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它依然还在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2:52:18 依然北平

篇一:《依然在 范文》

那间平房依然在 高三6班 张冬旭 有些东西消失了,但它的精神依然在;有些东西消失了,但它的影响依然在;有些东西消失了,但人们对于它的那份记忆依然在。

那间平房,那间包含了我所有童年记忆的平房,早已被林立的高楼取代,但我对于它的那份记忆依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那间平房的“门前”,其实那里早已成为商铺。我停住脚步,不由的进入了记忆的长河。我看到那绿色的木门呈现在我的眼前,它徐徐打开,我看到了丝瓜藤、香椿树、枣树还有只活泼的小狗……

春天时,我总是颤颤巍巍地爬到房顶上去摘香椿,用第一芽香椿摊鸡蛋,那简直就是佳肴;盛夏,邻居们架起烤炉,在小院儿里其乐融融地吃着烤串儿,几瓶冰镇啤酒下肚,立刻化解了盛夏的暑气;秋天,在大人们的陪伴下,我用竹竿打枣,树下用一块大布接着,不一会就大丰收了,我总是兴高采烈地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冬天,院里积了一层厚厚的雪,我永远是雪后在院子里第一个留下脚印的人,我永远都会堆起一个大大的雪人,向邻居家的小朋友炫耀……

突然,我被嘈杂的广告声打断了思绪,从记忆的长河回到现实,出现在我眼前的是窗明几净的商铺和形形色色进进出出的人。那间平房早已不在了,可我却固执的认为他依然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平房被拆除了,在原址上建起了商铺或是通了马路,但我相信很多人的记忆都会停留在那段住平房的日子,生活无拘无束,每天接着地气儿,吃着原生态的蔬菜,邻居就像是亲人,隔三差五的聚聚。

在我心中这平房不仅代表了一种居住形式,一种居住环境,更代表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我相信心中的那间平房依然在,并且会永远在,因为那记忆在,那惬意在,那和谐在,那快乐在!

梦想依然在

高三6班 刘景函

梦想是什么呢?小时候我的梦想简单又单纯,立志做一名服装设计师,这样就可以每天都穿美美的衣服,再大一点时,我的梦想是当建筑师,因为觉得建房子的人好伟大,当我开始接触舞蹈后,梦想就变为了做一名舞者,这一梦就梦了七年,这个梦想陪我走过了七个春夏秋冬,第八年呢?第八年我弄丢了我的梦想.

初三的繁忙学业一点点将我的舞蹈梦消耗殆尽,没有了梦想的我,开始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人,每天重复着到点起床,吃饭,上课,睡觉的日子,我以为每天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唯一改变的是每周的三,六不用再去那间舞室练舞,慢慢地,我以为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了没有梦想的自己.

谁知道,这一切只是我以为,某天,当我无意间再次听见曾经在舞室练了无数遍,早已烂熟于心的音乐时,我全身的细胞好像活了般,叫嚣着让我放它们出去,某天,当我偶然间再次看到电视上的舞者跳着我曾经熟悉无比的动作时,我的身体好像不再受我控制,在我还没有意识到时,就已跟着动了起来,那时我的身体已不再属于我,而是属于音乐.

原来,原来!我的梦想依然在!它没有消失殆尽,它只是被我不小心埋在了深处,可梦想它又岂会甘心被我遗忘在角落,它在如此顽强的告诉着我,它依然在!

是啊!舞蹈梦陪我走过了七个年头,七年,它见证了我从矮到高,从七岁到十四岁,从不懂事的黄毛丫头到高高瘦瘦的初中生,它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更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那早已深深刻入生命里的梦想又怎会不见呢?它依然在,它也将永远在.

人生有太多的分叉口,我在分叉口时不小心弄丢了梦想,可梦想却从未放弃的追随着我的脚印,它一直在我身后,从前,粗心的我并未发现,如今,我又找回了梦想,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出,我依然有梦想,我的梦想依然在!

热情依然在

高三6班 徐瀚彧

热情是一个人对于一个事物或一项事业所表达的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喜爱有时甚至能成为一个人的信仰。只要一个人的热情依然在,那么他对这个事物或事业的追求就会依然在。

看过许多音乐类的选秀节目,当一位选手被淘汰后发表感言时,他们大多会说:“我不会放弃”,这个不放弃,就是在说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依然在,也正是由于他们这份热情,使得他们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会在音乐这条道路上勇敢的走下去。只要热情依然在,那么勇敢就依然会在。

在当今世界体坛,有人为了赚钱去比赛,有人为了名誉去比赛,也有人因为钟爱某项运动而去比赛。在职业网坛,费德勒就是这样一位运动员。34岁的他,击球的动作或许已不如之前那么优雅,战绩也许不如之前那么披靡,但正是由于他对网球的热情依然在,所以依然活跃在世界网坛。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把网球当作了一项工作而不是爱好,那么我将选择退役”。或许他的成绩已不在巅峰,但正是由于他对网球的热情依然在,使他依然在享受网球,享受网球带给他的快乐。与费德勒一样,德国篮球明星德克络维金斯和中国跳水老将吴敏霞,也是因为对自己所练项目的热情,而一直坚持着,只要热情依然在,那么坚持也会依然在。

处在备考阶段的我们,最重要的便是保持对于知识的热情与渴求,或许我们在求学之路上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会遇到艰难与坎坷,但请相信,只要我们对于知识的热情依然在,追求就依然在,希望就依然在。而且只要这份对知识的热情依然在,我们也许会发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

好的音乐作品源于作者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情,一场精彩的比赛源于运动员对运动发自内心的热情,而一个好的学习成绩也源于我们对知识的热情,只要这份热情依然在,无论前途多么坎坷,我们也会依然坚定的走下去。

希望依然在

高三6班 周子晴

人生有坦途,也必有险滩;有高峰,也必有低谷。也许,你付出所有,却换来寥寥回报,也许你用十分的耕耘,却只换来一分的收获。可是我们并没有放逐人生,而是依旧朝着远方前行,不是没有怀疑,不是没有想过退缩,只是因为希望依然在!

