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我们要一颗诗意的心栖息在这个大地上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2:57:18 诗意栖居

篇一:《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 重读《庄子》有感 关键词:庄子 诗意 自省 勇气 达生

摘要:庄子告诉我们要静心自省,发现本真,顺应自然规律的去生活。只有不为名利所累,平凡的生活才能获得诗意的美好。

正文:

最初开始主动的去读《庄子》是在高三的时候,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一直成绩优异的我在高三时却陷入了低谷,于是我开始感到迷茫,开始思考所有的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金榜题名时的荣耀,为了将来“钱”程似锦,为了实现父母望女成凤的愿望?而那之后我又将去向何方?残酷的竞争和所有的迷惑使我陷入了深深地焦虑和抑郁,于是我开始阅读《庄子》,希望以此来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似乎有些幼稚,所有自以为是的思考其实只是在逃避,逃避自己的无能。而庄子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许只是一个避难所,一个失意之时聊以自慰的地方。如今,岁月的齿轮仅仅转过了三个春秋,重读庄子,带来的确是不一样的感受。突然明白不该在失意之时才想到庄子,“逍遥游”应是一种始终伴随左右的生活态度。

庄子说:“有大物者,不可以物”,也就是说,真正拥有了这个天地世界,就不要被外物所役使、所左右。不要拘泥,顺乎自然。然而,我的心还太狭隘,无法包容整个天地,因此我也注定不能逍遥物外。虽不能及,心向往之。重读《庄子》,对于浮躁而又忙乱的我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尽管还不能遨游天外,但他告诉我——人类,可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有人会说,如今的竞争压力这么大,为了生计,我们整天都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种琐事中穿梭,哪还有心思诗情画意。其实,有如此抱怨的人往往都是把日常工作仅仅当作一个职业,而没有在工作中植入自己的愿望和梦想,没有将手中的工作变成一个载体,来实现生命与职业的沟通。而要实现这种沟通并不容易,它需要自省和勇气,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倾听自己的心声,让自己的心合乎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讲,叫做:“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淡漠,指的是恬淡地心境,清净的行为。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充满了各种诱惑。我们身处其中,往往会迷失方向。还记得那个著名的商人和渔夫的故事:商人为渔夫规划了一个美好的前程,前提是渔夫要牺牲闲暇时间去打更多的鱼。十几年之后,他就可以带着巨款退休,搬到喜欢的小渔村住下,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陪孩子玩,陪老婆睡午觉,每晚到村里和朋友喝个小酒,唱唱歌,可以有个美满又充实的生活。可渔夫却告诉他,自己可以省去那十几年的时间,因为他现在正在过着那样的生活。

生活中,为了获得幸福,我们不断地向前,越走越远,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出发点。在纷乱的世界中,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看清自己的本真。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水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照到天地万物,人心亦如此,在人生的河流汹涌向

前之时,也要常常放缓流速,照见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最真的渴望,然后将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样生活与工作就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负载着梦想的生命之旅。

静心自省可以帮我们看清前方的路,可真要走上自己所愿选择的路,又需要莫大的勇气。要走一条人烟稀少的路,既要有勇气去披荆斩棘,更要有勇气去忍受世人的冷眼。《庄子》中有一篇《马蹄》,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齿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庄子提倡天地万物都应顺应自然,各自回归各自的本性。在他看来,所有外在的雕琢治理,实际上都违反了自然本初之意。每一个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应该得到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本初是什么样的,就应该让它是什么样的。然而,我们往往为名声所累,趋同于社会价值,而如今社会的评判标准又太过单一,为了达到那一个标准,我们不得不折断自己的羽翼,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为了别人眼中的好而努力,却忽略了自己所独有的价值。 追随本心,不为名利所累,让自己的心顺应自然地去发展,生活的诗意随之而生。但我们明白,生活中只有诗意是不够的,生活同样是现实的。曾经以为,庄子的思想是厌世的思想,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他只是在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即“达生”。他的“梓庆削木”的故事就告诉我们,生活与诗意是互相交融的,人想把工作做到最好,恰恰需要一颗诗意的心。梓庆为了自己的作品达到最好的效果,连续斋戒七天,穿越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忘记了“庆赏爵禄”,即“忘利”;第二阶段,他忘记了“非誉巧拙”,即“忘名”;第三阶段,他忘记了自己的“四肢形体”,即“忘我”。梓庆所穿越的这三个阶段也正是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所必经的三个阶段。

