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虞美人李煜教案
《虞美人》李煜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 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 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3、 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学习难点】: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预习案】:
1.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词兴于,盛于,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字数在58字以内的是,
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词有和。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5)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
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因此羁旅愁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窥檐语清圆
2.翻译下列句子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上片的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主要意象构成了哪些画面?
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二、合作探究
“五月渔郎相忆否?”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特别之处?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类似诗句吗?
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虞美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背诵诗歌
2.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重难点 把握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设计
一、《虞美人》歌曲导入(1分钟)
二、走近作者李煜。(3分钟)
1.学生朗读写作背景(配乐)
公元974年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李煜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止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结,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2.教师简介作者生平与成就。
三、展示学习目标,播放朗诵视频(2分钟)
四、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展示朗诵成果,师生点评。(4分钟)
五、鉴赏探究(25分钟)
(一)词作整体把握
(二)分组讨论探究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屈辱生活的延续,何时是头啊?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
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只是朱颜改”,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
4.“问君能有几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10、11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比喻夸张
借代设问对比
(三)名句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例举形象表现愁的诗句。
规律总结。
(四)艺术赏析
三次发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
六、课堂检测?高考链接(4分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这两句如何表现抽象的愁?(6分)
七、课堂总结、教师寄语。(5分钟)
八、作业:扩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1分钟)
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切入点:现代歌曲引入词作
学生活动:朗读
切入点: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朗读、点评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1—1、2
2—3、4
3—5、6
4—7、8、9
5—10、11
切入点:昔日拥有什么?
引导:改变的与失去的是否相同?
切入点:与前两道题的关系。
生活动:例举诗句。
切入点:考点?答题思路。得分点。
李洪波
【篇二】虞美人李煜教案
词七首《雨霖铃》《虞美人》《鹊桥仙》《一剪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扬州慢》(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3.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4.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5.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6.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赏意境。
(二)整体感知
词是诗歌的一种。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会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由于音乐上的要求,句子的长短须依照曲调的节拍,韵脚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词的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明张挺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本课时四首词均属婉约派作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精读《雨霖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节拍,按教师范读的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
2.思考、讨论:(l)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2)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
明确:(l)上片写恋人离别,下片写别后心情。起头“寒蝉”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这三句不只是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是情景,融凄苦之情入景,暗寓离别之意。“都门”二句是清事,一边是因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将人物置于矛盾这样集中的情境之中。进出“执手”一句,语言极为通俗,感情也极真挚,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至此,写的是实景实事实情,“念去去”二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去去”三句读时要一字一顿,声断气不断,这二句是别后想象之景,茫茫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思,在半虚半实间突出了离愁的深切。下片是虚写。下片开头“多情”一句承接巧妙,是对上片的归结,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更那堪”又转入现实,“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又以景寓情,更深地开拓了诗境。“今宵”一句是名句,词人想象今宵酒醒之后的所见之景,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清的画面使离人更感孤单,言外之意无穷,以别后想象之景写离愁。“此去”四句是直接抒情,问句作结,言外之意是与离人分别以后,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兴致了。下片虚写着重描绘的是同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读罢回首上片,我们方能从景物中体验情思,从实境中探寻虚境。
3.归纳
意境由实境与虚镜组合而成,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界,虚境就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词中的事、景、态都是实境,词人的情思就是虚境。我们要透过实境看虚境。
4.朗读李煜的《虞美人》
5.自学:思考:李径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的是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合词人的身世、实境与虚境的知识,说说此句好在哪里?
明确:(l)结合身世看,李慑作为一个“好声色”的亡国之君,不足为道;可作为一代词人他的词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被宋太宗幽禁的他于生日之夜,唱此首词,惹来杀身之祸。亡国使他由一国之主跌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追思、痛苦。(2)从词句的表述看,词人诘问人生,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喻愁,化抽象为具象,愁思如春水波涛翻滚、奔流不止,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通过一江春水这一实景体悟到词人满腔的悲慨和幽债,这是虚境。(3)从句式看,“恰似”一句平仄交替,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乃声情并茂之句!