还记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与“醉里挑灯看剑”的无奈,也记得“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与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凄凉,诗人寄情于诗歌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诗句是他们寄托希望的媒介。这一诗一咏,饱含了诗人的信仰与真情。而那份执着,正因为希望依然在。

依然保有希望的人不仅存在于诗坛,亦存在于体坛。

德国体操选手丘索维金娜是体操项目中罕见的高龄选手,她之所以还拼搏在世界体坛上,是因为要为患有白血病的儿子挣医药费。自2002年以27岁高龄复出以来,她坚持高强度的训练,至今已经年过四十的她依旧在体坛中拼搏,她顽强的毅力与对儿子强烈的爱令世界震惊!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表示,儿子是她生活的希望,失败与挫折都无法阻挡她对儿子的爱。

其实她早已过了一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面对公众的质疑,面对一批批年轻优秀的竞争对手,面对风采不再的自己,她却从未退缩,只因为希望依然在!每一次的训练,每一次运动场上的比拼都让她离希望更近一步,那种希望的支撑与引领让她引爆所有能量!她曾说“你未康复,我不敢老”,她在用行动证明只要希望依然在,就有面对一切的勇气!

是的,没有人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究竟是阴霾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只要生命没有结束,希望便依然存在。永远会有下一个明天,永远可以希望下一刻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

真正点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美好的希望。唯有希望依然在,才有机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希望,勇敢地走下去,跌倒了就再爬起,失败了就再努力,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永远相信不管自己再平凡,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灿烂的风景!请相信,希望依然在,美好能长存,幸福能永驻!

战歌依然在 高三6班 陆华宇 当岁月的巨轮碾过历史的尘埃,无数的生命随肉体的凋亡而消散,即使是走过传奇一生的斗士,最终也只能化作一个个令人敬仰的名字,或是在泛黄的史书典籍里成为某一章节的主人公。然而,仔细倾听,穿越时间和空间而传来的,是他们的战歌。

是的,战歌依然在。

战歌,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黑暗时代的勇士,对于人生的不公所发出的怒吼。屈原在面对不公的待遇时所吟咏的《国殇》,是他所发出的豪迈战歌;司马迁因正义之举而遭受奇耻大辱,而他并没有因此颓废,以毕生精力造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洋洋五十万言,字字都是他面对困境所发出的战歌。已故的文人们,用他们手中的笔书写着战歌,用他们心中的情高唱着战歌,终使他们的战歌依然在今天流传。

战歌,是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顽强的斗士,对于命运的折磨所发出的呼号。易水河畔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荆轲为饱受残害的人们所发出的战歌;岳家军旗帜招展,收复失地,精忠报国,不畏流血与牺牲,那气壮山河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他们面对国土沦陷时所发出的战歌。逝去的武士们,用他们的满腔热血和大义之举描绘着战歌,终令他们的战歌依然在当代传诵。

战歌,是不屈的英雄们对于家国的衰亡所发出的悲泣,是他们面对山河破碎时发出的呐喊。横贯历史,纵横古今,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刚硬身影,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赤子之心,都是他们的战歌。

战士已死,而战歌犹在,那一个个生命的音符敲击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上,在新时代又奏响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旋律,而今的华夏子孙,不论是面对来自自然的考验,还是面对来自异域的挑衅,依旧在用血肉之躯,筑造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万里长城,吟咏着属于我们的战歌。不论是救灾中的烈火金刚,还是驻守在边疆的忠诚卫士,他们都在用生命,为龙的灵魂书写着新时代的战歌。

生命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作烟尘,但生命所留下的战歌依然在,并将永远陪伴着我们前行。

篇二:《依然在 范文》

京华依然在

高三5班 罗宁

有些东西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影子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久久不肯离去。

2009年,祖国迎来了六十岁华诞,但在这一年拥有五十五年历史的中国客车制造业元老——北京客车总厂京华客车厂倒闭了。虽然不会再有一辆京华牌大客车驶出大兴区的北客六厂的厂房,但京华车的影子却依然在许多人的心中无法离去。

以前,每当外地公交迷问我“在北京什么牌子的公交车最多”时,我总是脱口而出“京华”二字。可能四年后,北京的马路上没有了京华车,但我依然会这样说,因为我心中的京华依然在。

我爷爷那一代人一定不会忘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京华大通道”在长安街上奔驰的情景;我的父辈们一定不会忘记那曾经载着自己上学、上班的拥挤的京华公交车;我这一代人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些为北京公共交通事业付出很多的京华车。“京华”这个品牌消失了,但它曾经行驶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日夜陪伴着我们的身影依然在,这份记忆将会永存。 最近五年,北京公交集团使用的京华车数量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空调公交车被推广后,许多老车提前报废,被新车取代。仔细观察现在的新车,虽然牌子变了,但在造型和核心技术上,依然能品到京华的味道。即使京华已经倒闭,但它在客车制造业的成就依然在。

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客车的品牌并不重要,什么牌子的公交车在路上跑也不算什么。但我还是希望每一位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可以记住,曾经有一个叫“京华”的品牌,它曾经为北京的公共交通事业付出五十五载。在我看来,即使今后北京公交千变万化,京华的影子会依然在我心中不变。

京华客车,客车精华。京华已逝,但京华依然在。

希望依然在

高三5班 刘一淼

希望是什么?我觉得,希望是心里怎么都灭不了的火,是怎么都不会暗的光。

每个人都有或有过希望,只是我们在困境中迷茫时,可能会看不到希望。然而,我们要相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希望都不会放弃我们,希望都依然在。

