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从仿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仿写是我们近几年考试中屡屡出现的一种题型,对这种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感,思维,写作能力的一种题型,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就从句子的仿写与段落的仿写来说说从仿写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模仿和创造力。
关键词:仿写语文素养模仿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解说: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作为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语文素养着重表现在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本文就从应用•拓展的角度来简单地说一说:如何通过仿写这一普遍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仿写是近年来各种考试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往往涉及到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等诸多方面,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感,思维,写作等多种能力,使得人们对这种题型给予了高度重视.有理由相信,在强调各种综合能力提高的今天,这种新型题仍会是今后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首选题型.本文就从句子的仿写,自创仿写句和段落的仿写来说说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是如何培养的.句子的仿写,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模仿能力。一个句子要仿写成功,就要符合原句”明示”和”暗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才算仿写成功.仿写并不是抄袭,而是一种模仿学习,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仿写出自己的特色,首先要突出一个”多”字,因为”多”是质量的保证.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只有多,才便于鉴别,比较,才可以筛选,才容易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此类题目的规律和解题方法,才能生发联想,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要想做到”多”字,就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深入体验,勤于阅读,勤于做读书笔记,至少也要经常摘抄各类语句,天长日久,方能成为一个材料富有的人.材料多了,心中有点墨了,学生自然能写出好的句子.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仿写的兴趣,也为了考察学生平时的观察和积累,我在平时上课时就会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找些例子来学.就高一学生而言,我觉得这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在各种练习中就很多.比如:
1,以”摆渡”为话题,仿照例子再写一句话.
(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学生一看便知文中的”摆渡”用的是引申义,有桥梁的意思,这是比较浅显的,属”明示”要求,一般的学生都能根据他们的生活,写出自己的句子.
有:①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园地.②父母把孩子摆渡到爱的殿堂.③歌手把歌迷摆渡心的港湾.
虽然这些句子没有太多的文采,但它是学生感受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学生初学仿写的成功体验.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模仿能力,我加大了题目的难度.比如: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刻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刻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亢奋了.
面对这样一道有”明示”和”暗示”要求的仿写题,我没有急于指导而是给予一点时间让他们思考,分析.不一会儿,学生就有了让大家满意的答案.
摘抄两句如下:①这歌声,,使凛冽的冷风立刻变得温暖了,使黑暗的天空立刻变得明亮了,使枯燥的心立刻变得甘甜了.②这微风,使火热的阳光立刻变得温柔了,使平静的湖面的立刻变得涟漪了,使烦躁的心立刻变得舒畅了.此外描述”细雨”,”闪电”,”问候”等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都有.
我感叹学生的思维反映如此之快,生活的想象,感悟远比我们猜测的丰富多彩.在这些练习中,学生的辨证思维,想象力,分析力,观察力,模仿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自创仿写句,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句子的仿写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想法,这时我就让学生自创仿写句,自己把例子和答案都一起写好,然后全班交流看谁写得出色给予表扬.这时的仿写不仅可以引发,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现把一部分学生的自创仿写写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1,音乐使你心情放松,就像在你烦恼时给你的一句问候.
仿:花香使你轻松自在,就像在你忧郁时递给你的一杯兴奋剂.
2,如果说人生是一曲歌,那么青年是其中最高潮的一段.
仿: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句.
3,没有风帆的船,不比死了强;没有罗盘的风帆,只能四处去流浪.
仿:没有花朵的花,不比枯萎了强;没有颜色的花朵,只能受尽嘲讽.
4,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
仿: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
粼粼湖水,我饮一瓢最甜的.
这些仿写不仅仅是语句的优美,还有些象古诗的对偶一样,讲求工整和意蕴.这就是让学生不断练习,不断积累的硕果.学生们在自创仿写中,把自己平时积累的喜欢的语句都用上了,这样一个展示自己多才,勤学的机会,他们在这活动中拥有了学生羡慕的目光,获得了成就感.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更自觉得注重自己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
这就是学生的思维,可以说不断的模仿,最后达到了创新.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自创仿写句,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而且它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语文活动,同时也可为学生的写作练习奠定基础,是一种可以推广的语文实践活动.
段落的仿写,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视,听,说,读,写五种语文能力
我们在上课时总会碰到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我们能不失时机的加以利用,就能捕捉到学生瞬间闪动的思维火花.比如学了《肖邦故园》中关于有关肖的景物描写,就可以让学生写自己家乡的景物特色,这时你会感觉学生特别注意其中形容词的运用.他们懂得要象作者一样用恰当的准确的生动的形容词来修饰所描写的景物.
不仅写景能提醒他们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加强观察力的培养和语言的表达.写人的文章更能培养他们视,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学了《老王》后,大家觉得文中外貌描写非常有特色,能体现人复杂的心理性格.根据大家的想法,我就让学生适时写,批下来后,果真又涌现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新火花.
其中一男生这样来形容他身边的一个饱经风霜又坚强的老者:
这位穷苦的人,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鞋子,几个脚趾头露在外面,似乎早已被这无情的寒风吞噬,但他没有,他迈着艰难的脚步,坚定地走着.一条先前是白色的裤子,现在已成了黑色——由于长时间都穿这条裤子,上面沾满了泥巴.杂乱无章的火一样蓬乱的头发上带着一个破旧的毛线帽,乱而密的胡子把嘴巴劈成上下两半,脸上刻画着饱经沧桑的皱纹,手里拿着根拐杖.他不仅是个穷苦人,还是个盲人,看上去已经受过无数的苦难和折磨了,但是,他给人的唯一印象就是:他负担得起.
同样的另一女生又用自己独有的细腻来形容她身边慈祥而严肃的老者:
他,圆圆的西瓜脸,透出淡淡的红光,陈旧的眼镜下,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显得更加微不足道,又一悄悄地眯成了一条缝,飞射出一道锐利的光,令人一阵寒颤.看,那矮矮的鼻梁下,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是幽默是严肃突然,他笑了,脸上便映衬着两个浅浅的小酒窝,额上似乎还镶嵌着什么——哦,原来是那丝丝辛勤的皱纹在作怪.黝黑的皮肤虽不漂亮,却让他显得更加慈祥,还有那胖墩墩的身材.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男生的那种粗线条勾画人物形象,女生的那种细致白描刻画人物形象,这正是他们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的结果,是他们平时读书积累的一个反映.当时我感叹为什么平时的作文中没有这么生动的段落,而现在就有了呢沉思良久,我想到了这段落的仿写是学生最想表达的时候写的,而且是有材料可模仿的.而平时专门的写作让学生很难一下子形成有效的思路.
