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弟子规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孝,什么是信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8:18 父母弟子规

篇一:《弟子规演讲稿29论孝与诚信》

论孝与诚信

高二四班兰晓平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有幸和大家谈谈我学习《弟子规》的感受。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论孝与诚信》。

为什么在众多品质中我单单提出孝与诚信呢?因为我认为孝与诚信是最基本的品质,也是我们最缺乏的,那么何谓《弟子规》呢?《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教会而编成的学生规范。有一位北大教授为它义务宣传,为什么这位北大教授到处宣传它呢?因为他看到现在的的青少年太缺少规矩的束缚,这个规矩虽然不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了,不过倒还真有几分相似之处,其作用无非都是为了改掉一些人的劣迹,而且他还看到现在的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十分严重。他们抛弃自己民族的千年文化精华,甚至连最基本道德,如:尊敬父母,尊重老师,有诚信。一个人如果连尊重父母长辈都做不到,那么可以预知他将来是否能成就一番对祖国对人民有贡献的事件。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以礼仪闻名天下,五千年文化蕴含无限文明精华,许多外国人远涉重洋慕名来到中国,到中国吸取中国的文明精华,而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我们青少年却不以为然,这难道不可悲吗?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在几代人的建设下蓬勃向前发展,但是上一代人毕竟会老去,必由新的一代人顶上,但是作为现在的接班人、未来的建设者,我们青少年连一些基本素质都很欠缺,中国的未来未尝不让人担忧。

如果说到尊重和爱自己的父母,我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也许体现的最为明显了吧!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生日,有的人记住自己的、朋友的生日,而且大费铺张庆祝。可是他们却很难想起父母的生日,甚至连那天问候一声父母生日快乐或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都不能够。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询问一个问题,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有谁为父母洗过脚?哪怕只是端过洗脚水?请骄傲地举起你们的手?这个数字十分可怜可悲!

《第子规》中有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可见一个人说话讲诚信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在翻滚的社会大潮中,我们想立足社会,必须以诚信为本,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连诚信都做不到,那么他将很难立足于当代社会,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愿意与之合作。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具备了一诺千金,那么他(她)的人生事业将成功大半。

我想那位教授正是因为广泛接触了那些缺少品质的学生,并且十分心痛,才不惜辞去北大的职位,到各地义务演讲,希望能为祖国培养一群引以为豪的接班人。

我不认为谁会成为“完人”。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具备一些做人的最基本素质,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承传我们民族千年的文化,使它渊源流长,让孝与诚信撒满人间,让我们的父母绽放会心的微笑,让中国有一群引以为豪的儿女。

谢谢!

篇二:《鲍春雨:孝与信》

孝与信

坐在讲台上的青年只有22岁。面对台下的上千名观众,他要讲一堂有关传统文化的课。他是谁?年纪轻轻就能讲传统文化?怎么能吸引这么多观众„„

他叫胡斌。一年前,他还是一个绝望的社会青年,曾因品行顽劣被13所学校开除,辍学后离开兰州老家游荡北京。大把挥霍金钱、不分昼夜上网打游戏、不顾自己和他人安危在马路上飙车„„疯狂的享受带来了苦果,胡斌的视力严重下降、记忆力几乎丧失,甚至有时站立不住。医生给他检查,叹息说:“你怎么连60岁老人的身体都不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被自己和社会放弃的青年,现在却坐在了传道授业的讲台上! 生命的转机缘于一个人,一本书。胡斌的妈妈没有放弃快要堕入深渊的儿子,她另辟蹊径,向穷途末路、身无分文的胡斌提出一个条件:只要看完《弟子规》,就给你钱。

无奈,胡斌只好耐着性子看《弟子规》。没想到,他一看就是三天三夜,看完后痛哭不止。“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个简洁的语句,深深印在了他心里。他醒悟了,自己以前做错了„„

在妈妈安排下,胡斌去了一家养老院当义工。很快,老人们都把他当成亲人,关心他,给他留好吃的。他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为基础编纂而成,是清朝启蒙教育教材,主要教导为人处世的规范。

当然,《弟子规》已不完全适合当今社会。但其主旨阐明了人性的基础,值得学习、遵守。“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开篇即点明主旨。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人只有孝才能立足于社会,其声名、地位才会被世人承认和接受。几乎所有古代贤人的传记,在其个人介绍中总会有“性至孝”的字样。可见,“孝”是古代评点人好坏的重要依据。反之,即使你腰缠万贯、位居高官,如果不尽孝道,也会被世人不齿。宋朝的李定为谋高官厚禄,瞒母丧不报,备受世人鄙夷。