我希望自己上一所好的高中,接着再上一所好的大学,那时候我以为自己能做到。但是,现实无情地甩给了我一个巴掌。我没有做到自己希望的那样。接着,我给自己找了条退路,出国学习吧,换个努力的方向。然而,偶然听到父母的一段对话,又让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就是这样,现实堵住了我一条又一条的路。我迷茫了,看不见希望了。

就这样,我浑浑噩噩地走进了高中的教室,只知道,用尽自己的每一分力量去学习。只知道,一个人,如果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这个人的未来是肯定没有希望的。

我一直相信,生活中还是存在奇迹的。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出来的时候,我更加坚信,奇迹真的存在。也许是上帝无心的一点,就让奇迹放生在了我的身上。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希望依然在,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高中“混”出一片天地。

希望在我迷茫的时候,也许是躲起来了吧。你知道吗?当我发现它依然在的时候,是何等的欣喜,就像风把天上的云吹散,又看见太阳的一片灿烂一样;就像仅剩的一点火苗,又肆意的燃起来了一样。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种得到了全世界的感觉。

希望依然在,对当时的我而言,意味着我的梦想有实现的可能了;意味着,我可以在未来自食其力地活下去了;意味着,妈妈能少为我操点心,少长几根白头发了。总之,对当时的我来说,希望依然在就意味着一切。

现在,我还想对所有人说,上帝给予我们希望,就是为了让我们在现实中自如应对。不管困境在当时看来是多么让人绝望,请相信,希望都依然在;不管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是多么不可救药,请相信,希望都依然在。现实可以很冰冷,但希望可以很温暖。

请相信,希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依然在。

北平依然在

高三5班 韩悦

提到北京,我不会想到如今立交桥交错,办公楼林立的北京,我的眼前只会浮现出那黑白照片中闲适的北平。 北平虽已是北京的过去,但我认为北平并没有被如今的北京替代。它没有消失,它依然在,只是悄悄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虽然世界上已没有名为北平的城市,但在树荫下,在花鸟市场间,在揉的“咯咯”响的核桃声中,到处都留有北平的痕迹。

闲暇时,我散步在后海,湖边的大柳树下三三两两的坐着几个老人。乓乓的落子声使我不看也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一副棋子,一张棋盘,便充实了他们整个悠闲的下午。一阵微风拂过,柳条轻轻的摇晃,恍惚间我就看到了黑白照片

中的老北平。远离喧杂的鸣笛,远离催人的手机铃声,只剩一片平和与悠闲。原来,北平依然在。

北平,更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在大槐树下下棋,奶奶和其他老人一起坐在马扎上择菜闲聊,而孩子们则凑在一起在交错相同的小胡同里玩耍。热闹的嬉戏声与交谈的话语声掩不住那平和的气氛。只要那份记忆在,我的北平就依然在。

记得儿时,吃饭总是难以专心,吃着吃着便把筷子往碗里一戳,转而鼓捣手上的小玩意儿去了。每当这个时候,姥姥都会十分严厉的跟我说不许这样做,这样不合规矩。长大了,我渐渐明白那规矩不是随便定下的,那是传承了很久很久的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规矩。当我回忆那时的景象,我又感觉回到了大半个世纪前的北平。那些我们已熟记在心的规矩将我们这个时代与北平接连到了一起。使我们每每意识到早已消失的北平,其实现在依然在。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我听到蝈蝈鸣叫时会想到北平,听到落子声会想到北平,想起老规矩时会想到北平,看到四合院时还是会想起北平。我内心深处总是住着一个北平,总是怀恋着那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我相信,那黑白照片中的北平,如今依然在。

希望依然在

高三5 班 何岱茵

人生是一片海,我们每个人都驾驶着自己的船航行在这片宽广的海面上。人生这片海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它平静而温柔,海浪推动着我们向前。有时,它汹涌而险恶,潮水会冲断我们的桅杆。谁也无法确定,我们是否能够平安度过每一次风浪,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就依然在。

当我们被困难吓倒时,要相信,希望依然在。年轻的我们阅历尚浅,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困难吓倒。有时,困难还会被我们的自卑放大,并且吸取我们的不自信和恐惧一点点壮大,把我们逼到角落,用“身体”遮住希望的光。这时,我们会觉得它太强大,根本无法战胜。殊不知,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设置的假象。其实,希望依然在,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困难就会失去伪装,现出原形,你会发现困难其实如此弱小。

当我们觉得命运在捉弄我们的时候,要相信,希望依然在。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一帆风顺,或许你总是反应比别人慢一拍,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或许你总是比别人笨拙,要在其他人休息放松的时候加倍努力才能与别人相比;或许,你付出的比别人多,比别人更努力,却最终不如别人。当你遭遇了这些你所认为的不公平时,请擦干委屈的泪水,请不要放弃继续努力的信心,因为希望依然在,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必定会为你开一扇窗,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就会发现那扇窗,向外望去,就是另外一番动人的风景。

所有故事都会有一个结局,所有问题都会有一个答案,重要的是,在最终答案到来之前,你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希望,这样才能等得到转角的光明。山有顶峰,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失去了铁斧,神明会送上金斧;吃下了毒苹果,会获得最终的爱情。所有的屈膝都是高跃前的热身,所有的缺失,都是为了来之不易的圆满。当你迷失在黑暗之中,请坚信希望依然在,那星星点点的微芒终有一天会燃成照亮天地的熊熊之光。

“子曰”依然在

高三5班 姚梓琪

现如今,“孔子”似乎依然被世人所知晓,他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也似乎依然还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好像正在逐渐忘记这种传统文化,“子曰”仿佛离我们渐行渐远。

前不久我去了一次孔子的故乡,可到了之后,我心中却无比的难过。原本想要感受一下儒家经典的气息,可发现变了味道,那里早已成为了商业化景点,成为了人们赚钱的工具,就连小商小铺也都沾了孔子的“光”。而孤零零的孔子像下长着稀稀疏疏的野草,透露出了淡淡的悲哀。