看来以优秀的文章为范例,在对范例有精深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是形成独立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节,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只有聚沙才能成塔,只有集腋才能成裘.学生的作文好了,我们的视,听,说,读,写能力才能真正说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了.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的体验,感悟中去仿写,要写一些有生活味道的句子,要写一些自己想说的句子,要写一些能体现自己素养的句子,要写一些有创意的句子.最好能让仿写象作文一样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质来,能代表一个人所独有的特征.那我们所有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语文素养也就具备了.我们期待着这美好一天的到来.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国家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余映潮《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2004年1月
3,《语文周报》河北师范大学主办2007年3月,2007年4月
赵书礼
【篇二】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教学论文)
我们都在提倡素质,语文素质分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
一、激发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师出题,学生写作的模式,使学生的写作变成纯粹的被动应付。没有创作热情,哪里有好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强,学生读后有创作冲动。教者教读课文时,利用学生的创作激情,抓住有“写头”的地方巧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去,去推断事情的发展;进到人物内心世界,去揣度人物心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表述;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发财的美梦破灭后,他们大骂于勒,并且躲避于勒,如果他们在船上与发财回来的于勒相遇了,菲利普夫妇会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呢?
《皇帝的新装》中,小男孩揭穿骗局后,皇帝还是坚持将游行进行到底,那么,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将游行举行到底?游行结束后,皇帝会怎样处置这次骗局中的所有相关人员呢?皇帝还会像以前那样爱新装吗?
《石壕吏》告诉读者石壕村的这户人家“有吏夜捉人”时“老翁逾墙走”,最后老妪“急应河阳役”。第二天晚上仍“有吏夜捉人”,老翁还走得了吗?
《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离开桃源时,桃源人对武陵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果武陵渔人对“外人道”了,会有什么结果呢?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3、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
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同时,使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认识。
三、分析题意,提炼素材
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也写不出好文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了智者“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并做了一次导游,再往桃花源。
又是沿溪行,依旧忽逢桃花林,仍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又到了桃花源头,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源人看到他们的到来,颇为不悦,但本着来者是客的古风,设宴杀鸡作食。记者们享用着酒食,一边拍奇闻趣事,桃源访谈很快拍完了。
小作者由《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生发,借别人的酒浇心中的块垒,令读者暗暗称奇。再看:
桃源趣事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一直找不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太守立马兴奋起来,决定部署以开发桃花源为龙头的经济战略。
首先贷款10亿元,建直达桃源的高速公路。为满足游客的需求,建了一幢60层的星级宾馆。于是,好玩贪玩的主儿如苍蝇一般涌来……自从飞机场修起来后,桃树所剩无几,并且没有一枝开了花。
各路官人自不会放过这处风景名胜,就各自在显眼的地方建起了风格各异的别墅。自此,桃源一片钢筋水泥丛林,没有了一些绿色。
以后到桃花源的游客对钢筋水泥玻璃幕墙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大都生活在都市,对此变化甚为不满。于是人们不再来桃源了,在桃源发了财的客商们也弃之而去,桃花源就像被啃过的骨头一样,无人问津。
读到这里,读者不得不惊呼这“狗尾”续得漂亮,小作者用丰富的想象联系现实,将目前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提到了读者面前。
五、借鉴名家名“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会读”“能写”。狗尾续貂法可达到这一目的。
第一,提高阅读能力。
“能写”首先要“会读”。在整个续貂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的整体,读是基础,续是主体,续得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的好坏。学生要把“狗尾”续好,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读,要仔仔细细辨文体、明中心、看思路,因为狗尾续貂的关键是要与提供材料文体一致、中心一致、思路一致、对象一致。狗尾续貂还要求围绕中心作合理想象:续写人物,则要按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想象人物的活动与结果;续写事件,则要按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和所供材料的语脉,想象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学生为写而读,在读中悟,在悟中不知不觉地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提高写作能力。
“能写”是作文训练的最高目的。“能写”就是学生能运用读时积累的写作知识自主表述,写出有个性的作品。整个续貂的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只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推他们一把,让他们享受到创作的快乐。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得到了满足,他们的思维被激活,因而他们会竭尽全力去精心构思、组材、表达,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事实上,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塑造、修改人物形象;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令人惊讶于他们的创新能力。
追忆
【篇三】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学习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四川省剑阁中学任勇
一、总说
常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记得以前自己的语文成绩也不错,为什么到高中后突然感觉语文基础很差?为什么其他学科学起来得心应手,可语文学习却变得无所适从?语文到底该怎样学?怎样才能尽快提高语文成绩?许多同学带着这样的疑问艰苦摸索,收效甚微,从致苦恼重重,浩叹连连:学好语文真难呀!
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砸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二、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一)总的方法说明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还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做: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这里也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怎样学语文呢?教育家魏书生说:学习语文有三个方法:①知识积累,②阅读,③写作。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从本质上无疑是立人之课,它是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高人。”其实就也说明学语文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注重积累的过程。语文不像其他理科类一样清晰可辨,操作起来有章可循,它需要一种整体的感受,经验的累积,持续的涵养,提高语文能力,需要一种渐进的过程。语文往往让人捉摸不定,让人感到模糊,让人感到不像理科那样学一点就获得一点的喜悦。有人戏云:语文,三五天不学无所谓,三五周不学看不出来。乍一听,还真有道理,但是,三五月、三五年就有问题了,问题还是很大的。毕竟是要高考、要生活的。学习语文,当积累到一定量时,它会产生质变,让你感到一种飞跃,感到一种充实,感到一种终生的幸福。人不能失去语文这个根,人生更不能没有语文。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大家在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阅读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从小学高年级始,就应对一些名家名作进行有计划的阅读,不断扩展知识面。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可就自己的喜好侧重读来。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其时有更多的东西是无须讲解的,多读多看自能领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阅读要和背诵结合起来,要广泛积累语言素材。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起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写作能加强记忆、整理思维、提高认识。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彩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有感等。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
语文学习中要用好至少四种本子。
一是课堂上用的语文作业本和作文本及改错本。
二是知识笔记本,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绝大部分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都有触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到了高中,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用一年时间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
三是作文素材积累本(也可叫杂记本),语文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此本要常备手边,努力坚持、成为语文资料积累的重要阵地。你可以从作文素材的角度去进行积累。在这之中还应专门用一个本子抄录诗词。
四是随笔本,是用于创造的写作园地。这里没有老师的任务,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熔铸古今、笔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列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同学要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语文学习的要义在于勤和恒。大家要多法并用,充分调动起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实现听、说、读、写、思诸种功能。如果说听和读这两种视听手段是吸收营养,是“进”的过程;那么说和写则是加工和生成的过程,是进行人际交流的必需。人在社会中能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自如往来、充分协作、不正是语文学科最根本的目标吗?还有什么“成绩”的问题不能解决呢?
