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如何描写袁隆平的面貌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8:18 水稻袁隆平

篇一:《《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主备人:李敏珠 审核人:肖春艳 使用人:陈陆英

上课时间:2015.10.5–2015.10.9 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型:新课

课时:2课时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

知识技能 :1、学习通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2、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3、准确把握人物通讯

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1、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2、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

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自主预习篇: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赏析>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

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

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

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1.走近作者

沈英甲,《科技日报》记者。

2.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

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

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

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

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

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

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

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

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

头等大事。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 淤yū泥 籼xiān稻 分蘖 niè 贬biǎn斥

2、词义 :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

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斥:贬低斥责 籼稻: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了解有关人物通讯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先做一道数学题:

1.中国水稻年亩产量是600斤,假如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那么,一亩水稻一年能养活几口人?

0.5*365=182.5斤 600/182.5=3人

2.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0.5*365=182.5斤 182.5*13亿=2372.5亿斤 2372.5/2.3=1000斤

3.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检查预习。

三、 课文研讨。

1.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那么,文章写了袁隆平的哪几件事?

明确:四件:1.实践是他发现趔的途径;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的态度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2.题目中的“喜”字,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袁隆平抱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3.文章所写的几件事分别体现袁隆平哪方面的品质呢?

明确: 实践是他发现趔的途径——(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 勇于创新)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的态度——(坚持事实 实事求是)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目标远大 不断进取)

4.人物通讯有“两条线”,一是“过程线”,一是“思想线”。 “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来的主题或者说是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那么这篇文章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

明确: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学习通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3、准确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一、具体理解:

1、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到,给人激励,给人启迪。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的事例呢?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例子1. 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战胜饥饿。(对国家的责任感) 例子2.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充株。(不畏艰难困苦,为科学献身) 例子3袁隆平没有申请杂交水稻专利,把专利无私的贡献给国家。(淡泊名利)

2.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是什么?从中可以表现袁隆平怎样的精神品质?

如:1.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2.他跨过水渠,迈步、、、、、、走下稻田。

作用: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二、全文小结。

1、问: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提示: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2、问: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提示:不是。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五、【名师引领探索】 进一步了解袁隆平: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3月,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在这次大会上,袁隆平真正读懂了“知识分子”的意义,读懂了“科学家”的含义,读懂了人生的价值。他想,人生犹如一本书,他参加的这次科学大会则是他生命中最壮美的一页。

由于袁隆平科学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科技人员的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省有位农民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生产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在国外,人们则把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不久,袁隆平正式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亲自找到他谈话,说:“组织上考虑到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考虑到你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经研究,想让你担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袁隆平不假思索地回答组织部的这位领导:“我这个人不适宜当官,在我看来,当官有很大的局限性。别的不说,在搞科研攻关这一点上,它就没有我现在自由、自在、自如、自得。倘若当上官,整天文山会海,哪里还有搞科研的自由。”

自1979年以来,按照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安排,袁隆平不断出访世界各国,帮助不同肤色的民族培育水稻。他多次赴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指导当地科学技术人员培育杂交水稻;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登台讲学,传授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专家。

1982年的初秋季节,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水稻界的又一次盛会在这里举行。会议开始后,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将袁隆平引向主席台。不久,投影机在字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头像下方,显示出一行特大号的黑体英文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报告大厅里立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一次,袁隆平身着中山装,在旧金山唐人街与当地《华侨日报》一记者相遇。开头,记者认为他是来美国学习先进技术的,当得知袁隆平是来美国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时,记者大为惊讶,立即跟踪采访,并邀请袁隆平到旧金山华侨商会座谈。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是一位具有平民意识的科学家,他以全部的心血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践。但他并不鄙视金钱,他想拥有一笔财富,但他绝不以拥有财富为目的,只不过是希望经济搭台,科研唱戏。

1999年6月,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法人股东,共同出资筹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领导的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有25%的股份。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袁隆平院士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拥有250万股。“隆平高科”股票发行价为12.98元,当日开盘价为27.89元,收盘价为40.37元。当有人戏称他为亿万富翁时,他不无幽默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过路财神,我只不过是账面上的亿万富翁。” 刚刚跨入21世纪的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以他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这是他此生的最高礼遇,是他荣誉的巅峰,然而,他却领悟到,一个人的最恒久的境界,依旧是拼搏和奉献。