7.朗读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
8.自学:思考:秦观的这首词也是写儿女情长。他写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七夕之夜在云巧星飞、金风玉露的天界相会,二人情意绵绵,温柔的爱意与会短离长的命运令人心碎。词人在上片表示这次相逢胜过人间无数次相逢,下片表示两人情感若久长,又哪里在乎朝朝暮暮的厮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感情的?
明确:“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果,“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因。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如今两位高尚纯洁的情侣相逢,当然“胜却人间无数”!这首爱情词作在观念上超过了古代许多同类作品。
9.朗读南北宋交替之际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
10.自学:思考:这首词同样写“愁”,与李煜的《虞美人》中的“愁”在内容、表述上有什么不伺?
明确:(1)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点出夫妻分居两地,彼此思念之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写愁,表现了愁迁移之速。本来心中之愁外显眉宇,词人却道先眉后心,其实“愁”早在心头,又显于眉头,再次回到心头,一股愁绪此长彼消,永远挥之不去。李煜将愁写具体了,李清照将愁写通了,它通贯周身,无法排遣。
(四)总结、扩展
这四首词作者不同,但风格一致。作为婉约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离合悲愁,表现手法多以委婉细腻、含蓄绔丽为主。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四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自学《其他古诗词背诵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激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已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归纳
以景村人,以他人村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4.朗读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自学思考:(l)辛弃疾词好用典。词中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图各是什么?
(2)同一首词,为什么大量用典,是否有堆砌之嫌?
明确:上片两处用典:孙权曾在京口建吴都,并打败曹军;南朝宋武帝刘裕在这里起事北伐,恢复中原。词人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写的是英雄盛事。下片写的是衰败之史:词人由刘裕自然想到他的儿子来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其中又包含了霍去病大战匈奴的典故,“封狠居胥”是说有北伐必胜的信心。结果宋文帝不但没有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拨焘大举南侵,因而从此不振。当时宋孝宗派张浚北伐,符离兵败,主和派重新得势,从此南北分裂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稼轩的生平抱负也无从施展了。43年后,重新恢复中原民心士气,和四十三年前大不一样,叫人怎不生悲!“佛狸沉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拓跋焘南侵,在瓜步山建行宫,后成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如今祠下老百姓迎神祭祀,不会把一千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当今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这里如今全无战斗气氛,也使词人感慨良久。最后借廉颇老矣,不被赵王重用,抒发自己已老,也在统治集团的斗争中被一脚踢开的忧愤。
(2)词中用典虽多,但比直接叙述和描写内涵更为丰富,情感更为厚重,悲愤自先代已有,至稼轩处尤甚。这些典故用于此处,真乃天造地设,何须翻查!
5.小结、归纳
将典故中环境与现实中意境交织一处,是此诗意境构成的一大特色。
6.朗读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
7.自学思考:扬州在隋、唐、北来期间曾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金兵洗劫,变成一座空城。姜夔在此词中化用了杜牧的许多诗句,用了哪些诗句?用意是什么?