我不禁发问,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子留下的谆谆教诲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其实并不是。让我们放眼于美国,在那里,媒体常常引用孔子的言论去评论国内的新闻,甚至连总统有时都要接收来自孔子的“批评”。

原来,“子曰”依然在,只是,并不在我们国人心中。我不禁疑惑: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无法从本国汲取营养,而只能看着好莱坞版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像这样的例子真是屡见不鲜。对于那些大洋彼岸的创作者而言,我们的文化反倒成为一种鲜活而有力的滋养,他们成功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场景,然后诠释着同其它美国大片中一样的英雄主义。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就这样一点点地与外来文化融合着,不禁令人感叹。

相比之下,日本对本国传统文化则格外重视,几乎每个日本学生都要练得一手好书法,读国学经典也是必修科目。虽然我们从小学便开始背诵“子曰”,可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怎能仅止于文字,却不融进国人的血液中呢?当中国积极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而且宣传的颇有成效时,又是否渐渐忘记了自己心中的“子曰”?

当我们将西餐、洋节捧在手心时,请别丢掉我们祖先的传统。希望“子曰”依然在,而且依然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篇三:《“……依然在”范文》

那些大师依然在

有人说,2009年是中国的国殇之年。

不关乎层出不穷的矿难,亦非无法控制的天灾,而是因为在这一年里,我们失去了太多的大师:季羡林,钱学森,任继愈,梁羽生,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位位中国最后的大师,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远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不,难道他们真的什么都没有留下?每当看到那典雅的《清塘荷韵》,看到中国核事业取得瞩目成就时,我就会告诉自己:不,那些大师依然在。

斯人或许已逝,但他们不朽的事迹已经被历史记下,他们鲜活的生命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钱学森已逝,但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轨迹上,永远留下了这位奠基人的名字;任继愈故去,但国家图书馆的兴衰变迁史上,一定不会缺少他那苍劲有力的题字。还有那些先前离开我们的前辈大师们,他们为国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更留下了知识分子的气节:鲁迅远去了,但他依旧在“呐喊”在“彷徨”,在讽刺哀叹着我们今日新的不幸与不争;邓稼先仙逝了,但他朴素的话语和那颗坚强的赤子之心,依旧在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他们或许无法再亲自指点江山,但他们留下的文字中的谆谆教诲,他们奋斗过的事业中从未消逝的背影,难道不是依然在鼓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给我们以精神力量吗?

斯人注定逝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从不曾消逝。季羡林季老去了,一生精研多种几近失传的东方语言,桃李满天下的他安然的去了。他走的是那么的安详,因为他知道,他已将全部的智慧和成果留给了我们。读《留德十年》,我仿佛看到那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往返于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和梵文研究所的身影;品《忆往述怀》,我似乎听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将一生的感悟娓娓讲来,给我以精神上的启迪。还有那《朗润集》的淡定平和,《牛棚杂忆》的豁达乐观,难道这些都会随着他离我们远去吗?

不,永远不会。那些大师依然在,依然在我们心中平静的诉说,依然在我们前方指引着方向。如果这些大师的逝去能唤醒些什么,那么2009年绝非国殇之年。就让我们跟随那些依然在前方的大师的脚步,勇往直前。

大师情怀依然在

二零零九年,一位位大师相继辞世,正如一颗颗巨星陨落,让人悲怆不已。但正如鲁迅所说,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大师们仙逝了,但他们的情怀却依然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消失。

燕园里季羡林老人的故居已空荡无人,窗口压着一张画,被风雨冲淡了,模糊了,逝去了,一只小猫匆匆地躲了进来,雨影横斜。这景象苍凉甚至悲壮。但不要忘记,季老虽然走了,但他三辞“国学大师”名号的谦逊在每一个敬慕者的胸中回荡;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治学态度依旧影响着无数学子;他帮助大一新生看行李直至夕阳斜照的事迹依然为中华儿女传颂。季老的淡泊和谦逊影响了一代学子,而这份情怀将会一直在世间被传承和发展,久久不散。也许季老并不曾走,他还在帮我们看着行李,只是这行李,叫做平常心。正是这平常心,让他永远不会走远,让他的情怀依然充盈在人们心中。{它依然还在}.

我们敬慕大师,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优美的文字或者高端的技术,而是因为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情怀。我们记住大师,也是被这份情怀所感染,所打动。大师走了,可他们的情怀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不必为大师的陨落太过悲伤,因为他们早为自己刻下了永生的烙印。杨宪益走了,可他那句“盛世甘为散淡人”让人们永远记得他不以外物而喜或悲的平淡笑容;钱学森走了,可他不顾危险冒死回国的坚毅让人们永远景仰他的爱国热情;启功走了,可他那“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名言永远警醒着人们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一味模仿。他们走了,可是会有更多的人在盛世甘于平淡不再争名逐利;在异国他乡不忘努力进取以报效祖国;在自己的领域勇于

创新不会一味因承前人。大师的情怀,会以这样的方式被人们记住,即使时光荏苒,依然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一杯清茗,一炷心香,向大师们诉说这我们的景仰。但不必悲伤,因为星星的陨落并不意味着它的光辉不再,大师的逝去也不意味着他们已经走远。他们会永远被人记住,任光阴如梭,岁月更迭,他们的情怀,依然在人们心间。

卢沟桥依然在

卢沟桥在今天依然存在,两侧新铺的平坦大路,桥栏上雕刻的栩栩如生的雄狮,驻足于桥首眺望永定河的游人,一片祥和。十九路军的将士们,你们可以安息了,73年前你们用生命守住的那座桥,依然存在。

在太平盛世之下,我们似乎很难想到73年前卢沟桥的景象。只有凹凸不平的老桥面上的弹眼和栏杆上风化的石像诉说着当年的屈辱与悲凉。在那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空前一致,在受尽屈辱之后,中华民族开始爆发。当一个以善良和忠厚著称的民族遭到侵略和攻击后,所爆发出的勇气与决心无可阻挡。