(二)高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1.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1)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2)是要巩固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3)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4)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专心上课。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
(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及时复习。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6.课外学习。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仅仅是语文学习、阅读的常用方法,远没有包括全部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朗读、背诵、摘要、笔记等重要方法都未列入。然而这些却又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正确地运用,以求得自身的主动发展。
三、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2.勤做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提要钩玄,4、写读后感。
3.勤查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ˉ车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4.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
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
5.勤于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三,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要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发现和创造。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6.一定要自主学习
搞学习不能完全靠别人,一定要自已把它放在心上,自觉、自主地学习,尤其是语文,不需要老师也能学习,那就不能等、靠,而是要自己去寻找机会和时间来学习,特别是要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去积累、阅读和写作。
7.勤于求教探讨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需要谦虚,还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善于探讨、研究,甚至是激烈的争辩。
8.勤于写日记
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日记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因此,只要有利于练笔都可以写。写日记要注意把观察能力的训练和感受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日记往往记的是身边的琐事,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许多好的日记就是把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琐事写得具体、生动,并能从中揭示出一定的道理而被人称颂的。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这对人的一生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身享用不尽。
四、最后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庆东说的一段话,从中可能会得到一些借鉴。
他说:中学生朋友,总是有人不分羊年马年地命令我,跟你们谈谈怎样学语文,这对我说来,实在是个苦差事,仿佛是叫一个老叛徒给青年人讲讲革命道理。我的语文的确学得满好,不敢说打遍天下无敌手,反正从小学到大学各种语文考试永远第一,到高中阶段就已经基本不用听语文课了,闭着眼睛也能得90分以上。可是我的语文本事主要不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而是“功夫在书外”。所以我很怕你们跟我学歪了,我只好把我个人的体会半真半假地告诉你们几句,希望你们别当真,凡事还是听老师的没错。
要说怎样学语文,就必须明确你学语文干什么。如果你学语文是为了语文考试成绩好,那我没什么可说的,你们老师已经说得够好够多的了。我说也还是那一套。我基本上不反对老师们说的那些,我自己也是按照那些经验一直保持语文考试的高成绩的。但如果你学语文不是为了考试好,或者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好,那我可能会有几句另类的话跟你说。当然,这二者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现在有矛盾,这是我们当前的教学机制和教育体制的僵化所造成的。我学语文那时候,老师和课本,都比现在要实在和善良多了。
首先,我唱个高调,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你要跟我抬杠,我也不理你。反正我告诉你,专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人,考试大都不好。少数考试好了,以后也没出息。因为在只为了考试的千百次训练中,他已经把人格训练坏了,他专门投其所好,没有独立思考。他的一生都可能只是个投机取巧的坏人,他对社会只有破坏,没有创造。而不为了考试,也不一定就能考好。
第二,你要明白语文是什么。前面第一节课我已经给大家讲了,语文不是跟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并列的一个学科,你要那样看待它,那你就一定学不好。要知道,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
第三,语文教学体系所教给你的“语文”,是一群中国的弱智人为了他们的饭碗而强加给你们和你们的老师的。他们自己的语文水平很差,没有几个思想有水平说话有水平或者写文章有水平,没有几个敢无耻地站出来跟批评他们的好汉比一比。你们每所学校里的语文尖子、作文尖子都比他们强。我这样说不是贬低他们,我也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他们也不是故意毁你们,他们是没办法,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用一颗“善良”的心拼命做野蛮的事。这样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你自己救自己。你就不要总跟他们过不去了,要尊重他们的劳动,体谅他们的辛苦。好比武松拜了宋江做武术指导,怎么办呢?造反是不对的,只好自己另起炉灶吧。这回就该明白,语文乃是在“语文书”以外了。
第四,其实,学好语文很容易。随手教你几招,不怕你扩散,就怕你做不到。一、每天写日记,要写那种不给任何人看的日记,每天就写100字,不多不少。写到一千回,下笔如有神。二、大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给所有老师起外号。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得山穷水尽。到那时,看语文书上的课文如同老叟戏顽童,老牛吃嫩草,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简直不堪一击。三、进行背字词、背诗文比赛。电脑里存盘的资料多,可调用的东西就多。同理,你多背些古今中外死人活人的东西,不用思索,“语文”就顺口而出了。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立竿见影。以肚子里东西多为荣,君子耻一物之不知,连说一百个成语不重样,假装深沉是蠢驴……明白了吗?
