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现代散文短诗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3 00:17:18 诗歌单元

第一篇:《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合集》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内容包括五个诗歌单元和五个散文单元,每个单元都把主题相同的诗歌和散文收集起来,且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精读、几篇略读、一个思考和探究和一篇文章。尤其是文章,诗歌部分几篇文章下来,“如何鉴赏诗歌”已有了章法可循;散文部分的文章也是如此。

必修课中已学过几篇出自大家之手的现代诗歌和现代散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他应把学生在必修课上学的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选修课中,使学生的鉴赏力和和审美力顺其自然合乎规律的发展。因此,我打算用学案教学法进行选修课的诗歌和散文教学。 下面先来谈一谈诗歌教学的学案:

一、挚情朗读

有位哲人说过“如果嚎叫就是诗,那么驴就是伟大的诗人”,可见,无论写诗还是读诗,都应该有真挚的情感在里面。

1、扫清字词障碍

2、培养学生初读感受

让学生谈一谈,读后作者写些什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知人论世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他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

三、抒发情感

学生在初读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情感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品味语言就成为鉴赏诗歌的重要部分。

四、品味语言

诗歌中某些字的锤炼,某些意象的含蓄,某些修辞的运用,就能为语言增色,为诗歌添彩,为情感表达服务。

(可见,抒发情感和品味语言这两块密不可分,不分主次先后,同时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课后都设有导读,学生借助导读内容,理解诗歌的内容会更容易,体味语言会更深刻,更容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喜欢上现代诗歌。)

五、表达技巧

要想很在行地鉴赏诗歌作品,还要适当地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探寻一些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修辞: 比喻 拟人等

表现手法:象征 用典 欲扬先抑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想象联想等

选修教材在编写时,单元短文、思考与探究都体现了“鉴赏技巧”这方面的导向。

六、写作训练

让学生进行诗歌写作训练,稚嫩也好,可爱也罢,毕竟在诗歌学习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以上鉴赏诗歌的六个方面适用于诗歌单元的每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每一课,但要有所侧重,如果精读、略读诗歌都按这么五个方面来讲,课时肯定不够用,幸而每单元前都给了一个响亮的题目,每个单元的鉴赏重心都明确多了。 下面以第一个单元“生命的律动”为例:

精读课郭沫若的《天狗》,重在抒情。在那“狂飙突进”的年代,诗人极力张扬自我,充分宣泄他那激荡不已的激情。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这种表达技巧,把诗人化身天狗不可一世的气势,写的淋漓尽致。《天狗》一课主要运用诗歌鉴赏的三个方面即可:一、知人论世 二、抒发情感 三、表现手法。

略读课杜运燮的《井》,重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抓住了几个有趣而深刻的意象,如“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几片浮云”等,让我们来揣摩:外表静默,世界狭小和谐,内心澄清而有色彩的“井”,他的象征意义或象征人群。抓住表现手法中的象征,鉴赏该诗就结束了。

穆旦的《春》,挚情朗读,抓住关键词便可触及诗人的情感。

邹荻帆的《无题》,品味诗歌中的几个意象,虽写的是自然,却有着深层的内在含义,学生的崇高感即可被唤起。

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映现清晰的画面,耳畔响起巨大的轰鸣声。鉴赏该诗抓住诗中的两类意象,就能与诗人的激情和心愿产生共鸣。

第一单元的精读篇目,可以作为单元其他略读篇目的参考,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的设计,其他单元的诗歌教学也可以照此来构思,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接下来谈一谈散文部分的教学学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也包括五个单元,教材的编排和诗歌单元大致相同,只是每单元里少了两篇略读篇目。试以第一单元精读篇目《动人的北平》为例,下面是学案中设计思路:

一、预习导学 (提前发学案,学生自学部分)

1、清除字词障碍 (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作家作品介绍 (鼓励学生上网查阅,开阔学生视野)

3、了解时代背景

4、摘抄初读时你认为的名言、警句、漂亮话 (学生会抓住初读时最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来摘抄)

二、合作探究

1、初读感受 (有的学生抓住了语言的美,有的学生抓住了情感的真,有的抓住了写法的妙)

2、赏析课文 (提出问题,学生课堂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的初读感受,总结起来恰好就是我们要赏析的内容。

