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信条,导学案
信条导学案
《信条》导学案
主编: 翦全喜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1-5-23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会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
3.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西方随笔富于理性的特点,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方法】
筛选整合信息 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导入】
1988年,巴黎的一个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微微一笑说:“在幼儿园。”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现在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这篇课文,听一听富尔格姆的信条。
【合作探究】
一、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强调什么?
明确:观点“ 。” 强调
二、自读这篇课文,画出下列给人感触比较深的信条,并谈谈你是怎样的感悟的?
1、有东西大家分享,惹了别人就说声对不起,别忘了那个“看”字。
明确:
2、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要冲洗。
3、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
4、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儿、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儿。
三、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四、最后,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哪一条?强调了什么精神?
【总结全文】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当人们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通常都回答说他是个哲学家。然后他解释说,他喜欢干的事,是多多地想些平常琐事,再把他所想到的表达出来。琐事上蕴涵着卓识,这是他告诉大家的。
【延伸拓展】
说一说自己的信条
【课堂练习】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节选) 林 希
①石缝间那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杷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
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不似田野上的同宗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就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里,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
⑧愿一切生命不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更是美学的,它向你揭示出笑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对这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的尊贵、辉煌壮丽。在于野草青青、绿遍山山岭岭,使大自然充满生机,显得辉煌壮丽。
B.在于环境无论怎样艰难,都顽强不屈地生长。
C.是相对于无生命的岩石而言。生命是有机体。岩石扼制不了生命,生命却征服了岩石。
D.在于落在石缝间也能生长,倘在肥沃的大地上,就更加旺盛繁茂,辉煌壮丽。
2.“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生命就是拼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松柏的形象包含着什么样的情和理?
4.“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应如何理解?
6.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向你揭示出怎样一个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7.从野草到山花到松柏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篇二】信条,导学案
《信条》教学设计
《信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课文内容。
2、摘抄、记忆名言警句,并学会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学习作者从生活细处着手的写作手法。
2、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和同学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条,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
【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章主旨,品味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是在哪里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的?”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老人继续说:“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方分一半给小伙伴;永远不要打人;东西要放整齐;要知害羞、有廉耻之心;午饭后要休息一会儿;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要相互团结、彼此扶助;要始终保持一颗惊喜、好奇的心„„”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富尔格姆的信条。(信条的含义)
(明确:信守的准则;认真遵循的准则)
二、作者介绍
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信条》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这部散文随笔集极富哲理性,曾成为美国年度第一号畅销书。
三、文本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带着以下问题朗读)
2、思考、讨论:
(1)概括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主要阐明了什么道理?)
(2)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了什么?
(3)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讨论、回答) 提示:信条:。
(1)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2)“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3)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道理。这些信条告诉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可以适用于家庭、工作和社会。
(二)再读·体悟:学生齐读幼儿园规则部分,标出序号(共十六条)
思考讨论:你对那些信条感受最深?谈谈理解。可以旁批的形式在书上写下来。
(三)分享感受
1、研读“十六条”
师:很多同学都画出了感触较深的信条,有些同学已经把感悟写在课文上了,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一谈感悟。哪一条或者哪几条信条对你感触比较深,是怎样的感悟?
(1)有东西大家分享。
仁爱。分享就是给予,分享能给人带来快乐。能够与人分享或说共享,要有相当高的境界,中国早有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工。敝之而无憾”的志向和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
(2)不打人。 文明。不粗鲁、不野蛮,不残忍。人要摆脱兽性,趋仁向善。
(7)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发自内心而态度诚恳,才能够获得人们的原谅、尊重与信任
(2)公平游戏。
平等守信,“游戏”才能公平进行。否则,就会惹起事端,造成矛盾,引发战争。
(4)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拾金不昧。“不当得利”。“侵占
罪”
(6)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本分,不贪婪。不偷、不摸、不占、不抢。
(8)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健康自己,也健康别人。
(9)便后冲洗。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注意公德。信条,导学案
(10)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都有好处。均衡。均衡营养,身体健康。
(12)每天睡个午觉。 休息。劳逸结合。“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列宁
(5)收拾好你的一摊子。
尽责。(忠于职守)对己、对人、对家、对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1)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学会学习,学会思想,精神乐观,情趣高雅,养活自己,奉养亲人、贡献社会。和谐生存。
(13)“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信条,导学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奇异风光,看万千人生,开阔视野,豁达心胸。但要注意安全,时时处处保护好同伴。”仁者爱人。
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合作意识。
(14)“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儿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作者要阐明的是什么道理?
