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当年的新闻简报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3:18 英语团体操

第一篇、回忆1975年排练团体操(谢湘宁)doc

当年的新闻简报

回忆1975年排练团体操

1975届高二4班 谢湘宁

1975年,我们上高二,主要任务就是排练第三届全运会团体操。

记得有一天,全年级集合,传达文件。 “传达文件”是一个让人很刺激的时刻,因为在那个时刻,总能听到一些惊天大逆转的消息。比如有一次传达文件,劈头告诉我们,敬爱的林副统帅是坏人,他暗杀毛主席未遂,就驾机逃跑了,结果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当时我们全傻了,上课都心不在焉。所以,一听要传达文件,同学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又出什么事儿了?不过这回逆转得算不上惊天—-中央决定,恢复举办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并且要配以开幕式上的大型团体操《红旗颂》表演。附带的北京市文件就是分配任务。一零一中分到的是参加团体操第三场—-农民操表演的任务。传达文件的老师是个过来人,特别强调了一下“恢复”二字,说全运会本来是每四年举办一次,第一届全运会是1959年9月13日开幕,第二届是1965年9月12日开幕。但第二届结束后就停了,“这是咱们国家相隔10年后再次举办全国运动会,相隔10年呵!”老师很煽情地说。 1975年是文革的第十个年头。已经中断了10年的全运会,为什么这一年又要恢复呢?这还要说到一个背景。这年年初,学校传达过一个惊天大逆转的中央“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同时直接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来又任命他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从懂事起就知道邓小平是次大的(最大的是刘少奇)党内走资派,专跟毛主席使坏。文件一念,得,走资派变领导人。

就是在邓小平复出的同时,1月17日,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政治课上念报纸时,老师特意停下来批注了一下:注意,这个口号有10年没提了。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周恩来总理已经重病在身,但我们知道一个段子:毛主席对王洪文(当时是中央副主席,盛传是毛主席的接班人,仨月私塾学历)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多学习;对周恩来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多休息;对邓小平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多干活儿。

邓小平惊天大逆转了,1975年流行的政治名词也起了变化, “全面整顿”代替了前一段很流行的“批林批孔”。老师说,恢复全运会就是“全面整顿”的一部分,是一项政治任务。提到这个高度了,表决心、做总结、评先进,自然一样也能不少。大家的稿子里都新增了“实现四化”、“治理整顿”之类的时髦词。 为了这次团体操,国家派了一批人专门到朝鲜学习。郑教练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名体操教练员,据说“靠边站”多年,这次专门“解放”出来担任农民操总编导。她告诉我们,朝鲜的团体操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规模大,变幻多,能够让十几万人整齐划一。她见到我们时,摇头道:不行不行,脸太白了,不像农民,得晒!

从此,整整一年,凡是参加团体操的同学,半天上课半天排练,甚至全天排练,什么课后作业呀,期中期末考试呀,全省了。一到下午,学校后操场上就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一群群同学从不同的教室涌向后操场。三九天、三伏天,我们都经历过。没多久,我们一个个就晒得黝黑,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大街上,人家一看,就知道是练团体操的。练得很苦,但练得也很快乐,总觉得前面有个美好前程。先是一个班一个班地练,然后就全校合练,然后是几个学校合练,然后是整个团体操合练—-那是在工人体育场。合练的时候可以看到其他场次的表演者,我们才知道,团体操一共分八场,分别是:第一场:火红的战旗;第二场:大庆精神放光芒;第三场:大寨红花处处开;第四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第五场:文艺新花春满园;第六场:一代新人在成长;第七场:为革命锻炼身体;第八场:团结一致,胜利前进。包括背景组字的学生,参加人数达两三万人。除第六场由小学生担任、第四场由现役军人担任外,其他全部由来自首都几十所中学的高中学生担任。各场都有自己的服装,大家凑在一起,花花绿绿,相互品评。我最羡慕第五场,女生们穿的都是无领无袖短到膝盖以上白色的裙子。一看到她们,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穿一条这样的裙子就好了。我的生活中,只有一条妈妈做的花布裙子,还不敢穿到学校去,害怕影响进步。