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你要明白了这个道理,语文很快就学好了,也就是说,很快就进化到人了。不明白,我再写十万字,你还是个猴子。——北京大学孔庆东副教授
我希望你们能如提着手拎包,别着胸花一样简单地携带着语文上路了,能如看电视,玩泥巴一样快乐地在语文中享受生活,享受价值,享受美好。
五、我们的要求
除了以上的学习方法外,我在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方面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要提前告诉大家。
(一)准备:
1.作业本和练习册(每单元一交)。
2.改错本(主要是改每次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可能会不定时交)
3.作文本(当场完成)。
4.作文素材本(兼周记本)。一周一个素材,可摘抄、剪贴,或自己写(一件事、一个感悟、一段随笔、一个哲理……自己写的东西必须要有,但不是全部)一周交一次。
5.诗词本。高一、高二各抄100首诗词;高三50首。(抄、背、赏;以唐宋诗词为主,还可以有曲、赋,现代诗歌等)。一个月抄10首(除课本上以外都可以),每月交一次。抄了后就利用早读时间和其它空余时间背诵。
6.知识笔记本(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不定期交,但要不定检查;也可以不要专门的本子而在书上记录)
(上述4、5、6三个本子都应比较硬实、能保存才行。)
以上所有6个本子(作业本、改错本、作文本、作文素材本、语词本、知识笔记本)必须在一周内准备好,我要逐一检查。特别是作文素材本、语词本和知识笔记本。
另外需要准备必须的字、词典方面的工具书。
(二)一学期办一张报纸(可手抄,可打印)。
【篇四】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从而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都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从而使现代中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更好地适应将来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及科研,成为社会发展所亟需的全方位人才。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拨出来。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课秦牧《菱角的喜剧》的教学中,我就文题“菱角的喜剧”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秦牧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与《菱角的喜剧》相比哪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确定文章体裁,从情感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文章题目对阅读接受的影响。从学生或者说人类普遍的阅读接受心理上看,一般都更倾向于富有情节性的文章。学生就可以从中找出“菱角的喜剧”比“复杂”要好的 “理由:因为
【篇五】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改革高考语文教育出路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改革高考语文教育的出路
一、窘迫的语文教育近几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越来越多。全国人代会上,几乎每年都有代表批评学生写字水平下降 .1997年年底,《北京文学》破天荒地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学语文课的《世纪观察》,名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 ”。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报刊都作了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 方周末》、《浙江教育报》等纷纷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由此引发的笑话也够多的。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进了与中学语文课本配套 的练习册,根据这篇文章编出的“标准化”练习题不只难倒了学生家长,竟也难倒了作家本人。诗人邹静之发 现他辅导不了上小学的女儿的作业。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答“齐心协 力”,老师判错,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注:见1998年3月《南方周末》。 )上海一所小学二年级有一 考题:天空是(A.青青的,B.蓝蓝的,C.灰灰的,D.白白的)。标准答案只能是“蓝蓝的”。语文教育家于漪 气愤地说:“鲁迅活到现在也考不及格小学考卷了,他的作品很多词也都用错了!”(注:《语文教学质量辨 》,1997年4月在扬州全国语文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高考结束后,作文题引发的问题又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小作文题目是“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 求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考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可大多数考生都缺乏良好的想象力,没 有新意,于是报纸上马上出现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一位教授阅完高考‘小作文’后发问:想象力哪去了? ”文章列举了考卷中出现的种种想象力贫乏的表现,又援引了一篇美国小学生的想象作文作对比:“有几个小 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 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据说这篇作文被 推荐到美国全国性的报上登载,受到广泛的推崇。(注:见1998年8月4日《扬子晚报》。)
大作文则要求写一篇表现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是“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考试后发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瞎编故事情节,二是在“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仅1998年8月9日这一 天,笔者就收看到两家电视台对瞎编故事情节的报道。浙江电视台《早间新闻》说:今年安徽省考生中有20% 的人瞎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位书法水平挺高的考生说自己早就失去双手,后来靠顽强的意志学会了用脚写字 .而省招办负责人说,今年安徽全省考场上没有发现考生用脚写字的。一位阅卷老师说:“刚开始看到这类作 文很感动,但改多了就很反感。”同一天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高三生活》节目里,一位女教师又谈起了 阅卷感受:很多考生都编造了差不多的故事——星期天父亲陪自己去新华书店买复习用书,不料被迎面急驶来 的车撞死了„„考生们为了获得高分,不惜以牺牲父母生命为代价。再是“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
且不说高考前夕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自杀的江西丰城二中卢某某等同学,单说在考场上,江苏南通市某考点就 有一考生,在完成了基础题和小作文题后,仅仅因为手中的圆珠笔无法书写,大作文一字未写就痛哭流涕,匆 匆地离开了考场,在“战胜脆弱”这一考卷(恐怕也是人生考卷)面前得了0分, 用行动编出了一个世纪性的 笑话。(注:见1998年7月25日《浙江教育报》。)
二、症结何在人们都会问:语文教育怎么了?
人们也都会想:语文教育症结何在?
我的看法是:症结主要在高考,在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语文高考出现了诸多弊端,并引 发了语文教育的四大问题:一是标准化考试导致了学生和教师思维的单一乃至僵化。标准化考试的特点是讲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 性”,所以才出现了前面的天空色彩唯有“蓝蓝的”一种答案的笑话。上海有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出考题,出完 后自己答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也有出入。这不是教师没水平,而是挖空心思出考题,把自己也搞得晕晕乎乎了 .这也是标准化制度下特有的怪事。人们都很怀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那段语文教育的春天,那时候,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各地教改气氛活跃,各种创新的教育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语文教坛上。可自从标准化考 试引入语文高考后,语文教改百花齐放的局面马上下去了,语文教育从此变得寂静一片。这多么令人惋惜,也 多么值得深思啊!
二是文学常识的简单考法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贫乏。以1998年高考为例,总分150分的语文试卷,文学常 识只占了4分!而这可怜的4 分,也只需要背一背哪部作品是谁写的,是什么体裁的就可以得分了。所以,考生 不需要知道于连这个人,却同样能判断《红与黑》作者是谁;考生未必知道黛玉的葬花诗,可也知道她是《红 楼梦》里的主人公。在这种高考导向下,学生自然就不会去课外阅读了。更何况,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数理化成绩的提高则见效明显,学生自然把课外阅读时间拱手让给数理化天地了。为了上大学,有哪个学生 会不明智地坚持课外阅读而轻视数理化呢?不要说学生,连语文教师本人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为了学生的 前途,他们也很会“顾全大局”。笔者曾要求高二的学生背《三国演义》,进入高三后,不要说学生不愿背, 连我自己也觉得该让步了。我校曾与南京金陵中学、武汉六中等五所重点中学联合研究过一个“高中生学业负 担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各学科中负担最轻的是语文。假如现在来个全国性的调查,了 解哪科负担最轻,很可能也是语文。
三是写作没有创新,没有个性。主要原因是学生想求得卷面分数的保险。试想,中国考生如果将孵蛋的结 果想象为孵出一个里根总统,在我们中国阅卷老师笔下,能保证得高分吗?再进一步,如果将孵蛋的想象结果 换上一个中国的国家领袖,那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不但得不到高分,还很可能有政治问题了!即使我们 现在的政治环境宽松,不会乱扣帽子、妄下结论了,可分数肯定是最低(甚至0分)的, 这位考生肯定与大学 无缘了。为求得“保险分”,考生不仅会放弃创新,还会抛弃个性,练熟同一种套式的千人一面的八股文,甚 至照背照抄别人的范文。1995年上海市中考,两篇考场优秀作文在报上登出来后,马上有人揭发说是抄来的, 是台湾作文选上的。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报上登出的满分作文也马上有人指责说是抄来的。没有创新、没有 个性的另一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单调,阅历单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在题海中”,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现 代中学生生活的生动概括。加上家庭的小型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温室里长大 ,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一定要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找挫折,至多不过是某次考试没考好,或是与同学闹僵了 、与父母闹翻了,或是一个人出门迷了路„„而这些挫折,实在算不上挫折——考生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为了 在考卷上写一个大一点的挫折,多得几分,只好瞎编,只好牺牲父母性命。