明确:(l)“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是扬州一风光优美的亭子,这是想象扬州昔日繁华。“春风十里”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虚写往日十里长街的繁荣,与下句“尽荠麦青青”的实写对比。“豆寇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三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绝,一是形容少女的美丽,一是描绘与名妓的来往,一是再现二十四位美人桥上吹箫,写尽了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
(2)把杜牧诗境融入自己词境是虚拟的手法,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突出了今日之疮疾。杜牧纵然才华出众,活到今天,目睹扬州之凄凉,也难以赋诗,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但有人认为杜牧的诗境多少削弱了作品严肃的爱国主题。
8.归纳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化前人之诗,增词中之味,是此词特色。
(四)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将因句而生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七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自学《其他古诗词背诵篇章》,重点研读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谈谈王安石在金陵的所见所思,品赏情境交融的特点,并熟读成诵。
【篇三】虞美人李煜教案
虞美人教案最终版
《虞美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 题: 《虞美人》
授课时间: 2016年 8月 30日 星期二 第 5节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 型: 公开课
授课班级: 高三1404班
授课地点: 1404班教室
授课教师: 张玉
【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李煜生及其作品。
2.感悟意象,体会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赏析重点佳句。
【教学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情境导入: 以歌曲《虞美人》导入
导语: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一首千载不衰的绝唱。同学们,在正式讲课之前,让我们先来静静聆听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是由一首词转变而来的。 师:这首词是什么?
生:《虞美人》
师: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帝王的故事。一个是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他,赞美他。这位大人物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他曾有过“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这样评价“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说到这里,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说下他是谁?李煜。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习他的绝笔佳作《虞美人》。
好的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李煜和写作背景。
二、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尤以词著名,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写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上了软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一举动被宋太宗知晓后,大怒,不
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三、 吟咏诗韵(读)
我们说诗歌是需要品读的,有感情地朗诵吟咏,可以让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在美的享受之中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当然有感情地朗诵让我们更能走进诗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情感。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全词进行初步感受,在读得过程中要注意几点:虞美人李煜教案
1. 节奏
2. 强弱
3. 缓急
好的,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至少要读两遍。之后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展示成果。(朗读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走的过程中所说
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在听的时候思考如何评析,这位同学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 生:展示。
生:点评。(安静,美丽或是帅气的同桌)
师:总评:大家都读得不错,要进行表扬。但还有不足的地方,大家要勤加练习。在朗读这一方面呢?老师想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点,大家做好笔记。
吟诵诗词应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字正腔圆;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前面几位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就算有些小瑕疵,也值得鼓励。)
第二种:读出节奏;我们都知道诗词读出节奏将给人一种美感,使人心情随之起伏。看到我们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拿笔画记好)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节奏明了,节拍适当。
第三种:读出情感。诗歌有了情感才能打动人。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大家也从这首诗词中读出了悲怆、无奈、悔恨的情感。
就整体来说: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而局部:注意(重音)何时了、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
月—明—中
向—东—流(师生一起来说)
师:好的,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朗诵的知识,那么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配背景音乐再来朗诵一次,看看有没有进步?谁愿意来尝试下?
生:展示
师:非常的不错,较之前有了大的提升,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练习。读的阶段我们就暂时上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这首词。这首词呢,言简意赅,大家都能懂得大意。我想课本上的注解也帮了大家不少的忙。看到课件上,就是这首词的译文以及重点词的解释。大家稍微的看一下。好的,同学们应该看完了。接下来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全词,走近李煜,看看这首词为何成为了他的绝命之作。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品)
探究一: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它又体现在哪里? (从意象方面入手)这些感情又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答案】:词眼:愁。意象:
明月【思家之苦】春水
【离家之痛】往事
五、精读细品、赏析佳句(赏)
师:这首词呢,有不少的佳句,我们就通过一个问题来进行层层剥茧。刚刚我们一起谈论了李煜的愁情,这层层叠叠、铺天盖地的愁应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可以验证了那句诗“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说这样的愁情应该是无限在于心中徘徊的,那么对于这种愁,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它毕竟是看不到的,而且是摸不到的,那么我们能感受得到吗?