承认奇迹 承认事实 尊重生命 尊重规律
生命本身很神秘。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可是,承认事实就是这样。那么对于这个规律,我们就要遵守,要承认它,尊重它。
(15)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
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死亡。凡是生命都是自然的奇迹。要承认、要尊重、要热爱所
有的生命,更要热爱珍惜自己。
(16)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
学到的头一个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字。
常识最重要。“看”就是观察,也是学习。多看、多学,进而深思,认清事理。
“生活乐趣的大小与你对生活的关心程度有关”。
2、讨论交流,拓展探究信条,导学案
(1)文中所说的“金规矩”到底指什么?
出自《圣经》。要求人们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他人。
(2)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想想” “将” “要是” 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希望会有这样的一个世界,而事实上,理想的世界仍未出现。
(3)那么,作者希望的这个世界中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仁爱 人性 诚信 责任 尊重生命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有所针对,你认为富尔格姆的这篇文章,针对了当前社会的哪些现象或问题?
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野蛮,强权;自私,冷漠;
缺乏诚信,责任意识淡薄;贫富不均
在《巴尔狄摩太阳报》中评价富尔格姆的这篇文章说:“一剂对付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里折磨着我们的那些恐惧的良药。” 富尔格姆的这篇短文即包含了一个人一生所必须奉行的准则,又包含了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和谐、温暖的社会的博爱思想和人权意识。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思想如果可能被更多的人读懂,将会改变全人类、全世界,甚至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的生存现状。
3.事例链接
“许霆”案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国庆荆州车祸 南京博导教授被打死
富士康自杀事件 学生沉迷网络 代买彩票中奖
小结:掌握了这些幼儿园的规矩(“十六条”),我们就懂得了“怎样做事”、“怎样为人”、“怎样生活”的基本道理。
四、写作训练
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条自己的人生信条。 ◆学会告别 告别庸俗和肤浅,迎来高雅和深沉。
◆微笑面对生活 不要因为昨天的烦恼,毁了今天的幸福 ◆理想者,人之希望 没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早晨
◆人要想不后悔,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珍惜 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
◆为理想而拼搏 现实中的路是由行人开辟的,而人生的路是由自己开辟的
◆坚持到最后的是赢者 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学习上迎难而上
◆任何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不要伪装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把握青春 每一个清晨都满怀憧憬,去迎接一个新的明天 ◆细节决定成败 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知行结合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示例: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在一切日常琐事上,聪明不在于知道应该做什么,而在于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完全的智慧有四部分:才智,正当做事的原则;正义,公平处理公私事的原则;坚韧,不避艰难的原则;节制,压抑欲望淡泊自持的原则。(柏拉图)
五、总结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篇短文从自己年幼时学到的朴素的信条谈起,深入探讨人生哲理,阐述了生活、生命的信条,其实都在真实的生活中,它们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板书设计】
【篇三】信条,导学案
《信条》
年级学科导学稿
【篇四】信条,导学案
短文三篇导学案
《短文三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主要观点,筛选文章主要信息。
②、能结合自身的感悟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以“生命”统摄三篇文章并分出三个维度: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历程中坚守的信条。
②、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为切入点探讨生命的价值,总结筛选文中有效信息的方法;以《热爱生命》来探讨对待生命的态度,并总结解释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方法;以《信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深入解读文中列举的信条,总结阅读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动口动笔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深入理性地思考人生,感受思想冲击的力量,反思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向上的力量,从而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研读《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如果我们在这个标题最后加上一个句号,“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那么,就变成了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我们可以从句法成分上来对应文章的层次。
问:全文最形象同时最具概括力的话就是作为文章题目的这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那问题就产生了,为什么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为什么不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树木?)
