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我十八岁前见过二次鬼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2:49:18 阿婆艺术

第一篇 我十八岁前见过二次鬼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2017学年上学期2014级

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我们的思想、学识,可以从两个源泉中得来:一、从过去学者的遗籍;二、从社会、人生与自然的直接观察。第一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读书”,第二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自主的研究”,或“自主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源泉孰优孰劣?

读书,是把前人的思想重复思想一遍。这中间有两种好处:一、脑力经济:前人由无数直接经验和研究得来的有价值的思想,我们可以不费许多脑力就得着了;二、时间经济:前人用毕生的时间得着的新发现,像开普勒定律,我们可以在一小时的时间内就领会。所以读书确有很大的价值。但读书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读久了,安于读书,习于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渐渐地把“自主研究”“自主思想”的能力消灭了。这一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得极透彻。

叔本华说:读书是拿他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想。读书读久了,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许多外来的思想,这种外来思想纷呈堆积,东一块,西一块,好像一堆乱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我们常常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离了书本,就茫然不能思索;得了书本,就犹鱼得水。这种脑筋,至多是一个没有条理的藏书楼。我们要晓得前人留下来的书籍,好比他在一片沙岸上行走时留下来的足印。我们虽可从他这足印中看出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但却不能知道他在道路上所看到的景物、所发生的感想。我们果真要了解这书籍,获得这书籍的益处,还是要自己接着这书籍所指示的道路,亲自去行走一番,直接地看这路上有些什么景物,能发生些什么感想。

叔本华并非绝对地反对读书——他自己读书之多,在欧洲学者中算是少见的——不过他极力鼓吹自主的观察、自主的思想。他说,书籍中的知识,犹如武士的盾甲,一个强有力的武士,运用沉重的盾甲,可以自卫,可以攻战;一个能力薄弱的人担负了一身沉重的盾甲,反而不能行动。所以天才能多读书而不为书籍学问所拖累;普通人多读了书,只牢记了些书本中的死知识,不能运用,不能理解,反而对社会、人生、自然失去了亲切的了解。

以上引用叔本华书本中的几句死话。他这话对不对,还要我们亲自去看。要是有人问我:我们怎样去自主研究、自主思想呢?我必答道,自主的研究就是走到大自然中,自主地观察,自主地归纳。从中得来的思想,才是创造的思想,才是真实的学问,才是亲切的知识。这是一切学术进步的途径。这个途径不唯近代大科学家如是,就是古代天才的思想家也是如此。就看东周时的庄子,我们从他的书中,可以知道他每天并不是坐在家中读死书,他是常常走到自然中观察一切,思想一切,到处可以触动他的灵机,发挥他的妙想。他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与自然接近的人,最富于自主的观察的人,也是个最富于创造的思想的人。我们模仿他的学者人格,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向着大自然间,做自主的研究,恐怕这神秘万方的自然,也要悄悄告诉我们几件未曾公开的秘密呢!

(选自宗白华《读书与自动的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我们安于读书,读得越多,接受外来的思想越多,就会把自己“自主研究”“自主思想”

的能力消灭了。

B.要从前人的书籍中获益,正确的方法是按照书籍指示的道路亲自走一遍,而不是仅从书籍中

了解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

C.如果我们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那我们的脑筋至多是一个没有

条理的藏书楼,是没有用的。

D.天才读书多,仍能正确理解运用书本知识,也能保持自主的观察与思想,这是普通人无法达

到的地方。

2.下列各项中,其含义不符合原文叔本华的读书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另一只眼睛看到字面之外。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C.读书并不能让我们借助别人的思想和知识,构建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体系。

D.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智慧,长精神;不善吃者吃出病,添烦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叔本华读书很多,却认为读书读久了容易使思想不能成为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不过他

还是承认读书是有用的。

B.在作者看来,叔本华关于读书的观点是“书本中的几句死话”,这表明作者经过认真思考后并

不认可叔本华的观点。

C.我们若像庄子那样亲近自然,自主观察,富于创造思想,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做自主研究,

应该能揭示更多自然的奥秘。

D.如果读者没有自主的思想,不能自主研究,那么本文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也是“书本中的几

句死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

①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

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

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

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

②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受粟,窦而注诸艚。

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

谥日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或问其故日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邻传》,有删改)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

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

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

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

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

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

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我十八岁前见过二次鬼

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

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①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②③雪中乘兴真聊尔,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从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注]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好友。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③聊尔:姑且如此。

8.请指出颔联的巧妙之处,并简要赏析(6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之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

(2)杜牧《阿房官赋》中“ , ”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

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没有赴约

[美]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并且这儿的人们都讲英文。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吗?”