许多时候,我们会失败并不是因为技艺不精,只是心中牵挂太多,无法集中精力于所做之事。曾经面临高考之时,我告诉自己,努力了那么多年,这一次一定不输;我告诉自己,父母多年辛苦的付出一定要有所回报。可结果我还是输了,输给了自己。太多的顾虑让我畏手畏脚,患得患失。太想得到,最后换来的却是失去。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用豁达的心态面对得失,以清净之心去面对名利,一切顺应自然,认认真真的去生活,生命必会在诗意之中绽放光彩。

如今这个世界太多功利之心,身处其中,难免耳濡目染。庄子的存在,如一轮黑夜中守护心灵的月亮,照亮我们的心灵,告诉人们:尽管“充满劳绩”,但我们依然可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2]于丹《庄子心得》[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3]安继民,高秀昌,王守国《道家双峰——老庄思想合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二:《作文指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小引]

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一个人无家可归,那该何等痛苦!所以,被异化的人需要回家,需要寻找回家之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地陷入无家可归境地的同时,必将企求重返故里,重返童真,享受偎伴美好人性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因此,他呼吁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现在,不少中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困惑。他们说老师要求“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可学习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家门校门之间,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春游、秋游活动都被明令取消,能谈什么生活?因此陷入了无从下笔的困境。作文中经常出现“把老人写死了,把父母写散了,把自己写残了”的编造现象。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走出这种困境,进行真实的写作,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呢?能否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获得一些借鉴呢?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一]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自何处?

有人以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来的,其实,在他之前德国哲理诗人荷尔德林就已提出了,请看他在19世纪初写的诗句:

„„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欣喜地 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可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利德利希·荷尔德林1770年5月20日生于德国尼喀河畔的劳芬镇,1843年6月7日卒于杜平根。早年在杜平根学习神学,和黑格尔友善。1796年在法兰克福的银行家恭塔特家里当家庭教师,和银行家的妻子相恋,他在诗歌里称她为“狄奥蒂玛”。1798年前往法国的波尔多,1802年归国。从1806年以后发生精神错乱。荷尔德林和尼采的生活历程差不多,也有强烈的精神导师的倾向。在生活中,总是从精神上苛求自己,追求精神自由完美的巅峰状态。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二]

——人失去了故园,需要回家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技术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荷尔德林敏感地觉察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带来的却是人的灵性的丧失。荷尔德林认为,技术、功利、实用把人引离故土,上天入地,远离了大地,遗弃了冥思。人通过百般努力所创构出来的东西,却是与人自身的神性本质相异的东西——早年席勒就已经提出在今天被称为异化的现象。技术功利的扩展,将会抽掉整个人的生存的根基,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据,将使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流落异乡。

他深深感到,在德国,只看得见手艺人、思想家、教士,却看不见人。一个个体被困在一种专业范围内,而在这个范围内根本不能叫灵魂生存。“在这个民族里,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是不被亵渎的,不被贬为可怜的随随便便使用的东西的”。现代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感,就是由于把自己从大地分离开,把神性感逐出了心房,冷冰冰的金属环境取代了天地人神的四重结构的天地。荷尔德林认为,人离开了神灵,就像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有如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人、情人、恋人。那是何等的痛苦!人类应该努力解读这种无家可归的痛苦,以重返故里,重返童真。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三]

——怎样才能回家?敢问路在何方?

要回家,要重返故里,就必须有回家的路。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劳绩”到“诗意”,实际上是从物质到精神。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四]

——误入歧途的现代人,怎样寻找回家的路?

