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负重的河流阅读答案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2014级高三二月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部分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
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
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
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
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
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
“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
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
“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
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
就一切。
老子所说的“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
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
有关道的认识,来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
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
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
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
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负重的河流阅读答案
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
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
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
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
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
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
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
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
论有深远影响。
B. “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它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
自身发展的规律。
C. “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自然万物中的某种
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
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书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
或是将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
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负重的河流阅读答案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生动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比,
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更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
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
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
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
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
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
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
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威功的。但当时我并不
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
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
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
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
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
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
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
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
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
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
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
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
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
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
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
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
中央台讲《论语》竞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
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
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
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
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
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
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
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
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
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
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
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
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
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
映了这一点。
B.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
C.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
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D.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
为时间是“裁决家”。
5.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6.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
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
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
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
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
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
【篇二】负重的河流阅读答案
探究“探究” 以2013年四川卷阅读探究题为例
探究“探究”
——以2013年四川卷阅读探究题为例
姜维平
2013年,四川实施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的首次课标高考,四川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探究的方向
四川卷文学类文本《负重的河流》,是以2012年第1期发表于《延安文学》的同名散文为底本删改而成。文章以中国第一大内陆河流塔里木河为题材,交融着地理与历史,河流环境和人类文化,诗意激情与理性思考,文情并茂,很有读头。今天,人们深感“每个人的家乡在沦陷”,每个人家乡的河流也在“沦陷”,作者对一条雄奇勃发,滋养一方,最终悲壮消失的河流所寄予的复杂感情,必能激发、引导考生思考自然生态、人类生存、文化传承等既宏大又微观的问题。
探究能力考测涉及到处理文本主体与阅读主体的关系。阅读首先是阅读者释义,强调文本主体,解读文本中的固有之义;然后是阅读者赋义,强调阅读者主体,在解读文本基础上超越文本,创造性地赋予新义。2013年课标实验版(四川卷)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探究考点的启示是:(1)“发掘”“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意蕴”,隐含着文本自身具有相对多义,“发掘”的前提是先在地存在着;“意蕴”是文本主体所固有的,对它们的“发掘”还是一种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2)“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基于阅读主体的真实的创造性阅读探究,体现着阅读者的主体精神与主体价值。
四川卷第18题是阅读探究题,“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6分)”
题中“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设置起激励考生探究的情境;“结合文章”提示考生注重文本主体,不能离开文本内容思考;“河流与文化的关系”限定了探究的范围,激发考生探究的兴趣;“谈谈自己的思考”则将探究指向“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这是该探究题的重点和亮点。因为探究文本固有的“意蕴”,仅是对文本的还原性阅读,是基于文本的“发现”;而“自己的思考”则是阅读者主体个性化、有创意的探究,让考生立足自我,表达独到见解,重在作出自已的判断,是展示阅读
者心智才情的“发明”。如同近几年探究题一样,该题题面中的“自己”将考测重心指向阅读主体,“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高中课标语),体现了探究能力考测的方向。
二、探究的角度
考试说明中“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的考点内涵还具有方法论意义。根据近年来探究题的问题设置与答案示例分析,探究题大致有限制性与多角度两类。
在限制性探究题中,“不同角度与层次”化约为两个角度,考生仅能选择其一,探究空间相对狭小。
例如,2012年四川卷(大纲题)散文阅读第17题:“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该题探究刘亮程《柴禾》文本的固有意义,选择写柴禾的角度,“说明”(探究)要从文章显性意义层面着手,整合、概括文意;选择写人的角度,“说明”(探究)要在显性意义层面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思辨,由“柴禾”及“人生”,更抽象,更难些。它比唯一角度的阅读题空间似乎大了,但也仅提供一个二选一的机会,而从结构、象征等角度来“说明理由”则被排除在外,所以是限制性探究。
类似的限制性探究题,其他省市也时有出现,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本意蕴的基础上来对给定观点做出判断与选择,然后再从文本中发掘、筛选支撑观点的信息,整合成解释性答案。给定意味着有限制,不需自己找寻切入点,探究难度自然降低。
在多角度探究题中,“不同角度与层次”化约为三个及以上的角度,考生的探究空间相对大点,探究难度相对较高。
四川卷“河流与文化的关系”实质上是“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其探究的角度非常多,尽管答案示例只提供了“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两个角度。再者,“很多启示”与“自己的思考”相当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紧扣文本来“思考”:塔里木河的直率奔放,它与沙漠长期坚韧的较量,它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令我们“热爱”;塔里木河亲历文明的衰落,令我们“慌恐”;人们因对塔里木河的“漫不经心和虚掷”而遭受惩戒,令我们“负疚”“失魂落魄”。
如果打开思路,放开眼界,超越文本来“思考”:河流孕育并滋养生命和人类文化;人类逐河流而居,与河流共处,形成了相关的精神世界;人们假河流来抒情言志
释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千差万别的河流,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人类的过度索取影响了河流的生命力,导致或加快人类文明的衰落,人类自身遭受着不可弥补的损失;罗布泊干涸的事实,“川竭国亡”的史例(《国语·周语》:“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揭示出人类生存、人类文化传承根本离不开河流等自然生态,人类与河流必须和谐相处。
多角度探究的主观性越强,开放性空间越大,越能激发考生运用自己的积累、知识、才情展示“自我”的兴趣,真正体现探究的价值。
三、探究的切口
人教版课标教材“阅读鉴赏”板块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标体现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以必修3的《祝福》为例,这篇经典课文后增加了一个探究新题,引导学生由小说《祝福》拓展到与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在理解小说的基础上对电影《祝福》中增添的祥林嫂“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的细节进行探究,做出评价,在拓展比较中培养探究能力。类似探究题也设置在《老人与海》《劝学》《过秦论》等经典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
