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届高三语文知识复习《每日一练》:18)》
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 (18)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天 子 坟
陈启文
一路逆水而行,有时间倒流的感觉,倒流五千年。从攸县、茶陵,一直到炎陵,让数千年的岁月哗哗地呈现。我正走向洣水的源头。我早已知道,在那里最终呈现出来的将是一座山一样的坟——天子坟。这坟里长眠着太阳之神——炎帝神农氏。
当年,他率领着一个北方部落,穿越中原腹地,跨长江,过洞庭,走进了一片神赐的土地。他用双手抠出荒草下的泥土,原本就是最懂得土地的他,使劲地揉搓着手中的闪烁着奇异光泽的黝黑泥土,喊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心愿:上苍啊,给我种子!呼唤中一只火红色的神鸟缓慢地飞过天空,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稻穗,穗上的谷粒一粒粒坠落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上苍啊,给我灌溉!呼唤中自然涌现了九眼泉井,井中的水脉彼此相连,他从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一起波动。上苍啊,赐我阳光!呼唤中,太阳立刻便发出光和热来,让五谷孕育生长,让天地间渐渐弥漫着成熟的味道„„
作为南方的天帝,炎帝神农氏不是一个王宫里养尊处优的威严王者,而是一位牛头人身的农耕之神,当他耕耘时,他就变成了一条牛,从嘴里喷吐出大口大口的热气,从每一个毛孔里奔涌出淋漓的汗水,他以耕耘统驭百姓,又以耕耘拓荒于旷野。你看见他深深埋向土地的头颅、绷紧了的脊梁,一个民族人文始祖的形象赫然在你眼前了。
人类似乎还要让他来承载更多的东西。他用一条牛鞭来鞭打山中的各种草药,那些草药的药性便一下显露了出来。他是神,他的身体是透明的,如果他不幸尝到了有毒的草药,一看就知道中毒在哪一部分,并能及时找到解药;另一方面,他又是人,他备尝人间艰辛,遍尝百草,曾经一天就中毒七十次,最后,他尝到一种可怕的断肠草,肠子断了,无药可救,他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于中毒。他的死,也是人类赋予一个人文始祖的死亡方式,为了疗救民间疾苦,这个人死了,他为天下而断肠。这是一个寓言,一个伟大的象征,一个民族至此以神话的方式完成了对一个杰出农人的塑造,同时也完成了他们对自己心中领袖的一次完美塑造。
这些都不是文字写下的历史,但比文字更深地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
我逆着湘江的一条支流走到了这里,这块最终埋葬炎帝神农氏的土地,也是他当年年复一年地耕种过的土地。眼前,一座不朽的坟,很大,与山林浑然合为一体。有一种力量,蛰伏于大地深处,像山一样沉重。
听起来十分神奇,追究起来,却是那么质朴,厚重的质朴,数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农人,都在为他们自己的神、为这座大墓培土,它,于是,越长越高。而他们也通过对炎帝神农氏的怀念,演绎出了许多只属于农人的节日和风俗。很幸运,我赶上了这里的一次祭祀,一个不被日历记载的节日。很多的农人,从各个山寨里赶来,而他们用来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是刚打下来的新鲜稻谷,还沾着露水和泥土的瓜果菜蔬,还有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栗子、梨子、橘子、柚子„„在这扑鼻的鲜活的味道里,你恍若觉得,那个只存在于亘古神话中的农人,仍然活着,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
1.从结构上看,文章第一段有哪些作用?(4分)
答: ▲
2.文章第二自然段是如何塑造神农氏形象的?(6分)
答: ▲
3.文章第二至第四段反映了华夏先民哪些初创生活?(4分)
答: ▲
4.结合全文,探究“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的几层含义。(6分) 答: ▲
人总得有一点锋芒
陈鲁民
(1)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都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所以几千年来培养出无数玲珑圆滑、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
(2)唐朝人苏味道,处世圆滑,模棱两可,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还是唐朝,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做官的弟弟:“假如人家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这两位之所以能一路顺利,位极人臣,大概就与从不露锋芒有关。
(3)相反,敢露锋芒者,一般都难得善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点也不客气,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
(4)武将锋芒太露固无好下场,文人太露锋芒也难成善果。李太白潇洒飘逸,恃才傲物,终因锋芒太露而难以见容官场,纵是明皇赏识,也无法弄个一官半职。只好一生浪迹天涯,与酒作伴,自慰“天生我材必有用”。苏东坡一生豪放不羁,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不仅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就是在文化圈里,也是非议四起,竞相攻讦。何以如此,其弟苏辙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确,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又一个锋芒太露的牺牲品!
