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改变与坚持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耳边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眼前是读高三的女儿挑灯夜读,我对于她的陪伴就是读书。就这样,春节期间我读完了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
主人公哈罗德·弗莱是一个六十五岁的退休老人,在一家酿酒厂做了四十五年销售代表,没有升迁,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他跟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关系疏离。如果不是因为收到老朋友奎妮的信,如果没有加油站女孩的鼓励,他的生活就不会有什么改变,也不会有他1个人,87天,627英里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横跨英格兰的坚持。
改变和坚持看似一组矛盾的词语,但在这部小说中确有着别样的诠释。改变的是思维,坚持的是信念,这思维改变了行为,这信念又坚持了行为。
哈罗德的改变是从给奎妮邮信的路上开始,一路的行走,一路的回忆与反思。童年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酗酒给他造成的伤害延伸到了他成年后的生活中,影响了他与儿子、妻子的关系。他在反思中改变了自己,从没独自走过那么远的路,从没在野外露宿过,从没靠野果、野菜充饥,现在他都做了。从对朝圣追随者维尔夫的照顾,我理解了他想要弥补从前没为儿子戴维做过事的心情;从与妻子莫琳的通话和买礼物的行为中,我体会到了他对缓和夫妻关系所做的努力;从他勇敢地说出对于戴维的美好回忆,我看到了他已经不再回避过去。文章还以莫琳的视野见证了哈罗德的改变:在达林顿,“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一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使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在哈罗德的感召下,妻子莫琳也发生了改变。夫妻关系的疏离的主要原因是莫琳对丈夫的误会,她以为丈夫不关心、不爱儿子。从哈罗德的徒步去贝里克开始,她也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直到在旧照片中发现丈夫在对儿子的成长中也有付出和努力,她改变了对丈夫抱怨的态度,并通过开车接哈罗德回家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爱。
哈罗德在朝圣路上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善良、忍耐和努力。没有徒步行走的装备,没有充足的资金,,一路上疲惫、疼痛、饥饿、寒冷一直伴随着这个年迈的老人。这样艰辛行走只因为有“只要他走,老友就能活下去!”这个信念支持着他。当然哈罗德的坚持离不开奎妮的坚持,莫琳和一路上善良人的支持。
我也在一边阅读一边思考2014年的课改之路: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像哈罗德一样,在课改的路上尝试改变一些,坚持一些,可能课程改革的步伐会加快一些!
我们一直迷信教师的教。
当教师讲的筋疲力尽时,你没瞥到学生不屑一顾的眼神吗?
当下课铃声欢快响起时,你没看到学生按捺不住的表情吗?
薛法根老师有个著名的法则,叫做“三不教”: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学生自学能懂的,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不教。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补充一句:某个内容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也许更好,不教。合起来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叫做“四不教”。有了这“四不教”,一篇课文需要的内容就不多了,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少而精”了。
我们要尝试改变,要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终身学习的人。会学习的人才能一直成长。
我们要学会坚持,在课改的路上坚持每天改变一点点。改变固化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不再抱怨学生、家长和社会,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接受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培训,尝试在信息化的时代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与身边的伙伴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互相支持,携手前行。
蕾秋·乔伊斯在《一个人的朝圣》中让哈罗德和莫琳在晚年获得了幸福,他们为了爱而改变,为了爱而坚持!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主动改变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坚持为了改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所做的尝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相信终有那么一天,我们的课堂会充满智慧和爱!