“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说,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里来旅游。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愤愤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亲竭力反对我们的风流韵事。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我们常为这件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

“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我,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了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

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3.就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遏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着说:“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

(摘编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描写“父亲”与一个丹麦女孩之间

美丽的误会,侧面表达了“父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

B.文中的父亲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没有和美丽的丹麦女孩走到一起,后来又遇到了新

的爱情,父亲的行为虽有遗憾,但是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C.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父亲没有赴约制造了美丽的错误,小说作者

颇具艺术匠心的构思,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以前美丽的丹麦女孩,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说明“她”

经受了爱的痛苦,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的爱情。

E.父亲虽然与丹麦女孩的爱情失之交臂,与母亲的爱情却依然全心投入,这启示人们,人的

一生不能与过去的遗憾纠缠,应该抓住当下,乐观幸福地生活。

(2)小说中父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3)“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构思精巧体现在情节巧合上。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第二篇 我十八岁前见过二次鬼
《山东临沂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2015年高考模拟试题(一)

语 文

2015.5

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l~3题。(9分,每小题3分)

① ,烟台大学7位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照片蹿红网络。这些老人 ② 食用学生的剩菜剩饭,只是为了向莘莘学子传递“节俭是一种习惯”的理念。

其实,我们 ③ 是一个崇俭抑奢的民族。《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李商隐《咏史》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奢靡之风逐渐抬头,浪费现象悄然流行。一些人以为宁剩毋缺才够档次,以为一饭千金才算有面子,于是个人消费竞相攀比、 ④ 奢华。太史公高呼:“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司马光也谆谆告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厉行节约,13亿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蹿(cuàn)红 奢靡(mí) 宁(níng)剩毋缺 一饱之需 ...

B.蹿(cuàn)红 奢靡(mǐ) 宁(níng)剩毋缺 八珍九鼎 ...

C.蹿(cuān)红 奢靡(mí) 宁(nìng)剩毋缺 厉行节约 ...

D.蹿(cuān)红 奢靡(mǐ) 宁(nìng)剩毋缺 积腋成裘 ...

2.文中①②③④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日前 ②自愿 ③一直 ④追逐

B.①近期 ②志愿 ③一直 ④追求

C.①近期 ②自愿 ③一贯 ④追求

D.①日前 ②志愿 ③一贯 ④追逐

3.文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莘莘学子 B.一饭千金 C.谆谆告诫 D.聚沙成塔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日前,这份写在河南省实验中学信笺上的辞职申请,在社交媒体疯传,被网友封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B.为推动“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的文化艺术交流,艺术节特邀“一带一路”国家如: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以色列、马其顿的艺术团体在剧场、广场演出。

C.《现代汉语词典》对“夜叉”是这样解释的:“佛教指恶鬼,后用来比喻相貌丑陋凶恶的人。”可是佛教中的“夜叉”是什么样?谁又见过佛教中的“夜叉”图像呢?

D.京津冀地区连续多日雾霾笼罩,不见天日,虽然人们采取了紧闭门窗、取消晨练、戴口罩出行„„等措施,但医院呼吸道病人仍然扎堆,群众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日前,一名捷克男子宣布占领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大约3平方英里的“无主之地”,建立名为“自由土地”的独立国家。

B.最近,为了防止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的鸽子数量不再增加,美国政府发布了一项要求大家不能随便给鸽子喂食的公告。

C.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担负着再现历史的使命,必须从确凿的史实为出发点,让艺术创作服务于历史真实,而不是让历史成为艺术创作的下脚料。

D.韩国重申,无论基于历史、地理和国际法,独岛都明明白白属于韩国固有领土,对于日本对韩国领土发起的任何野蛮挑衅,韩方都会予以坚决应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绘画之用

丰子恺

从前日本有一个名画家,画一幅立轴,定价洋六十元,画中只有疏朗朗的三粒豆。有一个商人看见了,惊叹道:“一粒豆值洋二十元!?”

在展览会中,如果有人问我:“绘画到底有什么用?”我准拟答复他说:“绘画是无用的。”“无用的东西!画家何苦画?展览会何苦开?”“纯正的绘画一定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纯正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

普通所见的画,种类甚多:纪念厅里的总理遗像也是画,教室里的博物挂图也是画,地理教科书中的名胜图也是画,马路周边的墙壁上的广告图也是画。然而这种都不是纯正的绘画。展览会里的才是纯正的美术的绘画。为什么呢?就因为前者是“有用”的,后者是“无用”的。

纪念厅里有总理遗像,展览会里也有人物画。但前者是保留孙中山先生的遗容,以供后人瞻仰的,后者并无这种目的,且不必标明是何人。博物挂图中有梅花图,吴昌硕的立幅中也有梅花图。然前者是对学生说明梅花有几个瓣,几个雄蕊与雌蕊的,而吴昌硕并不是博物教师。地理教科书中有西湖的风景图,油画中也有西湖的风景图。但前者是表明西湖的实景,使没有到过杭州的人可以窥见西湖风景的一斑,后者并不是冒充西湖的照片。马路周边的墙上的广告画中有香烟罐、啤酒瓶,展览会里的静物画中也有香烟罐、啤酒瓶。但前者的目的是要诱人去买,后者并不想为香烟公司及酿造厂推广销路。大厦堂前的立幅,试问有什么实用?诸君手中的扇子上画了花,难道会多一点凉风?展览会里的作品,都是这类无目的的、无用的绘画。——无用的绘画,才是真正的美术的绘画。