(5)锋芒,既然使那么多的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于是就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明代有个官员叫张干,四朝元老,人称“不倒翁”。有人向他请教,怎样平息诽谤?答曰:无辩。又问,怎样制止怨恨?答曰:不争。再问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自保之术,不争不辩,无怨无怒,玲珑圆滑,与世无争。果如此,官运不衰、荣华富贵都是可以预期的。可是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前进?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之士,当为此浮一大白。
5.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教入题的作用何在? (6分)
答: ▲
6.文章第3、4段所举事例,论证的角度有何异同?所要论证的观点又是什么? (6分) 答: ▲
7.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6分)
答: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一诗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生命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点题(1分),由交代行程引出下文对神农氏的追述(2分),与结尾“天子坟是山”形成呼应(1分)。
2.①想象,赋予神农氏呼唤上苍,有求必应的神力,突出其形象的神奇。 ②铺陈,用神农氏许愿的三个片段突出其初种谷物的执著。 ③细节描写,“双手抠出”、“使劲地搓揉”,表现出神农氏对生长谷物的土地的热爱。(6分,每点2分)
3.①寻觅种子,种植谷物。②拓荒旷野,耕耘土地。 ③品尝百草,治疗疾病。(每点1分,全对4分)
4.天子坟高大如山;神农氏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厚重如山;这种精神在子孙后代心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6分,每点2分)
5.答:以“儒、道、释” 三教入题,意在引出削磨锋芒之力量占优势的文化背景。(2分)证明“不露锋芒”有生存的基础、历史的渊源,(2分)为下文论述要露锋芒作铺垫,树立批驳的靶子(2分)。
6.答:相同的论证角度:主要从正面进行论证。(2分)
相异的论证角度:第3段从武将锋芒太露者难得善终的角度论证(1分);第4段从文将锋芒太露者难得善果的角度论证(1分)。
所要论证的观点是:历史上锋芒毕露、正直耿介之士总是命运多舛,引人嫉恨。(2分)
7.先提出中国文化有不露锋芒的传统(2分),然后分别举例证明不露锋芒者一帆风顺,官运亨通(1分),而锋芒毕露者招惹是非,带来祸患(1分),最后呼吁为人要显露锋芒,敢于担当,促进社会进步,显露独特魅力(2分)。
8.【提示】题目富含深意,闻一多的诗句,可以当作审题、立意的根本依据。生命
是一张白纸,“为生命着色”,就是以“热情”、“忠义”、“高洁”、“希望”等,为生命增
添亮丽的光彩! 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写自己拥有怎样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拥有这种色彩有什么意义等。可以写过去和现在的色彩,给人以深刻、实在的启迪;还可以写未来的色彩,以自己的理想催生别人的愿望,并使之产生前进的动力。也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写其为之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等。
文章的立意要积极向上,要多从正面入手,给人以生动形象的启迪!反面的例子可以列举,但只能作为侧面衬托的点缀!如果涉及到几种颜色或运用多个材料写作,结构上可运用板块结构。
第二篇:《大学语文作业 何处惹尘埃》
何处惹尘埃
一片孤帆,载着斜阳,闲着茫茫楚天湘水飘去。何时放到尽头?何时可登归程?船舱中迁客骚人们的心境也似这孤舟一样,飘忽无定。他们卷起皱巴巴的衣衫,懒散的将手中书卷放到一旁,一口一口吞噬着壶中的残酒,借着朦胧的醉眼,打量窗外凄惶的景色。这就是边关的旅途。他们或从朝廷退出来,或从炙手可热的地方行政职位上下来,踏上流放的迁途。不再有前呼后拥的仪仗,不再有熙熙攘攘相关的同僚和人群,却只有零星挚友,在十里长亭之薄酒一杯,泪眼相看,叮嘱一声前途珍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趁着黄昏露重,马上催鞭赶得上掌灯时分敲开第一个驿站的门。
这就是中国古代被贬谪官员的侧影。被贬谪被流放的官员哪朝哪代都有。被贬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但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唯唐宋最多。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文学作品中留有太多的贬官文章、流放诗词。可以这样说,没有贬谪诗词就没有唐宋文学。有的时候这种文学是很抒情有很美丽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西阳暮。”