我们学校表演的角色是女社员和男社员。女社员的正式服装是粉色大襟上衣,蓝色七分裤,脖子上搭一条绿绸子(绿色的麦浪),腰间扎一条黄色的绸子(黄色的麦浪),脚蹬一双黑色胶布鞋;男社员上身是对襟白褂,下身是蓝色七分裤,头戴白羊肚毛巾,腰扎腰鼓—–他们是庆丰收时才打着腰鼓出场。这套戏服很珍贵,平时不让穿,只有到彩排和正式表演时才能穿。快入夏的时候,还发过一套排练服—-一套旧军装。军装的颜色很奇怪,不是我们常见的“国防绿”,发蓝。有一种说法,这种军装是中国给越南人民军做的,人民军穿了一阵,不知为何不穿了,退回来了。还有一种说法,当时中国秘密出兵援越,因为周恩来总理跟外国人说过,中国在外国没有驻一兵一卒,所以进入越南的解放军穿的都是越南人民军的军衣,打完仗回国后,为防泄密,军衣一律收回。两种说法都是同学们私下传的,老师也不知道这种军衣的来路。但没什么同学穿着这种军衣排练,一是颜色太难看,穿在身上还有股子难闻的气味,有同学还说发现了血迹,二是军装又肥又大,要想裤腿合适,裤腰就须直抵胸口。后来这套衣服许多人家都绞了扎墩布了。

印象中到工体彩排了两三次,每次都有一些国家领导人来看。那时候我们已经对政治人物比较感兴趣了,每次都猜测哪个领导人会来。我们比较想看到的,一个是周恩来,因为每天在报纸上看到他会见外宾的照片,特别想看看真人,一个是邓小平,想知道被打倒了又被立起来的人是什么样的,还一个是江青,因为她是女的,是毛主席的夫人,想看看毛主席的眼光和品味。当然,我们也不能免俗,最想看的还是毛主席,想亲眼见见神。

1975 年9月12日,第三届全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正式表演前我们还宣了个誓: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接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检阅。可是毛主席根本没来,周恩来也没来,不过除这两位以外,当时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央领导人都参加了开幕式,观看了团体操,包括朱德、邓小平,也包括江青。后来有人发现,那也是“文革”中惟一一次不同派系的国家领导人在同一个公开场合出现。

我们演得极为卖力,每个人都觉得党中央没盯着别人,就盯着自己。第三届全运会团体操《红旗颂》算是很成功,为“治理整顿”长了脸,现在在百度上搜,仍旧全是褒义词条。不过现在听当年的那些歌词很可笑,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所有政治口号集大成。比如最后一首的歌词就很杂揉: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铲除产生资产阶级的土壤。批林批孔,团结战斗,实现四个现代化,继续革命向前方„„

第三届全运会团体操后来被拍成了《新闻简报》和专题片,许多同学上了镜头。1975年在我们所有参加团体操的同学心中永存,因为每个人都有收获。有的火线入了团(好像还有入党的),有的偷偷体会到了初恋,有的萌生了许多希望,比如我,从此对那种白色无领无袖的白裙子念念不忘。

不过,一切都像是在开玩笑。团体操表演完后仅三个多月,1976年2月2日,还是中央“一号文件”,与一年前的“一号文件”又来了个惊天大逆转—-根据这个“一号文件”,邓小平所有的职务又被撤了,复出才一年的邓小平又被打下去了,而且下场更惨,跟着全国范围内就开始“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但更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团体操过后一年,又是一个惊天大逆转—-四人帮倒了,邓小平第三次上台。

1975年,我们像一片片叶子,快乐而无知地在国家权力的斗争漩涡中飘来飘去。

团体操后,全班同学与老师合影。还记得的老师:第二排右四是李学铭老师,右五是贾果老师,右六是班主任井秀莉老师,右七是宁重君老师。

第三排左起第六人为作者本人。

第二篇、报应

当年的新闻简报

虽然那个时代我还是一个不记事的孩童,可是,我隐隐地感到,江青在当年老百姓的眼中就不是一个好东西。那些年的电影,特别是在上映八个样板戏之前,无论是露天电影还是电影院里的电影,总要演一些新闻简报,在这些新闻简报里,江青常常会出现。每当江青出现的时候,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夸赞的声音。那一段时期,我虽然是一个五到七岁的少年,可是,我知道江青是毛主席的老婆,每当江青出现的时候,看电影的社员也都说江青是毛主席的老婆,其他并无二话,从这里,我就隐隐感觉到江青不是什么好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假如江青是好人,又是毛主席的老婆,大家还不得赞叹声声,夸口连连啊。可是,大家除了说一句“这人是毛主席的老婆”以外,就再也没有二话了。