这里,值得讨论的是探究问题的设置。题干中的概念、问点、指令等预设构成命题者与解题者的共同前提,它们应该确切明了,让解题人明白无误,因而对解题者来说,它们具有规定性与启示性的双重作用。题干中所设问题“有意义”尤为重要。“有意义”的问题应将问点指向被问者的“最近发展区”,所以,问点要力避大角度切入而浮泛空虚,将大问题巧妙地设计成为小切口,宽严得当,使解题者有兴趣,易聚焦,能思索,可答好。
课标教材中,《祝福》问点聚焦于“怒砍门槛”,《老人与海》问点聚焦于“老人成功或失败”,《劝学》问点聚焦于“荀子的劝学观点”,要运用现代观念来审视探究,《过秦论》问点聚焦于“秦灭亡的原因”,要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探究。问点具体可感,切口大小恰当,定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能避免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探究”,使个性化、多角度探究显得合理可行。
再看四川卷探究题,就“结合文章”而言,文中河流信息尚多,文化信息偏少,仅有“罗布人”, 二者信息不太对称,而“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
虚掷”又显得语焉不详。因为原文2300多字,考题文本删去了包括几段以胡杨喻人、楼兰文明湮灭内容的1000多字。
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而言,“关系”意味着双边互相,双边互动,这正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存在决定着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在“河流与文化的关系”中,文化对河流是怎样的呢?两个答案示例仅有河流一面的单向表述,没有文化一面的表述。答案示例有无示范作用姑且不议,但至少说明“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这个探究问点宏阔得难以把握,离考生的“最近发展区”似乎远了点。河流也许具体可感,文化则宽泛无边。当下,文化成了无所不装的空筐,“泛文化”的时代泡沫让我们受到“有文化”与“无文化”的夹磨,然后尴尬,失语。置身异常紧张、分秒必争的考场,考生要迅疾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聚焦,切入,展开,有点强人所难吧。
其实,在河流与文化或文明,河流与人类的关系中,河流居于主体性、主导性地位。这里不妨借用葛剑雄先生《水文化与河流文明》文中的一段话来概括,“文明因河流孕育,受河流滋养,随河流流淌,与河流共存。”
2013年四川卷阅读探究题,在文本主体与阅读主体的选择中,突显阅读者的个性化、有创意探究;在限制性与多角度探究的选择中,扩大探究的空间,让考生施展才智;在探究问点的设置上,“河流与文化的关系”看似既限制又开放,但它比一个作文话题还宏大,还虚玄,那么,用一个6分的探究题来承载,会不会“水浅而舟大”呢?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
【篇三】负重的河流阅读答案
2013四川高考语文卷简析
2013高考语文四川卷
试卷点评
今年的高考语文四川卷,可以说遵循了“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既保持了四川卷的特色,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选材、立意、试题内容、命题思路、优劣筛选等方面,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课改理念,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凸显根基性,蕴涵文学味,富有人文态,饱含风土情。负重的河流阅读答案
一、注意了语文根基性的引导考查,,彰显了语文之“本”。2013年四川卷,注重了选材的科学性和原创性,注重了选材的正向效应和功能作用。课堂教材与现实生活、经史文献与学术论文、精粹时文与时事热点、心灵体悟乃至精神觉解、四川元素等等方面的选材和试题设计都注重了“夯实两大根基,强化三种能力,回归语文之本”的命题思想。两大根基是读书和生活,三大能力是新课程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语文之“本”,是语文的本真滋味,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的本质属性,尽在“阅读、思考、表达”的具体落实之中。如试卷第一大题四个小题,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第19题的访谈,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第20题续写,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论述类文章阅读中,第11题着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17题、18题、21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认识思辨能力、论述能力、表达能力。
二、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文学”特性,彰显语文之“美”。首先,选材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如第二大题社科类文章选取了明代花鸟画发展历史的论述,语言严谨而优美;文学类文本《负重的河流》语言充满激情,描写细腻生动,意味深长,震撼力强。其次,试题的表述简洁明了,清晰准确,给人以清爽之感;其三,试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考查,如论述类文章、文学类文本、古诗鉴赏、作文等,都对考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进行了考查。
三、关注生命成长,彰显语文之“人文”性。语言知识的考查注重“常见常用”。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不在概念、学科知识上设置障碍。文言文断句的《论语》文段,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涉及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塔里木河,19题的“访谈”,20题的曹雪芹、贝多芬、大卫·科波菲尔等等,都是考生较为熟悉的知识,感到熟悉平易。其次,试题特别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彰显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导引。如论述类文章阅读对艺术创新、画家个性的肯定,文言文阅读中金履祥为学与为人的楷模作用,文言文断句中孔子对君王仁政爱民和个人修为的要求,古诗鉴赏中体现苏洵不断进取、老骥伏枥的精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负重的河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的严肃思考,作文对“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于“不平衡的生活”的思考和思辨等等,都充分体现出对考生健康阳光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的引导和重视。该试卷注重了文化对于生命的浸润,文明对于生命的引领。
四、注重风土地域元素,,彰显四川之“味”。2013年四川卷比往年更水灵鲜活,更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四川卷的地域元素,凸显了鲜美的四川之“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考查四川人易读错的字音,如第1小题中的“坯胎、果脯、复辟”等;二是考查了发生在四川的重大、重要事件,如第3小题的“四川芦山大地震”和第4小题的“2013年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等;三是古诗鉴赏考查了对宋代四川文人苏洵的诗歌把握;四是名句默写考查了李白和苏轼的作品。