因为真的美术的绘画,其本质是“美”的。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识的,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所以画家但求表现其在人生自然中所发现的美,不是教人一种知识;看画的人,也只要用感情去欣赏其美,不可用知识去探究其实用。真的绘画,除了表现与欣赏之外,没有别的实际的目的。前述四种实例:遗像、博物图、名胜图、广告画,都是实用的,或说明的。换言之,都是为了一种实际的目的而画的。所以这种都是实用图,都不是美术的绘画。但我的意思,并非说实用图都没有价值,我只是说,实用图与美术的绘画性质完全不同。看惯实用图的人.一旦走进展览会里,慎勿仍用知识探究的态度去看美的绘画。不然,就不免做出“一粒豆值洋二十元”的笑柄来。美术的绘画虽然无用(详言之,非实用,或无直接的用处),但其在人生的效果。比较起有用的(详言之,实用的,或直接有用的)图画来,伟大得多。

人类倘若没有了感情,世界将变成何等机械、冷酷而荒凉的生存竞争的战场!世界倘没有了美术,人生将何等寂寥而枯燥!美术是感情的产物,是人生的慰安。它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

所以说,“真的绘画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真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便是绘画的大用。

(节选自《人间情味》,北京大学出版社)

6.下列关于“真正的美术的绘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美术的绘画”,是画家力求通过绘画来表现他在人生自然中所发现的美的绘画,其本质是“美”的。

B.“真正的美术的绘画”,是除了表现与欣赏之外,一般不再有别的实际的目的的绘画,是无用的绘画。

C.“真正的美术的绘画”,不同于那些为了一种实际的目的而画的绘画,也不同于直接有用的绘画。

D.“真正的美术的绘画”,在人生的效果方面,比那些有用的绘画伟大得多,它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

7.下列对于“绘画之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用的绘画不是真正的绘画,无用的绘画才是真正的美术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

B.那种对学生说明梅花有几个瓣,几个雄蕊与雌蕊的绘画,就是“有用”的绘画。

C.教科书中的西湖的风景图,画有香烟罐、啤酒瓶的静物画,都是“有用”的绘画。

D.日本画家的立轴、大厦堂前的立幅、画了花的扇子,都是“无用”的绘画。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普通所见的画一共包括四种:纪念厅里的总理遗像,教室里的博物挂图,地理教科书中的名胜图,马路周边的墙壁上的广告图。

B.吴昌硕虽然不是博物教师,但他所画的立幅中的梅花图,也同样能向学生介绍梅花有几个瓣,几个雄蕊与雌蕊的相关科学知识。

C.对于画家来说,但求表现其在人生自然中所发现的美,而对于看画的人来说,不仅要用感情去欣赏其美,还要讲求其实用性。

D.真正的美术的绘画是感情的产物,是人生的慰安,它可以使充满机械、冷酷而荒凉的生存竞争的生活变得不再寂寥和枯燥。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

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

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成顿.

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

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

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者恶其烦数 .

B.昏仆就室而卧 .

C.以示奖劝 . 恶:厌恶 仆:仆人 劝:勉励

D.常见希乾过先君谈 过:拜访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三篇 我十八岁前见过二次鬼
《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3月)联考 语文(word版)》

2016年3月十三校联考试卷语文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从“事件”看艺术的性质 高建平

1艺术是什么?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他说,在心中唤起曾使自己激动过的情感,并用语言、线条、色彩、声音等媒介将它表现出来,使别人也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2小说家无心插柳,提出了许多理论家所不能提出的,有感悟性、穿透性的理论。正像人们使用语言交流思想一样,艺术从本质上讲,具有传达性。艺术家心有所悟,掌握媒介,生产意义,进行以传达为目的的制作。于是,一次艺术活动就完成了。由小见大,由一次看无数次,要寻找艺术的本质特性,可捕捉住这个线索,从这里出发。

3但理论家们又纠结起来,他们重视托尔斯泰的这个说法,又感到不满足。有人提出,所传达的不只是“情感”,是否也包括“思想”?传达以后,接受者所感受到的情感,与艺术家的情感是否相同?对于前者,人们倾向于认为,可以带着情感来思考,并思考出富有情感的思想。不带情感的思考,与不带形象的思考一样,在理论上都不能成立。对于后者,即感受者是否获得与创作者同样的情感,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争论。

4在这里,我们还是集中谈论受艺术传达说的启发而产生的一个假设——艺术即事件。俞伯牙

,艺术家心中可能会有理想的接受者,但毕竟是在众人旁观的情况下做给理想接受者看的一件事情。

5李白写诗赠汪沦,送孟浩然,心中有诗人群体在,而不只是私相授受。普西金写《致凯恩》,像是写悄悄话,诗人的修养和训练却使他写成了情诗的范例,成为流传最广的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私下说,另一种是在公众场合说。场合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由此类比,艺术是公众在场时的传达。