卢沟桥在今天依然存在,为了它的存在,有无数人献出了生命,他们守在桥头,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他们守住这座桥,守住通往北平的最后屏障,守住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在这场坚守中,佟麟阁和赵登禹将军始终在一线指挥战斗,直到炮弹飞来,直到被流弹击中。在这场坚守中,一位排长只身与日军交涉,结果未发一言,就被对方刺死。在这场坚守中,无数在南苑军训的学生兵未上战场,就被日军的炮弹轰炸。在这场坚守中,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仍抡圆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有的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卢沟桥依然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太多有名字的和没有名字的人的坚守。他们坚守着正义,他们坚守着祖国的和平和同胞的生命。他们,将以和平的名义,永生。

或许乾隆爷在题写“卢沟晓月”的那个夜晚不会料到300年后他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不会料到威武的石狮成了敌人的靶子。或许中国几千年的太平盛世比不上1937年7月7日这一晚对中华民族的血色启蒙。我们在桥的这边,侵略者在桥的那边,我们守住卢沟桥,更守住了人性与理性的桥,把战火和贪婪堵在桥头,让和平和安宁永留桥尾。卢沟桥依然存在,在这片土地上和平之花灿烂盛开,没有战火,没有侵略,这片土地的主人仍握有土地的主权,并会让这片土地更加繁荣。

卢沟桥依然存在,民族的精神依然在,和平与安宁依然在。

童真依然在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老人如是说。笔耕不辍七十余载,落笔仍是清新隽永。因为童真不曾消逝,伴着含泪微笑的她走过世纪。

和童年招招手,然后径自走上接下来的征途。多少日夜,童年的歌谣和玩伴在头脑中翻涌。望望镜中的自己再也不稚嫩,可童真依然在,在那颗会含泪微笑的心中。

童年过去,依然可以保持简单和善良。“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藏着伟大的灵魂。”因此保留住那种伟大的灵魂。许多种美好的品格早在童年拥有。不要因为增长了见识和头脑而抛弃了曾经的伟大。于是贵为影后的奥黛丽.赫本,这位被称为“母亲与孩子完美结合”的美丽女性,才毅然放弃了银幕上的风光,踏遍世界上最贫穷的山水,握住世界上最干瘦的手臂,直至皱纹满额时,她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童真。那份善良不曾泯灭,那份简单来自童年。 童年过去,依然可以为仍是儿童的人们付出力量,以许他们完整而值得珍藏的童年。多少孩子读着《海的女儿》长大,见证了海底那份无声的以生命为代价的伟大爱情,而后学会了奉献;有多少孩子日日期盼着《寄小读者》,认真聆听着他们的大朋友为他们讲述那些海外的故事,探讨简单的道理,而后学会了倾听;有多少孩子歌唱着《拯救地球》,甚至在麦克尔杰克逊的儿童乐园里玩过旋转木马,而后学会了快乐和关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天王”或是“天后”,却仍在致力于为万千儿童创造充实快乐的童年。他们或得益于童年的美好,

或因缺失美好童年而遗憾终生,但依然童真的他们用心血为他人书写着童话。

童真可以这样保持。如果有一天你想起了还没长成的时光,不要为它的失去而伤心,虽然它已经从眼前离去,但那背后的真实与美好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消失。

我听见隔壁幼儿园传来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稚嫩的童声十分悦耳。很庆幸自己仍会被它打动。或许在心中默默吟唱这支久违的歌儿。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温暖依然在

生命于每个人都像是一次旅程,越过高山,越过长河,走过喧闹的车站,路过交错的铁轨,每个人都只是别人生命的过客,装点了别人的梦,却命运各自不同。纵然曾经完美无瑕,也终有一日各自天涯。然而即使有一天那些人已不在身边,那些他们曾留下的温暖却依然在。 书架的角落,有被我隔开的一个小空间,上面整齐的排放着许多绘本,翻开每一本书的尾页,都有着满满一页工整的笔迹。十二本,十二年。出自哥哥,是每一年都会准时送到我手里的生日礼物,从来不早不晚,只是生日那天。直至今年。

6岁那年,哥的笔迹都还很幼稚,他写着“小学生总有一天也会变成大学生。”那一年我上小学。

15岁那年,哥对我说“走出新的一步,涂画新的色彩,一步之遥,世界就会因此不同”。那一年哥高考,我中考。

哥就这样,用自己最好的年华记录着他眼里我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选择,认真的注视着,感动着,用十二年的坚持,给我这世上最安宁纯净的温暖。

哥说十八岁以后,便不再会是这样的礼物。哥说成年了,要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谁会一直在另一个人的生命里。其实我都懂得的,哥,无论我走多远,从老家到上海,到北京,离开我们曾一起生活得城市,世界变得五彩斑斓而纷繁,而你离我也不再是像曾经那样“米”便可以度量的距离,但那些温暖依然在,

那些书被我一直带在身边,没有频繁的见面,甚至节日里也常常因为各自的忙碌而难以相聚,可想起你说过的那些话便觉得温暖依然在,温暖在,便觉得生命里依然有你存在的痕迹。 中考二模的那天,生物老师去世,可她离开学校前对我们说的“一切风雨后,都有另一个世界,我相信你们。”我都还一直记得。

离开老家来北京上学,班主任和同学在我们的全家福后面写着“心里的,便永不会走远。” 人来人往的生命里,总是维持着某种平衡,可就算是那些曾留下温暖的人们,如今音容笑貌都已不再鲜明,那些温暖却依然在,让我们因此勇敢而执着。

三毛和荷西,徐志摩与林徽因,不是只有在彼此的容颜里老去才是幸福,而是无论谁的眉眼已成彼岸,那些温暖都像是迎着阳光开放的明亮葵花,在记忆的每一寸土壤长开不败。 因为无论我们是否还可以相见,那些温暖都会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依然还在,一直都在。 希望依然在