2013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第一卷
一、1【答案】B
【解析】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A项猝(cù)然 精粹(cuì) 汗渍(zì)啧(zé) 粮囤(dùn) 囤(tún)积 冠冕(miăn)分娩(miăn)B项讥诮(qiào)硝(xiāo)烟 土坯(pī)胚(peī)胎 果脯(fǔ)胸脯(pú) 跬(kiǔ)步硅(gūi)谷 C
项商埠(bù)阜(fǔ)盛 敕(chì)造赦(shè)免 复辟(bì)辟邪(pì) 箭镞(zú)簇(cù)拥D项朔(shuò)日溯(sù)源 嗔(chēn)怪瞋(chēn)怒 落(lào)枕落(luò)款 渎(dú)职赎(shú)罪
【方法指导】课本里的重点课文是高考出题的重要来源,富有地方方言色彩的词语也不容忽视。如如第1小题中的“坯胎、果脯、复辟”常用字很好地体现了对课本与地方方言的考查。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辨析能力。B.好高鹜远——好高骛远 硫璃——琉璃 突如奇来——突如其来
【方法指导】同音字中的错别字,有些是由于声旁的改变而造成的字义的改变,有些则是从根本上同音不同义。对于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大都采用字义推断法,特别是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要从词语本身的含义出发,将关注点放在对词语本身意义的理解上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使用现代汉语近义词的能力。不止:连续不停,多与数量有关;不只:不是单一的,具有选择性。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坚不可摧:非常坚固,不可摧毁。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贬义;自行其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方法指导】近义词辨析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难点,数量多,词义近,如“不止”与“不只”。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备考中多注意,多积累,尽量做到厚积薄发,未雨绸缪。
4、【答案】C
【解析】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时要熟悉几大病句类型的辨析方法。A成分残缺,“态度”一词缺少与之对应的介词“本着”,应为“有关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B句式杂糅,应改为“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有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或“青铜器馆门窗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D搭配不当,可删去“和发展”;成分赘余,把“推进”改为“推动”。
【方法指导】病句的六大类型学生一定要牢记,这是做好病句题的一个理论基础。做题时一要凭语感要感觉语句,二是学会准确地分析句子的主干与枝叶。
二、5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是要找到区域,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推敲。B项中“取得重大突破”与第二段末句“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相比,明显把原文意思说重了,原文没有“重大突破”的明显赞美之意。
6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文中第三段说徐渭如此,而C选项偷换概念,以大代小,把徐渭当成了“画家们”。
7 D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A项中,原文第一段说“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选项把“大多”改成了“只是”,换成了以偏概全的毛病。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只是说“一开始就大相径”,并没有得出“最高成就”的结果。C项强加联系,原文第三段只是说他“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后面的技法与画风是他——陈淳的,原文未说明这种风格就是文徵明的。
三、8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勒”的含义为编订、整理。
9、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其”,他的,指履祥本人的;第二个“其”,他,指李氏子蟠。B项第一个“以”,连词,相当于“来”;第二个“以”,介词,拿、用。C项两个“且”,都表示并且,并列连词。D项第一个“自”,介词,从;第二个“自”,结构助词“的”。
附《金履祥传》参考
金履祥字吉父,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人。 履祥幼时就很聪慧,父兄稍加教授,就能背诵。年龄稍大,更加自勉奋发学习。及至青年时期,懂得了要向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学习,他与同郡王柏拜何基为师。而何基的老师是黄,而黄又是朱熹的亲授弟子。因此其学问更其严密,融会贯通,其造诣更为深邃。
由于当时宋朝危亡之势已无可挽救,履祥决心不再进取。然而凭借着他的安邦济世之才略,他不忍立即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不问不闻。适逢襄樊战事紧迫,宋朝持观望态度不敢去救援,履祥因此向宋朝献上了牵制敌军直捣元军空虚后方的策略,请求用重兵由水路直趋燕、蓟两地,则这两地的敌军将不攻自破。并且他详细叙述海船所经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海中远近岛屿,处处都是可行的。可是宋政府始终未采用他的计策。后来朱王宣、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经海道,与履祥以前的上书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因此后人很佩服他计算的精确。
宋恭帝德..(1275),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位起用他,履祥未接受。宋将灭亡,各地盗匪烽起,履祥隐居金华山中。常常独自一人生活整天态度严肃,然待人接物则有朝气,和蔼可亲。对后生谆谆教导,从不厌倦。他更忠于“义”,友人之子因犯罪,母子沦为奴隶,十年未见面,他倾其所蓄,为母子赎罪,直到释放为止。后来友人之子富贵了,他从不谈及此事,见面只相互问候罢了。
履祥曾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写《外纪》,记载以前的事,不以经书为依据而选百家之说,无论是非,都不符合圣人思想,不足以传告别人。以《尚书》为主,下及《诗》、《书》、《春秋》,旁采旧史及诸子百家,加以解释,按年叙事,上自唐尧,下止于《通鉴》所记时代之前,编为一书,共二十卷,名为《通鉴前编》。所引之书,均加注释,以明其义,这都是先儒所未做到的。
书成之后授与门生许谦,对他说:“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当为后世所效法,战国之申不害、商鞅之法术乱政,当为后世君王所引以为戒。这些本书不可不著。”履祥的著作还有《大学章句疏义》二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书表注》四卷。许谦对这些书都作了校定,均传于学者。天历中(1328),廉访使郑允中,都把这些书呈进皇帝。
