分诗歌,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没有深入。相对《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收集其它诗歌而言,这首诗的难度要小,但相对一般课文阅读,难度要大些。总体而言,因为学生以前也学过王维的作品,所以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 2、学习内容分析

《积雨辋川庄作》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收集的第一首诗,它是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这节课既要让学生读懂《积雨辋川庄作》的基本思想内容,也要让他们了解山水田园诗“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的特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王维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②鉴赏富于文采的诗歌。

③欣赏《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的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自己诵读、比较,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主要内容、特点。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鉴赏的诗歌,教师作点拨、补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热爱山水田园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主要内容、特点。

教学的难点:品味《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的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5、教学流程图

1

2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3

4

5

【篇五】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周红青 2013年9月2日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特点。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4、感受王维诗中的闲情逸致,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教学重难点: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二、王维概况(知人论世)

• 王维(700——761),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少有才名,15岁宦游长安,21岁中进士(玄宗开元九年即公元721年),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开始亦官亦隐的生涯。先后隐居淇上、嵩山、终南山,历任右拾遗、河西节度判官等职。

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中,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因此被定罪入狱,但终获赦免,官复原职,后不断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诵经,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晚年诗歌以禅入诗,世称“诗佛”。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思想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所以其诗也有两种风格,以天宝初年即王维40岁左右为界。

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他在这时期创作的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饱含情韵。

后期,则由于生活上和政治上的一系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他隐遁山林,笃志奉佛,其创作题材也转向了山水田园,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写出‘种清幽澄净的意境,

寄寓着作者宁静淡泊的心情,有时甚至流露出一种冷寂凄清的色彩,形成一种空寂旷淡的艺术风格。

王维诗的特点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他的田园诗虽不脱隐士气息和闲适情调,却反映了诗人在厌恶官场龌龊的同时,对农村充满生机和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这类题材的代表作有《积雨辋川庄作》等。

三、自主赏析

1、解题

积雨,指连日阴雨,点出创作时的天气。

辋川庄,王维晚年隐居之地,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点明了创作的地点。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混乱,王维厌倦官场生活,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他隐居在辋川,信奉佛教,寻访山林,怡然自得。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2、学生自读(2分钟),扫清文字障碍,提出不懂读音。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解答。

3、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翻译理解这首诗。翻译时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不理解之处,小组讨论。疑难之处可以举手请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再次解答。

4、提问让学生主动发言自己的翻译内容。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评。

5、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黑板提示: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6、把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中、用典明志。

四.指导鉴赏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农家生活 乐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生;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思考:首联写田家生活,诗人眼中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请简要概述。这些诗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首先是宁静、闲适和安逸。诗人视野所及,先是积雨、空林、烟火。“积雨”,连日阴雨,足见环境的静寂;山林空旷、宁静。

其次是无忧无虑、怡然自乐。农家早炊、送饭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无忧无虑、怡然自乐的心情。

流露出诗人对宁静、闲适、安逸、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自然景色 美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思考探究一: 从艺术上看,下面谁的诗句较好,好在哪里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李嘉祐)

答: “漠漠”有广阔迷茫意,“阴阴”有茂盛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

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一片广漠明净的淡彩,一片葱郁深沉的浓绿,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富有意境。

思考探究二:

你认为《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中哪些诗句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是怎样体现的? 或问:简析此诗颔联“诗中有画”的特点。

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 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 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可谓“诗中有画”。

小结

前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看出诗人的喜恶。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幽居生活 静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思考:研读颈联,具体说说诗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独处空山之中松树之下,静观木槿朝开暮落,感悟生命的短暂与无常。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修身养性。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厌倦尘世喧嚣,回归自然,回归原始的真我,喜欢过着避世的幽居生活的情怀。

高考链接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你觉得那些字用的好呢?为什么?