遭受贬谪的文人在山清水秀的“桃花源”中流连忘返,通过描绘山川景物,来寄寓委曲深长的情思,透露抑郁不平的心情。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认识了琅珊寺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自位置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在醉翁亭内,欧阳修不但大宴宾客,甚至也处理公务,洒脱之情让人何其羡慕。但正像他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样,他“在乎山水”是“遭贬”之意的曲折表露。后来他在《六一居士传》写道“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瘁,心未老而先衰”“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不在是含蓄的表露,不再是委婉的抒发,一个在官场上屡遭贬谪、饱经打击的痛苦之人喊出了他的委屈,提出了他的要求——回归自然,寄情山水!寄情山水的文人还有一个典型代表——柳宗元。公元805年他因“永贞革新”被贬至永州任司马,心情极为抑郁,面对永州那荒凉无人赏识的奇山异水,他把自己的痛苦心情融入其中,化作了美妙绝伦的文章——《永州八记》。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开始就点明左迁四年以来的心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显示了他内心的郁闷、恐惧,始终有一种摆脱不去的苦根。可是当他第一次登上西山峰顶,目睹了山脚下的景物:“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大自然的美首次给了他撞击心灵似的震撼,超然的境界,愤世的精神,沉痛的情调,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狂欢的心神。为了长久得活得解脱,他自此寄情山水,在永州的自然山水中去寻找一种精神安慰。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自然山水对于他,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而是变成了灵气四溢的知己:“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乍一看,高山、浮云等美景似乎使柳宗元忘记了被贬之痛,但事实并非如此。美景固能让人忘却痛苦,但更能勾起痛苦。在《小石城山记》中,柳宗元写道“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
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他欣赏的不是瑰伟的山石啊!分明是在抒发自己被贬谪后的天涯沦落之感,郁愤难平之情!只是借助埋没于荒僻之乡的瑰伟的山石来表达罢了,和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有何区别!
遭遇贬谪的文人由于现实的不幸往往容易怀古,以此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当然,怀古是因为伤今,作者的写作终点还是在为自己的贬谪遭遇鸣不平。譬如说宋代大文豪——苏轼。如果说柳宗元被贬的经历很惨,那他与苏轼比较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柳被贬两次,最远贬至柳州,而苏轼就像个皮球,被皇帝赦了又贬,贬了又赦,反反复复可谓是命运多舛,一生坎坷。谪居黄州时的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苏轼眼中,赤壁不仅仅是历史遗迹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的壮志难酬之悲、郁闷难除之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看到的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苏轼。在《赤壁赋》中我们看到的是“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苏轼;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苏轼;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我们看到的是“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的苏轼;是“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苏轼;是“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苏轼。
“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遭遇贬谪的文人最需要的是知心朋友的同情、理解与安慰。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就是在贬谪期间建立了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他们虽天各一方,但灵犀相通。他们通过书信、诗作唱和应答,倾诉内心的痛苦,给予对方支持。白居易在《与微之书》中四次直呼元稹:从“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可见他对友情期待之深、思念之殷切;从“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可见他的哀愁之中、思念之深;从“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可见他的满腔哀怨只有元稹才能理解。白居易面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写下了“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面对白居易这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元稹在贬谪地得知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病中惊起,愁苦万分地写下了“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在接到白居易的来信时泣不成声,老泪横流写下了“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得乐天书》);在听说白居易梦中思念自己时悔恨交加写下了“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酬乐天频梦微之》)。这些诗句强有力地见证了贬谪文人之间的风雨同当、肝胆相照!