篇二:《《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有时走路也是一种修行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在暑假里阅读了一本书,让我感悟颇深。书名《一个人的朝圣》吸引了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这本书故事简洁人物平凡,但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字里行间的寂静和细腻,就好似秋天将落未落的叶子。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叫做哈罗德的退休职工讲起,他在酿酒厂默默工作了四十年,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后,他和妻子生活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自他退休以来,几乎没怎么出过远门,知道那封信的出现。这封信来自他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奎妮患了癌症,来写信告别。哈罗德震惊、悲痛之下,写了回信,正准备寄出,在寄信的路上,他想到了奎妮,想到了自己的过往,以至于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了整个英格兰。87天,627公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而这一走,完全没有准备的出行,没有手机、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没有一切一切,而哈罗德怀揣着一颗坚定的心,脚穿一双帆布鞋,一走到底。 “87天、徒步行走627公里”是需要多大的信念才能完成,而哈罗德这位老人却做到了,难道仅仅是因为老友的一封信就让这个老人奋不顾身冒险出发吗?我想,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信念,一个人更应该学会对待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漫漫人生路中,认真珍惜身边的人和物;欣赏生命中最美丽
的风景;发现探索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反思自己过去的得失;以及时光流逝那些被忽略的情感。
文章还记叙了,哈罗德一路上,回忆着、反思着,自己失败的家庭,失败的友谊。点点滴滴不停地煎熬着他,他想找回昔日的爱,他开始尝试着努力的做了:他向妻子表达爱了,每次机会的明信片上字迹寥寥,虽然字迹不多,但他毕竟做了,开始关心妻子和家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思考,这本书告诉了我什么?我始终相信,个人的境遇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爱要表达出来,爱是要人感受到的,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有温暖。我想这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那条只属于自己的道路,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圣地。
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还不如说走在心中,去面对一些我们不敢面对或不愿面对的心结,只有勇敢面对,才会打开心结,获得理解、获得幸福。哈罗德,让我感受到了这份内心旅途中的纯真,他前行的背影,温暖而坚定。
主人公的故事让我受到了启发:我们要趁着年轻,趁着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定要多努力,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有些事情,宁愿做错,也不要后悔没有做过。
走路虽易,但在路上能感悟人生的人极少。在你不停地向目标奔去时,不妨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属于自己的珍贵经历。
有时走路也是一种修行。
篇三:《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是最简单的事情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摘自原文)
60岁,87天,627英里!一个叫哈罗德?弗莱的花甲老头儿徒步穿越了整个英格兰,只为拯救一个多年未见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无关信仰,只为承诺。 哈罗德这一生仿佛都在等待做这件事。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其中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灵和回忆丈量着自己的人生。小时候他被母亲抛弃,中年又遭遇失去儿子的痛苦,饱尝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时还仅仅是个酒厂的销售代表,无人送别……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败、凄凉的。这场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圣之路,哈罗德用几近'疯狂'的演绎完成了心中的救赎。
当他在路上时,他与他的妻子疏离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复苏,>故事背后的真相也被一点点揭开。也许只有让身体放归大自然时,心灵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记忆,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寻回隐匿的自我。那些甜蜜还带着青涩的怀念,那些沾着悔恨和遗憾的羁绊,还有那些快乐而又唯美的曾经……那些一点一滴存在,在黑夜与孤独中无处躲避。
在哈罗德蹒跚前行的背影中,那普通人身上的渺小和伟大,在蕾秋安静又细腻的文字里慢慢舒展开来,一点一点地撞击着灵魂深处的东西,那些蛰伏已久的思绪渐渐奔涌,那颗日渐麻木的心也开始悸动。以为是最简单的事情,开始之后原来是困难重重。以为是困难重重,到最后是轻而易举;以为可以在时间的冲刷下忘却,却发现无法逃避。以为痛苦再也不能够解脱,坚冰却已在不经意间慢慢融化……,
在故事的结尾,当奎妮那张畸形得只剩下半边的眼睛流下眼泪的那一刻,当哈罗德和莫琳两只手再次牵起时的那一刻,我仿佛察觉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绝症,至死方休。仿佛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时光的尽头,才能看清先前所发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谓的命运捕获之前,我们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与其一直纠结着,不如趁着现在,跟随着哈罗德的脚步,在笑泪交织之中,回过头面对自己的生命和挚爱的人,像这样走下去!{一个人的朝圣深度感悟}.
文/总经理办公室刘艺惠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二)
灵魂孤旅
龙应台曾说过一段话:'人生,其实是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档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时光,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牵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读完这本书,会感慨很多。信念、勇气、友情、爱情……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种无比浓厚又无比亲近的孤独感。哈德罗,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夫妻疏离,日复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道别。震惊、{一个人的朝圣深度感悟}.
悲痛之下,哈德罗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那么长那么艰难的旅程,他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他或许真的觉得自己过去欠奎妮太多,希望奎妮因为自己的坚持而多活几日,但那绝不是爱情,也不是单纯的友谊。其实,奎妮给他留下的记忆点并不多,甚至早已淡忘了她,在收到她的来信时甚至觉得是邮局弄错了。提起笔,也只能写下几句苍白无力的祝愿。终于走到了目的地,他甚至不知道怎样面对她,不知道找到她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一个人的朝圣深度感悟}.