提问:(1)题目是“动人的北平”中心语在北平上,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北平的?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个方面的内容,几个方面用一个词概括。(该题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2)你认为哪些语言、内容能打动你? 说明原因

(让学生体问散文语言蕴藏的浓情深意)

(3)和《故都的秋》对比阅读 (进一步了解散文的特点、体味散文的语言)

三、拓展延伸

1、阅读林语堂的散文集及小说《京华烟云》

2、散文习作练习 (摹写)

散文第一单元精读篇目有了范例,几个略读篇目也就有章法可循,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汉家寨》侧重于几个景物画面的描写,《特利尔的幽灵》侧重的是形散神聚和精彩的语句。

散文单元第一单元精读和略读篇目的教学设计,其他单元也可参照,只不过单元于单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每个单元后的一篇文章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几个单元学完以后,学生对“形散神聚”“情理兼备”“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现代散文,就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至于能否写好一篇散文,还

要看文字的积累和语言的锤炼,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选修教材的诗歌和散文单元,在学习时我认为不能平均使用力气,应该侧重于散文单元,散文单元的学习应该和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出题类型、模式挂起钩来,起到专题训练的效果,尽管有些急功近利,谁能说不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呢?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 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1、 分行。

2、 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

1、 精美的语言

2、 隽永的滋味

3、 纯粹的情感

4、 深刻的哲理

5、 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描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

咀嚼感悟:人生肯定会有各种遭遇,甚至是命运多舛。我们应对世间不幸遭遇,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自我,随波逐流;一是坚持自我,保持个性。世间最可悲的到底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丧失自我顺从大流?面对不幸,有没有勇气去坚持自我,耐住寂寞?因为,保持自我,保持个性,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需要有肯定自我价值的智慧,需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抗拒一切世俗的嘲讽乃至遗弃。

知人论世: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难句理解:“你们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内蕴,它实际上展示了“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⑶《春》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主要技法: 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咀嚼感悟:青春是永恒的美丽季节,青春的理想,爱情的渴望,成为永远的谜,蛊惑者年轻人的心。但这种渴望,却不可以无限地张扬,无限地膨胀。等待也许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却绝不是懦弱;不加节制地任其燃烧,青春之火将烧毁的,也许就是青春本身。

知人论世:作者写此诗时24岁。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不仅是爱情被沉重的战争压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了反抗感,以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和渴望。

难句理解:“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以火焰表现绿色之盛、之逼人,以摇曳突出绿色之动感。整句突出地表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也暗示青春的蓬勃气息。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倒装的句式。突出花朵的无穷生命力。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缺无处归依”——“永远的谜”,那是生命的谜,是青春的谜,“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既轻盈,又浑沉,这奇妙的组合,使轻盈不至于轻飘轻率,使厚重不至于板滞沉重。

⑷《无题》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第二篇:《人教版现代诗歌散文文学常识》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了“文学创造社”。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认为“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集:《死的诱惑》 《星空》《女神》

杜运燮,1915-2002

他与穆旦、袁可嘉、郑敏等9位在四十年代从事写作的诗人因合出《九叶集》而被评论界称为“九叶诗派”,在中国诗歌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诗四十首》(1946)、《九叶集》 九叶诗派:他们关注当时的社会时代中人民的希望和追求,关注人对社会命运的感受。 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方式,追求现实哲理,象征性。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

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2005)。

邹荻帆(1917—1995),他是抗战开始后出现的 “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 湖北天门人。他的主要诗集有《在天门》(1937年)、《木厂》(1938年)、《尘土集》(1937年)、《雪与村庄》(1941年)、《青空与林》(1943年)和讽刺诗集《噩梦备忘录》(1948年)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解放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等五六本新的诗集出版。

蔡其矫(1918—2007),福建晋江人。 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 ,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等。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三友,号友山,家族排行家骅。后改名多,笔名一多。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选集》等。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主要诗学论著有《冬夜评论》《〈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时代的鼓手》《诗人的蛮横》《诗的格律》《律诗的研究》等,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 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同年诗人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分别是《瓦釜集》(诗集中对民歌形式的利用作了有益的探索)、《扬鞭集》及《半农杂文》。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ezw/227006.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