1.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说明应当是什么。”科学永远不能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也无法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这类重大问题。要想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依赖于完备的信念体系,必须不断追问人之为人的意义,不断追问人应当所处的精神家园。

2.人类对美的感受,对快乐与幸福的感受,对自由的向往及追求,对一些重大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判断,科学都是无能为力的。信念体系的内核要素是不能直接被经验和逻辑所证实的。当今人类的很多精神问题不是由于科学不发达、科学知识不充足所导致的,而是人类的信念体系出了故障。非气质性病变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精神问题是不能用科学来解决的,科学在这里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依赖于信念体系的调整和转换。 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凭借有效的审美活动与正确的信念体系,需要宇宙观、价值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确立,需要思想方法论和认识论等超科学的信念体系的建立。这就是“诗意地栖居大地上”的现代要义。

[针刺文之一]

追求诗意的人生

梅若梅

最近在读《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力量》,书中有一篇文章是《追求创造的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生》。作者把人生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俗务,就是柴米油盐,或者是各种应酬;第二个层面是事业;第三个层面是审美观,也可以说是诗意的层面。第三个层面是超越俗物和功利的。审美对于鉴别力、对人生是重要的,它超越功利但不超越人生。相反,它依赖于对人生的体验。{我们要一颗诗意的心栖息在这个大地上}.

由此想到海德格尔曾通过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做出的深刻阐释:“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是诗意的。从劳绩到诗意,实际上是从物质到精神。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更渴望精神家园中美好的情愫充满张力,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更丰盈、更饱满、更多姿多彩。

境由心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摒弃金钱、权力、地位的侵扰,摒弃盛名的劳累,摒弃人事的纷争,摒弃各种诱惑的侵袭,使心灵超越俗物、超越红尘,“保持自己灵魂深处牛奶般的纯净,阳光般的明媚,细草般的清丽”。始终保持一个愉快的心境,那么你就会发现,平凡的人生中处处充满着诗意。

(选自新华网1月27日,有改动)

[简评]

“灵魂深处牛奶般的纯净,阳光般的明媚,细草般的清丽”,多么动人的语句,多么美妙的画面。如此心境超越了俗物,超越了功利,它是人生的审美,是精神的家园。这正是作者所述的第三层面——诗意的层面。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余光中说过:“生活里面应该有美。”人应该善于审美,善于发现,静默中感受日月星云清风,凝眸中欣赏小桥流水飞红,遐思中自由舒展自己的心灵。这一切,都会使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

[针刺文之二] 怎样诗意地安居

姚振函

大约是80年代初期,第一次从某篇文章的引文中读到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当时的惊喜劲儿现在想起来还是一种享受。

这句诗是:“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这句诗如同魔力加于我身,使我的想象力腾空飞起,冥冥之中,看到了两种幻象。一种是人所赖以生存的各种居所,包括洞穴,土、木、砖、石搭建的造型各异的屋宇,简陋的窗户上闪动着的光亮。一种是劳动于大地上的人,持着笨重的农具,吆喝着牲畜,犁地,收割,建屋,汗流浃背,夯歌沉郁,民谣悠悠,身后的田野麦浪起伏。而自己恰好是那充满劳苦人群中的一员。

后来我得知,海德格尔非常推崇这句诗,并以此为材料来诠释、推演他的哲学玄想,就更对它加倍珍爱了。

但是一直萦绕我心的是:究竟怎样才算诗意地安居呢?或者说,人怎样安居才算是“诗意地”呢?