6艺术品总是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艺术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为人们长久地欣赏,并成为对以后的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范本。《诗经》中的“伊人”也和今天的“她”一样,

,艺术品还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即时间性。艺术品总是在一个

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之中被制作出来的。它的魅力,也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当下影响之中。我们欣赏总是将作品放在它所属的时代去“遥想当年”、“设身处地”。艺术总是既是永恒的,又是有着时间性的,并且前者依附于后者。长久的艺术魅力依存于当时所发生的艺术事件之中。

7对于一些艺术门类来说,艺术作为事件,似乎很难理解。例如文学,怎样将小说与诗歌理解成事件?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小说看成是印成大本的书,早已默认诗就是那些分行的文字了。如果拿事件来理解,文学本来是很直接的事件。作家直接面对听众,通过故事,形成意义和情感的传达。史诗没有文字的脚本,完全凭记忆讲,也根据当下的情境发挥,具有即兴性。讲述人完成的是意义的传达,出现的是事件。这样的理解,对艺术的性质也许有帮助: 。

8关于艺术的事件性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难解的艺术美学问题。其一是伪作的价值问题。伪作应该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伟大的艺术家都是面对自己的时代,用艺术的语言传达出某种意义,从而造成一个事件,并使它在事实上构成历史发展链条中一环。如果说伪作作得很好,从而一定要说它们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只能说,它们只有仿作或作伪年代的价值,而没有原作年代

的价值。我们不能离开时间来谈论什么是艺术。艺术家自己的仿作是不是艺术呢?我还是想坚持,先画的那一幅,凝聚了画家的创造热情,在作画过程的摸索中形成了这种构图和色彩,使之成为杰作,因此是艺术,后画的那一幅只是前一幅的模仿。

9从创作到欣赏,从思想情感的产生到传达的实现,从艺术家赋予作品以意义到批评家对意义的阐释,这都是整体,不能割裂。不能宣布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中的任何一个“死了”,一个都不能少。遮蔽其中的一些部分,放大其中的另一些部分,可能会是短时期理论的需要,但任何遮蔽都会造成理论的扭曲。有时扭曲有扭曲的理由,但被扭曲的最终还是要被纠正过来。

1. 第②段加点词“无心插柳”在稳重的意思的

是 。(2分)

2. 把下面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 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艺术不能只是两个人的事 ②但有更多的人在旁听

③不管艺术家的初衷如何 ④不是两个人的窃窃私语 ⑤他们都是为一个更大的群体制造一个事实 ⑥他可能是一个人说给另一个人听

A.① ⑥ ② ④ ③ ⑤ B.③ ⑤ ⑥ ④ ② ①

C.① ④ ⑥ ③ ⑤ ② D.③ ⑤ ① ④ ⑥ ②

3. 简析第 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4. 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以依次填入第 ⑥段空格出的一项是( )。(2分)

A.所以 并 因此 B.但是 并 因此

C.但是 而 并且 D.所以 而 并且

5.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艺术的性质”的理解,将其填在第⑦段结尾的横线处。(4分)

6. 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品所传达的是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B.伪作不能成为艺术品,因而没有任何价值。我十八岁前见过二次鬼

C.艺术家仿作自己佳作的作品,不能算作赝品。

D.艺术的性质包括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参与。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门前的枣树 姜煜暄

(1)陈阿婆颤巍巍地兀立门前的枣树下,手里捧着一把红彤彤的大枣。一双浑浊锈滞的眼睛定定地凝望着通往村外的公路。瘦弱佝偻的身躯如一棵稻草在风中飘摇,银白色的花发像雪花般在风中飘拂。那凝然的神态犹如一座雕像耸立于枣树下,又如历尽沧桑的枣树屹立于门前。

(2)我是傍晚碰见陈阿婆的。她见到我,眯糊着眼睛,瘪着凹陷没牙齿的嘴,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像苍老的枣树皮,微笑着,回来看你娘了?嘴角撩过一丝苦笑,老泪在眼圈里转悠。我的心猛地一缩。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陈阿婆,我的心酸溜溜的,不知啥滋味。

(3)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每月定不可移地从市里回老家看望,其实不仅仅看她,很大程度也是看阿婆。每次陈阿婆都站在被夕阳染红的枣树下,青筋暴跳的手在额头上搭着莲蓬,痴痴地,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村外那条公路,一直眺望到公路的尽头。

(4)我扶着阿婆,凄然地说,阿婆,想阿强哥了?阿婆与我家东西院一墙之隔,阿强比我大二岁,从小一起长大,就像亲兄妹一样。

(5)阿婆摇摇头,没有言语,干枯的手撩起衣襟抹着眼角的泪水。

(6)阿婆,你流泪了?

