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写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3:01:18 精神鲁迅

篇一:《《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被公认为鲁迅最优秀的作品,甚至有人用“只要是在中国有些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阿Q正传》的”来形容《阿Q正传》的影响力的。而我本人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在我上高三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一年一共讲了一篇文章,其他时间都用在总复习上了,而他所讲的那篇课文,就是《阿Q正传》,《阿Q正传》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 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 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 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 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阿Q,其实就是一个鲁迅概念中的一个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的乡村农民的典型形象,是鲁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国农民的种种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个人身上,让阿Q成为中国当时封建农民的典型代表。而鲁迅对于乡村生活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更谈不上是熟悉。而他对于阿Q这种“乡村小户人家”,所采取的“与其说是建立在详观细察基础上的具体描绘与刻画,还不如说是借助于有限的了解而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所见许的推理与想象”。总的说来,鲁迅在乡下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当然称不上是乡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实也就是个城里人眼中的农民的典型。

阿Q在现实等级制度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在强、弱两者间找寻一种平衡,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创造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凡事都讲究个度,精神胜利法也不例外。运用地得当,就叫“满足”,而一旦滥用成性,则变成了劣根。

“精神胜利法”所带给阿Q的,在阿Q自身看来,是值得炫耀的资本,是别人都没有而惟独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来学习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国人看来,则是一种巨大的耻辱,而鲁迅想要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国民性的弱点,

中国人之所以会成为东亚病夫,就是由于这个软肋在作怪。中国人向来以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国,其他国家都是自己的附属国,并且当英国大炮已经炸开中国的大门上,中国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面积有多少,与中国是否接壤。当一次英国军官邀请清朝大将福康安去参观英国大炮,福大将军却抛出这样一句话:“这玩意儿,想来没什么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当时中国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对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顾一屑,照样我行我素,自以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错了地方,在我看来,煞是好笑。

精神胜利法无疑有它积极的一面,几乎所有人都会通过遗忘或自我膨胀来减少焦躁感与自卑感,正如卡耐基所说 “快乐的诀窍就是:如果你不快乐,那么就微笑,假装自己很快乐。”然而,当这种精神胜利法被滥用且不被转化成物质胜利时,这无疑是消极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自己的奴性,受到的压迫必然以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加以排解,长期依赖这种方式达到心理满足则会引发物质追求上的惰性,这是阿Q最大的悲哀,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悲哀。

篇二:《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

苦难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一片深渊,这是我读《阿q正传》所领悟出来的。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般便撑船”,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的。更另人痛心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恶习,甚至靠凌弱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平衡。人们习惯地称这种性格表现为“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形成于他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遭遇,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

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使读者把阿q等人的形象清晰地印在脑海中,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叹、令人同情。我希望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勤勤恳恳,把

自己的每一天都过的充实、快乐,做一个求上进的青少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

篇三:《《阿Q正传》读后感》

我眼中的阿Q

自从鲁迅的杰出小说《阿Q正传》问世以来,对阿Q典型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十年代时,周作人说:“阿Q中国民族的典型”,钱杏邨说:“阿Q是个病态幼稚的农民典型,周立波说:“阿Q是雇农出身的浮浪者”,还有冯雪峰认为阿Q是“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阿Q的讨论仍没有过时,我重读《阿Q正传》,感触颇深。

大凡看过《阿Q正传》的,没有一个不被阿Q那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留下深刻印象的,但阿Q是个什么人呢,向来众说不一,有人说阿Q是破落人家的子弟,是富家大族的后裔,也有人说阿Q是无业游民。更多的人认为他是农民,因为书中说:“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我们判定阿Q是什么典型,不能仅凭这么几句交待,而是应根据作品中具体描写的大量情节,那么作品是不是把阿Q当作一个富家大族后裔或者说一个农民呢?作品明明白白写着: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没有土地,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只给人家做短工,他不但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籍贯和姓名,他原来家住何处?姓甚名谁?人们都很茫然。所以说他是富家大族的后裔是立不住脚的。还有人根据鲁迅的《寄<戏>周刊编者的信》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 、但他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

来”。他们只抓住“有农民式的质朴”这一句,来为自己的“农民说”服务。其实,鲁迅先生说的只是“农民式的质朴 ”并没有说阿Q就是农民 。而且后来的“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话,更没法证明阿Q是农民。阿Q他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劳动是他取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他又显然不同于一般的雇农、佃农或自耕农。他没有固定的职业,生活极不安定,因此,他不象一般农民那样有土地要求,为生计问题离开未庄时,也不象一般农民那样对故土有眷恋之情。他不是流氓,但沾染了流氓无产者的习气,有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看不起未庄的下层农民,做过小偷。还对尼姑动手动脚,这些绝非一般农民所具有的。那么他究竟是什么人。我认为他是一个流浪的雇农他还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之所以还能活下来,是因为他还有劳动力可供别人榨取而已。

阿Q的最主要性格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文章的第一章,主要介绍阿Q的姓氏,在介绍中引出这么一段:“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是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地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阿Q觉得光彩,比秀才还长三辈,这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心理上的安慰。