师生:能。
师 :我们却能感受到李煜的这些愁情。那么对于李煜而言,他又是如何来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词赏析的具体方法(表现手法)再一次地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这首词怎样描写愁情的?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究并选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1、“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师: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情喻为一江春水。为什么要比喻成江水?好在哪里?江水多,无穷无尽,连绵不绝。体现了愁多,愁汹涌,愁澎湃。所以呢是不是把抽象地具体化了,是不是将愁情具体化了。在词史上将抽象化具体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刚刚《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这里将愁比喻成了什么?丝,对的,丝可以剪,乱了还可以理一理。但是李煜的愁却是剪也剪不断,理都理不清。还有吗?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这首词中呢,作者将之喻为一江春水,我们想想,这哪是一江春水,分明是一滴滴附在愁情的李煜的泪水。所以我们这样一比喻就将抽象的、无形的东西转化成了具体的、有形的了。所以这一江春水又可谓是李煜的一江愁水。
2、师:好的,请坐。那除去将抽象化为具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有吗?请同学来说一说?好的,这位同学。
生:反问.
师:对,有问,有几问?分别是?我们看到课本。
生:三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师:问什么?为什么要有这几次发问?有什么内涵?有答案吗?
生:没有。
师:是的,没有。我们看到他问“春花秋月何时了”问谁?虞美人李煜教案
生:问天。
师:对,可是问天、(天不应)并且“雕栏玉砌应犹在”问谁?
生:问人。对的,可是问人、(人不理)最后问自己却(泪流满面),所以在这样清楚的发问当中,李煜的这些愁情可谓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看到作者运用了反问的手法,那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他将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呢?看看开篇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有没有同学想到了的?起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展示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师: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在一起。我们都知道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也是作者过去快乐逍遥的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我们一起想想如今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再看到眼前春花秋月的美景,此情此景,李煜的内心应该是悲哀的,表达出的应该也是悲伤,凄苦的感情。再看到后面“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这也是以乐景写哀情。所以我们可用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境语皆情语”。
4、师:好的,我们再一次回顾全词,看看李煜这个词学大家还用了什么手法?情同学来展示下。
生:展示
师:好的,请坐。还运用了虚实相应的手法。能不能具体点?
词的上阙主要以实笔写眼前景物,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历历在目的实景,加强了词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往事、故国”乃是实笔中之虚景,以虚笔写故国之境况,然后又拉回现实到“只是朱颜改”,使全词迂回往复,耐人寻味。
师:还有吗?好,你来。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师:这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巧妙运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词中绘景、叙事、抒情善用白描手法,自然、平实,而又兼包情理。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前一句点明时光已在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与开头照应。季节的变化使他不由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的现实。“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表达思念。作者把对故乡的情思和今天的无限愁绪转化为景物,巧妙运用“月”这个意象,从相反的角度,把愁思表现得极态尽妍。词的开篇作者就流露出沉痛的哀愁,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
师:说到意象“月”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生:展示:(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
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师: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谈到:“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十分普遍,如“月是故乡明”、“我寄愁思与明月”、“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它通常表达的是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本词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情思和今天的无限愁绪转化为景物,巧妙运用“月”这个意象,从相反的角度,把愁思表现得极态尽妍。词的开篇作者就流露出沉痛的哀愁,恼人的春花秋月、愁人的小楼东风,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景物,这些景物本是令人心向往的,但由于当时的处境,作者无心赏景,反空添哀愁。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愁,使人大觉悲痛,它较之于空洞地说“悲”呀“愁”呀,其艺术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说了这么多,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李煜所运用的手法到底有哪些?