(7)“沙子进眼睛里了。”阿婆说着抬起头,一丝苦笑,把手里的红枣捧给我,吃吧,甜着呐。阿婆回头望一眼村外那条公路,依依不舍的样子,你阿强哥打小就爱吃枣,可惜一年了也没吃上家乡的枣了,也不知回来看看娘。阿婆叹息着,脸色沉郁,眼神忧伤。我的心怦怦乱跳,泪水不由地流下。我很想说点什么,一时不知说啥好,我也很想告诉她实情,但又不能说,看见阿婆期盼复杂的眼神,我的心一阵疼痛,嘴边的话咽进肚里。

(8)看着红红的枣,我想起了小时候。

(9)每年枣放青时,我和阿强趁阿婆午睡时,用竹竿偷偷地打枣。奇怪的是,每次刚一动手,阿婆就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屋里出来,出溜一声,枣还没熟呐,吃糟蹋了。我和阿强蹦高地跑了,躲在草垛边啃着巴涩的青枣,偷偷地笑。待到枣像一串串小红灯笼时,阿婆会喊我和阿强:“打枣喽,打枣喽!”

(10)阿婆年轻时是村上最漂亮的女人,梳着两根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辫子一直及到腰际,辫子稍扎着漂亮的蝴蝶手绢,皮肤白的如葱白,眼睛又大又亮。我时常痴痴地看着她在河边洗衣裳,在枣树下纺线线。我说:“阿婆,你长得真好看。”

(11)阿婆捏捏我的脸蛋,甜甜地笑了,小公主,想漂亮吗?女大十八变,等你变成大姑娘时就漂亮了。

(12)阿婆没有男人,但娘说阿婆有男人,可我从来没见过阿婆的男人。娘说阿婆以前有过男人,是县上来村里工作队的。那个男人长得很帅气,瘦高挑的个,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能写会画,是个有文化的人。那个男人住在阿婆家,阿婆给男人做饭,还经常给男人洗衣服。夜间,男人就教阿婆读书写字。每当月光皓洁当空时,两人会坐在枣树下看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13)男人和阿婆吵了起来,吵得很凶。男人气得一阵乱棍把枣全打落在地,甩掉棍子走了。那时,枣是青涩的,还没有成熟。男人和阿婆吵架时,是在阿婆有了阿强的当天晚上……

(14)男人再也没回来。阿婆坐在枣树下哭了一天一夜。

(15)夜里,我常常听见阿婆唱着催眠曲哄阿强睡觉。

(1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把阿婆熬老了,熬得就像门前那棵老枣树,老态龙钟。

(17)那年秋天,阿强去省城念书,走时,阿婆给他装了一袋红枣上路。阿强就这么走了,像很多年前那个男人一样,再也没有回来……

(18)我该回成了。天蒙蒙亮,阿婆背着一袋红枣,蹒跚着步履来我家,让我给阿强捎去。我顿时泪如雨下,哽咽地说:“我一定给阿强哥送去。”从阿婆渴望企盼的眼神里,我似乎看见一种东西在涌动,但我形容不出来。

(19)我来到阿强的墓前,将红枣撒在墓地。阿强为救被洪水困在一棵枣树上的老妈妈,被洪水冲走的。但我始终没敢告诉风烛残年的阿婆,我不愿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场面。

(20)半月后,娘来电话说阿婆不行了。我急忙仓促地赶回去,阿婆临咽气时说,我就要见到我儿子了。满脸核头纹荡溢着慈详的笑容,手里握着一大把钱。

(21)我惊异了。

(22)娘眼含泪水说:“阿强不是阿婆生的,多年前一个清晨阿婆在枣树下捡的……而且,阿婆知道阿强不在了,每次你说阿强捎回来的钱,她知道是你给的。”

(23)第二年,春暖花开时,阿婆和阿强的坟墓长满了绿茵茵的小枣树。

7. 第(1)段划线句运用了顶真(顶针)修辞格,空间位置渐次明显,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8.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13)段中“枣子”物象的作用。(2分)

9. 赏析第(16)段中加点词“熬”的精妙之处。(2分)

10.阿强去世的明确信息到(19)段才出现,但在这之前有很多出伏笔,请从“我”的角度,找出三处相关语句。(用原句作答)(3分)

11.该文是如何描写陈阿婆的?(6

分)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枣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起着线索作用。

B.对陈阿婆曾经的男人的身份的插叙,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

C.小说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陈阿婆为何站在树下凝望。

D.陈阿婆的故事虽然悲伤,却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2)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我十八岁前见过二次鬼

(5)香雾云鬟湿, 。(杜甫《月夜》)

(6)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7)施而不奢, 。(颜之推《颜氏家训》)

(8)苟日新, ,又日新。(《大学》)

(四)阅读下面是个,完成14-16题(8分)

去者日以疏① 佚名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②,欲归道无因。

【注】①选自《古诗十九首》第十四首。②故里闾:指故居。

14.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 诗。(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运用了比兴创作手法,高度概括,富有哲理。

B.七、八两句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渲染一种萧瑟的氛围。

C.“一去一来”属于时间顺流;“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

D.本事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

16.清人朱筠有云:“末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请结合作品对此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