四是语文教师队伍质量下降。文革之后的那段语文教育春天中,曾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 、钱梦龙、魏书生,等等;可现在有全国性影响的语文新秀寥若晨星。学生们在题海中沉浮,语文教师当然也 只好奉陪,且还要当好“游泳教练”,让他们顺利游到彼岸,跨进大学校门。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就忙得不得 了,没时间看书,没空闲反思、整理。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不行,几年之 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语文教学活泼泼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源源不断的知识,知识断源了,教师水平必然下 降。现在的语文教师是机械的操作工,将语文教育这一拉小提琴式的艺术工作做成了拉大锯的机械工作。不少 语文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曾立志要当一个语文教育艺术家,当一个“小提琴家”,可几年下来,却悲哀地 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成了一个教书匠,一个拉大锯的操作工。
三、出路在哪出路在哪?在改革语文高考,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以下几方面都应考虑改革。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1.关于标准化考法。语文考试采用标准化,初衷是扩大考核面,可结果事与愿违,许多教师与学生唯标准 答案是从,思维僵化单一。以后应少设置客观性的标准化试题,多设置主观表达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 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1998年上海市高考卷已这样做了,社会反应良好。以后即使是设计标准化试题,也要 设法打破答案的标准性、唯一性。上海市1997年高考历史卷中有一个标准化试题答案就不是唯一的。
2.关于课外阅读。语文教育除了工具性的一面外,还有文学性的一面。文学教育离不开课外阅读。现在的 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没有课外阅读,没有梦,没有幻想,只有实实在在的数理化;
二是虽有课 外阅读,却大多是自发的地下式的,他们阅读面窄,不是武侠小说就是言情小说。这些小说,只会让他们多一 些意气用事的莽撞,多一些睚眦必报的狭隘,多一些想入非非的卿卿我我。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中学文学教 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 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注:《重新确立教育终极目标》,1998年8 月29日《浙江教育报》 转载。)80年代中国文联曾出过命题散文《我最值得回忆的》,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王蒙、从维熙、韩 少华这三位毕业于北京四中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北京四中图书馆的张老师,认为他是最值得回忆的。
三 位作家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张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图书馆要关门了,张老师看到自己还没走,就等在那里;没 看完也破例允许自己带回家看„„钱理群教授谈起文学作品对他产生的重要影响时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 对我影响最大,至今还成为我做人的基本信念的是一篇童话,就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觉得这种影响对 一个人非常重要,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一个偏僻地区,在那儿呆了18年 .我在‘文革’中被整得很厉害。可为什么像一些朋友说我的,还能保存着一颗完整的心,就是一颗赤子之心 ?我解释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有一个‘精神的底子’。”(注:《重新确立教育终极目标》,1998 年8月29日《浙江教育报》转载。)
【篇六】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阅读教学方法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阅读教学方法论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科学、灵活地运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积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式僵化,缺乏创新。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对阅读文本只注重中心思想、重点段落、创作手法等的讲解,走向流程化、程式化,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需求的关注。另一方面,受传统考试观的影响,阅读教学多围绕如何考、怎样答,偏重如何得分,影响了学生正确的阅读观,使得阅读教学枯燥、乏味,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而且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了整体效率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然而,目前多数教师认为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就是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这并不是教学任务的全部。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为什么要学,甚至学会怎样做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上的每节课都是在完成教材上的任务,并没有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现象在众多学校中普遍存在。上一节课时,教师说话时间和板书的抄写占了一大半,为教学而教学,忽视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理论知
【篇七】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语文教学: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成都市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4期)为题讲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
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
我们以为,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
这涉及到一个基础。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也就是说,如果缺少经验的层次的话,情绪、灵气和悟性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不可能存在。阅读和人生的各种经验的体验是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
目前语文课堂缺少哲学层面的读解,尤缺悟读语文课堂上师生最缺少的经验是读解。讲解是一门学科,一门探究文本意义以及意义的理解与创造的学科。人一来到世上,就被抛进意义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骚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无不需要读解。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目前语文课堂尤缺哲学层面的读解。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这么四句28个字,字面意义描述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寓言意义(象征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伦理道德意义指示处世待人毋偏执于一端;神秘意义暗指执滞、偏枯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苏轼精研老释,倾心佛道,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你简直没办法穷尽它!
令人扼腕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这好比我们旅游时看到某处自然
风光,比方一座山,可以看成猪八戒背媳妇,也可以看成孙悟空出世,还可以看成唐僧骑马,这完全是由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状态才可能给游客这多样的感受,但我们偏要把它搞成猪八戒背媳妇的准确形状,搞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当然,这里还得有个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来把握。举个例子,近年来有人读解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把作家描写成一个性欲得不到满足的“性压抑”者,说由于过剩的性力受到道德的压制,于是“走向旁道”,在散文里“长出一些别样色彩的枝干和叶子来”,“最醒目最动人的就是‘性压抑’情致”。又有论者认为朱自清的散文《绿》,以水拟人,暗示“黛绿少女”,是作者“性爱感情的升华”,“借了水之绿的象征描写表达了潜意识中那种‘节制和诱惑之间、最诚挚的温情与最无情的贪婪的情欲之间’的冲突”。更有甚者,说朱自清惯用女性形象“来装饰他的想象世界”,“用异性的联想来折射风景,有时失却控制,甚至流于‘意淫’”。这些可能都是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与方法来读解朱自清的散文,但他们似乎忘了作家的人格、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创作的历史背景,堕入了主观偏见,读出的也许只是他们自己。 这是一种误读。就合理的一面说,误读不失为一种创造;但不合理的是误读常常表现为随心所欲,胡乱猜想,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妄尊自大,固执己见,失之偏颇,失之公允。
不固守作品的本旨这个窗,去打开另一扇窗户,确能发现许多新景观,但合理不合理的关键,主要是另一扇窗户后面的风景美不美。这一点在语文课堂上尤为重要。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据传,这首七绝诗原是杜牧任安徽贵池刺史时,因城西杏花村产名酒“杏花大曲”而特意创作的,分明是一篇广告词!可后人作过种种误读,现在还编入课本,引导学生去误读,成了一首写行旅之人借酒浇愁的寂寞乡愁诗。我们觉得,这就是一种合理的误读。 仍以《清明》为例,若误读文体,将它作“小令”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词以明快节奏,一扫原诗愁绪。如果我们再误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人物)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剧情展开,只见méng@①méng@①细雨中,行人快速穿过田间阡陌,向杏花村酒店走去,留下长长的空白,暗示人生匆匆,寄寓无限惆怅,则又是一种意义,这两扇“风景”都不错,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看一看。
其实可以用两个词来区别合理的误读与不合理的误读:一个是“误读”,一个是“读误”。 “误读”和“读误”都只能是插曲。我们应当突现另外一个词,那就是“悟读”。悟是悟出内涵,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永恒意义。因为解析不是终极,在审美沟通中,尚有“沟通后”一环,其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举例:《读者文摘》上曾转述一位台湾作者的话。作家说,年轻时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这对殉情的青年爱侣落泪,而人到中年再看这部莎翁经典,他同情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父母。