问:文章中还有那些语句体现了这一观点?
问:作者只谈了思想的意义吗?“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的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说的又是什么?
2、合作探究:研读《热爱生命》信条,导学案
同学们,生命是由日常生活构成的,那么作者告诉了我们怎样度过日常生活了吗?再说白一点,就是作者告诉了我们怎样过日子了吗?
问:作者把日子分为什么?
问:“好日子”和“坏日子”各指什么?
问:针对好坏不同的日子,作者觉得应该怎么度过呢?
问: 既然作者如此地热爱生命,他有什么方法吗?
品读重要语句:
为何作者十分热爱生命却“随时准备死而毫不吝惜”? “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什么意思?
问:大家都是把死亡作为生命的结果考虑的,除此之外,死亡对于生命还有没有其它的意义?如果让你无限的活下去,你对生活会有什么样不同的态度?
3、合作探究:研读《信条》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能否充实的度过。因而,我们就必须在生命历程中坚守某些原则——人生的信条。
同学们,作者在文中列出了十六条信条,有打动你的地方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配乐朗诵食指的《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篇五】信条,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祝 福
第一课时
1.古诗赏读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赏读:对千夫所指的民贼怒目而视,对孤弱的幼儿甘愿俯身做牛马。表现了鲁迅对敌斗争、对弱者关爱的精神。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赏读:把我的拳拳爱国心向天上寒星表达,虽然不被察觉,但我仍要把一腔热血献给祖国。
2.成语积累
(1)爱莫能助: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2)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3.名句积累
(1)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 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知识储备】
1.走近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中国现代伟大
的 、 、 ,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
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将要学到的《药》、
《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
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
贵精神。
2.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 篇。也是我们在
中学阶段所学选自《彷徨》中的唯一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
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
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
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
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
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
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小说《祝
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流弊和余毒。
3.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
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
宗,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预习环节】
(一)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A级)
(1)钝( )响 (2)寒暄( ) (3)朱拓( ) (4)间( )或 ....
(5)悚( )然 (6)踌蹰( )( )(7)谬( )种 (8)俨( )然 .....
(9)形骸( ) (10)呜咽( ) (11)驯( )熟 (12)桌帏( )....
(13)讪讪( ) (14)歆享( ) (15)咀嚼( )( ) (16)渣滓( ) .....
(17)蹙( )缩 (18)门槛( ) (19)窈( )陷 (20)惴惴( ) ....
(21)不更( )事 (22)尘芥( )堆 (23)烟霭( ) (24)孽根( ) ....