①童仲揆,南京人。举武会试,历都指挥,掌四川都司。万历末,擢副总兵,督川兵援辽,与同官陈策并充援剿总兵官。熹宗初立,经略袁应泰招蒙古诸部,处之辽、沈二城。仲揆力谏,不听。

②明年,天启改元,应泰欲城清河、抚顺。议三路出师,用大将十人,各将兵万余,仲揆、策当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沈阳。两人驰救,次浑河。游击①周敦吉曰:“事急矣,请直抵沈阳,与城中兵夹击,可以成功。”已,闻沈阳陷,诸将皆愤曰:“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敦吉固请与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营桥北,仲揆、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名世统浙兵三千营桥南。邦屏结阵未就,大清兵来攻,却复前者三,诸军遂败。敦吉、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死。他将走入浙兵营,被围数匝。副将朱万良、姜弼不救,及围急始前,一战即败走。大清兵尽锐攻浙营。营中用火器,多杀伤。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策先战死,仲揆将奔,金止之,乃还兵斗。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大清兵万矢齐发,仲揆与金、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万良既遁,经略将斩之,乞勚罪自效②。及辽阳被攻,果陷阵死。

③策少保、左都督,增世荫三级,赠仲揆都督同知,增世荫三级。名世先有罪系狱尚书薛三才荐其善火器命从征立功。文杰亦先褫职。及死,并得复官,赠三级。

【注】①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②勚(yì)罪自效:消除罪过,并为别人或集团贡献自己的力量或生命。勚,消除。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第四篇 我十八岁前见过二次鬼
《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二次(3月)联考试题》

2016年3月十三校联考试卷语文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从“事件”看艺术的性质 高建平

1艺术是什么?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他说,在心中唤起曾使自己激动过的情感,并用语言、线条、色彩、声音等媒介将它表现出来,使别人也感受到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2小说家无心插柳,提出了许多理论家所不能提出的,有感悟性、穿透性的理论。正像人们使用语言交流思想一样,艺术从本质上讲,具有传达性。艺术家心有所悟,掌握媒介,生产意义,进行以传达为目的的制作。于是,一次艺术活动就完成了。由小见大,由一次看无数次,要寻找艺术的本质特性,可捕捉住这个线索,从这里出发。

3但理论家们又纠结起来,他们重视托尔斯泰的这个说法,又感到不满足。有人提出,所传达的不只是“情感”,是否也包括“思想”?传达以后,接受者所感受到的情感,与艺术家的情感是否相同?对于前者,人们倾向于认为,可以带着情感来思考,并思考出富有情感的思想。不带情感的思考,与不带形象的思考一样,在理论上都不能成立。对于后者,即感受者是否获得与创作者同样的情感,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争论。

4在这里,我们还是集中谈论受艺术传达说的启发而产生的一个假设——艺术即事件。俞伯牙

,艺术家心中可能会有理想的接受者,但毕竟是在众人旁观的情况下做给理想接受者看的一件事情。

5李白写诗赠汪沦,送孟浩然,心中有诗人群体在,而不只是私相授受。普西金写《致凯恩》,像是写悄悄话,诗人的修养和训练却使他写成了情诗的范例,成为流传最广的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私下说,另一种是在公众场合说。场合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由此类比,艺术是公众在场时的传达。

6艺术品总是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它的永恒性,艺术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为人们长久地欣赏,并成为对以后的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范本。《诗经》中的“伊人”也和今天的“她”一样,

,艺术品还有它更重要的一面,即时间性。艺术品总是在一个

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之中被制作出来的。它的魅力,也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当下影响之中。我们欣赏总是将作品放在它所属的时代去“遥想当年”、“设身处地”。艺术总是既是永恒的,又是有着时间性的,并且前者依附于后者。长久的艺术魅力依存于当时所发生的艺术事件之中。

7对于一些艺术门类来说,艺术作为事件,似乎很难理解。例如文学,怎样将小说与诗歌理解成事件?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小说看成是印成大本的书,早已默认诗就是那些分行的文字了。如果拿事件来理解,文学本来是很直接的事件。作家直接面对听众,通过故事,形成意义和情感的传达。史诗没有文字的脚本,完全凭记忆讲,也根据当下的情境发挥,具有即兴性。讲述人完成的是意义的传达,出现的是事件。这样的理解,对艺术的性质也许有帮

助: 。

8关于艺术的事件性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难解的艺术美学问题。其一是伪作的价值问题。伪作应该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伟大的艺术家都是面对自己的时代,用艺术的语言传达出某种意义,从而造成一个事件,并使它在事实上构成历史发展链条中一环。如果说伪作作得很好,

从而一定要说它们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只能说,它们只有仿作或作伪年代的价值,而没有原作年代的价值。我们不能离开时间来谈论什么是艺术。艺术家自己的仿作是不是艺术呢?我还是想坚持,先画的那一幅,凝聚了画家的创造热情,在作画过程的摸索中形成了这种构图和色彩,使之成为杰作,因此是艺术,后画的那一幅只是前一幅的模仿。