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乍一看,孔子的回答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但我们稍加揣摩,就会发现他回答得深刻。想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知道怎样尽孝了。人首先做到对父母长辈孝顺,内心充满感恩,才会对社会有好的作为。

所谓“谨信”即做事谨慎、诚实守信。“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诚

实守信,自然得道多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甚至能有意外收获。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就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季布被汉高祖刘邦悬赏捉拿,他的旧友不为重金所惑,冒着危险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宋真宗。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更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反过来,人如果缺失了“信”,将会变得孤立,渐渐失去了立足社会的能力。

“孝”与“信”,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如胡斌者尚能在孝与信的教导下迷途知返,还有什么不能通过学习与教育而得到改正的呢?

篇三:《《弟子规》总序:首孝弟,次谨信。》

《弟子规》总序:首孝弟,次谨信。{弟子规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孝,什么是信}.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是一个“老”字,再加上一个儿子的“子”字,也就是说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指的自然也就是孝顺。而此处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代弟和悌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在弟的旁边加一个竖心旁就变成了悌。就是做哥哥的要懂得照顾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友爱,相互帮助。

也就是说,圣人教导我们:做人首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

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了。修身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行动都要谨慎,都要讲信用。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存有恭敬之心,要尊重他人。

这里的信还包含了信念的意思。我们要心存信念,立志做圣贤。圣贤人的生活一定幸福、圣贤人的事业一定成功。所以,学习《弟子规》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要学做圣贤。那么,幸福成功就都是自然而然的了。

篇四:《弟子规感受》

2009—2010学年第2学期 广东工业大学公选课期末论文{弟子规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孝,什么是信}.

记得第一次接触《弟子规》是在四年前,那个冬天,北方的天气异常的冷,而也就是在那个冬天,我的人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就算很小的一点点,我也觉得很兴奋。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弟子规》后,起先只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在别无什么特别,由于我很崇尚这些“古文化”,于是乎就抽出上放学走山路的那段时间来背他。不错,没几天功夫就把他背下来了,但是,我意外的发现,每当我背一点的时候,我的感觉就不同。当我把它背会的时候,在潜移默化中,他已经慢慢的对我的行为有所约束。当我做有些与《弟子规》相悖的事情时,不由得回想起它来,我相信自己是个幸运儿,比有些人先接触了《弟子规》,让我能早一些知道什么是孝什么叫悌;什么是爱什么为仁。

记得以前,当自己在外玩耍,饭煮熟后,或其他什么需要我而我不在时,爸妈总是站在院子里大声喊我,而我听到之后总是回答:“怎么了”,然后继续我的事情,非要爸妈喊好几次我才能回去。而当爸妈让我去做一些事情时,如果我不愿意去的话,就总是找借口,不想去„„而但我背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时候,不由得想起这些细枝末节,而且我不夸张的说,我改的很彻底。倘若父母叫我们的话肯定就是有事才叫,他们不可能是没事干喊你的名字。父母叫你我们做什么事的时候,肯定是他自己有事抽不开身去,不然他也不会自己闲坐着而让你去做的。所以,那以后,每当爸妈喊我时,我总是回答:“马上回来”,然后急匆匆的跑回去,当爸妈叫我去做一些事情时,我的推辞也明显的少了很多。由于在“易冲动”年龄之前我知道了这些,就好比提前打了一针预防药一样,在冲动之时,我也 很谦虚的敬听父母之教,顺承父母之责,就算有时确实很憋得慌,但总是一直等到他们说完。我知道,也许这些说起来显得很没意思,甚至在有些人眼里就纯粹是小儿科而已,但我还是认为这微小的变化里至少包含了我对爸妈的敬意。