又举例:历代读者对《伊利昂记》中希腊联军主将阿基疏斯的罢战颇多指责,指责他把个人荣誉置于集体利益之上,为了维护人格尊严而不惜让整个联军连遭惨败,血流成河。可有人却认为,阿基疏斯的拒战,恰恰是为整个民族的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而抗争,是为集体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而抗争。
其实,读解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认读,为泛览,感知阶段,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不妨谓之“读”;第二理解,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妨谓之“解”;第三创造,为发展、生产阶段,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必有意义的重建,不妨谓之“悟”。“悟”最重要,是在汲取、滋养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是语文回归本体的前提要“悟”得好,必须提到和“诗
意”相关的一个词——“感觉”。感觉,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的感觉是师生各种情感、经验、体验蒸腾出来的,不是可以任意挥霍的,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需要“养气”。“养气”才能养出感觉的充沛与灵敏。就像气功师,发气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发的,发一次功,他们要休息一段时间。语文课堂上要“气盛”,须得在课后充足。现在的语文课堂之所以缺少诗意,缺少悟读,主要是“气虚”。“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是语文回归本体的前提。
文本之间有着时空联系。《爱莲说》与《荷塘月色》两个文本相距一千年,却在语言、思想、风格上互相发生联系;再往前寻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说屈原:“濯淖淤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爝然泥而不滓也。”又与之发生互文关系。由此可见,现代文本只有置入历史文本中去读解,才能显示出厚度;历史文本须要与现代文本相联系,才能显示出深度。同一时代的文本则必须嵌入与之相联系的文本系统,在整体中才能显示出局部或个别的意义。一个教师不贯通中外古今读书,就很难成“气”;一个课堂不纵横千里去勾连,就很难为“诗”。
这一点我们应当向于漪老师学习。于老师从教50年,总在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她认为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与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她把闻一多先生作为楷模。闻一多先生研究《楚辞》,对神话有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历史兴味深厚,从人类学、社会学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三年不窥园”,数载不下楼。闻一多先生讲“什么是九歌”,“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坛香烟缭绕,学生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还是屈原大夫„„于老师说:“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我们想说,这盏明灯,名字就叫诗意!
【篇八】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2014年全省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的通知
河北省教育学会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于组织2014年全省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的通知
冀教所函[2014]27号
各设区市教育学会、教科所(教研室)、定州市教研室、辛集市教科所:
根据河北省《关于做好2014年学科教学评比工作的通知》安排,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师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总结课改实践中的经验与体会,为广大教师搭建展示教学改革成果的平台,省教育学会、省教科将举办2014年全省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省范围内的高中语文教师、教研人员均可自愿报名参加。 二、参赛作品要求
1.凡在2012年8月31日至2014年8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未公开发表的其他原创论文也可以参加评选。
2.文章禁止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提交稿件时请先自查,请在《河北省学科教学评比承诺书》(见附件1)上注明文章的查重比,查重比不能超过15%。
3.参赛作品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课题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论文提交体例说明见附件2。
三、评选方式
本次省级评选等级定为一、二、三等奖,各等级比例拟定为2:5:3。
四、时间安排
1.2014年6月1日至8月31日,参赛教师向各市组委会提交参赛作品电子稿和三份纸质稿;发表的文章请提交发表刊物封面、目录及文章复印件一份。
2.2014年9月1日至9月30日,各市进行初评,评出省级三等奖。
3.2014年10月15日前以市为单位向省教科所报送参评论文电子稿、参评教师名单电子稿(见附件3)、参评论文一、二等奖纸质稿三份(发表的文章请提交发表刊物封面、目录及文章复印件一份)和承诺书,过期视为弃权(以邮戳日期为准)。
四、评审费
根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学科教学评比活动管理办法》,参评教师每人须交80元用于专家评审、资料印制、证书印制等费用。
五、联系方式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联系地址: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 联系人:张瑾琳
联系电话:0311-66005966 电子邮箱:jkszh2002@163.com 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二○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附件1:《河北省学科教学评比承诺书》 附件2:论文提交体例说明 附件3:参评教师名单
附件1:《河北省学科教学评比承诺书》
附件2:论文提交体例说明
一、总体要求
提交的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字数3000-5000字。
二、体例要求
1.标题小三号黑体,正文均为五号宋体,版心为42字×40行,“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这些文字字五号楷体加粗,相关内容均为五号楷体。
2.序号使用示例: 一级序号:一、二、三、 二级序号:1. 2. 3. 三级序号:(1)(2)(3)
附件3:参评教师名单
【篇九】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改革高考语文教育的出路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改革高考语文教育的出路
一、窘迫的语文教育近几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越来越多。全国人代会上,几乎每年都有代表批评学生写字水平下降 .1997年年底,《北京文学》破天荒地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学语文课的《世纪观察》,名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 ”。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报刊都作了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 方周末》、《浙江教育报》等纷纷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最新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由此引发的笑话也够多的。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进了与中学语文课本配套 的练习册,根据这篇文章编出的“标准化”练习题不只难倒了学生家长,竟也难倒了作家本人。诗人邹静之发 现他辅导不了上小学的女儿的作业。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答“齐心协 力”,老师判错,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注:见1998年3月《南方周末》。 )上海一所小学二年级有一 考题:天空是(A.青青的,B.蓝蓝的,C.灰灰的,D.白白的)。标准答案只能是“蓝蓝的”。语文教育家于漪 气愤地说:“鲁迅活到现在也考不及格小学考卷了,他的作品很多词也都用错了!”(注:《语文教学质量辨 》,1997年4月在扬州全国语文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高考结束后,作文题引发的问题又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小作文题目是“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 求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考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可大多数考生都缺乏良好的想象力,没 有新意,于是报纸上马上出现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一位教授阅完高考‘小作文’后发问:想象力哪去了? ”文章列举了考卷中出现的种种想象力贫乏的表现,又援引了一篇美国小学生的想象作文作对比:“有几个小 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 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据说这篇作文被 推荐到美国全国性的报上登载,受到广泛的推崇。(注:见1998年8月4日《扬子晚报》。)
大作文则要求写一篇表现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是“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考试后发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瞎编故事情节,二是在“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仅1998年8月9日这一 天,笔者就收看到两家电视台对瞎编故事情节的报道。浙江电视台《早间新闻》说:今年安徽省考生中有20% 的人瞎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位书法水平挺高的考生说自己早就失去双手,后来靠顽强的意志学会了用脚写字 .而省招办负责人说,今年安徽全省考场上没有发现考生用脚写字的。一位阅卷老师说:“刚开始看到这类作 文很感动,但改多了就很反感。”同一天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高三生活》节目里,一位女教师又谈起了 阅卷感受:很多考生都编造了差不多的故事——星期天父亲陪自己去新华书店买复习用书,不料被迎面急驶来 的车撞死了„„考生们为了获得高分,不惜以牺牲父母生命为代价。再是“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
且不说高考前夕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自杀的江西丰城二中卢某某等同学,单说在考场上,江苏南通市某考点就 有一考生,在完成了基础题和小作文题后,仅仅因为手中的圆珠笔无法书写,大作文一字未写就痛哭流涕,匆 匆地离开了考场,在“战胜脆弱”这一考卷(恐怕也是人生考卷)面前得了0分, 用行动编出了一个世纪性的 笑话。(注:见1998年7月25日《浙江教育报》。)
二、症结何在人们都会问:语文教育怎么了?