答:静,清。“山中”已“静”,还要“习静”,静观槿花自开自落; “松下”已“清”,还要“清斋”(吃素),摘取带露的绿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静观木槿朝开暮落,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可见诗人厌倦尘世喧嚣,过着避世的幽居生活。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与世无争 空

村夫野老,与世无争无人猜忌;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思考:尾联运用什么写法?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用典,委婉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淡泊情怀。连用两典 ,一正用一反用,书写诗人宁静淡泊自然的心境。 野老是诗人自谓: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回顾诗词鉴赏:分析意境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解答分析:这是最常见题型。要从景、情、境三方面去分析。

•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忠实地再现画面,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凄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得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应答为什么而感伤。

问: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 (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总结主旨:

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山水田园的优美风光(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和对对农村充满生机和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篇六】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课型教学设计

霸州四中 张华

版本:人教版 模块: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推荐作品 题目:《积雨辋川庄作》

一、课型:品读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吟咏诗韵,整体感知,有感情的吟咏诵读诗作,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感受诗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绘情摹景,文采飞扬,感悟山水,体悟人生。 三、教学重难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四、教学方法:

1、诵读、赏析、写作相结合。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教学。 五、目标分析论证: (一)准确性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主要学习的就是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课程编排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组成,而本诗就是推荐作品当中的第一篇,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苏东坡也曾高度赞扬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学习本诗应引导学生在吟咏诗韵,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重点要借助联想和想象,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绘画美,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把学生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二)可行性分析:

这个单元的“赏析指导”,重点介绍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有关知识和赏析方法,写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有助于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去欣赏本诗。在“赏析示例”中,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作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示范,也可供学生参考借鉴。此外,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也接触过王维的一些作品,这些都为学生鉴赏本词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鉴赏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古代诗歌鉴赏历来是学生的难题,可能在感受诗境与领会主旨方面存在障碍,所以对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鉴赏环节,如“吟咏诗韵”,学古诗贵在诵读,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

1

受。此外为了帮助学生领略“诗中有画”的特点,还渗透了国画的“三远”理论,并指导学生以扩写式赏析的方法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以上分析论证表明,本课型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是可行、准确的。 (三)弹性分析:

《积雨辋川庄作》这一课篇幅短小却极具魅力,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稍具基础的教学班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但对于普遍认知水平较低和鉴赏能力有限的班级,原课型教学目标要做适当调整,如绘情摹景,文采飞扬环节就可放低标准,最后给出示例,让学生对比差距,把握学习方向,同时在思考探究环节上教师引领性指导工作多一些,精简知识重点,做到知识目标更集中、更突出。这样在学习中,更能减负増趣,从而完成后面的学习目标,为提升鉴赏与写作能力打基础!

2

3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4

5

【篇七】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的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信宜砺儒中学 吴育娜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读出节奏、感情。 2、理解诗意,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增强赏析诗歌的能力,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导入,学生齐背,唤起记忆。

二、王维概况(知人论世)

王维 (701 — 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是时有建功立业之心。后为官多波折。晚年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居于蓝田辋川别墅。王维多才多艺,诗歌、散文、音乐、书法、绘画皆精通。 三、内容赏析 1、解题。

“积雨”:久雨不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描绘了久雨不停之下的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及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自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成员齐读诗歌,读出节奏、感情。

②讨论诗歌的内容大意、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4、PPT出示展示任务。(实际上课时以抽签形式确定)

5、G4至G8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将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其余同学继续讨论诗歌的内容理解。

6、黑板上的展示完毕,开始进行G1至G3的口头展示。看三个小组里哪一小组朗读得最好,师生共同聆听、评分,并立即将分数记上表格处。教师加以指导,如何读准节奏,如何读出感情,接着全班再齐读。

7、诗歌内容理解:全班同学看黑板上的展示,看看是否抓住了意象,是否将诗句大意理解准确,是否描绘出了诗情画意„„,可以单独提问,让一个学生来进行点评;也可以师生共同点评、打分。理解完毕,再将黑板上的内容串联起来共同读一读。

教师板书:

首联:闲适的田间劳作生活

颔联:优美的自然景色 意境:清新优美 颈联:诗人独处山林之乐 情怀:淡泊宁静 尾联:与世无争的表白

王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绘画美),富有禅意,融情入景。

8、局部鉴赏: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主要抓住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来进行品味。

问:“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显著特色。请以颔联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教师进行提示:要不要先描绘诗句呈现的画面?诗句中是如何呈现“画”的特点的?我们主要抓住什么来进行分析?