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个初春。在农村夜里浇麦田,下弦月当空照着,远处长长的渠道尽头,机井的水泵喷吐有声。渠水流进麦田缓慢而神秘,我手拿铁锹来回查看水流,发现漏水就赶紧铲土堵上,弄得满腿都是泥水。微寒的风吹着刚刚返绿的麦苗,发出一种柔软的声音。我回望月色朦胧中的村庄,知道自己的家人正在热烘烘的土炕上熟睡。天亮时,麦地浇完了,遍地闪着白亮的水光,想那麦苗正在幸福地吸吮着甘甜的水汁。这时我扛起铁锨,迈动满沾着泥水的双腿,返回炊烟升起的村庄。路上,我想起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当时,感觉自己就是那种“诗意地安居”的人。

按照荷尔德林的诗句,我认为“诗意地安居”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广义的劳动,指人为了生存所进行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切的生产、创造以及劳动的成果,还有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爱情、友谊、家庭等。二是大地。人是大地上的生物,人依附于大地并凭借大地,人在大地上的生存才是本来意义上的生存。人必须感受大地,包括对季节的感受,对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的感受。人和劳动,人和大地,应是相谐相融的关系,这才是“诗意地栖居”最基本的内涵。

(选自2001年8月31日《河北日报》,有改动)

[简评]

文章首先引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然后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形象的展示,之后通过自己的经历进行具体地诠释,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人和劳动,人和大地,应是相谐相融的关系,这才是‘诗意地栖居’最基本的内涵。”起承转合自然、顺畅、严密、

恰切,如行云流水。

[针刺文之三] 诗意地栖居 江苏一考生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生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生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这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是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友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简评]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作者用“小屋”与“渡船”譬喻,表明人生应充满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样,灵魂才能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小屋”、“渡船”、“栖息地”就是作者追求的精神家园,也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审美。

[综合针刺]

上述三篇针刺文,都是由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诗句派生出来的,都主张现代人应该追求“诗意地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生》和《怎样诗意地安居》从正面阐述人们应该学会审美,学会发现,努力与现实生活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栖居》则强调在人生遭遇挫折或苦难之时,应该选择希望、坚强与自信。

现在,可以回答“小引”中提出的问题了。中学生要解决学习节奏紧张,学习生活单调而没啥可写的困惑,应致力于追求“诗意的生活”,致力于追寻人生的精神家园。

1.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充满真情。真情所至,嬉笑怒骂皆可为诗,不是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吗?想一想古今中外,哪一位文学家,哪一位诗人不是性情中人。只要我们用感性的视觉去观察生活,用理性的头脑去思考生活,用灵性的笔触去抒写生活;做到眼到、心到、手到,那么便会把平淡生活中的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写出来。

2.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用心观察。我们曾无数次地描写春天,但在春天,你是否观察过河水的融化是先中心还是先两边?柳枝的发芽是先底部还是先顶部?如果缺少这种细致的观察,你就不可能做到真实写作。母爱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但你注意过母亲喜怒哀乐时的眼神吗?你知道母亲的习惯动作吗?你能说出母亲个性化的语言吗?若是缺少这种用心的观察,你也不可能进行细腻描写。洗衣服是家务劳动经常涉及的内容,但先洗衣服的哪

一个部位最为合理,你留意过吗?假若缺少这种有序的观察,你的文章不可能做到条理清晰。因此,细致的观察是写作的前提。

3.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体悟与感受。“生活如网,人生如戏”,五彩缤纷的生活,绚丽多姿的人生,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但写文章如果只靠眼睛去观察,那么就与摄影完全画等号了。其实写作的灵感更多的是源于心灵的感受。社会是个大舞台,家庭、校园便是个小舞台;从饭桌中、装饰上、娱乐时,便能发现生活质量的改变;从课堂上的趣事、同学间的谈资、校园里的时尚,就不难看出身边发生的事其实很多很多,只不过你没有用心灵去“透视”而已。生活的底蕴仿佛是沙里的金子,山石中的白玉,等待你的发掘。比如,网络似乎已成了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的代言人,围绕这个话题引出的故事也层出不穷:家里为买电脑而意见不一;买了电脑又因上网总是争吵不休;老师、家长去网吧获取“第一手”材料,而你们也是声东击西,把“阵地战”改为了“游击战”;没想到学校的网页设计大赛,又正让你们这些网迷大显身手„„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只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去感受,写作的素材就会滚滚而来。