人们也都会想:语文教育症结何在?
我的看法是:症结主要在高考,在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语文高考出现了诸多弊端,并引 发了语文教育的四大问题:一是标准化考试导致了学生和教师思维的单一乃至僵化。标准化考试的特点是讲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 性”,所以才出现了前面的天空色彩唯有“蓝蓝的”一种答案的笑话。上海有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出考题,出完 后自己答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也有出入。这不是教师没水平,而是挖空心思出考题,把自己也搞得晕晕乎乎了 .这也是标准化制度下特有的怪事。人们都很怀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那段语文教育的春天,那时候,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各地教改气氛活跃,各种创新的教育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语文教坛上。可自从标准化考 试引入语文高考后,语文教改百花齐放的局面马上下去了,语文教育从此变得寂静一片。这多么令人惋惜,也 多么值得深思啊! 二是文学常识的简单考法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贫乏。以1998年高考为例,总分150分的语文试卷,文学常 识只占了4分!而这可怜的4 分,也只需要背一背哪部作品是谁写的,是什么体裁的就可以得分了。所以,考生 不需要知道于连这个人,却同样能判断《红与黑》作者是谁;考生未必知道黛玉的葬花诗,可也知道她是《红 楼梦》里的主人公。在这种高考导向下,学生自然就不会去课外阅读了。更何况,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数理化成绩的提高则见效明显,学生自然把课外阅读时间拱手让给数理化天地了。为了上大学,有哪个学生 会不明智地坚持课外阅读而轻视数理化呢?不要说学生,连语文教师本人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为了学生的 前途,他们也很会“顾全大局”。笔者曾要求高二的学生背《三国演义》,进入高三后,不要说学生不愿背, 连我自己也觉得该让步了。我校曾与南京金陵中学、武汉六中等五所重点中学联合研究过一个“高中生学业负 担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各学科中负担最轻的是语文。假如现在来个全国性的调查,了 解哪科负担最轻,很可能也是语文。
三是写作没有创新,没有个性。主要原因是学生想求得卷面分数的保险。试想,中国考生如果将孵蛋的结 果想象为孵出一个里根总统,在我们中国阅卷老师笔下,能保证得高分吗?再进一步,如果将孵蛋的想象结果 换上一个中国的国家领袖,那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不但得不到高分,还很可能有政治问题了!即使我们 现在的政治环境宽松,不会乱扣帽子、妄下结论了,可分数肯定是最低(甚至0分)的, 这位考生肯定与大学 无缘了。为求得“保险分”,考生不仅会放弃创新,还会抛弃个性,练熟同一种套式的千人一面的八股文,甚 至照背照抄别人的范文。1995年上海市中考,两篇考场优秀作文在报上登出来后,马上有人揭发说是抄来的, 是台湾作文选上的。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报上登出的满分作文也马上有人指责说是抄来的。没有创新、没有 个性的另一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单调,阅历单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在题海中”,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现 代中学生生活的生动概括。加上家庭的小型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温室里长大 ,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一定要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找挫折,至多不过是某次考试没考好,或是与同学闹僵了 、与父母闹翻了,或是一个人出门迷了路„„而这些挫折,实在算不上挫折——考生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为了 在考卷上写一个大一点的挫折,多得几分,只好瞎编,只好牺牲父母性命。
四是语文教师队伍质量下降。文革之后的那段语文教育春天中,曾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 、钱梦龙、魏书生,等等;可现在有全国性影响的语文新秀寥若晨星。
学生们在题海中沉浮,语文教师当然也 只好奉陪,且还要当好“游泳教练”,让他们顺利游到彼岸,跨进大学校门。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就忙得不得 了,没时间看书,没空闲反思、整理。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不行,几年之 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语文教学活泼泼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源源不断的知识,知识断源了,教师水平必然下 降。现在的语文教师是机械的操作工,将语文教育这一拉小提琴式的艺术工作做成了拉大锯的机械工作。不少 语文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曾立志要当一个语文教育艺术家,当一个“小提琴家”,可几年下来,却悲哀地 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成了一个教书匠,一个拉大锯的操作工。
三、出路在哪出路在哪?在改革语文高考,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以下几方面都应考虑改革。
1.关于标准化考法。语文考试采用标准化,初衷是扩大考核面,可结果事与愿违,许多教师与学生唯标准 答案是从,思维僵化单一。以后应少设置客观性的标准化试题,多设置主观表达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 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1998年上海市高考卷已这样做了,社会反应良好。以后即使是设计标准化试题,也要 设法打破答案的标准性、唯一性。上海市1997年高考历史卷中有一个标准化试题答案就不是唯一的。
2.关于课外阅读。语文教育除了工具性的一面外,还有文学性的一面。文学教育离不开课外阅读。现在的 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没有课外阅读,没有梦,没有幻想,只有实实在在的数理化;
二是虽有课 外阅读,却大多是自发的地下式的,他们阅读面窄,不是武侠小说就是言情小说。这些小说,只会让他们多一 些意气用事的莽撞,多一些睚眦必报的狭隘,多一些想入非非的卿卿我我。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中学文学教 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 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注:《重新确立教育终极目标》,1998年8 月29日《浙江教育报》 转载。)80年代中国文联曾出过命题散文《我最值得回忆的》,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王蒙、从维熙、韩 少华这三位毕业于北京四中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北京四中图书馆的张老师,认为他是最值得回忆的。