飞鸟飞过,不留下翅膀的痕迹,却留下了漫游天际的梦想。

流水无痕,不留下逝去的眼泪,却留下了终汇于海的企盼。

落花不语,不留下凋零的遗憾,却留下了生如夏花的热望。

任时光飞逝,任岁月无情,任终期于尽的短暂,任天地沙鸥之渺小,却依然不灭鹰击长空之理想,只因,希望依然在。

还记得那条逆流之上的鱼吗?当人们发现时,它早已置于冰石之下,化作标本。然而那依然向前奋进的姿态,那向上飞翔的渴望,却凝为琥珀,锁住了时间,化作了永恒。是的,它忘了自己的身份,只是普通的一条平原鱼却想突破大自然的规律,而迎接它的只能是刺骨冰寒,

无力而无望。很傻很痴狂,对吧?那么,当千年过后的今天,当地理隔离已不能决定生殖隔离,当克隆技术日益成熟,当转基因治疗变为现实,有谁还会嘲讽它的无知呢?冰雪覆盖了它的躯体,却掩不住它赤热的心。一条逆流而上的鱼告诉我们,只要你想,希望依然在。 还记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吗?还记得“醉里挑灯看剑”后的无奈吗?还记得“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坚强吗?谁说书生百无一用?谁说诗人的泪水酸腐狭隘?君不见多次被贬、官场失意的苏子畅叙幽怀,君不见报国无处、白发苍颜的辛稼轩犹记烽火扬州路,君不见沈园伤绝、对情痴狂的唐婉仍为爱执着。一篇篇,一句句,一吟一觞,诗人将信仰、真情化作诗句,泪水写成了诗亦无所谓,依旧执着依旧爱,希望依然在。

荒漠静默着,冰山孤寂着,那脚下一座座无名的坟茔也在哀悼着,在中原慈母的牵挂中,在江南春闺的期盼里,在湖湘子女的夜哭中,那样的一群人,将生命献给戈壁,用坚持绚烂了冰山上的霞光。只为祖国领地的永远完整,只为子孙后代的一片净土,当新一代军人抵达边防,飞扬的五星红旗不再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而是用坚持、坚毅、坚强书写的:希望依然在。

一星陨落,却灿烂了星空;一叶飘零,却火红了秋日。那些物,那些诗句,那些人,即便错过,也并非不再,因为留下的执着便铸就了永恒。

不由想到那句诗: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其实海不远,此岸连彼岸。其实,希望依然在,因为执著,因为还想,因为还会爱!

北京依然在

北京,我想你。

当社会的各个角落逐渐被西化,当我们穿着耐克,吃着哈根达斯,开着大众奔驰宝马,我们的心中是否会不时地发出上述感慨?

正当我徒生感慨之时,报纸上登出了烟袋斜街整改完毕即将开放的消息,大喜,欣然规往。 现实与想象的差距竟如此之大。站在斜街口,向纵深望去,一面面上书“VISA”的彩旗迎风飘扬,其它国际品牌也不时地凑个热闹。茶馆被“升级”成了星巴克,“烤肉季”在酒吧和咖啡厅的围攻下蜷缩在了一角,各种服装店、藏饰店令人应接不暇。来往游人不少,都沉浸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满眼繁华?在我看来是满目疮痍。

我看见北京的布鞋变成了潮流,可却是在欧洲和美国。LV将它包装成了75美元一双的潮流单品,而在中国,耐克、阿迪达斯专卖店还是每天都在进货。

我看见,房顶上的瓦片被夕阳染成了金色,像一片片鱼鳞,没有多少缺损。保存的如此完好的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除了门边那个硕大的“拆”字。

我看见,在一张张血盆大口吞噬着一条条胡同儿的同时,政府划出了几片“文化自然保护区”。那里的居民面对络绎不绝的“访客”,脸上带着动物园中猴子被人围观时的厌恶与无奈,关上了门窗。

难道我们只能从老舍笔下或刘宝瑞的相声中才能抚摸那个我们日夜思念的北京了? 不,北京,我一定要找到你!

我看见,清晨的公园中,一个个提着鸟笼的身影。风声、鸟声、言语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还原出一幅失传许久的画面。湖边,一声西皮流水,在粼粼波光的什刹海久久荡漾。

我看见,连公共汽车都舍不得坐的人,步行到老舍茶馆,要了一壶茶——或许那是他一周的生活费,为了那里的相声戏曲专场。

我看见,小外孙过生日接收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礼物中,那外公送的空竹格外显眼。

我看见,漫步在王府井步行街上,身着唐装的老太太面对众多高档餐厅嘟囔着:“我还是想

来一份豆汁儿焦圈。”

我笑了:我就知道你不会离我们而去。

我看见,北京依然在,她向我招了招手,转头继续藏身于车水马龙之中。

庄子依然在

记忆中,一位衣着缟素的老人在宁静的濮水边垂钓,没有纷扰与喧嚣,更没有华丽与雕饰,有的只是一潭水、一根竿和一颗独自守望月亮的心。

是啊,庄子就是这样淡然地走过自己的一生。而留下的,却永久萦绕在中国人的心透,至今依然在。

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你那游鱼之乐、化蝶之喜的哲学,但我一直知道你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你懂得仕途与世俗不是生命所能承受或所应承受的,唯有寓身于万物、静观“万里长空,一朝风月”的生活才是对生命追求的真正诠释。那是一个何等向往自由与生活真趣的灵魂!

渊明读懂了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一位隐者的至高境界。虽然也曾出仕,但渊明心中的那个庄子从来未曾退去。终于,他隐于田园之间,自得饮酒、种菊之乐,以“心远地自偏”的恬然抵御世俗的侵蚀。倘若渊明也身于战国时代,我想他必会追随庄子而去,畅游于山水田园之间,唱响自由与生命的牧歌。

王维读懂了你。“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岂是一个俗者所能道哉!辋川的山水一定让这位诗人看到了庄子,心中对静与净的向往油然而生。“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生活琐事并不让你心烦,那恰恰是生命本应有的真趣啊!虽然寂寞,又何以阻挡一位热爱山水、热爱自由的灵魂?

