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劝学优秀教案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3:18 荀子劝学

【篇一】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王世燕 开课班级:高一(12)班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 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二)第2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

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2、、作者又以“直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3、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4、这一段作者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正面设喻论证,把道理隐含在比喻中需要推论出来。

(三)第3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1、(1)第1句话的前半部分通过“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了什么?

(2)接着,后半部分又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论证,说明了什么?

2、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3、第3段作者又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

(四)第4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1、 第4段作者运用了10个比喻,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

面?

2、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梳理文章结构、论证方法。

分析写作特色

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四、 借鉴学习,课堂练笔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

1、 熟背《劝学》全文(必做)

2、完成《名校学案》练习题(必做)

《劝学》详解

荀 况

有学问有 靛青, 君子(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料),取之(代词,青)于(介词,从) 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

叶子连词,动词连词,蓝(蓼蓝,,而()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之(代词,冰),而(表转折) 料)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成的, 但

通“煣”,用介词省 寒于(介词,比)水。木直中(符合)绳,輮(使弯曲)以()()为(动词,制)轮, 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代木,测圆的连词其()曲中规(工具)。虽()有(通“又”)槁(枯)暴(晒)(直)者,輮使 ,不复挺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 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

代词连词连词,表 动词,接 之(代词,它(木))然(这样)也。故()木受绳则(承接,就)直,金(金属)就(近,靠近) 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

连词,表 广泛连词,名作状砺(磨刀石)则(承接,就)利,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验,检查)省(省察) 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连词,表 通“智” 连词,乎(介词,于(对))己,则(果)知明( )而(表并列)行无过矣。 就智慧明达, 行动不犯错误了。

连词,助词所字结构,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收获)也; 我曾经整日思索, 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

提起连词,助词连词,吾尝(曾经)跂(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不译)博见(见得广)也。登高而() 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 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

【篇二】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

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

一、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òu )槁.(gă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s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 xìng )非异

跬.( kuǐ )步 骐骥..( qí )( jì) 驽.马( nú ) 锲.(qiâ )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ã )

镂. ( lòu ) 螯.( áo ) 蛇鳝.( shàn )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篇三】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达到背诵。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情感目标:劝勉、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使学生懂得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背诵经典诵读片段。

五、教学用具及手段:劝学优秀教案

荀子《劝学》的篇目及课文的释义 、 磁带(国学经典名曲) 、录音机一台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讨论法 、即兴创作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开门见山出示题目《荀子·劝学》

2、了解荀子。师:课前我们查找了资料,谁能介绍一下荀子。生答。师做详细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3、师介绍《荀子》这本书。(《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4、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劝学篇》。劝学是什么意思?(勉励学习,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

5、引入: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二)朗读经典片段。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重读、节奏。

2、生自由读,熟悉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认真听,用心听出问题。

4、纠正字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及培养预习的好习惯。

5、同桌互读,互相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6、摇头摆尾读。体会古时的学生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7、配乐朗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古文意思。

1、分组借助释义解释古文意思。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见解。

3、师引: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①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板书:青胜于蓝,冰寒于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

②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板书:直木为轮)

通假字: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头之间的“有”,常通“又”。 ③ 师: “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学不可以已。”) (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能力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

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学不可以已 ”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表示这个意思?生:锲而不舍。师:对,这个词语我们很早就知道了,其实它就出自于本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4、学完这段古文,将如何指导你的学习?你会怎么做?

5、我们将来都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我们如何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呢?(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四)、熟读成诵

(五)、拓展学习

1、把你今天学习的收获写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

(六)、作业:背诵经典诵读片段。

【篇四】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3、生字卡片。

4、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学习“劝”:“劝”有两个意思,一是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如“劝告”;二是鼓励,如“劝学”。谁知道“劝”字在诗有是哪个意思?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背诵古诗劝学优秀教案

三、认读生字卡片

四、指导书写

可按字形结构分类。

五、课后练习

1、读一读。

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体会背景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它们学习。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写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惜时》和三句名言,不必强调理解诗意。

六、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

2、书写词语: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篇五】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班级】高一10班

【授课教师】范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略)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劝学优秀教案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劝学优秀教案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体现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

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设喻的运用。

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善假于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

(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积累 对比

(4)学习的态度、方法 坚持 专心

七、课后反思:

【篇六】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 优秀教案

19、劝 学(多媒体课)

一、解 题

 1、《劝学》

 “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什么意思?

 明确:劝勉。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

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作者与作品

 (1)荀子 :约-313 --前238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

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做大成者。

 (2)《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

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

二、全 文 录 音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爱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1、重点实词释义

 劝学 木直中绳 善假于物 风雨兴焉 不积跬步 功在不舍

 解析:劝:勉励 中:符合 假:借助 兴:起 跬:半步 功:成功

2、通假字

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輮”通“揉”,使……弯曲。 “有”通“又”。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

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四、全文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五、背诵技巧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 2、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比喻?

 A、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 (比喻)

 冰寒于水 知明行无过

 (比喻)  B、改变自己:輮以为轮

 3、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 弥补自己:

登高博见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 (反复设喻)

假舟楫

4、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应该持什么态度?

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正反

要坚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对照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反复

要专一:蚓--用心一也 设喻

蟹--用心躁也

六、体验高考

掌握文言文中实词活用现象,是学习文言文重要的一环。文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即名词作状语现象。高考中作过考查。

例1、[1998年上海卷·22题]

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束氏日市肉啖之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解析:例句中“日”与A、B、C中加点字用法都是名词作状语,D项中的“前”是名词作动词,所以答案是D。 例2、[1993年上海卷·35题]

下列各项与“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B、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而诸侯敢救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作“士”的定语。A、B、D也都是定语后置句,A的定语是“读兹编”,B的定语是“当偿”,D的定语是“敢救”,而C句中的“者”是“……的原因”的意思,与后文可构成一个表因果判断的句子。所以答案是C。

六、布置作业

1、巩固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3、背诵并默写全文,抄全文并逐段翻译全文于抄写本上。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29647.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