1. 将抽象具体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艺
2. 三次反问
术 3. 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
手 4. 虚实相应
5. 白描手法 法
六、小结
师:这首词是李煜后期之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她采用了唐五代此人少用的白描手法的运用,因此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接下来呢,再让我们学习李煜的另两首诗词。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2题。
相见欢
□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胭脂泪,留人醉”一句中,“胭脂”本无泪,作者为何这样写?如何理解“留人醉”中的“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四】虞美人李煜教案
虞美人公开课教案
《虞美人》
李煜
【教学目标】虞美人李煜教案
1、吟咏诗韵,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2、感受词中复杂的愁绪,体会诗人愁之深远。。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愁情。
【教学难点】品析诗人愁绪,感受愁之深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位昏庸无能的君王,年轻时沉迷酒色,面对形势紧迫的国家却只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整日忧愁悲歌。他又是一位多愁善感、满腹愁情的词人,曾写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后人称他为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他就是南唐李后主李煜。我们曾于《相见欢》中感受到这位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写成的作品《虞美人》。
二、走近作者
1、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世称李后主,著名词人。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2、作品风格:
(1)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
(2)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衰婉凄楚。
3、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实际上如囚徒一般,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便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三、咏诗韵
1、全班齐读。
2、听录音范读。
3、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1)划分节拍。
(2)找出诗眼:愁
(3)把握基调:无限愁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诵读时语调要低沉,语速应缓慢,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整首词情绪的高潮。“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4、指名学生试读并点评。(配乐)
5、全班再次齐读,感受愁情。
四、品愁情
词人的愁是无穷无尽的,那他在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思考词人究竟在愁什么?从词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离家之苦。(对往事逝去不复返的哀叹、对于亡国的悲痛、对于离家千里之外的忧愁。)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对于往事的哀愁。
从背景中我们可知道,词人本是一国君王,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有笙歌欢笑、锦衣玉食、美酒美人、尊严和自由,而这一切美好的时光都已经逝去了,如今自己却被囚禁于异国他乡,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因此词人想到这里发出了哀愁。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明确:
“春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可是此时此刻的李煜却被囚禁在异乡,失去了自由,那么,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因此看到这美好的景色,词人不是惬意反而更忧愁了。
“秋月”,月,总是那么敏感而多情,自古以来,多少离家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遥寄相思。此时此刻的李煜也一定在望月兴叹,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吧。 “何时了”,正所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花秋月年年如期而至,可作为一个被囚禁在异国的亡国之君,这只意味着屈辱的日子也会如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因而这位被囚禁的亡国之君仰头问苍天:“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3)“往事知多少”,词人想起了哪些往事呢?
明确: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笙歌欢笑、尊严、自由等。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亡国之痛。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小楼 东风 故国 月
小楼:被困之所
东风:东风即春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而“我”却依然被困于此,失去了自由。
故国: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也不在了。往事不堪回首,因此词人因亡国之痛而引发了愁情。
月:痛苦的往事不忍心想起,只有伤痛与悲哀。看到明月便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想到这里,词人的愁情便更加浓重了。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 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青春、美好时光的逝去;物是人非的境况;身份的改变。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雕栏玉砌、朱颜。
(3)雕栏玉砌指什么?(见注释,指南唐宫殿)朱颜又是指什么?(红颜。) 宫殿尚在,当年侍奉自己的宫女却红颜已老,青春不在。正如李清照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但改的仅仅是朱颜吗?过去是君王,现在是囚犯,过去住的是宫殿,现在是小楼,身份一变,一切都变了,改的太多太多。这一切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因此词人对逝去不复返的往事发出了感慨哀叹。
小结(板书): 春花 秋月 往事 → 往事之叹
小楼 东风 故国 → 亡国之痛 → 愁
雕栏玉砌 朱颜 → 离家之苦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因为想起了美好的往事、已经灭亡的故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词人在词的最后发出了对于愁的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没有体积和重量的,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把满腔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将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春水表现出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也都爱把愁比作江水,如我们曾学过的
诗人为何把愁比作江水?江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江水的特点有:浩荡奔涌,奔流不息,连绵不尽,不舍昼夜,无尽无穷。 因此,把愁比作春水,显示出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愁思如浩荡奔涌的江水一般 释放出来,这愁又如江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无穷无尽。可见诗人愁情之深远与深切。
五、延伸拓展
我们于这血泪之作中感受到了李后主的亡国思家之愁,在以往学过的作品中也曾感受过许多诗人的愁情,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学过哪些关于“愁”的诗句,或课外搜集的有关诗句也可,并说明它们的出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六、小结:因为悲痛的人生经历,诗人们把自己的满腹愁情均化作文字挥洒而出。同样,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李煜便不会有如此深切的愁恨,也不可能写出这饱含血泪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绝笔之作,感受李后主深沉无尽的亡国愁恨。
七、欣赏歌曲《虞美人》,感情升华。
八、背诵全诗。
【篇五】虞美人李煜教案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那大家是否能找出一些这样“含泪”的“不朽”篇章来?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诗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食指的《热爱生命》也是浸透了作者自己泪水的。
《红楼梦》的作者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由此可见,很多感人的诗歌都是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的。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识补充
