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之根(下)》
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之根(下)
小中大 改变字体
作 者: 杨 义来 源:
时 间: 2010年11月05日
文化血脉的丰沛性
中国文化血脉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经史子集、四库与四野,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以及民间百戏百艺,其丰富性和浑厚性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度的现代性阐释、批判、转化和弘扬。
讲文化血脉当然要讲诸子百家,重要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讲的六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刘歆定为十家,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重中之重当然要讲孔子了,孔子的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所在。在清朝末年,革命派提出用黄帝纪年的时候,维新派康有为提出用孔子纪年,把孔子去世的那一年作为中华民族的纪元,到了光绪21年,1895年是孔子去世2343年,孔子去世到现在是2558年。后来康有为企图把孔教申请为国教,但是没有做成。孔子对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孔子的思想,一讲起来可能就是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等等,其为历朝统治者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保守倾向和不适于现代生活之处,在五四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受到严峻的批判。但是我觉得,郑重的历史观应该还古人应有的伟大,还现代人充分的创造空间,不要古今互相埋怨,而要古今互通智慧。如果要从孔子思想中找精华起码可以找出八个方面,或称“孔学精华八端”:第一个思想:仁,“仁者,人也”,就是要把人当人来对待。“泛爱众,而亲仁”,实际上就是博爱思想。当然他还强调“礼”,强调博爱由近及远、由尊及卑的等级制,建立社会等级秩序。第二个思想:忠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曾经到刘邦的家乡沛县,那个地方有一个大风歌碑。《史记》记载刘邦斩白蛇起义,是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证明刘邦建立汉朝是一种天命。但我到了大风歌碑博物馆里,听到的是另一个民间故事,刘邦拿出剑斩白蛇的时候,白蛇说话了:你斩我脑袋我就报复你的脑袋,你斩我的尾巴我就报复你的尾巴。刘邦一剑把中间斩断了,结果就一个王莽,把东汉和西汉从中间斩断了。民间说报应,暗示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弟子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受用一辈子呢?就是“恕”字,“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发达也要别人发达,不要损人利己。这个思想对人类以坦荡胸怀处理人际关系,贡献是很大的。第三个思想,由他的弟子传达出来的:礼之用,和为贵。要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第四个思想:好学勤勉。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第五个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等级。“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造成“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好像一个人开了一所学校。第六个思想:交朋友,要交好朋友,交有益的朋友。益友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要选正直、诚信、博学多阅的人来交往。第七个思想:讲究气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天气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第八个思想:发愤图强,任重道远。孔子让他的弟子怎么介绍他呢?孔夫子做人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他称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构成孔颜乐处,奠定中国“乐感文化”的基调。他最得意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意思是志向弘大,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孔子思想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学,当然孔子也有很多局限的东西。{作文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孔子的思想,是早期人类关于人际关系、人间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合理化思考所得的结果,它有三个重要来源,第一,周公的礼乐制度。第二,孔子是宋国的后代,继承了商朝的祖宗崇拜,发展出孝的文化。第三,孔子仁义道德的“仁”字是从东夷民族来的。因为《说文解字》、《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都记载“夷俗仁”,“仁而好生”,“东夷天性柔顺”,不同于南蛮、西戎、北狄。孔子老是讲我的道行不通的话,我要出海。孔子说要到九夷居住,“君子所居,何陋之有”,这就是刘禹锡《陋室铭》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出处。他还说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等等这些话。东夷在现在的山东、淮河流域,甚至包括辽东、朝鲜半岛。这些部族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采取和睦、柔顺、友好、好生的态度,跟野蛮强悍的部族不一样。孔子最核心的思想竟然来自少数民族的部族,这一点就可见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民间的习俗、少数民族部落的民俗转化到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之中。