除了用友情来支撑自己以外,贬谪文人们还需要亲人的关怀,他们往往通过寄予亲人的诗文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些作品饱含着文人们抑郁不平之气和缘分凄苦之情。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不仅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还抒发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情。苏辙不仅冒着被贬的风险上疏营救兄长(最终的确是因此获罪被贬监筠州),而且写诗作文来宽慰兄长。他曾经说过“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写道:“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这篇文章不仅是写给张怀民的,更是写给苏轼的!真可谓“兄弟情深,打断骨头还有筋!”柳宗元在《别舍弟宗一》中既抒发了兄弟间的骨肉之情,
也抒发了被贬窜南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居易的“白雪楼上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韩愈的“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死不更归”;苏轼的“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这些诗句或借助景物,或直接抒情,把那种眷恋家乡、思念亲人、欲归不得、挥斥幽愤、凄婉欲绝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古代文人在屡次遭贬,坎坷波折的人生境遇下对“达则兼济天下”产生了失望,他们或转向“独善其身”,以出世的人生态度表现自己对视图的心灰意冷,活在黄老思想里放逐灵魂,在佛禅经文中构建心灵家园。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苏轼出入仕途,本是“奋厉有当世志”,渴望走上政治舞台建树丰功伟业的。苏轼也曾站在儒家治世济时的角度来批判佛老,尤其是对庄子哲学中“虚无”的一面,苏轼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将庄子的“虚无”之说斥为“猖狂浮游之说”。并且他指责“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的风气,认为庄子“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的这一套理论,是“人主”用来“砺世磨钝”的“名器爵禄”的销蚀剂。震惊朝野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给他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政治打击和人生挫折,由此他开始对社会、人生有了冷静、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得罪以来,深自闭 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在这种境况之下,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遗训,已不足以使苏轼挣脱思想的泥淖,这便使得苏轼有可能借助道、佛思想来反思社会人生。再加上苏轼本来在少年时代就喜爱读《庄子》,在凤翔时又喜读《道藏》,在杭州时,苏轼更是遍交僧众,这些都极有可能在他的潜意识里影响着他在谪居后对庄子“齐万物,一死生,委顺自然”的人生哲学的欣赏和借鉴,这句黄州时,一些像是的僧人道士远道来看望他,使他深受感动。苏轼并为真的由此成为虔诚的道佛信徒,他只是借助了佛道的,尤其是庄子的关于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辨,形成了自己的随遇而安、达观超迈的处世态度。也正是基于此,他才在《后赤壁赋》中,用道士化鹤来印证《赤壁赋》中的“羽化而登仙”,借此抒发他的超脱。可见众人用“以神来之笔来增加神秘色彩”来解释这一情节实属不妥。
在虚幻的“仙境”中品尝另类人生趣味,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王维、白居易。曾经遭受过一次贬谪之苦的王维晚年隐居在终南山,体验山中景色的四季轮换,抒发闲居生活的静谧恬淡。他早年因受家中母亲的影响而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的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翻开王维的作品,我们随处可见佛家空灵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辋川系列”诗文。白居易也一样,自从他经历了被贬江州,思想日益消极,后来借病辞官,开始过起半隐居的生活,并自号香山居士。在《达哉乐天行》一诗中,他说:“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贬谪”固然是一场悲剧,但正是如此,我们才能欣赏到如此真挚而感人的文章,才能感受到如此高尚而纯洁的人格,才能体验到如此博大的传统文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贬谪,就没有如此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学。
第三篇:《2012届高三语文知识复习《每日一练》:18》{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语文知识复习拓展精练 (18)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天 子 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6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