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现代文阅读,,铁圈
《文学作品阅读的答案整合技巧》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
技巧一、应依文答题,忌随心所欲,主观臆断
示例1:“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是因为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条列出。(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相关语段: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到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敝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忌讳。有多少人能怜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节选自《上帝的花园》
答案:(1)因为树的自然、大方、优雅、潇洒(2)谦虚、有深度(或不夸耀自己的全部)
(3)没有忌讳(或珍惜宇宙的每一点营养)(4)简洁、完美而保持个性。
解析:出题人是“依文设题”,所以我们也应“依文答题”。有的题干明确告诉了我们应根据某段或者是某句话去答题,我们解题的时候就应该围绕那个“中心点”,而不应背离它。锁定目标段和目标句之后,“筛选信息”,形象一点叫“沙里淘金”,就是排除多余的信息,去沙,然后淘出金(有用的信息)。尽量用原文的话,切记不可凭想当然去整理答案,否则得不偿失。以上四点,均是锁定目标段和目标句之后,筛选文本相关信息所进行的整合。
技巧二、应分点列写,忌杂乱无章,东扯西拉
示例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相关语段: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谊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看,向楼上望了一眼。
……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的气氛。
……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
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速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伤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地飞落下来。
——节选自《雪夜》,有删节。
答案:(1)开头冬夜雪花的描写预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2)结尾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为故事的结局营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一片苍凉的心情。(3)将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高考现代文阅读是按得分点评分,而且阅卷老师阅卷速度较快,分点列写,答题思路显得清晰,也方便阅卷老师评卷。值得注意的是,答题时应将最有把握的答案写在最前面,如果没有字数限制,在答出最主要的得分点以后,可以将其他一些可能的得分点整合,作为答案最后的一点。
技巧三、应善作提炼,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示例3:作者之所以喜欢“扛椽树”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请根据全文内容,分三条指出陕北柳树的“根本特质”。(6分)
相关语段: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
④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外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的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然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⑤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⑥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的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⑦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起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快地泼下它吧--扛椽树!
——节选自《名作欣赏.扛椽树》2006年第11期,有删改
答案:(1)刚强(或“阳刚”、“坚强”、“坚忍不拔”、“顽强”等)(2)傲骨铮铮(或“正直不阿”、“敢于抗争”、“敢作敢为”)(3)无私奉献(4分。仅答出“刚强”、“无私奉献”两点得2分;答出“傲骨铮铮”得2分;答“蓬勃向上”、“安于贫瘠”、“奇崛”、“笔直”等次要信息不给分。此题信息筛选范围主要集中在四、五、六三段,每段可归纳出一点。)
解析:题目要求分三条指出陕北柳树的“根本特质”,总揽全文,不难看出答题区间为④⑤⑥三个段落,第④段相关信息为“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的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然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提炼其中的关键信息,则应抓住“刚强”“阳刚”等信息。第⑤段相关信息为“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可提炼出“正直不阿”“傲骨铮铮”等信息。第⑥段相关信息为“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核心信息为“奉献”。
技巧四、应有“点睛”之词,忌群龙无首,一盘散沙
示例4:阅读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绿”的描写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西湖漫笔》第⑤段至第⑧段详细描写了西湖的“绿”,与《绿》的选段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个描写更好,并简要说明原因。
相关语段:
⑤正像每次一样,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一个字──“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⑥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⑦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⑧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桨,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节选自宗璞《西湖漫笔》
答案:(1)《西湖漫笔》中对“绿”的描写好。(1分)《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2分)《西》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又譬如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文字极为简约,却传神尽意。(2分)《西》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2)《绿》中对“绿”的描写好。(1分)《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2分)《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2分)《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解析:所谓“点睛”之词,是指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所采用的鉴赏术语(加点词语)。缺乏术语,即使有对相关语段的分析解读,也会如群龙无首一般,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鉴赏也不可能得分。因此,我们应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比如:要求回答“某一句话的作用”这类题,如问的是结构方面的作用,可考虑是否该用“承上启下”、“过渡”、“首尾呼应”等关键词语加上自己的话;如果是内容和主旨方面的,可考虑“强化”“升华”“画龙点睛”等词语;如果是情节方面的话,简短的一个故事之类的则要考虑“铺垫(伏笔,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悬念”“反差(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之类)”等词语,若是神话传说则要考虑是不是要增强文章的神秘色彩等等;如果涉及到修辞方面的作用,可以想到对比,夸张,生动形象,印象深刻;而写作手法的作用则要考虑更多,因为具体的材料不同,要考虑的也要很多,这些可参考欲擒故纵,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寓褒于贬等等。
技巧五、应周详全面,忌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示例5: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3段画线部分进行赏析。
相关语段:
在北大荒阔大的原野上奔驰,远远看到一带蔚然的莽林,一望如一堵粉白的长城,随地平线蜿蜒起伏,直至消失到看不到边的远方;“长城”之上覆盖一层绿冠,墨绿墨绿,呈现一条飘弧,仿佛是条海岸线;海岸线之上,是湛蓝湛蓝的天穹;这便是远处看到的白桦林的大观。白桦林的这厢,铺陈着草,风吹浪来,飘荡起伏,远近游弋,青黄不定,风吹草低,果见牛羊。走近白桦林,细看单个的白桦树,都一色地苗条标致,主干笔直挺拔,表现出蓬勃峥嵘奋勇向上的精神;树身粉白,显现出阳春白雪高洁不俗的个性;它的分枝婀娜,袅袅婷婷,水仙子一般高高地擎着一把开放的绿伞;它的叶子细腻秀雅,微风袭来,它们在高高的树冠上频频地招动着手臂,孤芳自赏陶然自得的姿态,让人心醉。走进白桦林,琳琅满目的生命,各种花呀草呀以及与桦树共同生活的其它树木,都在万类竞自由的环境里不求为人所知自自然然地生存着。它们各得其所,草木是枯了荣荣了枯,花儿是开了谢谢了开;各种鸟呀虫呀蜂呀,嗡嗡作响,乱飞迷眼。更为可贵的是,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是黑天鹅的家园,是许多珍奇物种的摇篮,是宇宙洪荒的自留地,是大自然的一块标本。于是,你就会于无意间骤然生出走入地老天荒,走入生命天堂的感受来。