行走,本是件单调的事,不过是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走再长的距离,也不过是那些单调景物的组合与变换。但因为他和奎妮之间隔了二十年,所以这627英里不再只是一个物理量度,而成了一个时空隧道,从过去到未来,从麻木颓靡到生机焕发,从目之所及到灵魂深处。他不再需要英里来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的是回忆,是重生了的丰富的灵魂。他在跋涉,更在寻找,寻找那属于自身的丢失了的意义。因此,他坚持了下来,不仅因为信念,更因为每一步都是目的。
每一个向着精神殿堂跋涉的朝圣者都注定是孤独的,哈德罗也是如此。一开始是,最后也是。中途虽然有很多跟随者,有像自己儿子一样的维尔夫,有追求虚荣的里奇,有善解人意的凯特,有一条可爱的小狗……一开始他是感动的,觉得自己的信念终被理解,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我发现自己离起点越来越远,也离终点越来越远',旅程的速度由于成员的冗杂庞大而不得不延缓,一路上不断有矛盾与纠纷,作为朝圣者们的关键,他不再能安静地回忆与思考,而要顾及到更多的人。每个人加入的初衷都是不同的。既然是灵魂之旅,每个人的阅历无法统一,这份深刻的孤独就该自己消化。
最后,他选择了自己离开。最后的最后,连一直跟随着的小狗也离开了。这些跟随者们,其实都是生活中亲朋好友甚至路人甲的抽象化。我们或许曾经形影不离甚至生死相依,但终要挥手告别,或许是各人的发展道路不通,或许是时空终将让我们把彼此淡忘,或许是被疾病衰老拉进坟墓从此永别……缘分终究让我们只能一起走到这一程。 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结局。奎妮最后还是去世了,这是情理之中,生活的真实。哈德罗和妻子的隔阂不再那么深,他们在这个年纪又重新认识了彼此。一切都淡淡的,没有呐喊,没有顿悟,没有极不平凡轰轰烈烈的那一刻。只要灵魂苏醒,哈德罗还会走下去。{一个人的朝圣深度感悟}.
'她去世之前还带着笑容,好像找到了什么东西。'
'她又想到那些海浪,想到生命没有结束就不会完整。'
'她触碰过生命的真实,也曾经游戏人生,终有一天,我们都将关上门,把一切都放下。'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程孤独的朝圣之旅,我们会在其中看到很多风景,领悟悲欢离合,待阅历渐丰,自己的人生不再能用几个标签或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因为我们的人生,即使渺小、孤独,也是深刻的,唯一的。
文/蒋问寒
篇四:《一个人的朝圣》
我拿出日记本,在上面习惯性的写下今天的日期和天气,天气后面是一个晴字,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今天的天气会是怎样,也许是一个心情舒朗的晴天,也许会潜伏着一场久违的暴风雨,此时是凌晨2点31分。决定不再躺在床上浪费时间之后,我来客厅写日记。喝完一杯白水,蹑手蹑脚的回到卧室拿电脑,听着室友浅浅的有节律的呼吸,一时间为我这样不经意的叨扰而感到惭愧。
在半睡半醒之间,我一直能看到那个走在路上的自己,看不清方向,只是在行走,静默的如同一株绿色植物,淡淡的充斥着坚定的走着。沿途有各种喜欢的美景,蔚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幽深的山谷,深邃的远方,夹杂着如指尖轻抚脸庞般的微风,这是怎样重叠的景象,我竟不知。原来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意识已经深入梦境,在我被生活圈在一个地方,无法随思想即刻行动的时候,大脑竟自动塑造了一个绝佳的场景,让我在里面去寻找那种身心愉悦,静谧安然的体验。我感谢身体里面的另一个我对自己的慷慨馈赠,只是,有些路,可以在心里独自走完,有些路,怎么可能容得下折扣和虚幻。
两小时四十分钟后,也许我又要开始新一天的晨练了,今天是坚持晨练的第七天,短期习惯养成的最后一天,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周的时间里,计划表终于被我渐渐的填满,每天看到最后一项任务完满的打上一个对勾的时候,内心是欢喜坦然的,无论如何,这一天,我终于又做到了心安。总觉得时间过的飞快,每一天都在做倒计时,一点点的将年轻清爽的个体消耗的不再阳光向上,不再体态优美,不再奋起抗争,这是一种残忍的惩罚,它让一个人亲眼目睹自己一步步的走上下坡路,由无奈恐慌变得麻木不仁,直到最后的熟视无睹。只可惜,我不想在我有限的生命内,完成这种痛苦的死循环。谈不上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只是,我要岁月在我身上刻下的痕迹,要足够艺术,足够美丽,足够值得铭记,足够心甘情愿。
在晨起的微风中,我看到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在操场上锻炼,场地中间抖动空竹的声音,可以传到塑胶跑道的每个角落,那是一种有节律的旋转,我看着它们旋转着被抛向空中,又带着满腔的期待缓慢坠落。我看到中年发福男人下坠的肥肉,堆积在腰间,随着步伐有节奏的起伏,听到如同京腔一样韵味十足的练声吊嗓,看着自己以三分钟为标准的圆圈运动周而复始,想着半小时后手机软件的达标提醒。这是一张带有希望的图画,在运动中完成一种积累,夹杂着细小的微凉和嘈杂。