9从创作到欣赏,从思想情感的产生到传达的实现,从艺术家赋予作品以意义到批评家对意义的阐释,这都是整体,不能割裂。不能宣布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中的任何一个“死了”,一个都不能少。遮蔽其中的一些部分,放大其中的另一些部分,可能会是短时期理论的需要,但任何遮蔽都会造成理论的扭曲。有时扭曲有扭曲的理由,但被扭曲的最终还是要被纠正过来。

1. 第②段加点词“无心插柳”在稳重的意思的

是 。(2分)

2. 把下面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 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艺术不能只是两个人的事 ②但有更多的人在旁听 ③不管艺术家的初衷如何 ④不是两个人的窃窃私语 ⑤他们都是为一个更大的群体制造一个事实 ⑥他可能是一个人说给另一个人听

A.① ⑥ ② ④ ③ ⑤ B.③ ⑤ ⑥ ④ ② ①

C.① ④ ⑥ ③ ⑤ ② D.③ ⑤ ① ④ ⑥ ②

3. 简析第 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4. 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以依次填入第 ⑥段空格出的一项是( )。(2分)

A.所以 并 因此 B.但是 并 因此

C.但是 而 并且 D.所以 而 并且

5.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艺术的性质”的理解,将其填在第⑦段结尾的横线处。(4分)

6. 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品所传达的是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B.伪作不能成为艺术品,因而没有任何价值。

C.艺术家仿作自己佳作的作品,不能算作赝品。

D.艺术的性质包括创作者、接受者、公众、批评家参与。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门前的枣树 姜煜暄

(1)陈阿婆颤巍巍地兀立门前的枣树下,手里捧着一把红彤彤的大枣。一双浑浊锈滞的眼睛定定地凝望着通往村外的公路。瘦弱佝偻的身躯如一棵稻草在风中飘摇,银白色的花发像雪花般在风中飘拂。那凝然的神态犹如一座雕像耸立于枣树下,又如历尽沧桑的枣树屹立于门前。

(2)我是傍晚碰见陈阿婆的。她见到我,眯糊着眼睛,瘪着凹陷没牙齿的嘴,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像苍老的枣树皮,微笑着,回来看你娘了?嘴角撩过一丝苦笑,老泪在眼圈里转悠。我的心猛地一缩。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陈阿婆,我的心酸溜溜的,不知啥滋味。

(3)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每月定不可移地从市里回老家看望,其实不仅仅看她,很大程度也是看阿婆。每次陈阿婆都站在被夕阳染红的枣树下,青筋暴跳的手在额头上搭着莲蓬,痴痴地,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村外那条公路,一直眺望到公路的尽头。

(4)我扶着阿婆,凄然地说,阿婆,想阿强哥了?阿婆与我家东西院一墙之隔,阿强比我大二岁,从小一起长大,就像亲兄妹一样。

(5)阿婆摇摇头,没有言语,干枯的手撩起衣襟抹着眼角的泪水。我十八岁前见过二次鬼

(6)阿婆,你流泪了?

(7)“沙子进眼睛里了。”阿婆说着抬起头,一丝苦笑,把手里的红枣捧给我,吃吧,甜着呐。阿婆回头望一眼村外那条公路,依依不舍的样子,你阿强哥打小就爱吃枣,可惜一年了也没吃上家乡的枣了,也不知回来看看娘。阿婆叹息着,脸色沉郁,眼神忧伤。我的心怦怦乱跳,泪水不由地流下。我很想说点什么,一时不知说啥好,我也很想告诉她实情,但又不能说,看见阿婆期盼复杂的眼神,我的心一阵疼痛,嘴边的话咽进肚里。

(8)看着红红的枣,我想起了小时候。

(9)每年枣放青时,我和阿强趁阿婆午睡时,用竹竿偷偷地打枣。奇怪的是,每次刚一动手,阿婆就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屋里出来,出溜一声,枣还没熟呐,吃糟蹋了。我和阿强蹦高地跑了,躲在草垛边啃着巴涩的青枣,偷偷地笑。待到枣像一串串小红灯笼时,阿婆会喊我和阿强:“打枣喽,打枣喽!”