履祥住于仁山之下,学者们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1297—1307)卒。元统初(1333),同乡吴师道为国子博士,将履祥著作移于学官,在乡学中供奉他的神位。至正年间(1341—1368),赐谥文安。
第二卷
四、10、【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是得分点。
(1)、俨然:端庄的样子;盎然:情绪盎然貌;和译:和气愉悦的样子。全句可译为: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接人待物,就(热情)洋溢和气愉悦。
(2)、训释:(为经)作注解;截正:编辑订正;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全句可译为: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截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11、本题是今年新出现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阅读并概括文言文信息的能力。读懂文言文是答题的关键,其后的做题方法同于现代文阅读。
答案示例: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对国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句读的能力。要靠平时的文言语感来答题。
答案示例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
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秦而不骄乎
13(1)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能力。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深层内涵.评判其社会意义.并能结合诗句客观具体地分析评价其中蕴涵的复杂情感。
答案示例:(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方法指导】此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有:①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②某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③评析本诗在抒发感情等等。简单说来,诗歌的感情有以下几类: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2.建功报国:建功报国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3.思乡怀人:羁旅思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2)本题重在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构思)的使用。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答案示例: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方法指导】在答题步骤方面要注意“三步走”:首先,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其次,赏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发,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题目考的是修辞手法中的对比。
14、【解析】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1)、载笑载言(2)、百步九折萦岩峦(3)、浑欲不胜簪(4)、轻扰慢捻抹复挑(5)、能谤讥于市朝(6)、率疲弊之卒(7)、皆若空游无所依(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五15、C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C项在原文中的表达是“该扬波的时候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并非说“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E项中,作者先是从塔里木河的著名写起,然后与沙漠对比结合着写,最后才落在人类要重视环境保护的认识上,并非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分析。
16、本题考查的是特定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与意义,属于现代文中的形象鉴赏题。 答案示例:(1)、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境;(3)、由河及树,由树及人,承上启下更加严谨。
【方法指导】高考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鉴赏作品形象要注意两点:一是联系文章的上下文语言环境,二是对作品形象的外在牲与内涵要有基本的分析认识。关键是搞清胡杨林在第六段中是个什么形象,以及它的前后变化因由。
17、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从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全文时要读得细致,读得条理,读懂隐藏在文字表面下的作者的深沉的思想与主观。
答案示例:(1)、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2)、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3)、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
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人们沉重的思考。
【方法指导】全文中关键性语句有第二段“„„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的外界的雷声、潮音新鲜事物与河流无关,河流只能面对着极度干旱的沙漠,极度缺雨的生存环境;第四段中“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第七段中“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等。
18、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拓展式的探究能力考查。
答案示例: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而至每个人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真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方法指导】“河流与文化”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大自然与人文(人类)的关系,学生可结合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堂上所学的生态保护知识来对本题进行解答。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原文形象与主题,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分析表达。
六19、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类题目中的情境对话能力,实质上考验的是学生在面对不同采访对象与主题时的逻辑思考能力与得体问答能力。