在繁华散去,不用备课,不用讲解各种应试考点做题方法之后,我发现了镜子里面的那个陌生的自己。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瞬间,我嗅到了自己身体里那种裹挟着思想所散发出来的若有若无的腐朽味道,如同晨练回来步入居室所感受到的那种扑面而来的过于浓重的生活气息一般,让自己在片刻之间失去食欲。在滞留聊城赚取学费的这两个月里,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道理,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窥探到了那么一点生活的秘密和夹杂其中的些许微不足道却带有毒性的小伎俩,我在陷入沉思的片刻体会到生活对于每个人的公平,以及残忍。得知,停留下来的时候,这种消耗所带有的毒性,它剂量有限,如同恰到好处的毒素积累,逐渐的腐蚀掉一个人的坚强意志,伴随着理想,以及一些良好的品质,一并悄无声息的消化掉,让那些高傲的心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屈服和麻木。我待在这个局限的地方,只能在将要睡着的时
候,敲一下脑袋里的那枚铜钟,告诉自己要保持警惕,不要就这样轻易的被生活俘获,渐趋沉沦。不知道这种抗争里面,隐忍着怎样的坚毅和恐慌。
我在书写的时候,总是没有任何映射的看到当初的自己,那个大二时候独自背包游历京城的少年,那个在泰山之上的拥挤人群中拒绝停留缓慢前行的少年,那个在白塔下面的寺庙里虔诚跪拜祈求原谅的少年,那个在分界洲岛的沙滩上独自踩着水走了很久却静默无语的少年,那个在飞机起飞和下落的瞬间体会血液回流思考死亡的少年,那个复试过后在失眠的凌晨独自待在洗手间写上几个小时日记的少年,那个在返乡的高铁上哭到形象全无路人侧目的少年,那个一遍遍的看着面前心爱的犬种步履维艰却一次次走开的少年,那个在拥有两千人观众的舞台上手握话筒沉着应对的少年,那个在离别的车站内心波涛汹涌表面水平如镜的少年,那个不甘平庸固执的想凭一己之力积蓄资本的少年,那个带着悲情忧郁带着阳光温暖的少年。这是一种用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洗礼,一点一滴的交织起来的生命,我看着熟悉又陌生的自己走在人群中,时而迷失,时而清晰,如此认真和固执。
总觉得不应该在最美好的年纪辜负自己,在每天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做的更多更好,在每一件所发生的事情里面更加用力的吮吸营养,不想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又归于平庸。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的步入正轨,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那种奋进向上的旅程,欣喜之余,同样感到羡慕,有目标的日子才算得上是生活。每一个拥有不甘之心又肯努力改变的灵魂都值得敬佩,这样的人身上是发着光的,可以在晨起和日落的人群中轻易分辨。我每每都想写一些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文字,让看到的人有所思有所想,可到了最后又开始步入了杂乱无章的行列,这里面有无奈。我看着空间里逐渐堆积起来的日志,里面的每一篇都记录着我的成长和反思,就如同刘同所写的,也是我所认同的那句话一样,一个懂得反思和总结的男人总不会太差,我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好一点,更好一点。当初毕业聚餐返校的路上,同学的一句你其实没什么好骄傲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回响在脑袋里,直到最后,每完成一项值得纪念的工作我就会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骄傲,这样幼稚的游戏我竟然乐此不疲的做了一遍又一遍。的确,从来都是我们在和自己对比,同样也是在完成自己内心的一种成长,这种成长的过程就如同朝圣之路一样,它需要纯粹的信仰和毅力,也正是在这种孤独的心灵旅程之中,才能真正的看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以及那些潜藏在每个魂灵里面的智慧。它需要时间,需要沉静,需要一杯咖啡所带来的无眠时光。
我不忍看着生活中的自己变得心宽体胖,毫无形象可言,所以开始以最平凡的努力与之对抗,求得心安。这样的生活在我以后的日子里会不断的得到延展,也会不断的加以深化。一直觉得,只要还能热血的活着,那就以百分百的热情去拼搏,永远不要屈服于生活,它以恒久之力施加在我们身上的伎俩,我们同样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加以还击,正是这种此消彼长的抗衡让生命真正的意义得以存留。一年,一月,甚至一周的时间,都太过长久,我们需要在意的只是一朝一夕,以饱满的热情过好今天已然足够,当我们做完一天的工作,在安眠之前可以做到心安便已足够,这里面没有对自己的苛责,没有对生活的怨怼,有的只是平静如水的认真和对未来理想的诚挚向往,做到对自己坦然,谈何容易的同时又伴随着轻而易举,决定权确实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十分敬重主观力量的作用,即便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可以平静的看完一篇几千字的日志,就像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安静下来一样,所有的道理都有着雷同的共性,相信到了最后我们都能体会到这种心静的力量以及它之于人生的必不可少和举足轻重。
无论生活以怎样的方式相欺,无论命运以怎样的手段相戏,我们都应该暂时的停下脚步,
安抚好自己的灵魂,然后静默无言、内心坚定的走上一条一个人的朝圣之路。
篇五:《一个人感悟寂寞》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