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白桦树树身、树枝、树叶等角度描写了白桦树的标致挺拔、婀娜多姿、细腻秀雅,表达了对扎根于塞北的蓬勃峥嵘的白桦树的由衷的赞美,为下文说明人类应当爱护白桦从作铺垫。
解析:答这类题最容易顾此失彼。或只答出一种修辞手法,或只能答出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不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或不能结合文章的主题来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对“审美鉴赏性试题”,要求我们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北方
【篇二】现代文阅读,,铁圈
新课标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冲刺测试题2
绝密★启用前
2016年高考冲刺卷(2)(新课标Ⅰ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号与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2.客观题的作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3.主观题的作答: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②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③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④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
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⑤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⑥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
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
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
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
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
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
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
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
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B.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
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C.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
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D.《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
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
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大兴工役。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 子攸、壝、绦,攸子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厮养居大官,媵妾封夫人,然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
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以朱勔为地,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媒糵密谋,斥逐朝士,创宣和库式贡司,四方之金帛与府藏之所储,尽拘括以实之,为天子之私财。宰臣白时中、李邦彦惟奉行文书而已,既不能堪。兄攸亦发其事,上怒,欲窜之,京力丐免,特勒停侍养,而安置韩梠黄州。未几,褫绦侍读,毁赐出身敕,而京亦致仕。方时中等白罢绦以撼京,京殊无去意。帝呼童贯使诣京,令上章谢事,贯至,京泣曰:“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贯曰:“不知也。”京不得已,以章授贯,帝命词臣代为作三表请去,乃降制从之。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
(节选自《宋史·奸臣传·蔡京传》)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
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B.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
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C.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D.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
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
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
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
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蔡京与他的弟弟蔡卞同在朝廷为官,蔡卞任中书舍人在先,按惯例,举行朝会入宫
时应该排名在蔡京前面,但蔡卞报告朝廷,要求排位在蔡京之后。
B.蔡京第四次掌权,老眼昏花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蔡绦处理,蔡绦恣意为
奸,窃弄威权,连他的哥哥蔡攸也揭发他的罪行。
C.白时中等上书请罢蔡绦以动摇蔡京的地位,蔡京毫无退意。皇上让童贯去令他上章
辞官,蔡京不得已,把辞职的章奏交给童贯,皇上命词臣代他做辞职三表,于是,皇上降诏同意。
D.蔡京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思来谋求巩固地位,他对皇帝说,不必拘泥流俗,应竭尽四海九州的财力来满足自己享乐。皇帝也知道他的奸诈,不为他所动,并选与他不合的人执政来牵制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5分)
(2) 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华清宫
杜常
东别家山十六程,晓来和月到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①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②长杨:汉代宫殿。 ①②
8.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怎样的情形?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
沮丧的句子是: , 。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
是: ,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不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
【篇三】现代文阅读,,铁圈
201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26题。
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现代文阅读,,铁圈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 夜来城外一尺雪, 。 (《卖炭翁》)
2.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3. ,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
4. 衣带渐宽终不悔, 。 (《蝶恋花》)
5. 山水之乐, 。 (《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6-7题(4分)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6. 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
内容。(2分)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句:
丙句:
7. 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三句诗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全篇。
B 三句诗的内容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 三句诗传递的情感与作者的经历相关。
D 三句诗的内容都与题目有直接关联。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8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8.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6分)
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áshè 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
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
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
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