实秋先生读懂了你。“居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道出了文人对悠游的生活情趣的追求。他知道“人生在世,以为天地万物之逆旅”,不享受生活,何以过得一番快活的人生?生命本应逍遥,如天地万物的运转迁移一样,不应为烦事所累。于是,他卜居雅舍之日,在书中的一个角落发现了庄子。

现代人又何曾不想往过一番自由逍遥的生活呢?然而太多缧绁牵绊着我们,让我们凝滞于追求功名利禄,在生命的航向上止步不前。其实,回观内心,我们会骤然发现心中有一个布满灰尘的庄子,等待着被唤醒。我们何不偶尔回归于自然之中,享受一次生命的真正体验呢? 是呀,庄子依然在,就在每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

因为生命是热爱自由的。

不屈的精神依然在

生命之路,脚踏满路荆棘却不知疼痛,有泪可流,亦不是悲哀。——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光影如长河流走恨留下涛涛。余音和不绝的未来,弹指挥间,一个个不屈的伟人只有在书页中才有他们的足迹。然而,一缕清香犹在世间飘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华夏这片沃土,掩埋了多少不屈的身影和无声的呼唤!不禁想到,伟人已逝而不屈的精神依然在!

秋风落尽沧桑,匹马西风,唯留下不屈的精神和翘首的身姿!

伟人逝去了却留下历史的教导:不屈!汨罗江见证了屈原的沧桑,乌江畔留下了项羽的顽强,异乡地记载了李煜的忧伤,历史的余音不绝身边,“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不屈的呐喊!“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搏命的选择!“流水落花春去也”是李煜心灵的归宿。不要学阿斗“乐不思蜀”前辈早已用血泪告诫我们,不屈是生命极限的奇迹!

篇四:《西城____依然在》

有人说,2009年是中国的国殇之年。

不关乎层出不穷的矿难,亦非无法控制的天灾,而是因为在这一年里,我们失去了太多的大师:季羡林,钱学森,任继愈,梁羽生,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位位中国最后的大师,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远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不,难道他们真的什么都没有留下?每当看到那典雅的《清塘荷韵》,看到中国核事业取得瞩目成就时,我就会告诉自己:不,那些大师依然在。

斯人或许已逝,但他们不朽的事迹已经被历史记下,他们鲜活的生命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钱学森已逝,但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轨迹上,永远留下了这位奠基人的名字;任继愈故去,但国家图书馆的兴衰变迁史上,一定不会缺少他那苍劲有力的题字。还有那些先前离开我们的前辈大师们,他们为国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更留下了知识分子的气节:鲁迅远去了,但他依旧在“呐喊”在“彷徨”,在讽刺哀叹着我们今日新的不幸与不争;邓稼先仙逝了,但他朴素的话语和那颗坚强的赤子之心,依旧在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他们或许无法再亲自指点江山,但他们留下的文字中的谆谆教诲,他们奋斗过的事业中从未消逝的背影,难道不是依然在鼓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给我们以精神力量吗?

斯人注定逝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从不曾消逝。季羡林季老去了,一生精研多种几近失传的东方语言,桃李满天下的他安然的去了。他走的是那么的安详,因为他知道,他已将全部的智慧和成果留给了我们。读《留德十年》,我仿佛看到那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往返于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和梵文研究所的身影;品《忆往述怀》,我似乎听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将一生的感悟娓娓讲来,给我以精神上的启迪。还有那《朗润集》的淡定平和,《牛棚杂忆》的豁达乐观,难道这些都会随着他离我们远去吗?

不,永远不会。那些大师依然在,依然在我们心中平静的诉说,依然在我们前方指引着方向。如果这些大师的逝去能唤醒些什么,那么2009年绝非国殇之年。就让我们跟随那些依然在前方的大师的脚步,勇往直前。

大师情怀依然在

二零零九年,一位位大师相继辞世,正如一颗颗巨星陨落,让人悲怆不已。但正如鲁迅所说,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大师们仙逝了,但他们的情怀却依然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消失。

燕园里季羡林老人的故居已空荡无人,窗口压着一张画,被风雨冲淡了,模糊了,逝去了,一只小猫匆匆地躲了进来,雨影横斜。这景象苍凉甚至悲壮。但不要忘记,季老虽然走了,但他三辞“国学大师”名号的谦逊在每一个敬慕者的胸中回荡;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治学态度依旧影响着无数学子;他帮助大一新生看行李直至夕阳斜照的事迹依然为中华儿女传颂。季老的淡泊和谦逊影响了一代学子,而这份情怀将会一直在世间被传承和发展,久久不散。也许季老并不曾走,他还在帮我们看着行李,只是这行李,叫做平常心。正是这平常心,让他永远不会走远,让他的情怀依然充盈在人们心中。

我们敬慕大师,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优美的文字或者高端的技术,而是因为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情怀。我们记住大师,也是被这份情怀所感染,所打动。大师走了,可他们的情怀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不必为大师的陨落太过悲伤,因为他们早为自己刻下了永生的烙印。杨宪益走了,可他那句“盛世甘为散淡人”让人们永远记得他不以外物而喜或悲的平淡笑容;钱学森走了,可他不顾危险冒死回国的坚毅让人们永远景仰他的爱国热情;启功走了,可他那“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名言永远警醒着人们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一味模仿。他们走了,可是会有更多的人在盛世甘于平淡不再争名逐利;在异国他乡不忘努力进取以报效祖国;在自己的领域勇于创新不会一味因承前人。大师的情怀,会以这样的方式被人们记住,即使时光荏苒,依然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一杯清茗,一炷心香,向大师们诉说这我们的景仰。但不必悲伤,因为星星的陨落并不意味着它的光辉不再,大师的逝去也不意味着他们已经走远。他们会永远被人记住,任光阴如梭,岁月更迭,他们的情怀,依然在人们心间。