第二章作者先用前阔、真能做、见识高一个细节描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三个特点:白吹自夸、喜欢奉承、自尊自负。别人欺负他有癞疮疤时他以“你还不配”的话作精神上自我优胜。接着又写了阿Q三次心理“得胜”第一次,“阿Q形式上打败了”,心理想:“我{写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总算是被儿子打了, 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第二次,“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便逼他说“人打畜生”,并再碰五六个响头,阿Q告饶后不到十分钟,又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并且“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第三次是赢的钱被抢,自己打自己来解脱烦恼后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第三章,阿Q接连被王胡和假洋鬼所打感到“晦气”,对小尼姑的一战,仿佛对这“晦气”报了仇,于是“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第四章,阿Q由恋爱带来了悲剧。但他觉得在“打骂之后,似乎一件事已经结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这又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和胜利。第六章,阿Q随着从城里回来后的“中兴”又“中兴”了起来,什么城里“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什么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朝着王胡“嚓”!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阿Q的见识高,自我炫耀,自我优胜的精神风貌。第七章中的阿Q在土谷祠中的狂想交响曲也是精神胜利法的高扬。唯独第八章中,阿Q在精神上一直是失败的,但到了这一章的末尾,也就是革命没有自己的份,于是,他想道:“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呵。”“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这不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第九章的“大团圆”中,阿Q精神法的神态心理更是表现得惟妙惟肖,他对“抓进抓出”,对杀头的看法,对画不圆圈的惭愧,以及他那“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呼喊,可以说阿Q至死也没觉悟,至死也是精神胜利者。{写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从以上逐段的分析中,我们很容易地看出阿Q的性格特征。首先,他自尊自负。不是吗?他认为比秀才“长三辈”认为自己先前阔,见识高,其次,他自轻自贱。别人欺负他有癞疮疤,他说别人“不配”别人揍他,又逼他说人打畜生,他说“我是虫豸还不行吗?”甚至他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戝的人”,这种自我安慰,其实就是精神胜利法。第三,他健忘自我欺骗。阿Q被打骂之后,倒是了结一件事而轻松了,他为了自我解除苦恼,竟自己打自己,并以被 打的是另一个自己来自我欺骗,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导性格,但并不是阿Q精神的全部内容。阿Q精神应包括不可救药的愚昧麻木和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有些人认为,精神胜利法和愚昧麻木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承认了精神胜利法也就承认了愚昧麻木,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在没落的统治阶级那里,精神胜利法主要与奸滑狡诈联系在一起,他们并不多与封建迷信紧密相连,而并不自轻自贱,而在阿Q身上,这两种精神状态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地统一着。一方面,阿Q是落后无知麻木,还有“游手之徒”的习气,另一方面是质朴不安分。要求反抗,但又找不到反抗的道路,在阿Q的主要行状中,这两个方面不仅往往向时展现着,而且有时难分彼此。如他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人,回未庄炫耀自己的“见多识广”,“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一副得意的神情。这固然表现了他那不可救药的愚昧麻木的可悲,不也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可笑吗?至于他画供时已死到临头,还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当未能如愿时,便又想:“孙

子才画的圆圈呢。”最后被绑赴刑场,起初“他一急,两眼发黑”,然而立刻就又泰然,因为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这种心理状态,究竟是愚昧麻木,还是自欺自慰,自我麻醉,几乎很难分辨清。可见,愚昧麻木和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结合得多么紧密。它们共同构成了被称为阿Q精神或阿Q主义的那种精神特质。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带有愚昧麻木特点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愚昧麻木是以精神胜利法为表现形式的愚昧麻木。

阿Q是不幸的,天下虽大,属于他的竟无一寸,像猪狗一样栖身于土谷祠,还时不时地被榨取点“孝敬钱”物质生活已苦不堪言,还受精神上的凌辱和欺侮,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和唯一供它使用的武器——精神胜利法来这样的防卫,而这种自欺欺人的防卫,除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外,于他人丝毫无损。因此,他越是进行这样的防卫,就越是防卫不了,最终成了一个任人戏弄,任人宰割的“活物”, 这是十分可悲的。

从鲁迅创作阿Q的主观意图来看,他写阿Q的目的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鲁迅对阿Q身上的弱点并不是欣赏而是非常痛心的。阿Q是个糟糕的可笑的人物,也是值得同情的。在被押到法场的路上,他“无师自通”的说了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博得了人们的喝采。(从别人的无辜里得到了喜欢)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人们打他不逼他说是“是人打畜牲”。{写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阿Q不是没有自尊,只是病态的社会使他的这种强烈的自尊处处受到践踏。阿Q是一个弱者,弱者毕竟有弱者的存在方式。由于

篇四:《阿Q正传读后感》

从精神胜利法说开去

——读《阿Q正传》有感

他是个籍贯、姓名均不可考的的人,他活得平庸,但这却不妨碍他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葛朗台一样成为永垂不朽的人物。

