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美好,请你足够相信
——读《图解二战全史》有感
佛山市第三中学 高一(1)班 李楠荻 指导老师:罗荣菊
作为一卷全景式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诡异、可怕而又宏大的战争的著作,《图解二战全史》无疑是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借助准确的描述、丰富的图片与客观的态度,作者为读者搭建起一幕幕恢宏广大的景象,构造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时空,揭露着一条条刻骨铭心的真相。这感觉如同观看一部纪录片,白影黑光,巨细靡遗,淋漓尽致。
在这些枪林弹雨、善恶交映的历史碎片中,有一个词,它很少被直接提起,但却是引发这一连串恐惧与感动的起始因;它潜于幕后,拥有着比正义与邪恶更具煽动性的蛊惑力;它伏于台前,展现着比拯救与毁灭更高深莫测的作用力——人性。
人性是十分难猜测的——它是错综复杂的迷乱,是变化莫测的翩跹;同时它又是那么简单,是生存,是贪婪,是友情,是爱恋。我绝不敢自诩有能力为它妄下结论,但请容许我借用他们的话,来描述其中一种可能,善。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孔子的观点。孔老夫子认为,善良是人天生所具备的,就像他的躯体一样。对于一个人,善良应该如同婴儿的啼哭一样,纯洁无暇,发自他的内心。
“人之学者,其性善”,这是孟子的观念。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肯向学的人,其本性内有善;而对于人的本性,孟子的见解是:“是凡性者,天之就也”,这很明显是讲人的本性是出于上天的定规。但孟子却非常看重人的良知,或说非常倾向人内在良知的功用是完备的,所以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说,孟子虽没有直接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但他对人性的善,还是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
或许单纯的教条式阐述不能使您有任何感触,但回到历史的战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定能使您体察到这个字所蕴含的意义。
太平洋的孤岛上,美日两军的流弹在泥泞的沟壑上方飞旋。从突起的山丘,到深陷的弹坑,残肢断臂横七竖八。在杀红了眼的钢枪血刃里,一个小小的红色十字并不起眼。它在溅起的泥土间穿梭,一会消失,一会儿又露出来。突然,它刹住车,猛地往后冲——上帝啊!是一位医护兵!这红色的十字,是他漆绿色钢盔上的标志。他紧紧地攥着一位负伤的士兵的手,身体后仰,将他拉出散兵坑,然后蹲下来,吃力地扛起这具呼息尚存的躯体,摇晃着以他最快的速度向远处绿色的帐篷奔去。子弹在他脚旁,深深地扎入泥土……
这件事发生在1945年的冲绳岛,故事中的勇士是一位军医。和普通人一样,他有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有那位一见钟情的姑娘,有逃避残酷战争的权利。但他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要拯救自己的同胞,要帮助自己的战友,要为美国、为美国梦尽一份力。有人会质疑,他不愿意举枪射杀任何一人,他连自己也保护不好,他上了战场也不会真的冲到前线。但是,深陷在战友的排挤与周遭的质疑中的他,依然坚守着信仰与原则,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日军,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人的土地上伤亡惨重,他一人冲入火光与悲啼,不停地祈祷,祈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再救起哪怕一人。
您可以说,是名利、是命令、是不知名的原因,促使他这么做。或许您是对的。可我还是相信,是人性中的善,给了他坚持的勇气与毅力。人大抵是畏死而爱生的。有谁会放弃生命的乐土,而去投奔死亡的荒芜呢?有谁会无视逃生的办法,而不去做呢?有谁会愿意置自身于不顾,而游弋在生死的边缘呢?如果有,那他所渴望的事物,应当是比生命更珍贵了吧?按《圣经》中所说,这事物便是要遵寻人性中的“光”的指引,去帮助他人,救济他人,温暖他人的渴望。用西方的思维,这种渴望是出于神的指引;而在东方的话语里,这便是善。因为他的善,上天没有辜负他;因为他的善,战场没有吞噬他;因为他的善,历史没有忘记他。最终,有76人因他而获救,他自己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戴维蒙德·道斯,一位钢锯岭上的美国军医。
尽管阅览厚实的全史,战争年代中或大或小的恶,有意无意地便会从中蹦出,使人心寒。但是,纵观十余载烽火,人性的光辉总是不灭的。即使在最绝望的寒冷夜晚里,最黑暗的残垣断瓦处,依然有点点光芒,汇成河流,灿若星海。摩挲着温润的书页,注视着黑白的相片,阅读着深刻的文字,你便能感受到,人性,它最终是善良的。
战争无情,善者无畏。
人性美好,请你足够相信。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29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