4. 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不断积累。制造产品都需要原材料,写作也不例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材料,或是写日记、或是做素材卡片、或是摘抄名言警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或许这种积累有些零乱,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当你看到某一个文题,某些积累就会一触即发,像发酵一样膨胀起来,经过你的丰富、补充、深化、提高,便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佳作。若是把这些“纯粹”的生活再加上联想的翅膀,那么每一滴水便都能折射出生命的光彩。

文章是生活的加工品,作文需要我们去诗意地体味生活,用心灵触摸,用思想辨析,用情感浸泡,这样才能使作品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试着诗意地生活,你的人生和文章都会更加精彩。 (《天津日报·名师家教周刊》) [强化练习设计] 中学语文教材中70%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些课文都是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些课文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情趣,启发我们的思维;能够导引我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找到“诗意地栖居”的处所。请选读一篇课文,以“诗意地栖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的读后感。

篇三:《2016最新高考作文主题词》

2016高考作文主题词

一、家国情怀

1、 时文选粹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2、材料选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论述在《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数千年来,无数英雄志士就是在这种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怀抱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慷慨以赴,从容适变。“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的豪迈气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胸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牵挂;“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是杨涟将身许国的赤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有一个情感是共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土地。”中华民族同样属于一个伟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凝聚我们这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度的精神资源之一,同样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如此,每个中国人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便融入永恒与深沉的无限之中,汇集成永续发展永葆青春的动力。“家”在“国”中卿卿我我,吉祥如意;“国”在“家”中生生不息,兴旺发达。

二、家园意识

1、时文选粹

家园意识是人类灵魂的终极关怀

家园意识是人类灵魂的终极关怀。我们最终的家园在哪里,这是永远没法穷尽其本源的母题。西哲海德格尔的家园的诗意,究竟是个啥子情形的诗意,这诗意既是形而上的,又具有若干的意象给人以渴盼。人类理想家园的诗意,只可意会于心中而无法发表于语言文字,更无法具体描述出一丝半毫的图景。采菊东篱下,悠外见南山,看到家了吗,真没看到的,陶渊明只是在意会自我性灵的南山,而非是眼前的南山。归去来兮,归于最平凡普通的乡村的日常生活;桃花园也不是在世外仙山云雾间,只可能鲜活在我们的世俗生活中。

你现在的家真是你的家吗,你过去出生生活的家呢,是不是你真实不虚的家,你现在想像中的未来的家又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样的家究竟能够给自我带来怎样的性灵之乐呢。

因为我们心中始终有一个家园意识的存在,所以,人类的文明进程中,老是在追问着寻找着一个理想化的终极家园的所在,遥遥无期的追寻,诗意的玄想便凝结成一粒粒晶莹剔透的乡愁的月轮,高高挂在东山顶上,叫人心生无限的惆怅。{我们要一颗诗意的心栖息在这个大地上}.

乡愁的意象非常精美,也让人缠绵不已着对往昔农耕时代的追忆,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一道清清的小溪,一栋雕花窗户的木房子,一条青石砌成的狭窄街道,那些幽深的布满了青苔的湿漉漉的连通着各家各户的小巷,时间仿佛凝固在一幅幅静美的灵性饱满的水彩画上,蜻蜓、蝴蝶盯在这画幅,正用了惊讶的目光打量着啥子呢。邻家如桃花般艳丽的少女浅浅的笑容,在微雨的江南的小巷,在一朵粉红的伞花的下面,灿然盛开了盈盈的桃花一样的情意。

村头,月光如水,古树下面老人们的传奇故事给孩子的梦境,烘托了许许多多狐狸精、花妖树怪化成的美少女的氛围。文化与物质生活所需极其贫乏的这些时候,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联想是非常丰满的,至今的情景,好像就有一种家园的归宿感在里面。