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
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
‚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
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
约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
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
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
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
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
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内有
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
接起全世界。
13. 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báshè ( )
14. 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15. 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请概括。(6分)
16.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 B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
C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 D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
17. 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正把
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
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
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
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
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
‚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
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
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
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
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
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
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
海里伴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
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在
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删改自台湾王传明《评语》)
18.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6分)
⑴小学三年级
时, ;
⑵十多年
后, 。
19. 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 句式。该句反映了我当时 和 心理。(3分)
20. 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4分)
21. 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 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 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 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22. 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三、综合运用(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3-25题(11分)
为宣传推广“上海弄堂游戏”,班级准备设计专题板报,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一放学,宽敞的弄堂里就成了我们的乐园:男孩子们溜旱冰、踢小皮球,女
孩子跳橡皮筋、造房子……那时我们玩的游戏,都是需要集体完成的,而且必有营垒相对的两方,且有输有赢,无形中让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凡事都有输赢。这局输了没关系,下局可以翻过来。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很小就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以便争得赢局。
(节选自程乃珊《童年的弄堂游戏》)
材料二
弄堂曾是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游戏种类繁多,有打弹子,滚铁
圈,放鹞子(风筝),抽陀螺等。一般游戏需两人或两人以上完成。游戏道具大多可以自制。规则简单,易于开展。
材料三
【本报讯】日前,上海市市西邮政公司举办了《中国主题剪影弄堂游戏》的
新邮首发仪式。该套邮票以独特的剪影方式表现主题,画面生动鲜活,是了解和宣传上海本土文化的载体。
【篇四】现代文阅读,,铁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如何‚新视野‛
陈平原
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贡献几句大白话。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学科、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学科‛。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并授予专门学位。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耢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我倾向于后者。照理说,前者边界清晰,且渊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学问‛,只是因不接地气,很难茁壮成长。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说到底,热衷于谈‚国学‛的,更多动力来自政界、商界及大众媒体,而币是学院派。 国学必须活在当下。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国学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束,国学也就成了‚博物馆文化‛——很优雅,也很美丽,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最担心的。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
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学‛确实需要有‚新视野‛。(选自《文汇报》2015年9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一旦成为口号,就会被一些江湖骗子利用,他们在没有搞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之前,我们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B.国学是大学问,其内容极为丰富,很优雅,也很美丽,可是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
C.国学博大精深,不能画地自牢,如果硬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仅理论上不够圆融,就连实际效果也不佳。
D.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兼及雅俗”因接地气而“无往而不在”,那些热衷于谈“国学”的,其实并不能得到学院派的支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我”对于“国学大师”的头衔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
B.我国应该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那种“影响的焦虑”。
C.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
D.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因搞不清楚当下中国的“国学大师”的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国学的得失成败。
B.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作者对此不赞同。
C.世人说起国学都认为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对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则很容易被剔除出去。
D.“国学”需要有“新视野”,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
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德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邠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
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伏..