文化景观的丰美性
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和广阔地域多民族互相吸收、包容共进,创造了很多文化艺术形式。比如烹饪术,中国发明生铁铸器比西洋早一千五百年,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就有了。生铁铸锅有长沙出土的公元前5世纪实物。因此中国很早就讲究烹炒技术,而且往往与治国术联系在一起,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一条小鱼一样,不能老翻它,得顺其自然,老翻小鱼就烂了,政策也是不能翻来翻去。
除了烹饪术之外,还有武术、中医、地方戏剧、剪纸、年画、陶瓷、刺绣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很宝贵的东西,享有崇高的世界声誉。我们拥有世界上形式最丰富的非物质和物质的文化遗产,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中国和世界的眼光。就拿门神来说,尤其是明清以后,门神是秦叔宝、尉迟恭(又称胡敬德),一个是山东好汉,一个是少数民族的好汉。两个好汉给你守卫门户,还不合家平安吗?{作文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据《永乐大典》,尤其是后来在《西游记》的记述,说泾河龙王听说有一个算命先生算得特别准,给一个渔夫算你今天在哪里下网,明天在哪里下钓,一定可以打到很多鱼虾。龙王就很担心害怕,怕把子孙都钓光了,所以他就去找那个算命先生。他跟算命先生打赌,你能算命,你能算出什么时候下雨吗?算命先生说“明天辰时布云,巳时打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想:我管下雨的,你能算出来?就说:“如果你输了,我就要砸你摊子,如果我输了,我赔你50两银子。”龙王回去后,玉帝给他谕旨,要他按时辰下雨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结果他推迟了一个时辰下雨,下了三尺三寸八点,少了四十点,犯了天条,不诚信就要犯天条。第二天,龙王找算命先生砸摊子,算命先生说你推迟了1个小时,少下了四十点,违约了,要上“剐龙台”杀掉你的。龙王问那怎么样?算命先生说砍你脑袋的人是魏征,你去求唐太宗。唐太宗知道是手下大臣魏征处斩,便答应龙王。为了救龙王性命,唐太宗将魏征召来谈论安邦定国的大计,又留在身边下棋,不给魏征机会,于是君臣在便殿对弈,一递一着,摆开阵势,结果魏征打了个盹,梦斩龙王。龙王每夜提着血淋淋的龙头来索命,只有派秦叔宝、尉迟恭站岗才得安宁,后来干脆把两位将军画作门神站岗了。中国门神的产生就是因为龙王不诚信,让你什么时候下雨,你没有按时交货,交货时还偷工减料,犯了天条。中国的文化形式包含很多生动的民间智慧和文化内涵。我们的文化由于有生动的魅力,所以有共享性。一个民族文化要有原创性,有原创性没有共享性,光是三五个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老百姓不知道,这种文化就会后继乏人,容易中断。原创性要与共享性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民族文化新的辉煌,只要我们全民族众志成城,全球华人同心协力,一定能使我们上不愧五千年辉煌文明,下不愧改革开放全面崛起,培养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气和大国气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篇二:《2015年高考作文题预测范文: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作文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2015年高考作文题预测范文: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前不久,全国高校200多位英语教师云集上海,批阅26万专业英语四级卷。一道关于端午节的试题四问:一问屈原的性别?回答非男即女;二问:屈原生活的年代?答东周西汉的,南唐北宋的,淸末民初的,花样繁多;三问:屈原之死?答被国王一刀砍了脑袋的,被皇帝绑上绞刑架的,答失足落水的有之。四问:投粽之意?相对集中:因为粽子是屈原的最爱,屈原托梦给朋友,说他馋粽子了,而水晶宫里只有海鲜的段子……四个题答错了近一半。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
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修改与点评】
一是:作者的理论性相当强,对于文化的论述,相当的深刻,可以见得作者真正下番功夫。
二是: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开头引用材料,提出论点,结尾引用诗句,再现论点,深化和升华中心,将守住文化的根脉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拓展】功利的全民化风潮,如重兵压境,教育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毫无疑问,“屈原”才是我们文化的血脉(符号),才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DNA,文化上的混血儿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固有的血脉被渐渐“透析”,假如有一天,我们只知道圣诞节,而不知道端午节,只晓得风骚,而不晓得《离骚》,只晓得汇源,不了解屈原,只了解周讯而不知道鲁迅,只了解马克,而不知道“马克·吐温”;只知道“关之琳”而不知道“卞之琳”;只知道“比尔”而不知道“保尔;只知道“爱情”,而不知道“艾青”;只知道“就要发”,而不知道“九一八”……我们算什么呢??