1.关于词(复习回顾相关知识)
2.关于词牌
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
3.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又通晓音律,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被称为“一代词帝”。
李煜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4.关于背景
公元974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它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虞美人李煜教案
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在他过完41虽生日的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这首词也成了李煜的绝笔。 老师补充: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诗人。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分析诗歌
(一) 读诗韵 把握基调 ( 愁)
⒈请同学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评析。
⒉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这首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4.生配乐齐读诗歌
(二)感 理解内容 把握主旨 (为什么愁)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
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三)品 赏析诗句 把握技巧 (怎样写愁)
老师设置问题,学生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开篇发问,一个诘问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四、作业: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比较鉴赏作品
1.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那些是实景,那些是虚景? 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宇宙永恒有常: 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
(对比)
人生短暂无常 : 往事 故国 朱颜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实结合)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2.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明其效:将抽象的感情作了形象化的表现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点评: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 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更写出了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这种人类共同的悲哀。这种愁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三、扩展阅读 积累运用
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四、导练(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达技巧。(6分)
参考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意蕴无穷;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幽怨之情比作深山的夕照和绵绵的秋雨,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③委婉含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五、总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五代,杀戮成性的五代,李煜过于柔弱了。他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正所谓“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六、作业
1、默写《虞美人》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比较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
【篇六】虞美人李煜教案
公开课《虞美人》教案定稿
校内公开课教案(课件略):
《虞美人》教案
科 目:语文
1
2
3
4
【篇七】虞美人李煜教案
《虞美人》教学设计方案
《虞美人》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科:高中语文
年级:高二
册别:选修
章节: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者李煜及其词作特点;
B、领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B、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以及动人的音乐美。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词作的艺术技巧,提高对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思路:
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诵读中领悟诗歌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
适当启发和引导。抓住诗歌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此外,注重与课外诗歌的迁移性比较阅读。
五、教学内容:
1、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3、诵读诗歌,听名家朗读,在听读中感受诗情。
4、把握诗歌写作思路,抓住诗眼“愁”从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
5、鉴赏品析诗句,把握诗歌上下阙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
6、名句欣赏。
7、探究主要艺术手法。
8、课外拓展练习,通过对比阅读训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
9、音乐欣赏:《虞美人》,结束本课教学。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七、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率。
八、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播放古筝曲《虞美人》)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一句,道出了李煜的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作为“好声色而荒废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的人生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血泪凝铸的诗篇,《虞美人》就是最为人所熟悉的一篇。
(二)文学常识,介绍词牌。
虞美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
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又名“一江春水”。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即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也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四)、朗读诗歌,名家朗读,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五)、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字。
教师提问:李煜的“愁”有哪些?
学生回答: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等等。
(六)、鉴赏品析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思念故乡, 怀念亲人,思念故国。
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4、“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
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上阕小结:
实景:春花秋月(现实
自伤感怀—悲
虚写:往事 (回忆
上阕
实景:登楼远望(现实) 时光消逝 恨 亡国之恨感叹:故国 —— “不堪回首”
5、改变的有朱颜、地位和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结合词中相关意象进行分析。
明确:没有改变的有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和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通过“雕栏玉砌”和“朱颜”的对照,表现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6、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
明确: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和汹涌澎湃的愁。
7、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