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浦东新区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①修订本的出现,自然意味着原版本的先期存在。两者的关系,初始的意图是改进与进化,“彼可取而代之”。但就实现效果来说,不能一概而言,有初衷达成的,有不进反退的,亦有滋味难明的,其交织错落实可形成一个话题。文学作品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比照的丰富资料,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嬗变乃至外界予其的潜在影响,都于同一文本的异样风貌间显露无疑。而原著者为何会修订自己已然完成且出版经年的作品,显然是值得探究的。
②艺术上的求精,是作家修订作品理所当然的理由。上世纪80年代重出《围城》时,钱钟书虽不悔少作,但重读总不免看到不太中意的地方,做些修订,于是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通行定本。而不久有人未经授权,擅自将《围城》发表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初刊本、上海晨光出版社初版本与后来的修订本进行汇校,且将之印行于世,结果引来一场侵权官司,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小的修订因著作的重要引发关注,而当代作家薛忆沩对自己多部小说的重写式修订,或许未引人注目,但却值得言说。薛忆沩的修订力度之大,等于重写,范围之广,涵盖了其先前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有中短篇,还有长篇。这种修订已是对原版本之质的改变,若有研究者做文本的比较研究,想来会有不小的收获。
③若论对自己作品孜孜不倦的修订者,金庸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自70年代初完成《鹿鼎记》之后,他宣布停笔,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从此开始对以往的十五部作品进行精心修改润色,先后花去十年时间,方始完工。相关的研究者对照其初版本与修订版,发现差异比较大,初版不乏粗糙与悖谬之处,从文辞字句至段落乃至章节,金庸都动了不少“手术”,可以说是为其作品后来的经典化有意无意地做了先期的铺垫。这一修订成全了金庸的武侠江湖,亦成为无数人青春阅读的记忆。而令大家未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金庸忽然宣布要再次修改其作品,出新版。如此的“小动干戈”,实在叫人疑惑,是老人有了创作新想法,还是商业方面的考量(作品集换了新的出版方)?这次修订动作不算大,但有些改动还是让老读者感觉诧异(如黄药师对女徒弟梅超风的暗恋),成败有几何,尚待众人争议。
④上述修订,牵涉因素很多,但均为自发,是主动的修改,而还有一种情形是作家身不由己地修订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1949年之后,政治形势变化,许多作家不仅要对当下创作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多年前的作品负追溯既往的责任。郭沫若、老舍、曹禺等,纷纷修订
起自己的作品来。于是,《女神》的泛神论思想,演进为马克思主义;《骆驼祥子》少了几个章节,因为祥子不能没落,要有“光明的尾巴”;《雷雨》删去序幕和尾声,且第四幕几乎是重写,主要角色之面貌大加变化。诸如此类,现代文学的名作不得不加入新时代的审视要求,而这一系列修订版,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尽数被淘汰,徒然余下陈年的旧迹,成为研究者考察的材料。
⑤另一种修订本,执行者并非作家本人,而是由编辑着手的。花城、香港三联版《沈从文文集》多达12卷,是沈从文作品暌违大陆读者数十年后的第一次亮相,影响巨大,但不久即遭有识者曝光,这套没标明删改原著的丛书却是动了不少手脚的“修订版”。作家的作品从字句到段落,乃至整篇,“修订”处不在少数。缘由呢,自然是有碍观(zh`n),自政治到情色,不一而足。这种“修订”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其苦衷与难处,但从版本而言,却伤害太大,要不得。幸好沈先生的著作之后持续出版,终究是有好的版本供我们选择了。
⑥对著作的修订,初衷都是向前看的,期望越来越好才是。不过,人性的复杂、审美的变化、时代与历史的暧昧等因素,常常使这一寻常的“修缮活计”呈现不同的面貌,或正或反,或良(y6u)掺杂。于研究者而言,触摸这不同代的相异版本,不仅可感知切近的作家创作心理与文学生态,亦可时时关照微妙的社会生态,是一个有意味且不乏趣味的事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有碍观(zh`n) (2)良(y6u)掺杂
2.第③段画线词语“小动干戈”的表达效果是。(3分)
3.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②③两段的大意。(30字以内)(2分)
4.从全文看,第①段的“原版与修订版并存”对研究者的好处是。(2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P.F. Productions后期制作
A.薛忆沩的重写式修订具有不小的比较研究价值。
B.现代文学名作的修订版在新时期失去研究价值。
C.《沈从文文集》的被修订,对作者的伤害太大。
D.诸多因素使寻常的著述者的修订呈现不同面貌。
6.《荷塘月色》在1949年之后选入高中课文时,曾被编者删去“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描写荷花的句子,本世纪初又恢复原版,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评论这一现象。(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11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心。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
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司机是泰雅人。“拉拉是泰雅话吗?”我问,“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他怎么会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喂,我来帮你带菜!”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高兴。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一座山能涌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鸟越叫,山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天。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11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 .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忽然,我听到人声。司机来接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⑪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⑫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P.F. Productions后期制作
(有删改)
7.第③段加点词“巨帙”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8.第⑤段中,“我”所包的车总被司机“理直气壮地载人载物”,我却感到“高兴”。你怎么理解?(3分)
9.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用词文白相间,既典雅,又生动,由衷地赞美了夕阳的壮美,极具表现力。
B.第④段画线句描写群山化静为动,巧妙地抒发了作者为满眼的绿色而欣喜的情感。
C.第⑦段加点词“梳”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枝条繁茂、秋风柔和。
D.第⑪段中对山与人的关系作全景式的描绘,升华主旨,突出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
10.第⑦—⑨段,作者用大量篇幅写“神木”,用意何在?(4分)
11. 联系全文,分析第⑫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12. 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却耐人咀嚼。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鉴赏。(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世胄蹑高位, (左思《咏史》)
(2) ,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荀子《劝学》)
(4) ,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峰回路转, ,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6)夕阳下, ,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7) ,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
(8)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 (王实甫《西厢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甲]杂诗 [乙]问来使 王 维 陶渊明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14.陶渊明是朝诗人。高中课文中学过他的作品《》。(2分)
15.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跌宕有致;
B.两首诗歌分别问梅、问菊,都彰显出诗人高洁的品格;
C.两首诗歌体裁都是古体诗,语言自然、质朴而无雕饰;
D.两首诗歌主题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6.有人在比较这两首蕴含了作者深厚感情的诗时,认为“渊明之作,下文缀坠语稍多,趣意便觉不浓;右丞只为短句,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对于这样的比较分析,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6分)
①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待以宾友,武陵不答。
②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表武陵主盐北边。易直以不职,薄其遇。会表置和籴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都受钱。脱有寇薄城,不三旬.