2.词语解释:(A级)
(1)忌讳:
(2)蹒跚:
(4)鄙薄:
(5)百无聊赖:
(6)沸反盈天:
(二)阅读与思考: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速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情节结构,完成下面填空。(B级)
情节 内容起讫段落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2.由上可见,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 的手法,在序幕以 (3)诡密:
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C级)
3.分析祥林嫂形象:
(2)比较它们的异同,结合她不同阶段的具体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B
级)
(3)研讨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写在下面。(C级)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原名、籍贯及小说集作了复习,也了解了《祝福》的写作背景,
复习了小说的三要素。重点是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即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祥林早死,婆
婆逼嫁,第二个丈夫病死,唯一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祥林嫂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还倍受
歧视,最后沦为乞丐,在家家团圆、祝福的大年夜悲惨地死去。课文的结构特点是,运用倒
叙手法,先交代结局,然后是开端、发展、高潮。
【当堂检测】
1.课文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 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B级)
①
②
③
2.文中的鲁镇是封建礼教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是形成祥林嫂性格
的 。(B级)
3.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反映出他是个 、 、 的封建卫道士。
4.重点段落阅读。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寂静、沉寂)。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
(寂静、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
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
来,恐怕要 (奇怪、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
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 (舒畅、
舒适)起来。
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1)在文中的括号内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A级)
(2)解释下列词语:(A级)
①百无聊赖:
③形骸:
(3)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B级)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去了,也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5.指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 )(C级)
A.宋朝的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
起,称为“四书”。
B.“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C.《祝福》以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D.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6.作者开头说感到沉寂,结尾却说“渐渐的舒畅起来”,这应当怎么理解?(C级)
②尘芥堆:
【拓展阅读】
祥林嫂的悲歌
鲁迅先生以饱含愤激之笔,通过对祥林嫂悲苦惨痛一生的描写,给人们描述了旧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像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
一、悲惨弱者的呼号————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充满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祥林嫂的一生是在神权、政权、族权、夫权重重枷索下痛苦挣扎的一生。鲁四老爷所代表的政权,婆家所代表的夫权,以及堂伯所代表的族权,形成了宰割祥林嫂的硬刀子。在这把刀子下,她先是被卖改嫁;再是丧夫失子,被堂伯剥夺房屋,失去独立生活的权力;当带着丧夫失子之痛的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却把祥林嫂看成伤风败俗之物,剥夺了她参与祝福的权利;而跟她同样地位的群众给与她的是冷漠与嘲讽。他们一步步把祥林嫂逼上了人生的绝境。而以封建迷信、封建礼教所形成的软刀子,则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无形的噬血者。出格的反抗几乎早早断送她年轻的生命。对地狱的恐惧与向往、灵魂有无的困惑,压倒了这个农村妇女,使她处在人生困境之中。在这两把有形与无形的屠刀联合绞杀下,祥林嫂成为十字架上任人宰割的羔羊;她带着世人的讥讽与嘲笑,在那风雪交加之夜、在别人都沉浸于祝福声中之时,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令她历尽苦难的世界。祥林嫂本是勤劳能干、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劳动妇女,可以比得上一个男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求的人,却不为那个社会所不容,得不到做人的资格与尊严。可见当时社会的残酷,人世的冷漠,以及劳动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生存状态。
二、自我意识的迷失——反抗的无柰
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妇女,可以说祥林嫂是一个丧失自我意识的人,是鲁迅笔下不觉醒的一类人物形象。祥林嫂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绑附在封建礼教的战车上,她拼命所维系的是不被从封建礼教的战车上甩下来。如果说祥林嫂有反抗性的话,那么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可悲之处。她的反抗正是封建礼教影响在她身上的演绎,使她在封建礼教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她的反抗使她的人生悲剧愈加惨烈。祥林嫂在改嫁的过程中的“出格”的反抗,维系的是“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的信条,而不是象刘兰芝那样为了维护对爱情的忠贞而勇敢地反抗。刘兰芝所体现的是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而祥林嫂所做的是想获得封建秩序的认可,从而使自己坐稳奴隶的位子。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顶礼膜拜使她的反抗只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越是在封建礼教的轨道上前行,则越是对自我价值的背叛。至于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怀疑也并非表明她已觉醒。虽然鬼神之说在她心中并未根深蒂固,正像文中所说“这是在山里所未曾知道的”。但对灵魂有无的怀疑只能是她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心理状态的反映。连死都不能自主,可见封建礼教害人之残酷。正像文中所说“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其有,是想在死后能够见到一家人;希望其无,是怕在死后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无论希望其有其无都是相信地狱是存在的。虽然遭受了丧夫失子的沉痛打击,但祥林嫂并没有完全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她还是企图通过“捐门槛”的方式为自己在那个社会争得一席之地,然而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却把她推向了无底的深渊,并使她最
【篇六】信条,导学案
信条
环县五中新生态教育高 一 级语文导学案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2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