他叫阿Q,过去、现在——或许还有将来,阿Q都会活在我们周围——也许还会活在我们心里。

他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卑微到不能再卑微的小角色,然而他的精神胜利法却变成你、我、他,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因子。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阿Q对于真正的强者口头上认输但却在心里用这样的方法维护自己可怜的面子。另一方面,阿Q欺凌弱小来显示自己强大,他把从强者那里受来的气全部撒在弱者身上。

阿Q在现实等级制度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在强、弱两者间找寻一种平衡,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创造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凡事都讲究个度,精神胜利法也不例外。运用地得当,就叫“满足”,而一旦滥用成性,则变成了劣根。

精神胜利法无疑有它积极的一面,几乎所有人都会通过遗忘或自我膨胀来减少焦躁感与自卑感,正如卡耐基所说 “快乐的诀窍就是:如果你不快乐,那么就微笑,假装自己很快乐。”

然而,当这种精神胜利法被滥用且不被转化成物质胜利时,这无疑是消极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自己的奴性,受到的压迫必然以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加以排解,长期依赖这种方式达到心理满足则会引发物质追求上的惰性,这是阿Q最大的悲哀,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悲哀。

其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里包含了一种反抗的萌芽,他的恼恨,他的愤愤不平就是这种反抗萌芽,但是由于这种恼恨却转化成了自我欺骗与选择性遗忘,而不是进一步的报复与反叛心理,难怪鲁迅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有人说,精神胜利法起于捧腹而终结于扼腕,其实不仅仅是精神胜利法,鲁迅所有的小说,都在向我们讲述这样一种“起于捧腹而终结于扼腕”的悲喜剧。

读鲁迅的小说,我无法想象一个真实的阿Q如果存在我身边会是什么样子,他的小说往往看得人撕心裂肺。

很多人诟病鲁迅的文学水准,因为一部文学小说通常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来纵深作品,而鲁迅则是通过写作技巧以外的东西来纵深小说。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不仅仅是鲁迅的时代需要一个敢说真话的人,歌功颂德本就是官员的事,有人诅咒鲁迅,有人诅咒李敖,但我们不能否认,文学给我们的力量,起于文学而非止于文学,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因其在读者中的共鸣与其深刻的社会影响而取得成功,这才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没有了鲁迅的文学,还能走多远呢?鲁迅已不单单是一个文学符号,它更多地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阿Q正传》的最后一章叫“大团圆” ,鲁迅再一次讽刺了那些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结尾应该是大团圆,因为他们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大团圆”三个字,道出了多少无奈辛酸。阿Q这一人物今后只存于文学作品中,也许才是鲁迅的夙愿,才算得上真正的“大团圆”。

篇五:《《阿Q正传》读后感》

读《阿Q正传》有感

读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脑海里浮现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场景。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中,一个闭塞落后的未庄,一群愚昧的农民,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革命,引发了我对那个时候关于中国的思考。{写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阿Q正传》刻画出一个独特的阿Q形象,再通过主人公阿Q的个人活动贯穿全文,描绘了旧中国的农村生活,以及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贫苦落后的生活。{写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阿Q正传》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人对待革命的态度的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原因。刚开始,白举人在面对自己的亲人参加革命时,不惜大义灭亲;赵太爷、钱太爷由害怕革命,到投机革命,充当未庄革命的急先锋„„这些本应是革命的对象,却投机革命,顺利将自己的封建腐朽的一面隐藏起来,成为伪革命者,成为屠杀先进平民的刽子手。反观最低层人民,由于受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根本无法了解革命的真谛;同时,也没有人发动他们革命,打破封建压迫。他们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指向封建压迫的枪已经打响。即使有少数农民,像阿Q,迫于阶级压迫的现实参加革命,也是处于革命了自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目的。农民作为封建压迫的受害者,本应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者,反而进一步沦为被屠杀的对象,这更是辛亥革命的可悲之处。所以,辛亥革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阶层忽视了广大农民,没有将革命思想传入广大农民中间,没有激起农民的革命热情造成的。

读完本文,除了此间深刻的意义,阿Q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阿Q作为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民的一员,有着旧时农民的愚昧,封建,穷困,自私自利,懦弱等特点。阿Q上无片瓦,下午寸土,只能靠给别人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跑到尼姑庵偷萝卜,和闲人争着给赵太爷家干活,并且为之大打出手,显示出阿Q的自私自利;阿Q在在封建势力面前显得十分懦弱,对土保的敲诈勒索忍气吞声„„阿Q体现出的旧中国农民的共性进一步注定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还不够强大,要想单独消灭封建压迫十分困难。资产阶级只有发动广大农民,才有可能彻底消灭封建压迫。但旧中国的广大农民由于受上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控制,对封建压迫已经麻木,再加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利于发动农民革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正好深刻揭露了这一点: 要想赢得辛亥革命的成功,只发动农民群众远远不够,给广大农民进行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势在必行。

阿Q最显著的特点当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别人打他,他会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安慰自己;别人笑他穷,他大声夸耀自己“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在面对自己老婆也没有的无奈境况时,他还能说出“我儿子会阔多了”的狂言„„总之,阿Q总能通过自己的思想的作用,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个胜利者,即使自己是一败涂地。

在我看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象征着当时的清王朝的精神胜{写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6250.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