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虞美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体悟意境美。
(2)因声求气,感受诗情美。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等,这些诗歌都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这首词在完成后不久,就给作者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二、介绍作者: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961——975)中,前半生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国亡降宋后逢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作了阶下囚后,朝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那晚,被宋太宗赐酒毒死,留下了一首绝命词作——《虞美人》.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
创作风格: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谴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备注: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南平、闽
四、朗读感知
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入词的意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两韵一换ao~ong~ai~ou
2、意读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先来看一些写愁的名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李煜将愁变成水,贺铸、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则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更把愁从船上卸下来装在车上。都是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化为形象。但都不如李煜写的这么形象。
(表达效果: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诵读指导:此句是整首诗情绪的高潮,愁如春水,澎湃胸中,不可遏止。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词语“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1)、“问君”“君”为谁?—–李煜
(2)自问问何事?——————愁
(3)、愁从何来?(探讨,)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
(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东西勾起他的“愁”?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照应春花秋月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在这里“月明”有什么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亮有“思乡”、“忧伤”的意象意义。
(8)、“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9)、“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五、学生反复读,体会思想情感。
六、思考:假如让我们唱这首歌,我们会用什么样子的调子来唱呢?播放歌曲“虞美人”
七、拓展阅读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讨论:这首词和《虞美人》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王国佑
【篇二】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醉花阴》《声声慢》
高一语文教师:张杰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 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 ,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一、导入: 同学们,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女性来表情达意,总是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就是要说自己的话。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那么,我们今天走进词中,体会词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情感。
二、整体感悟
醉花阴
一、同学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家一起来品味。
教师明确: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这首词是此人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的是重阳佳节独守闺房的,思念丈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
二、引导:同学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获得的信息呢?
赏析:例如:1、词的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了词人的心头。“愁永昼”——-天为什么不黑呢?这都是因为心情的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过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安好,愁不知何日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我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形象。
2、如“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它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一次的勾起了自己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3、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本来赏菊喝酒是极为愉悦之事,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这酒就成了消愁之酒,把酒消愁愁更愁,如何能消的了呢?
4、这绵长的思念,词人会如何呢?到底这思念有多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全词的高潮,愁思本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以帘外之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镜极美。同时作者用黄花的凋落,比喻女子容颜的老去,这都要归属于那绵绵无期的相思。看时写花,写人,却写的是佳节勾起来的独守闺房、思念丈夫的寂寞和愁绪。
5、如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整片在写菊花。菊花的艺术形象:孤傲,高洁,品性高远,超拔脱俗,以黄花自比。
声声慢
白孟和
【篇三】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精品教案学案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清风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2.李清照和“闺怨词”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4.关于《醉花阴》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
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5.关于《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
【明确】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作学生。他们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建炎元年(1127)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21年(1151)在临安去世。-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就分别展现了她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心灵世界。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2.【提问】《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3.【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4.【提问】《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布置作业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篇四】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及后期的创作风格。
2、背诵全词,体味叠词的用法及作用;抓住意象,体会意境,鉴赏这首词层层铺叙渲染愁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本词中流露出的孤寂、凄苦之情,理解李清照后期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
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
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月满西楼》歌曲(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三、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早期作品《醉花阴》,其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千古传诵,表达了词人对丈夫夜以继日的思念之情,刚才听的这首歌是《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的《一剪梅》改编的,也是她早期的作品。其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明了思念之深,愁情满怀。但早期的愁,不过是相思之愁,离别之愁。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着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四、展示学习目标
五、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此诗读来给人什么样的感觉?2.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愁。
3.词人通过什么手法抒发这种愁情的?(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4.找
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放录音
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放空大脑,想象画面。
七、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怎样入愁
问题:品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能否改成“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或“寻觅,冷清,凄惨”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齐读前三句,进入愁情。
八、鉴赏意象,品读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
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诗词,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 渲染愁情 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
黄花 战地黄花分外香
雁 长空雁叫霜晨月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
过雁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九、为何生愁,知人论世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幻灯片19)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篇五】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2.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4.关于《醉花阴》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5.关于《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
【明确】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作学生。他们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建炎元年(1127)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21年(1151)在临安去世。-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就分别展现了她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心灵世界。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2.【提问】《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3.【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4.【提问】《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篇六】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一、导入:同学们,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女性来表情达意,总是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就是要说自己的话。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那么,我们今天走进词中,体会词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情感。
二、整体感悟
醉花阴
一、同学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家一起来品味。
教师明确: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这首词是此人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的是重阳佳节独守闺房的,思念丈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
二、引导:同学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获得的信息呢?