当然,《弟子规》教会我的远远不止这些,虽然那时我只是理解它的字面意思,而未对其作深入的研究,但就是简单的意思平时又有几个人细细的想过呢?我庆幸自

己比别人早知道《弟子规》,早背诵他。完善之门孝为先,为人处世信为大。平等博爱,择贤为师,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倘行为尚不如人,人没做好,何谈学文。不错,我认为,《弟子规》不但适用于古代,它更适用于道德风气败坏的现代。 我人就是个幸运儿,四年后在大学校园中有老师逐字解读我读过的东西,在老师的讲解与渲染中,我明白了以前不明白的,思考着懒得思考的,筹划着没有落实的,虽然我不是虞舜、子路,尽管我不是泰伯、赵孝,我也自知与他们相比我实在太小,但我也会让自己做的更完美。第一节课老师就让我们唱《跪羊图》,起先觉得它和平常听的那些流行歌曲的调子格格不入。但慢慢的,就像苏轼说的一样:“好书不厌百回读,熟思深虑子自知”,唱着唱着,在那种气氛下,有种净化心灵的感觉,看着视频上那些年迈的老人,对于我这样一个远赴他乡的游子来说,越唱越心酸,越唱越喜欢,到后来竟然想哭:“爸妈,儿子求学远方,你们还好吗?”我突然间才发现,原来自己做的太少了。现在有一个在大人与孩子见很时髦的词语,叫“代沟”“叛逆”,难道真是一定要存在的吗?尊敬,孝敬不是像机器人一样放在表面,倘若两代人用心去沟通,子孝父慈,又怎么会产生所谓的代沟,倘若弟子知孝悌,明荣辱,又怎么会存在所谓的“叛逆”。“叛逆”实际上就是一群不知礼仪,不明诗书,缺乏教育的“脑残儿童”张扬期所谓的个性。也许作为一个同龄人,我说这句话有些过分,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你出生书香,从小就恭读了《弟子规》,当有些好的、积极地东西一旦在你的头脑中形成的时候,你就很难改变。朱子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许就在说德育的重要吧!

人无信不立,信怎么说呢?“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开口说话,信义为先,答应别人的是就是让自己赔了也要做到,没有能力,就别信口答应别人。“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何必要弄得自己那么难堪呢?同是我一个班毕业的同学,张说他手头有点紧,需要钱,我借同学的钱给他打过去。为什么?我有必要这么麻烦自己吗?不错,有!因为他是一个有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他是益友,为朋友两肋插刀又如何!戴也时常向我借钱,每次的理由都让人很为难—无法拒绝,但我总是拒绝他,就是因为我在他跟前吃过亏,我不想在同一个地方摔伤两次。但近期有一次,他似乎真有急事,我也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我又给了他一次机会。许多人说我傻,其实没什么,他还,他赢得了人,我拿到了属于我的;他不还,我失了财,而他失了人,失了信用,将没人看的起他。用我自身的例子,我并

不是显得自己有多么伟大,我只是想说明给别人一次机会,“泛爱众”嘛,我更想说明的是“凡出言,信为先”。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可社会却偏偏往自私自利的方向发展,人们都只为自己着想。我也不例外,以前也没注意。但老师一步步解疑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这也是属于自己的问题。同时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做人,要做德行高尚者,要做有才能的人。其实在社会这个大浪潮中,每个人都微乎其微,更无贵贱之分。但现实中为什么就有贵贱之分呢?“同是人,类不齐”,因为自己的原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只要你做,没有做不好的。只有:“我爱人人,”方能“人人爱我”!

做人和做学问,哪个重要?毋庸置疑—做人。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纵然有了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读书又有何用?

我读《弟子规》的躬行很简单,就是完善之门孝为先,为人处世信为大。平等博爱,择贤为师,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倘行为尚不如人,人没做好,何谈学文。

篇五:《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弟子规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孝,什么是信}.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弟子规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孝,什么是信}.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易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篇六:《《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读了之后,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它让我知道了做人首先要有诚信,不能撒谎,说到的事情就一定得做到。孔子还教我们: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则是: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用心地去想;眼到,仔细地去看;口到,朗声地读。这三条都是缺一不可。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在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我在看书,奶奶叫我去吃饭,我便随口说了声:“知道了,马上就来。”可是等我看完书出去时,他们已经吃完饭了。

还有一次,奶奶叫我去晾衣服,我一边看书一边晾衣服,结果晾了半天也没把衣服挂好在架子上,奶奶便把我的书给没收了,没想到书一没收,我几分钟就挂好了。而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够迟缓。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刻行动,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凡出言,信必先;诈与妄,奚可焉?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当奶奶问起是谁摔碎了杯子,我却说是妹妹打碎的。于是,奶奶便责备了妹妹。可现在想想,自己当时说了谎,还不如说真话呢!因为谎言总会被揭穿的,所以我们要讲真话,绝对不可以撒谎。这句话的意思则是:凡是说话,最要紧的是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讲胡话,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读了《弟子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ezw/222045.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