【类文欣赏】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一九六六年一月。寒风呼啸,中南海的湖面上披着冰甲。周恩来总理刚在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作完报告,又立即请几十位植棉劳模来国务院会议室座谈。

当头裹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座位说:“老吴同志,坐这里来。”

总理对大家说:“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学会两条腿走路;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主席把任务交给我,我依靠大家。”

总理和大家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他握住吴吉昌的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吴吉昌说:“我把解决落桃的任务交给你了,你把它担起来!”吴吉昌迟疑地说:“中,可我是个大老粗,一没文化,二来岁数也大了„„”。总理打断他的话问:“你多大了?”吴吉昌答:“五十七。”总理说:“你五十七,我六十七,毛主席比我们都大得多。我跟你说,再过二十年,我八十七,你七十七,咱们一起用二十年时间,把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完成,行不行?”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他紧紧握着总理的手,响亮地回答:“行!”

这就是吴吉昌不平凡的战斗历程的起点。

从此以后,吴吉昌把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的嘱咐,看作党的重托。他准备为此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完成这个庄严的使命,竟会遭遇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那么严重的斗争。{如何描写袁隆平的面貌}.

十几年来,他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布满着荆棘的道路。

„„„„„

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后,吴吉昌获得了彻底解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他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继“一株双秆”之后,又培育出一种“多秆两层”新株型的棉花。

一九七七年的八月,中国农林科学院组织十三个省市的近百名科学家和植棉能手来涑阳参观。他们走进两亩“多秆两层”棉花试验田,都不肯出来了。他们有的数苗,有的数桃,有的掏出皮尺来量果枝节间的距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上万株棉苗,每株上面长多少果枝、结多少桃,每个桃长在什么地方,好象都是经过人们巧装布置一样。

人们看到,这种株型的棉花,上下两层都能充分利用光照,中间通风,平均每株成桃二十八点三个,比“一株双秆”棉增加五至六个桃,比单株棉增加十一个桃。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成就。在解决棉花脱蕾落桃这个科学难题上,吴吉昌已经从栽培体系方面闯出了一条道路。大家兴奋地跟吴吉昌握手,热烈祝贺说:“毛主席指示要解决脱蕾落桃问题,你算是把它抓住了。”

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吴吉昌作为五届人大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盛会。这个六十九岁的老人听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心情十分激动。他说,现在离周总理交给我完成任务的时间还有八年,我决心提前五年,攻下落铃关,实现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的遗愿。

吴吉昌已被邀请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他对党的感情,是他那种无私无畏,自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庄严使命,在迫害面前,他不屈服,在挫折面前,他不灰心。他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倒下去爬起来,永远是“啥也别想挡住俺”这么一句话。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这个纯朴的老农,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如何描写袁隆平的面貌}.

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象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斗争仍然存在。吴吉昌那种为了真理,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啥也别想挡住俺”的革命精神,将教育和鼓舞人们去披荆斩棘,进行新的长征!

<导读>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一篇通讯报道通过写植棉模范吴吉昌同志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顽强斗争,坚持研究棉花栽培技术的事迹,颂扬了吴吉昌为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文章首尾呼应,始终以“嘱托”这一线索贯穿。第一部分,写“棉花迷”吴吉昌为完成“嘱托”文革之中遭迫害。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写吴吉昌牢记党的重托,偷偷到外村传授植棉技术,又遭严重迫害。第三部分,写林彪倒台,吴吉昌全力以赴搞棉花研究,获得初步成功,又遭打击。以上两部分是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写吴吉昌的植棉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时,却听到周总理的噩耗。这是故事的高潮。第五部分,写吴吉昌彻底获得解放后,全力以赴决心实现周总理的遗愿。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本文节选的是开端和第五部分。

篇二:《励志故事——袁隆平》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她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山区农民浇水施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种水稻要先育种,然后等他发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民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珠珠的稻穗进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ezw/222125.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