(10)阿婆年轻时是村上最漂亮的女人,梳着两根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辫子一直及到腰际,辫子稍扎着漂亮的蝴蝶手绢,皮肤白的如葱白,眼睛又大又亮。我时常痴痴地看着她在河边洗衣裳,在枣树下纺线线。我说:“阿婆,你长得真好看。”

(11)阿婆捏捏我的脸蛋,甜甜地笑了,小公主,想漂亮吗?女大十八变,等你变成大姑娘时就漂亮了。

(12)阿婆没有男人,但娘说阿婆有男人,可我从来没见过阿婆的男人。娘说阿婆以前有过男人,是县上来村里工作队的。那个男人长得很帅气,瘦高挑的个,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能写会画,是个有文化的人。那个男人住在阿婆家,阿婆给男人做饭,还经常给男人洗衣服。夜间,男人就教阿婆读书写字。每当月光皓洁当空时,两人会坐在枣树下看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13)男人和阿婆吵了起来,吵得很凶。男人气得一阵乱棍把枣全打落在地,甩掉棍子走了。那时,枣是青涩的,还没有成熟。男人和阿婆吵架时,是在阿婆有了阿强的当天晚上„„

(14)男人再也没回来。阿婆坐在枣树下哭了一天一夜。

(15)夜里,我常常听见阿婆唱着催眠曲哄阿强睡觉。

(1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把阿婆熬老了,熬得就像门前那棵老枣树,老态龙钟。

(17)那年秋天,阿强去省城念书,走时,阿婆给他装了一袋红枣上路。阿强就这么走了,像很多年前那个男人一样,再也没有回来„„

(18)我该回成了。天蒙蒙亮,阿婆背着一袋红枣,蹒跚着步履来我家,让我给阿强捎去。我顿时泪如雨下,哽咽地说:“我一定给阿强哥送去。”从阿婆渴望企盼的眼神里,我似乎看见一种东西在涌动,但我形容不出来。

(19)我来到阿强的墓前,将红枣撒在墓地。阿强为救被洪水困在一棵枣树上的老妈妈,被洪水冲走的。但我始终没敢告诉风烛残年的阿婆,我不愿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场面。

(20)半月后,娘来电话说阿婆不行了。我急忙仓促地赶回去,阿婆临咽气时说,我就要见到我儿子了。满脸核头纹荡溢着慈详的笑容,手里握着一大把钱。

(21)我惊异了。

(22)娘眼含泪水说:“阿强不是阿婆生的,多年前一个清晨阿婆在枣树下捡的„„而且,阿婆知道阿强不在了,每次你说阿强捎回来的钱,她知道是你给的。”

(23)第二年,春暖花开时,阿婆和阿强的坟墓长满了绿茵茵的小枣树。

7. 第(1)段划线句运用了顶真(顶针)修辞格,空间位置渐次明显,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8.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13)段中“枣子”物象的作用。(2分)

9. 赏析第(16)段中加点词“熬”的精妙之处。(2分)

10.阿强去世的明确信息到(19)段才出现,但在这之前有很多出伏笔,请从“我”的角度,找出三处相关语句。(用原句作答)(3分)

11.该文是如何描写陈阿婆的?(6

分)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枣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起着线索作用。

B.对陈阿婆曾经的男人的身份的插叙,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

C.小说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陈阿婆为何站在树下凝望。

D.陈阿婆的故事虽然悲伤,却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2)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5)香雾云鬟湿, 。(杜甫《月夜》)

(6)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7)施而不奢, 。(颜之推《颜氏家训》)

(8)苟日新, ,又日新。(《大学》)

(四)阅读下面是个,完成14-16题(8分)

去者日以疏 佚名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注】 选自《古诗十九首》第十四首。 故里闾:指故居。

14.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 诗。(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运用了比兴创作手法,高度概括,富有哲理。

B.七、八两句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渲染一种萧瑟的氛围。

C.“一去一来”属于时间顺流;“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

D.本事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

16.清人朱筠有云:“末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请结合作品对此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

童仲揆,南京人。举武会试,历都指挥,掌四川都司。万历末,擢副总兵,督川兵援辽,与同官陈策并充援剿总兵官。熹宗初立,经略袁应泰招蒙古诸部,处之辽、沈二城。仲揆力谏,不听。

明年,天启改元,应泰欲城清河、抚顺。议三路出师,用大将十人,各将兵万余,仲揆、策

当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沈阳。两人驰救,次浑河。游击周敦吉曰:“事急矣,请直抵沈阳,

与城中兵夹击,可以成功。”已,闻沈阳陷,诸将皆愤曰:“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敦吉固请与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营桥北,仲揆、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名世统浙兵三千营桥南。邦屏结阵未就,大清兵来攻,却复前者三,诸军遂败。敦吉、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死。他将走入浙兵营,被围数匝。副将朱万良、姜弼不救,及围急始前,一战即败走。大清兵尽锐攻浙营。营中用火器,多杀伤。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策先战死,仲揆将奔,金止之,乃还兵斗。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大清兵万矢齐发,仲揆与金、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

万良既遁,经略将斩之,乞勚罪自效。及辽阳被攻,果陷阵死。 自辽左用兵,将士率望风奔溃,独此以万余人当数万众。虽力绌而覆,时咸壮之。事闻,赠策少保、左都督,增世荫三级,赠仲揆都督同知,增世荫三级。名世先有罪系狱尚书薛三才荐其善火器命从征立功。文杰亦先褫职。及死,并得复官,赠三级。

【注】 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 勚(yì)罪自效:消除罪过,并为别人或集团贡献自己的力量或生命。勚,消除。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却复前者三( ) (2)将士率望风奔溃( )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4710.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