物质与文化资产的呈几何级数的递增趋势,大大地冲淡了人们对性灵之美的渴望,譬如少年时候从电影上看到的美少女,晃眼之间,那些饰演者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了,有的变成了坟墓里的枯骨。饥饿中对好食物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没有品尝过男女爱情时候的渴望更是令人玄想不已的,一旦变成了生活现实,就索然无味了。家园的美好是距离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好感觉也是距离造成的,水中月,镜

中花,几分希冀,几分落寞,这才有味道。假如我们人类的科技能够满足自已一切的所需,活着就没有啥子味道了。

家园的美感是一种好味道,这种味道,是影子在前后不停地紧随着人们的脚步,仿佛是一个人水中的倒影,总是伴随左右,你却永远也没法真实地抓得住他。

喝一杯想像中的美酒,抽一支想像中的香烟,品一盏想像中的清茶,听一会儿想像中的空灵的乐曲,相思着一个想像中的清纯灵秀的女子;家园感好是落寞空虚着人的性灵,时而亲切在我们的情怀,时而又在遥远的天边冷酷着一张面孔对着我们诡秘地坏笑着呢。

家园的归宿感,其实是一种人类本来就具备的跟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不以大自然为敌,更不以人类的小聪明试图控制改造大自然。即使人类将来能够突破太阳系,去到更加遥远的地方探索高级生命的存在,也还是没法摆脱大宇宙施加给我们的宿命。当我们离地球越来越遥远地进行人类视野的开拓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孤独感及无助感,以及对家园的缺失感,也就更加的深重了。

家园的美感不在外面,人的幸福更不依靠他人的施与,这一切就在我们的心中,回归性灵的美好家园,才是我们最明智的举动。

西风凛冽,枫叶火红的时候,东篱下的菊花便开始怒放着高贵的色彩了,之后枯萎了的花瓣,也还是坚牢地与母体相濡以沫着,这样的坚心,是菊花的品性,比起那轻浮的柳絮的随风摇摆,比起那攀附墙头的牵牛花的媚俗,更多一份让人踏实的美感来。

将尘劳打理得清爽一些,静静地观照自己的灵魂镜像,悠然的南山就在我们的心中,东篱把酒黄昏后,尽管无暗香盈袖,也无歌舞美酒,以悠然的心想去追寻风的足迹,用灵魂的脚步去触摸天空的色彩,于是悠然见南山,南山婉然有一间草屋,一处庭院,一座菜园,还有一树两树火红的枫叶,他们正在静谧地对着遥远的天边微笑着

2、 材料选读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焦虑的加剧,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且涵蕴着更为深刻的、本真的人之诗意地栖居的存在。

▲德国诗人荷尔格林《人,诗意地栖居》原诗:“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记》{我们要一颗诗意的心栖息在这个大地上}.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年轻时的林语堂带着妻子廖翠凤颠沛流离于各国间,即使穷得买不起一张电影票,也还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堆书,两个人守着一盏灯夜读,乐趣自在其中。更用林语堂的话说,只要“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他们就“不亦快哉”!

▲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你就一定可以诗意栖居于这个大地上。人来自于自然,那么人心天然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那么你的情感会慢慢干涸、枯萎、直至麻木。栖居,当然也不是仅指的居住,你再迁延一下吧,其实它的内涵就是生活。欣赏大自然就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背上行囊,越数重山,趟千条河,行万里路,溪泉处自有水声,树荫里自有鸟鸣,水穷处更有几片云起……

▲也许你工作太紧张,不能徜徉于名山大川,行吟于江河湖海,但你也可以在居住的高楼上,远望群山迤逦,斜晖脉脉。或者你可以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凝视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新绿,还有那不用钱买的明月清风。你再为心情放一天假,在小区假山下,看蚂蚁搬家,在林荫道上,听鸟鸣蝉噪,你还可以将植物的种子,植于碗里,静静地等待它发芽,一片,两片,三片……这也是一种诗意,诗意是什么?即是

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此时心也空灵,梦也空灵,诗意不知不觉驻于你的心中,你诗意地栖居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水一心法,一石一禅心”

▲ “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5763.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