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浙江省嘉兴市2016届高三教学测试(二)文综地理试题》
2016年高三教学测试(二)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 2016年4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12页,选择题部分1至8页,非选择题部分8至12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共14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重庆市人口年龄结构(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和总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题。
1.表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曲线是 A.甲 A.甲
B.乙
C.丙
2010年 2000年 1990年 1980年
第1题图
B.乙
C.丙
D.丁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其重心的变化有很大影响,读图完成第2-3题。
甲 乙 丙 丁
第2、3题图 2.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1980-2010年水稻面积重心路径的是
D.丁
3.图示地区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 ①油菜 A.①②
4.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有明显结冰期 C.风蚀地貌分布广泛
②甘蔗 B.①③
③棉花 C.②③④
④甜菜 D.①②④
下图为我国某地不同年段各季节平均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完成第4-5题。
降水量(毫米)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春
夏
秋
冬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第4、5题图
B.存在大量红壤分布 D.以热带季雨林为主
5.下列为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候类型图,四地中与该地自然带相同的是
降水
气温
降水 气温
气温
降水 降水 气温
丙 丁
A.甲
B.乙
C.丙
D.丁{形容晨昏变化的美文}.
下图为我国阿尔泰山1960年和2009年不同朝向的冰川面积统计图(单位:平方千米),读图完成第6-7题。{形容晨昏变化的美文}.
6.阿尔泰山2009年相对于1960年冰川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个朝向均有减少 C.偏北向的减少最多
B.正北方向的变化最大 D.变化率东北大于东南 B.降低 东南季风影响加强 D.升高 西风影响逐渐减弱
2009年
第6、7题图
7.阿尔泰山南坡雪线自西向东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是 A.降低 纬度不断升高 C.升高 地形逐渐变陡
A.上游段水能资源较贫乏 C.下游段水位季节变化小 A.地形导致气温升高 C.西风导致气温升高
20°E
份第 8、9题图
30°S
下图为非洲奥兰治河水系图,读图完成第8-9题。
8.关于奥兰治河图示瀑布上、下游河段的比较,正确的是
B.上游段流量大 D.下游段流速快 B.植被导致气温降低 D.洋流导致气温降低
9.影响奥兰治河从上游至河口夏季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与其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叠加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等高线图,可以用来计算地面高程的空间变化。下图是某地不同时期的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完成第10题。
流水侵蚀前 流水侵蚀后
第10题图
10.下列图中能够示意该地被侵蚀部分的是
A B C D
11.晨昏线上弧度之差为90°的A、B两地一定 A.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C.地方时相差6小时 注意事项:
1.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写清楚。
36.(3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1为欧洲局部简图,图2为甲、乙两地各月降水量统计图。
材料二 今年2月共有67797人在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申请避难,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9.9%。今年1至2月德国接收的难民人数已超过10万人。
材料三 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基尔运河是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重要通道。近些年来,易北河入海口水域出现了水运拥堵严重等问题。
B.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D.离直射点距离相等
非选择题部分(共160分)
第36题图2
篇二:《27短文两篇》
27 短文两篇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yù)其奇者 ..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
②四时俱备(四季) ..
③晓雾将歇(消散) .
④夕日欲颓(坠落) .
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 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③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
自:①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
②自康乐以来( 从 )
(3)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4)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用作转折连词。) .
②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
③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
④夕阳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
4.作者链接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5.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徴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三)文本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板书设计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写景
日变景
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⑧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新课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解(jiě)衣 藻荇(xìng) 遂(suì)至 未寝(qǐn) ....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①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2)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相与步于中庭(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4.作者链接
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形容晨昏变化的美文}.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文本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三)语言赏析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四、板书设计
贬官 谪居
人生观
五、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的月亮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形容晨昏变化的美文}.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篇三:《晨昏诺日朗》
年级 课题 日期
高二 晨昏诺日朗 2008-2-22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多角度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从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文章意蕴与这里等方面赏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 课前品读文章
教师引导,课堂讨论,课堂练习仿写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通过文字来领略江山的秀丽,以优美山水景物陶冶情操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从品位文章的语言特色、修辞技巧入手赏析文章,体验作者的独特审美感受
教学难点 学习借鉴文章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法
相关链接
课件内容 教学过程 教后记
给学生展示诺日朗瀑布的一些美景。
黄昏时的诺日朗(远观、俯视)
声音气韵悠长的叹息飘
急雨打在树叶上打
狂风的呼啸卷
千军万马奔跑
从听觉方面入手,写出了声音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而这组比喻句中的动词“飘、打、卷、奔跑”形象地呼应了流水声音的细微轻柔到雄壮粗犷的变化,也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师生活动;教师语言;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对策。
一、 春日的脚步渐行渐近,又到了游山玩水的好时节。在过去的岁月里,曾有什么美景奇观给你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可以跟大家分享吗?