赏析:例如:1、词的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了词人的心头。“愁永昼”——-天为什么不黑呢?这都是因为心情的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过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安好,愁不知何日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我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形象。
2、如“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它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一次的勾起了自己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3、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本来赏菊喝酒是极为愉悦之事,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这酒就成了消愁之酒,把酒消愁愁更愁,如何能消的了呢?
4、这绵长的思念,词人会如何呢?到底这思念有多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全词的高潮,愁思本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以帘外之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镜极美。同时作者用黄花的凋落,比喻女子容颜的老去,这都要归属于那绵绵无期的相思。看时写花,写人,却写的是佳节勾起来的独守闺房、思念丈夫的寂寞和愁绪。
5、如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整片在写菊花。菊花的艺术形象:孤傲,高洁,品性高远,超拔脱俗,以黄花自比。
【篇七】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一、导入:同学们,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女性来表情达意,总是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就是要说自己的话。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那么,我们今天走进词中,体会词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情感。
二、整体感悟
醉花阴
一、同学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家一起来品味。
教师明确: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这首词是此人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的是重阳佳节独守闺房的,思念丈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
二、引导:同学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获得的信息呢?
赏析:例如:1、词的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了词人的心头。“愁永昼”——-天为什么不黑呢?这都是因为心情的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过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安好,愁不知何日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我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形象。
2、如“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它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一次的勾起了自己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3、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本来赏菊喝酒是极为愉悦之事,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这酒就成了消愁之酒,把酒消愁愁更愁,如何能消的了呢?
4、这绵长的思念,词人会如何呢?到底这思念有多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全词的高潮,愁思本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以帘外之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镜极美。同时作者用黄花的凋落,比喻女子容颜的老去,这都要归属于那绵绵无期的相思。看时写花,写人,却写的是佳节勾起来的独守闺房、思念丈夫的寂寞和愁绪。
5、如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整片在写菊花。菊花的艺术形象:孤傲,高洁,品性高远,超拔脱俗,以黄花自比。
【篇八】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整体感知
二、生活和创作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闺怨离愁,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 《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前期:美满幸福——闺怨相思离愁——情趣盎然
后期:颠沛流离——亡夫亡国之痛——哀怨凄凉)
三、自由诵读,理解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不停地到处寻找,屋子里冷冷清清,内心一片凄凉、惨痛、悲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气候时暖时冷,身体最难保养。)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喝了几杯淡酒。又怎挡得住晚上突然到来的寒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从空中飞过,看到它们就伤心,那是过去曾要托它们给丈夫传递书信的旧相识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院子里满是菊花,憔悴枯损,如今有什么可采摘的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守在窗子边,孤孤独独的,怎么挨到天黑啊!)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天近黄昏,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哒哒。)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情况,怎一个愁字说得尽啊。)
研读课文
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一愁
2、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愁情。那这种愁情又是如何展现的呢?请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是全词的主旨句。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中有如下表现: ① 学生交流后回答:
问“寻寻觅觅”,你觉得作者在寻觅什么?作者的境遇怎样?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他可能在寻觅儿时欢笑的岁月,流亡前得太平富有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他心爱之物,日暮下的溪亭,藕花中的鸥鹭,捎来锦书的大雁等等。
冷冷清清
‘但诗人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清冷。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伤痛,这里写了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这也为全词定下了悲苦愁绝的基调。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
3、为了传达出这种愁思,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同学们按照提示选择一种意象来搜集有关的名言名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总结人们寄予这些传统意象的情感体悟,作者用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将大家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并选择发言人陈述。
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1、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两盏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他是李白在世,酒仙第二?为什么必须是淡酒,而不能是美酒、浓酒、浊酒、或者茶呢?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补充: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3. 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结论:常以雁抒写离愁或相思哀怨的感伤。
4.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代表凄清、冷落、愁苦。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
秦观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的愁表现在: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总结: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2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