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登高教案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4:18 杜甫登高

【篇一】登高教案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教案

——杜甫

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 谢国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

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 正音解字(1分钟)] ——–[指导诵读(2分钟)] ——-[作

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6 分钟)] ——– [本诗小结(1分钟) ] ——- [作业

布置(2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

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

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

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

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

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

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正音解字(1分钟)

三、指导诵读(2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

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 孟子曾经说

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四、作者简介( 4 分钟)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

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

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

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

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

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

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

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

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

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

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

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

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

五、赏析文本 ( 26 分钟)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

四句是抒情。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

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

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

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

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

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

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

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登高教案

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

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

——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

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朗诵指导: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

【篇二】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 杜甫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 (板书 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 (板书 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

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

下这首诗。

•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味道更浓了!))

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 好,有感觉了)

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4’/7

问题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 悲伤 凄楚 孤独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

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板书:悲) 1/8

(四)意象分析

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

转身板书“悲”“景” (板书:景)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板书) 3/11

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

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PPT展示: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问题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

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

(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3/14

问题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

教师示范分析:

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2/16

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既

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高:应重读,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

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

清、白:应重读 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

重点、难点:

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人心里。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延长。

8/24

(五)诗人情感

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 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

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

这些词语要怎么读?

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明确: 悲 独 艰难 苦恨 潦倒 (板书)

明确:重读 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

明确 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

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

甫独自一人

难点: 艰难是指什么? 苦恨什么意思?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

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 ,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

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8/32

(六)总结

(音乐起)

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

(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一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3/35

(七)写一写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

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

甫。

5/40

(八)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

3、背诵《登高》

【篇三】登高教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教案

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戴月云 2016-3-30

一、教学目标(多媒体)

1、通过诵读,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理解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风格

2、通过解读意象,把握本诗的意境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所学的知识、所查的资料,谈谈“心目中的杜甫”(学生畅所欲言)

关键词: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胸怀抱负 安史之乱 孤独飘零 体弱多病等

• 补充: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二)通过诵读,品味本诗的韵律美,并整体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登高教案

1、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2、听朗诵带

3、教师讲解本诗的节奏以及韵律(多媒体)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

颈联 基调沉重,宜缓慢。

尾联 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

4、全班齐读

(三)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多媒体)

1、安史之乱已结束几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2、作者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四)品味诗歌(多媒体)

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2、“艰难苦困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五)比较鉴赏

1、《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的意境特点(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2、《望岳》与《登高》的思想情感(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异同)

(六)作业:背诵《登高》并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篇四】登高教案

登高 教案

《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

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

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

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

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

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

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

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

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

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

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

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

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

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

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

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

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

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

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

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

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

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登高教案

了,这是为什么呢?登高教案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

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

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

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篇五】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第 课时教案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篇六】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

2

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3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

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附:板书设计

4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ezw/221096.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