卢沟桥在今天依然存在,两侧新铺的平坦大路,桥栏上雕刻的栩栩如生的雄狮,驻足于桥首眺望永定河的游人,一片祥和。十九路军的将士们,你们可以安息了,73年前你们用生命守住的那座桥,依然存在。

在太平盛世之下,我们似乎很难想到73年前卢沟桥的景象。只有凹凸不平的老桥面上的弹眼和栏杆上风化的石像诉说着当年的屈辱与悲凉。在那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空前一致,在受尽屈辱之后,中华民族开始爆发。当一个以善良和忠厚著称的民族遭到侵略和攻击后,所爆发出的勇气与决心无可阻挡。

卢沟桥在今天依然存在,为了它的存在,有无数人献出了生命,他们守在桥头,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他们守住这座桥,守住通往北平的最后屏障,守住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在这场坚守中,佟麟阁和赵登禹将军始终在一线指挥战斗,直到炮弹飞来,直到被流弹击中。在这场坚守中,一位排长只身与日军交涉,结果未发一言,就被对方刺死。在这场坚守中,无数在南苑军训的学生兵未上战场,就被日军的炮弹轰炸。在这场坚守中,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仍抡圆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有的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卢沟桥依然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太多有名字的和没有名字的人的坚守。他们坚守着正义,他们坚守着祖国的和平和同胞的生命。他们,将以和平的名义,永生。

或许乾隆爷在题写“卢沟晓月”的那个夜晚不会料到300年后他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不会料到威武的石狮成了敌人的靶子。或许中国几千年的太平盛世比不上1937年7月7日这一晚对中华民族的血色启蒙。我们在桥的这边,侵略者在桥的那边,我们守住卢沟桥,更守住了人性与理性的桥,把战火和贪婪堵在桥头,让和平和安宁永留桥尾。卢沟桥依然存在,在这片土地上和平之花灿烂盛开,没有战火,没有侵略,这片土地的主人仍握有土地的主权,并会让这片土地更加繁荣。

卢沟桥依然存在,民族的精神依然在,和平与安宁依然在。

童真依然在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老人如是说。笔耕不辍七十余载,落笔仍是清新隽永。因为童真不曾消逝,伴着含泪微笑的她走过世纪。

和童年招招手,然后径自走上接下来的征途。多少日夜,童年的歌谣和玩伴在头脑中翻涌。望望镜中的自己再也不稚嫩,可童真依然在,在那颗会含泪微笑的心中。

童年过去,依然可以保持简单和善良。“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藏着伟大的灵魂。”因此保留住那种伟大的灵魂。许多种美好的品格早在童年拥有。不要因为增长了见识和头脑而抛弃了曾经的伟大。于是贵为影后的奥黛丽.赫本,这位被称为“母亲与孩子完美结合”的美丽女性,才毅然放弃了银幕上的风光,踏遍世界上最贫穷的山水,握住世界上最干瘦的手臂,直至皱纹满额时,她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童真。那份善良不曾泯灭,那份简单来自童年。

童年过去,依然可以为仍是儿童的人们付出力量,以许他们完整而值得珍藏的童年。多少孩子读着《海的女儿》长大,见证了海底那份无声的以生命为代价的伟大爱情,而后学会了奉献;有多少孩子日日期盼着《寄小读者》,认真聆听着他们的大朋友为他们讲述那些海外的故事,探讨简单的道理,而后学会了倾听;有多少孩子歌唱着《拯救地球》,甚至在麦克尔杰克逊的儿童乐园里玩过旋转木马,而后学会了快乐和关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天王”或是“天后”,却仍在致力于为万千儿童创造充实快乐的童年。他们或得益于童年的美好,或因缺失美好童年而遗憾终生,但依然童真的他们用心血为他人书写着童话。

童真可以这样保持。如果有一天你想起了还没长成的时光,不要为它的失去而伤心,虽然它已经从眼前离去,但那背后的真实与美好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消失。

我听见隔壁幼儿园传来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稚嫩的童声十分悦耳。很庆幸自己仍会被它打动。或许在心中默默吟唱这支久违的歌儿。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温暖依然在

生命于每个人都像是一次旅程,越过高山,越过长河,走过喧闹的车站,路过交错的铁轨,每个人都只是别人生命的过客,装点了别人的梦,却命运各自不同。纵然曾经完美无瑕,也终有一日各自天涯。然而即使有一天那些人已不在身边,那些他们曾留下的温暖却依然在。

书架的角落,有被我隔开的一个小空间,上面整齐的排放着许多绘本,翻开每一本书的尾页,都有着

满满一页工整的笔迹。十二本,十二年。出自哥哥,是每一年都会准时送到我手里的生日礼物,从来不早不晚,只是生日那天。直至今年。

6岁那年,哥的笔迹都还很幼稚,他写着“小学生总有一天也会变成大学生。”那一年我上小学。

15岁那年,哥对我说“走出新的一步,涂画新的色彩,一步之遥,世界就会因此不同”。那一年哥高考,我中考。

哥就这样,用自己最好的年华记录着他眼里我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选择,认真的注视着,感动着,用十二年的坚持,给我这世上最安宁纯净的温暖。

哥说十八岁以后,便不再会是这样的礼物。哥说成年了,要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谁会一直在另一个人的生命里。其实我都懂得的,哥,无论我走多远,从老家到上海,到北京,离开我们曾一起生活得城市,世界变得五彩斑斓而纷繁,而你离我也不再是像曾经那样“米”便可以度量的距离,但那些温暖依然在,

那些书被我一直带在身边,没有频繁的见面,甚至节日里也常常因为各自的忙碌而难以相聚,可想起你说过的那些话便觉得温暖依然在,温暖在,便觉得生命里依然有你存在的痕迹。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5090.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