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
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呜、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臵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现代文阅读,,铁圈
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用}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
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邦瑞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补任滁州知州时,因贡A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
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由他代理兵部事务,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鸾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仇鸾因专横被杀后,皇帝又重新重用他。
D.王邦瑞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他到了京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向皇帝上书,都被允许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醅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5分)
(2)朝廷易臵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一) (二)
倦客愁闻归路遥, 余生欲老海南村,
眼明飞阁俯长桥。 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贪看白鹭横秋浦, 奋杳天低鹘没处,
不觉青林没晚潮。 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8.第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9.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现代文阅读,,铁圈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的状态,逼真传神。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出了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名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郡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篇五】现代文阅读,,铁圈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初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6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高三开学初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
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 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 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3分)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3.下面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中国文化的特质强调的不仅仅是认知,还有身体践履,认为其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 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
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阿鲁出寇延绥 寇:侵犯 B.听界外驻牧 听:任凭
C.帝称善,从之 从:听从 D.玺御却之 却:后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B.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C.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D.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人,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5分)
译文:
(2)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8.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现代文阅读,,铁圈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 , 。”
(2)李白《蜀道难》中“,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篇六】现代文阅读,,铁圈
2015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1
9. 下列不能体现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 )(6分)
A 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 B 船舱有八扇窗,且都可启可闭。
C 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刻成核舟。 D 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文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
①②陆象山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
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
③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
④‚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象山笑而去。
【注】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 ②肆:店铺。 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 ④某:我。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常坐临安市肆观棋
11. 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 常找高手过招 B 观摩他人下棋
C 善于知识迁移 D 善于思考领悟
E 坚信天下无敌
12. 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4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áshè 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约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
2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13. 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báshè ( )
14. 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15. 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请概括。(6分)
16.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 B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
C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 D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
17. 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正把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3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删改自台湾王传明《评语》)
18.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6分)
⑴小学三年级时, ; ⑵十多年后, 。
19. 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 句式。该句反映了我当时 和 心理。(3分)
20. 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4分)
21. 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 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 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 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22. 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三、综合运用(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3-25题(11分)
为宣传推广“上海弄堂游戏”,班级准备设计专题板报,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一放学,宽敞的弄堂里就成了我们的乐园:男孩子们溜旱冰、踢小皮球,女孩子跳橡皮筋、造房子……那时我们玩的游戏,都是需要集体完成的,而且必有营垒相对的两方,且有输有赢,无形中让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凡事都有输赢。这局输了没关系,下局可以翻过来。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很小就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以便争得赢局。
(节选自程乃珊《童年的弄堂游戏》)
材料二
4
弄堂曾是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游戏种类繁多,有打弹子,滚铁圈,放鹞子(风筝),抽陀螺等。一般游戏需两人或两人以上完成。游戏道具大多可以自制。规则简单,易于开展。
材料三
【本报讯】日前,上海市市西邮政公司举办了《中国主题剪影弄堂游戏》的新邮首发仪式。该套邮票以独特的剪影方式表现主题,
画面生动鲜活,是了解和宣传上海本土文化的载体。
23. 板报栏目一 弄堂游戏我介绍(4分)
弄堂游戏的特点:⑴ ;⑵ ;
⑶规则简单,易于开展。
弄堂游戏的益处:
24. 板报栏目二 赏邮看画我参与(3分)
请选择一枚邮票,描述邮票中的画面。要求35字左右,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25. 板报栏目三 献计献策我出力(4分)
以下是征集到的宣传推广“上海弄堂游戏”的活动策略,其中不合适的两项是
( )( )(4分)
A.组织社区小伙伴举行溜旱冰比赛。 B.开展弘扬上海乡土文化的征文活动。
C.校园网介绍“弄堂游戏”动漫作品。D.体育课程增设爱“弄堂游戏”教学内容。 E.穿着印有滚铁圈图案的T恤衫。 F.在弄堂里表演地方戏剧——沪剧。
四、写作(60分)
26. 题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2015年上海中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
1、晓驾炭车辗冰辙
2、盈盈一水间
5
【篇七】现代文阅读,,铁圈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②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
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③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回复
B.不以官随其爱 爱:喜欢的人
C.擢之乎宾客之中 擢:提拔
D.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寐:睡觉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察能而授官者 人不知而不愠
B.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亦犹今之视昔
C.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D.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 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5分)
译文:(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5分)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