三 位作家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张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图书馆要关门了,张老师看到自己还没走,就等在那里;没 看完也破例允许自己带回家看„„钱理群教授谈起文学作品对他产生的重要影响时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 对我影响最大,至今还成为我做人的基本信念的是一篇童话,就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觉得这种影响对 一个人非常重要,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一个偏僻地区,在那儿呆了18年 .我在‘文革’中被整得很厉害。可为什么像一些朋友说我的,还能保存着一颗完整的心,就是一颗赤子之心 ?我解释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有一个‘精神的底子’。”(注:《重新确立教育终极目标》,1998 年8月29日《浙江教育报》转载。)
美国要求中学生阅读38部课外名著,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有马克思的 《共产党宣言》。不读中外名著,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提不高的,文化的匮乏必然导致道德的衰退。巴金说:“ 我们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
鼓励我们„„文学的目的就 是要人变得更(美)好。”我们的《考纲》(还有《教学大纲》)应该列一个课外阅读的基本篇目,并在高考 题中真正地考进去,否则中学生课外阅读荒废的现象不可能得到纠正。
3.关于写作。仔细回顾一下1977—1997这20年的高考作文题,笔者发现一个内容上的共同点:注重社会意 义,轻视“我”的个体情感。不管是命题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很注重作 文的社会意义,似乎人只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符号,个人情感可以忽略不计。而中学生整天生活在题海中,对 社会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逻辑思维也没发育到缜密严谨的程度,要他写这些大内容,就只能说空话、说套 话、说流行话,根本没有多少自己的话,更谈不上有个性的新发现、新表达。由于高考作文长期丢弃了“我” 、扼杀了“我”,学生已习惯说套话、说流行话,很少有真实感情的流露,以至于1998年高考题目来了,要考 生写“我”的经历,“我”的情感,而考生仍然以虚情假意相待,瞎编情节,戏弄作文,生命的崇高和亮丽得 不到应有的体现。为什么平时的随笔学生特别喜欢写?因为那里有真实的“我”、真正的“我”,“我”可以 自由翱翔,可以获得精神的快慰和心理的满足。
所以,高考作文要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定要先找回学生作 文的灵魂——“我”。1998年高考作文题已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不只题目出得好,评分标准也定得好 ,在一等分中列入了“感情真挚”的标准。但要找回长期失落的“我”,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灵和才智,释放 出自己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高考作文命题者的任务还很艰巨。假如以后高考作文又回到只重视社会意 义而轻视个人情感的老路上去了,那高考作文可能又没有生命力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广大语文教师都有切身 体会。笔者最近让自己班里的学生也写了一回高考大作文《战胜脆弱》,结果吃惊地发现他们都已习惯于谈社 会意义,说大话空话。
不妨照录一段给各位感受感受:生活的道路岂能永远平坦?走过荆棘才可采摘前面美丽的花朵。“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有位名人这么 讲过。面对急流陡坡,是落泪哀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还是抖擞精神想出策略知难而上?选择前者,就只能停 滞不前,无所事事;选择后者,虽不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决不会成为失败的囚徒。我们现在在校园,还 未步入社会,若心理承受力像鸡蛋壳那般脆弱,岂能适应二十一世纪那极其激烈的竞争!国家需要的是栋梁之 材,能够扛起四化建设的重担,而非柔弱花朵。
本来要求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谈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这段话连个“我”字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我们” ,是“社会”,只有空话、套话、流行话,只是文字的抄袭拼凑、剪辑组合,没有感情灵魂。改完全班作文, 我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中。平时他们都是非常可爱的孩子,写起随笔都很感人,怎么一写起应试作文就换了一副 面孔呢?可能他们早已学会用两种笔调写文章,早已有意无意地将随笔和应试作文分为泾水和渭水了。
4.关于听、说。叶圣陶说:“听、说、读、写同样重要。”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口头表达和书面 表达在现代生活中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英语早已将听说读写全部纳入了高考,可语文高考却没有听、说两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听明显优于读,说也明显优于写,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听与说。语文应该将听 、说纳入高考,并且有相应的比重。
四、最后几句70年代有一个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语文老师。而90年代(且是最近),上海近万 名中小学生“语文学习问卷调查”的结果却表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年龄成反比;有77%的学生表示对语文 课“不喜欢”。(注:见1998年4月17日《解放日报》。)
这其中肯定也有教师的责任。
比如前面说到的那位挖空心思考学生的教师,无意中成了“挖陷阱高手”。比如不少语文教师在上作品鉴 赏课时,当起了“解剖专家”,抽掉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将文质兼美的作品肢解成若干习题 ,抠字眼、抠层次,只抓住了工具性的一面,忽略了文学性、人文性的一面,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 ,“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文学性的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学,应试训练。”(注:杨东平 《改革语文课》,《南方周末》1998年3月。 )再比如写作教学,教师命题专断,指导机械,成了“八股先生 ”。
不过,仔细想想,语文教师之所以变成挖陷阱高手,变成解剖专家,变成八股先生,都是因为“应试”, 都是被逼无奈,环境使然。他们只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被动角色。 所以,首先要改革的是高考。
中学生的写字水平曾经很差,古诗文名句的积累曾经很贫乏。但这几年,中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情况已大有 好转——因为高考要考。可见高考这根指挥棒起的作用有多大。
现代语文教育,始于1912年的国文科,1949年改名为语文科,近百年里已获得了发展,并经历了两次转变 ,从文字转向文字—语言型,又从文字—语言型转向语言—思维型。现在,我们急需的是第三次转变,转向语 言—人的发展。(注:陈钟梁《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语文学习》1996年第9期。)人的发展是语 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高考只有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目标,语文教育才有希望迎来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春天!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2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