二、 配乐朗诵
三、 从题目切入,把握、品读文章。
1、“晨昏若日郎”,意为什么?
作者在黄昏,晨雾中两次观赏雄伟壮观的诺日朗瀑布。
2、那些段落写了黄昏时的诺日朗瀑布?细细品读文章,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观赏诺日朗瀑布的?主要抓住瀑布的什么来写?(可以从声、形、色考虑,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注意作者所选用的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件内容 教学过程 教后记
色:雪白
形:水帘单薄、柔美
心情变化:期待——遗憾
流:化静为动,写出落日余辉如水般轻柔,穿过薄云的情景
洒:紧紧抓住黄昏时的光线柔和,普照山野的特点
修辞:“雕塑,油画”的比喻,写出了夕阳辉映下绚丽的山色,表达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这正与下文观赏到诺日朗时些许的遗憾,失落相对应。
晨雾中的诺日朗近观,仰视
形:较近时——阔大,雄浑神奇
“喷涌而出”“腾空而起”的白龙
更近时——气势磅礴,雄浑壮丽
“汹涌而下,浩浩荡荡,洋洋洒洒,一落千丈” 师生活动;教师语言;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对策。
除了写诺日朗瀑布的声音,还略写什么?
既是慕名前来,在路途上看到别样的美景,听到轰鸣的水声时,作者的心情应是怎样的?但是目睹真实面目后又有什么变化?
3、第一节并非写诺日朗瀑布,而是写日落时分周围的美丽景致,虽然只是短短几句,但是语言运用很有特色。大家看看,有哪些精彩之语?
4、与黄昏时远观诺日朗时的单薄,柔美相比,这次晨雾中的诺日朗呈现什么总体印象? (仍是同桌间相互合作,抓住主要描写的对象,语言运用的特色)
声:震耳欲聋
色:金红色的光芒神奇,迷幻
将诺日朗瀑布与之相比较,突出其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特点
为了阐述这样一个道理:
平静压抑的事物孕育着激情与力量
煤,火山,海啸
重点回放
(1)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描绘了诺日朗瀑布的雄伟神奇,那奔泻喧腾的瀑流、震天撼地的声响、奇妙如梦幻的姿态„„体现了诺日朗瀑布雄浑壮阔的气势,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2)作者语言清新明丽,凝练流畅,色彩感强。描摹景物,大胆联想和想象,创造了很多的生动奇特的比喻句。
作者为什么提到大龙湫瀑布?
5、文章1至7小节已经把“晨昏诺日朗”不同角度,不同时段的美呈现出来,为什么要追溯它的源头——海子?
现实中哪些事物平静中孕育激情与力量?
6、小结: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的观察角度等方面对全文做出总结。
四、作业:从不同角度写你欣赏的一处美景(400字) 教后记:
篇四:《第15讲散文:赏析文章精彩语句》
散文阅读(三):语言的赏析
教学目标 :
1.学会品味散文语言的方法。
2.学会准确表达语言的品味。
一、考点导入
命题者的首选材料: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 题型特点:变化不大,难度较大。
解题情况:得分率普遍较低。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就要认真揣摩文章的语言,准确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 :“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 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
二、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余光中《沙田山居》(选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
——余光中《沙田山居》(选段)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选段)
三、品味散文语言的角度:
1.动人的抒情韵味 情感真挚深厚,动人心魄
2.深邃的哲理意蕴 富有哲理、引发思考
3.优美精当的词语 用词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巧妙精彩的修辞 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对偶、夸张、反复
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义。
1
四、具体分析
1.从修辞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常见的修辞有那些,并且说出它们的作用。
2.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常见答题形式:
①“_______”一词(等词), 写出了___________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②“_________”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分析】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在这特定的环境下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A.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B.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社会环境
常见答题形式:
A.运用_______描写,描绘出了人物_______的形象。
B.运用_______描写,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烘托了的心情。
例如:⑴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
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
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分析】
肖像描写,描绘出了杨二嫂老、丑、站姿不雅这样一个尖酸刻薄的妇人形象,把人物刻画得很形象,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同情、鄙视。
⑵拿着沾着污迹的卷子,我无奈地走出了校门。夕阳无力地沉了下去,黑暗在一时间漫布了天空。一阵狂风刮过,路旁的树枝“啪啪”作响,继而被暴风卷走。枯
黄的落叶,在树枝上做着最后的挣扎,尽管那样猛烈,但是被树枝无情地抛掉,
砸落在地上。月亮好不容易从阴暗的云里冲出来,但却又立刻被云缠住。
2
【分析】
环境描写,也称景物描写,渲染出萧索、晦暗的气氛,烘托出“我”因考试不理想而沮丧失落的心情。
4.从描写角度的方式
常见答题形式:从_______的角度,写出了________的特点,抒发了____________的感情。
例: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
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分析】
此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抓住了百草园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百草园充满了生机,且趣味盎然。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⑵“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
【分析】
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风描写得形象至极,写出了春风柔和、清新的特点,更具感染力,抒发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五、关于语言组织
2003年南京中考卷《丁香赋》中的题目: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对于这个题目,同学中有这样两种回答,你们认为哪种好呢?为什么?