【传承文化,品悟人生】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道关于端午节的试题中,同学们答题破绽百出,甚至不知屈原的性别和年代,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在笑声背后,更有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在如今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已经遗弃了我们的民族文物、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归根结底,便是能否传承民族文化的大问题。{作文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尊仰文物,提升正确认知。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马俑则是君王的追求与宏大的志向。在观赏中,我们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们对文化的保护,对增加了人生的认知。八国联军侵华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后,近年来不少爱国人士本着对文化的保护正在追讨十二生肖首……观望到已成残垣的圆明园,我们不仅要为它惋惜,更是凭借对废墟的认知,得出一个警示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这不仅是上天对我们昏庸的责罚,更是我们需牢记的民族屈辱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时刻敦促着我们对人生责任与义务的正确认知。
回望历史,明确自身责任。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存在,更多的是来时刻警示我们,以古比今,明确时代青年的责任。王昭君嫁至匈奴为和解汉匈关系,维护和平;张骞通西域为促进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繁荣;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也都是为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中,每个人都承担着时代的责任,无论为民族还是为国家,都是我们所景仰的。或许我们在这一秒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下一秒就会改变甚至民族或国家的命运。正如鲁迅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然而,要承担远方的责任,首先还是要明确历史责任,不断提升人生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传承精神,感悟生命意义。传承民族文化中,传承民族精神是不可缺少的。雷锋、郭明义等人的助人精神,当代无数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楷模;“最美老大爷”王副顺的宽容、体谅受到无数的好评。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精神。然而现如今在世界面前,我们却让世界看到了我们低劣的精神。非洲人民说我们不团结,因为在一个地区只要有两家中国公司,它们便会拼个死去活来;欧洲人民说我们不文明,因为我们随地吐痰等一系列不文明行为。难道我们积累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只有这些吗?那些属于我们的就只剩下被利益操控的低劣陋习了吗?我们就不能寻回我们的民族精神了吗?我们要传承好优良的民族精神,重新刷新人生意义,让世界改变对中华民族的不良看法。
中华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倘若没有尽到历史赋予的责任,传承便会随时间一起慢慢流逝掉;传承文化,便是夯实人生大厦必不可缺的基石;传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义,为了民族的美好未来奠基。{作文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修改与点评】
一是:八字命题“传承文化,品悟人生”,将关键词镶嵌标题中,论点鲜明,拟题精准。
二是:小标题拟定的整齐深刻,论述得比较充分,以小见大;层次分明清晰,结构谨严。
三是:开头与结尾语言简练相互照应。开头引用材料,引出论点,结尾排比句深化升华。
【守护传统,丰富内涵】
英语专业四级的考生,想必对西方文明已然十分了解熟悉,可是他们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与屈原”茫然不知,真是可笑亦可悲!中华民族要想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就必须守住民族文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否则无从发展。因此,守住传统文化的血脉,把它推到崭新的高度,而不让母亲的鲜血在“透析”痛苦中流失殆尽。
守护传统,承传血脉。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长足发展,就必须呵护住文化的血脉,保护正在流失或即将流失的文化,修复和找回已丢失的文化,承传好它。北京,五朝古都,如今古城墙与四合院被拆毁殆尽剪纸,中国古代优秀的民间艺术,如今却因后继无人而不得不申请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陶与丝织,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却正失去其精致美与艺术美的光泽。事实告诉我们:请倾尽全力保护民族文化,莫让悠久历史滋养起来的灿烂文化在我们手中断送,精心守护与承传民族文化,使我们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推陈出新,丰富发展。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些是与时代不符的,这就需要我们适当的改造,促使其发展。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它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有时被统治者用来当做愚昧群众的工具,而我们继承的“孝”是人伦间的美德,是尊重人性的“孝”,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伦理纲常和生命延续的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孝”的精华,剔出其糟粕,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由此可见,我们在把握文化血脉,坚守我们文
篇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龙源期刊网 .cn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作文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作者:柳沣洋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4年第11期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古诗文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文化传承作用,本文从教学教法角度,总结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在知人论世、情景重现、读写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文化传承 知人论世 情景重现 读写结合
为庆贺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北师大视察,他在翻看课标时对师生们说:“我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总书记的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超过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而那些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典诗文,无疑正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重任,它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文化内涵,也是我们民族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炎黄子孙人生观、世界观的体现。如果我们不去认真学习和继承它,反而让它们淡出学校的课堂,就会丢掉一个民族的灵魂,挖断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的陈旧和教学手段的单调,古诗文的教和学始终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例如一些课堂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随着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古代的社会背景、文化、风俗习惯都与现代相去甚远,如果教师不能够提前做好古代常识的介绍工作,不能形象生动地引导学生体验诗文所反映的情景中去,而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在具体的讲解时,往往注重对于重点字词、语法难关的功课,这样虽然在提高成绩上很有效果,却容易将浑然一体的诗文拆得七零八碎,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传承文化的根本要求南辕北辙。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是民族的艺术象征与审美情感凝聚成的一颗明珠,它能够滋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重铸民族的灵魂。如果我们还是用那种陈腐机械的方法去教学,无异于买椟还珠,暴殄天物。为了突出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基因的作用,我认为,应当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在灵魂碰撞中提升人格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ezw/22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