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天下不治,病权不归有司也。盐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
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诚欲边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易直不纳。
③久之,入为太学博士。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
牧果异等。
④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每言宗元无子,说度曰:“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优游江湖。”度未及用,而宗元死。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判度支:官名,兼管财政收支事务。②和籴: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③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③②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脱有寇薄城 ( ) (2)病权不归有司也( ) ..
(3)郾谢已得其人( ) (4)坐事流永州 ( ) ..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将待以宾友 请息交以绝游
B.而无逾月积 秦师轻而无礼
C.因出袖中书搢笏 因留沛公与饮
D.乃杜牧所赋阿房宫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尔,宜以赋见还。P.F. Productions后期制作
(2)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
20.“武陵不答”和“武陵勃然”等细节分别表现出吴武陵、(2分)
21.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补充叙述对刻画吴武陵形象有何作用?(3分)
篇二:《河北省保定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剧院的钟声铃声 郭启宏
①远远望去,一座庞大的建筑,没有围墙,没有石狮子,只横陈着一方巨石,若披襟,如袒腹,在高楼林立的大都会,在繁盛的闹市区,肯定是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这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②到这里,却总如同初瞻乍见,无数次怀着赤子之心诚惶诚恐地仰望,无数次检身自省唯恐愧对。我的作品在这里上演,我在这里看到更多的演出。仔细一想,除了这里,我很少到其他场所看话剧。是习惯?是偏爱?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沉迷于艺术,我讨厌商业炒作。
③悠悠然,钟声传来。一记,沉寂了交头接耳;两记,肇始了端坐敛神;三记,进入了屏声静息,整个剧场寂寂然,听得见银针落地声。呀,这是戏剧的期待!随着戏剧的流程,便有了戏剧的发现,又有了期待与发现的更迭,更有了危机、冲突、必需场面、高潮、突转„„钟声把我们带入戏剧的世界,一个没有俗世纷扰的艺术的世界,一个彰显人性瑰丽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唤醒了我,戏剧结束了,却又让我继续着戏剧的美好,我的灵魂似乎也净化了。观众的掌声交汇着崇高心灵的混响,当此际,黄金陡然失色,权势变得卑微,能感知的是精神的大境界。
④第一场演出剧目是《知己》,作为编剧,我有幸临其境,闻其声,如故人语暖,如亲眷情长,一时间充盈着温馨的氛围,我感动得几欲落泪。我又想起正在后台候场的艺术家,想起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情怀,他们的精神。此刻,他们同样谛听着熟悉的钟声,他们一定和我一样,心中升腾起神圣的艺术感悟。 ⑤到过首都剧场的人,对钟声的体验大致与我相似。然而君知否?还有一种声音,非观众所能尽知,那就是铃声,清脆而急促,是人艺排演场的铃声。
⑥据老一辈人艺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故宫处理一批库存,人艺人挑了几样东西,有舞台的幕布,有练功房的镜子,还有一只按铃。按铃派作何用?臵诸排演场,为导演所专用,是焦菊隐等“四大导演”的手中物。遥想当年,按铃一声脆响,排演场肃穆起来,没有窃窃私语声,没有嘎嘎皮鞋响,当然也没有手机、iPad游戏声!“戏比天大”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演职人员心里。戏剧走出作家平面的文本,渐渐演绎成演员立体的形象,直至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何等奇妙而美好!
⑦为了若斯奇妙,我喜欢坐在导演身旁,默默注视着,思考着。我对导演说,我愿做个哑兵,不插一句话。我无意“偷艺”,只是希望在从平面到立体的演绎中获取舞台感,这将有益于编剧的感悟。于是,在导演的铃声里,我得到了艺术的“特权”,我与导演、演员共呼吸、同梦想,极尽悲与欢的洗礼、形与神的张扬。这只按铃已经脱俗,而成为神圣的具象,使我们面对艺术,有如剑悬头上,教我们兢兢业业,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松弛、懈怠和亵渎;也可以比作西西弗斯之石,是命运施加的惩罚,也是对命运的反抗,无法登顶的艺术如同推石上山败绩的叠加,而戏剧人荒谬的幸福感恰恰产生于负重推举之际虚
幻的雄豪,所谓“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
⑧事实上,当年的按铃早已消失在“文革”的烟尘里,现在的按铃是件“复制品”。无妨,月之恒兮日之升,忽忽过了三十多年,复制品也成了文物!世上多少物事,大凡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便腐朽也能化为神奇。我曾经好奇地审视着这只按铃,虽曰替代,却无刻舟寻剑的憨傻,倒有薪尽火传的真诚。铃声一响、再响、三响,排演、休歇、排演,大大方方,从从容容。戏剧从排演厅转入大剧场,铃声让位给钟声,否,铃声升华为钟声。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6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