——应该先描绘诗句。重点抓住色彩、动态、静态等来进行描写,才能体现出“画”的特点。

答: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一片层峦叠翠的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这里多种景象相互映衬:雪白的飞鹭,金黄的黄鹂,苍茫的水田,翠绿的林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这样,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色彩鲜明,画意盎然,正可谓“诗中有画”。 9、全诗小结。

四、拓展迁移: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请结合诗歌的颔联、颈联分析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色。 1、学生齐读,共同理解诗歌大意,然后动笔答题。

2、答完后,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推荐出一个最好的进行口头展示。(此为加分项目,哪个小组最先回答、回答得最好,将进行加分奖励)

3、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然后出示参考答案,齐读。

答: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眺望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真不愧为“诗中有画”。

五、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诗歌。(第二天早读完成)

六、科代表对课堂进行简单总结。总结包括小组得分、表现得最优秀的小组、学习的收获等,用几句话概括。

【篇八】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归嵩山作》赏析教案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尚德中学 陈燕秋

知识目标: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特点。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增强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王维诗中的闲情逸致,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教学重点: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王维诗中的禅意。

第一课时

王维概况

(知人论世)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生平介绍

王维青少年时期就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21岁)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因故(但他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赴济州任。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其中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裴为河东人,与王维是同乡,待王维不错,使王维稍得安慰。裴耀卿调走之后,王维就辞职了。后归至长安,在长安闲居了几年。这期间就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这是因自己中状元后仍不得意,所以有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才子,一代名人,王维这个时期不太得意,青年时期赋闲,心中当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间又丧妻。当时他才31岁。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于此也可见他的思想情态。)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34岁)被擢为右拾遗。(过两年之后)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第二年就去逝了。享年61岁。

王维诗歌及风格:

 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曾经表示了一些不满。象盛唐许多诗人一

样,前期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这些诗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都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例如《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写少年游侠的昂扬斗志,很有浪漫主义气息。《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等诗都是具有浪漫豪情的边塞诗。

 他的名作《老将行》,写了一个自幼英勇、身经百战、终于被统治者弃置不用的老将。当外族侵略的时候,又雄心勃勃地奉诏出征:“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诗中既表现了老将的令人激动的爱国精神,又指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的冷漠无情,抒发了他仕途失意的不满。

 王维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在前期的诗歌里已经有了出色的表现。特别是他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作于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的途中,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注释)①属国:本为秦汉时官名,这里指代使臣,王维自指。 ②孤烟直:直上的狼烟。 ③萧关:地名。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④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即杭爱山,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被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这里借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请同学们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景致苍凉,烽火台上燃起的那一股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孤”字极言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字却又表现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期间的黄河,给人的感受只有一个字“长”,而让人感伤的落日因其“圆”又增添了一丝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在作者的笔下,塞外风光奇特而壮丽,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同时,诗人更是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压抑、黑暗,理想也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于是,后期的王维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面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初唐诗人,致力于律诗的创作)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后期的诗,在他的诗集里占有大半数的篇幅,他的山水田园的名篇,如《田园乐七首》、《过香积寺》、《鸟鸣涧》、《积雨辋川庄》、《渭川田家》等,都是归隐以后的作品,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

一、解题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

境。)

二、学生自读(2分钟),扫清文字障碍,提出不懂读音。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解答。

三、学生齐读此诗。

四、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翻译理解这首诗。翻译时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不理解之处,小组讨论。疑难之处可以举手请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再次解答。

五、提问让学生主动发言自己的翻译内容。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评。

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黑板提示: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七、把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中、用典明志。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首联写田家生活。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体现了田家生活的乐趣。)――――人文景观(生活图景)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颔联写自然景色。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田野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自然景观

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有天壤之别,充满了闲情逸致。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这里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抒写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境。

板书:

田家生活――自然景观――禅寂生活――用典明志

闲散安逸――广漠苍茫――闲情逸致――淡泊名利

怡然自乐 幽深 与世无争

艺术手法:寓情于景、用典

总结:王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绘画美),富有禅意,融情入景。

方法指导:抓住作者所选取的物象,一共有多少。要准确把握物象的特征和基调。抓住物象的色彩。抓住物象的声音特征。(动静结合)

八、布置作业:背诵此诗。自主鉴赏王维《归嵩山作》。

第三课时

一、 导入

巩固前两节课的内容:1、学生谈谈对王维的了解

2、谈谈王维诗歌的风格特点

3、谈谈对《积雨辋川庄作》对比有何异同。

二、解决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

1、背诵检查

2、学生反馈鉴赏《归嵩山作》的成果

三、教师补充学生的不足之处。

归嵩山作

王维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注释] 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去:行走。闲闲:悠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注释] 相与:1、一起,共同。2、结交,交往。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言外有意的。(难点)

(意象――流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用流水比喻愁之深之重。 “逝者如斯”用流水比喻时光一去不复返)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黑板提示: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递:形容遥远。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

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恬静淡泊。

板书:

离去 ―― 途中 ―― 归来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感情变化:安详闲适――凄清悲苦――恬静淡泊

艺术手法:寓情于景

总结:隐居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但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全诗层次清楚,从离去到沿途所见,直到归来,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境。全诗意境优美,不加雕琢,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篇九】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意境。

2、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类似诗歌浅味王维禅寂空灵的心境。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为主,讲练结合

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在俞伯牙的古琴声中感受到了高山流水般的诗情画意,我国古人向来也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雅趣;“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济世之志难偿,便选择了醉情山水,幽居山林,其作“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和孟浩然并成为“王孟”的另一位著名的田园诗山水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品《积雨辋川庄作》,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脚步,一起来聆听一千多年前飘渺在辋川别居上方的空谷幽响„„

二、置身诗景: 美译: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3]

阅读诗歌,找出各联的典型意象,并分析其特征,进而研习诗歌意境和作者思想情感。

1、学生阅读诗歌首联和颔联,讨论找出典型意象如下:

积雨、空林、炊烟 、东菑

水田、白鹭、夏木、 黄鹂

2、讨论分析这些意象,找出其典型特征,进而研习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

明确: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辋川庄的村名生活图景和自然景观想结合的画面,是作者景观而得的辋川庄的全景图,它具有以下特征:

清新宁静、阔远深幽

详和闲适、物我相惬

3、思考:辋川山庄有如此清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如此闲适的生活气息,那作者在这里的生活状况和内心心境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三四联,还是从分析意象入手,回答问题。

(1)第三联典型意象:朝槿、松树、清斋、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可见诗人早已超然物外,有的只是闲情逸致!

(2)第四联典型意象:海鸥,席子,人

这里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一反,写出诗人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四大皆空,超然物外了!内心淡泊自然显而易见!

三、缘景明情:

思考:诗中的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同学动手写,然后展示成果,老师点评后再给参考,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差异的原因,学习规范的答题方法) 明确:本诗通过描写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营造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景)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淡泊自然的心境(情)。

四、高考链接:

(一)根据上面过程归纳:透过诗歌意象,领悟“象”中之意,步骤和方法如下:

⑴、找出诗歌主要意象.

⑵、分析其所构筑的意境特征或比喻、象征意义。

⑶、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或人生哲理。

五、拓展提升:

王维经常对花习禅,以禅入诗,阅读以下王维的诗歌,浅味王维禅寂空灵的心境。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空灵,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花在树梢怒放,开得何等烂漫!又纷纷凋零,是何等洒脱!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寂寥在悄无声息,自然在自开自落,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经泯灭了。这等静谧空灵,是王维内心的写照。

读上面诗歌有所感悟:今天我们很多人为什么觉得烦躁,不幸福,累?(学生自圆其说即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个人愚见如下:我想大多是因为欲望太多而致,因为杂念太多而致,因为争名夺利而致。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做好该做的事。如果做到得之泰然,失之坦然,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自会逍遥快乐!

六:板书:

田家生活—闲散安逸

自然景观—广漠苍茫

禅寂生活—闲情逸致

用典明志—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七、作业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29672.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