答案示例:(1)、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2)、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3)、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方法指导】访谈类作文与新闻通讯属同类。访谈就是专门记述访问某一具有特定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问题和概貌的一种新闻文体。一般说来,访谈,是记者或通讯员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采访目的,到现场对有关方面的人、事、问题、概貌,进行专门的采访。答题时要注意紧紧围绕采访主题,弄清采访不同身份的人物时的注意事项(如称谓、方式等),思维清晰连贯地来表达自己的问题。
20、本题属情境续写,续接式语言训练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想像力和预知事物的能力。此类题型也可看作是小作文,在语言、内容、表达技巧乃至字数要求上要特别注意符合题目如果命题者提供的文字,已规定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人物,那么续接后的文章,就必须按照所给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特殊经历,按情节发展的逻辑朝下续写。续写前,要特别注意:(1)、严格从题目中提供的三个人物中选取,而不能自己另选择特定人物;(2)、做到读透已有语境的含义,对“精神力量”与“苦难”这两个关键词语要有正确的认识;(3)、续写的人物要体现首句的内涵;(4)、看清修辞手法的要求,必须使用排比和反问,此外还可以添加其它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恋人远离,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答案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残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著。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快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答案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凌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
【篇四】负重的河流阅读答案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读”出散文有效信息,善于加工提炼讲义
第三节 鉴赏作品形象,归纳内容要点
第1课时 “读”出散文有效信息,善于加工提炼(复习课)
王维与药店少女负重的河流阅读答案
王维在居士山隐读时,一日偶患小病,到药店买药,见柜内一位少女,衣着素雅卓绝,便想试一下她的才情。于是上前道:“姑娘,我忘带药方,但凭记忆要几样药,不知可否?”姑娘同意后,王维先后说了下面几样药,没想到姑娘都对答如流。后来王维及第,就到药店向那女子求婚,果然喜结良缘。
①我要买宴罢客何为。②我二买黑夜不迷途。③三买艳阳牡丹妹。④四买出征在万里。⑤五买百年美貂裘。⑥六买八月花吐蕊。⑦七买蝴蝶穿花飞。
姑娘才思敏捷,你估计她是怎样回答的?
答案 ①宴罢酒酣客“当归”;②“熟地”不怕天黑夜;③牡丹花妹“芍药”红;④万里戍疆是“远志”;⑤百年貂裘是“陈皮”;⑥秋花朵朵点“桂枝”;⑦“香附”蝴蝶双双归。
(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
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 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
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散文中形象的鉴赏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以标题设题,解答显然要立足“全文”,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准确梳理文本的思路结构,抓住内容要点,把
握住主题思想,这样才能理解“负重”一词的丰富内涵。组织答案应由浅入深,要点分明,不可交叉。
答案 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2.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其“作用”,这就暗示考生应从多角度考虑。内容方面要考虑胡杨林自身的特征及其对文本的意义,其次考虑次要形象与主要形象和主题的关系;结构方面要考虑胡杨林所在的第⑥段在全文思路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特殊作用,然后针对分值拟写答案即可。前提是必须读懂文本:内容,主题,作者情感,结构特征。
答案 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考点一 鉴赏作品形象,分析形象作用
[先做 后讲]
(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文本见本单元第一节“15分钟讲练”考点一)
1.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文章中的第二至四段中找出描写何容性格特点的相关语句加以整合即可。第二段中的“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第三段中的“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
第四段中的“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
答案 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2.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先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然后分析题干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分析它们反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文中第一个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何容不愿意敷衍、妥协;第二个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他了解自己的毛病,但不想改变自己。而题干中的“微笑”表明他对自己的行为很坦然,由此即可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最后综合分析这三句话,即可得出何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的性格特点。
答案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3.“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具体考查作者刻画人物的作用。回答这类题目关键是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作出客观评价。题干中的这句话说的是何容喜欢北平是因为北平有几位朋友。由此可以看出朋友在何容心中的重要地位;而结合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是比较认可何容的做法的,暗示了作者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此外,这句话还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答案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命题分析
与小说不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散文中的物象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高考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