学生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特点。(过于概括,不够具体。)
学生二: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
点。(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作用。)
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要做到:
明确品味的角度
结合具体的语境
指出特定的手法及其作用
六、本讲知识点总结
㈠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3
㈡品味散文语言的角度
1.动人的抒情韵味
2.深邃的哲理意蕴
3.优美精当的词语
4.巧妙精彩的修辞
㈢具体分析
1.从修辞角度
2.从用词的角度。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4.从描写角度的方式
七、写作之日积月累——《爱的教育》
初 雪
利华利街的散步,暂时不必再想,现在,我们美丽的朋友来了——初雪下来了!昨天傍晚已大片飞舞,今晨积得遍地皆白。雪花在学校的玻璃窗上,片片地打着,窗框周围也积了起来,看了真有趣,连先生也搓着手向外观看。一想起做雪人呀,摘檐冰呀,晚上烧红了炉子围着谈有趣的故事呀,大家都无心上课。只有斯带地热心在对付功课,毫不管下雪的事。
放了课回去的时候,大家多高兴啊!都大声狂叫,跳着走,或是用手抓雪,或是在雪中跑来跑去。来接小孩的父兄们拿着的伞上也完全白了,警察的帽上也白了,我们的书袋,一不顾着转瞬也白了。大家都喜得像发狂。水没有笑脸的铁匠店里的儿子拨来可西今天也笑了;从马车下救出了小孩的洛佩谛也拄了拐杖跳着;还未曾手触着过雪的格拉勒利亚少年把雪围拢了,像吃桃子样地吃着;卖菜人家的儿子克洛西把雪装在书袋里。最可笑的是“小石匠”,我父亲叫他明天来玩,他口里正满含着雪,欲吐不得,欲咽不能,眼看着我父亲的脸。大家见了都笑了起来。
女先生们都跑了出来,也好像很高兴。我二年级时的可怜的病弱的先生,也咳嗽着在雪中跑来了。女学生们“呀呀”地从门壁的学校涌出来,在铺着毛毡似的雪地上跳跃回旋。先生们都大了声叫着说:“快回去,快回去!”他们看了在雪中狂喜的小孩们,也是笑着。
安利柯啊!你因为冬天来了而快乐,但你不要忘记,世间有许多元衣无履,无火暖身的小孩啊!因为要想教室暖些,有的小孩用进出血长着冻疮的手,拿着许多薪炭到远远的学校里。在世界上,全被埋在雪中的学校也很多。在那种地方,小孩都牙根震抖着,看着不断下降的雪,怀着恐怖。雪积得多了,从山上崩下来,连房屋也会被压没的。你们因为冬天来了欢喜,但不要忘了冬天一到世间,就有许多要冻死的人啊!
4
篇五:《美文美读》
“美文美读,美化心灵”
齐市53中学 初二语文“五遵循”课堂教学模式学案
课题:《答谢中书书》 学生: 教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通过合作学习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明确目标,我自学,因为我能行!)
(456——536),字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 家、 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 ”。
2、《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 3分
3、划分节奏
1)高 峰 入 云,清 流 见 底。 2)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3)自 康 乐 以来,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4、注音或填字
陶弘( )景 秣( )陵 夕日欲颓( ) 与( )其奇者 四时jù( )备 沉lǐn( )jìng( )跃 5、解词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 )有能与( )其奇者 ....
6、翻译课文,重点掌握书下没有注释的词句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③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⑤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⑥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⑦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这些词我不会翻译(提问)或我认为是重点(提醒)。
1
(3)、这些句子我不会翻译(提问)或我认为是重点(提醒)。
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因为我自信!) 你觉得这些景美吗?美在哪里?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写法写出景物之美的?
请用“我喜欢 句,因为 。”
(温馨提示:写法可以从视角变换、 调动感官、表现手法、锤炼语言、 写作顺序修辞等方面着手赏析。)
对话古者,品味情怀,因为我景仰)
(温馨提示: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