不过,一直到四人帮倒台,我也不知道四人帮特别是江青是那么坏的人。“忽报人间曾伏虎,四个小丑全被捕。”这诗句其实并没有其他的出处,是我的拼接。江青完蛋以后,才知道这个女妖是那么样地可耻而可恶。应该说,文革以前,江青并不是一个坏女人,至少不是太坏,可是人总是会变的。就像曾经激进的康有为后来也变得十分保守一样,就像激越的陈独秀后来变得十分右倾一样,就像曾经刺杀贝勒爷的汪精卫后来竟然成为千古汉奸一样,江青后来是全部变了——————变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审判四人帮的道德法庭一算账,才知道,江青其实恶贯满盈。顾而已的死,郑君里、严凤英的死,舒绣文,孙维世、蔡楚生的死,上官云珠的死,那许许多多在文革前拍摄的电影的死亡(因为禁止上映,等于死亡),老舍、吴晗的死亡,哪一样不和江青有关系呢。这些不该死的死去,方式多样,跳楼的,吃安眠药的,上吊的,投河的。按照因果报应的原则,江青注定是要以上述方式之一死去。结果,江青真的在1991年5月14日死去,是自缢身亡的。连她选择的日子都很有讽刺意味:5月14日,五一四,那不是我要死吗?

在历史上,有着最大报应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杨贵妃。就是这个杨贵妃,把千古流芳的李白迫害得不但没有仕途前程,而且四处颠沛流离,她穷奢极欲的生活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明皇颠沛流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安抚民心,原先和杨贵妃关系十分亲密的高力士也不得不再三建议唐明皇,诛杀杨贵妃和杨国忠兄妹。这样,杨玉环————这个曾经的贵妃最后落得个自缢身亡。还有一个就是明朝的太监王振。就是这个王振,靠着不正当的手段位极人臣,这还不算,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他不顾自己根本不懂军事的事实,竟然连连唆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然后一意孤行,连必要的军粮都不准备,致使明军十分疲劳。更要命的是,他为了让家乡人看看他的威风,他指挥部队绕道他的家乡,然后,他又担心大军过处糟蹋他的田园农庄,他又让部队原路返回。这样一折腾,明朝皇帝——————英宗硬生生地被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忍无可忍,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历史上,那些无恶不作的坏人,如刘瑾、严嵩、魏忠贤、和珅,汪直、鳌拜,等等等等恶人,有哪一个不是以惨败,以遗臭万年而结束的。

第三篇、一个日企女秘书的辛酸往事

当年的新闻简报

一个日企女秘书的辛酸往事

路珊雪算是一个“老外企”了,还是80年代末,当人们对外企尚心存戒虑的时候,刚刚从外院毕业,她就毅然放弃了炙手可热的政府外事部门的工作机会,做了一家世界500强日资企业驻京事务所秘书。因为塌实能干,后升为所长助理。

白驹过隙,22岁开始给日本人打工,如今已入不惑之年,18年弹指飞沫间,当年漂亮的路小秘如今熬成了路老秘。但岁月对她有些偏爱,没有赋与她多少“老妈妈”的沧桑,举手投足间,蕴透着优雅和成熟女人的风韵。特别是她那贝齿微露的一笑,不只是嫣然,简直象鸦片一样,让人看了上瘾,一副小巧的细边眼镜架在精致的鼻梁上,更平添了几分儒雅与娟秀。

18年的外企工作,其间又被派到日本本部工作6年,由于聪颖和努力,这些金灿灿的经历给了她相当优渥的生活回报,寻觅到一位体贴温良的先生,生了一个漂亮如同洋偶般可爱的女儿,在京城的的可人地段,购置了两套房产。

常年的外企工作,使她小资的习性天铸而就,无论是衣食住行都追求品质,她的同事讲路姐的生活可够奢侈。其实,日资企业的薪酬水平与欧美企业相比,可以说是中农望地主的差异,即使她非常讲究衣着,每天上班必换一套正装,但国贸、燕沙、王府饭店等世界大牌奢侈品的云集地也只能偶尔走马探花。

在她的衣橱里,也挂着几套PRADA、POTRS的正装,但绝大部分衣饰,还是从中友、SOGO等地选购来的。她不讲求大牌,但极会装扮自己,穿出特点,穿出品味,穿出回头率就可以了。因为这就是日资企业职员的尴尬:虽然追求时尚,但银子的多少决定一切。她的另一个嗜好就是喜欢腕表,一只卡地亚长方型金表是她的最爱,而且每到她生日那天,她都要奖赏自己一只手表,如今欧米茄、摩凡陀等都成了她所钟爱的尤物。

80年代的北京还没有如今那么多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事务所设置在北京饭店。她每天的工作内容是打理所长安排的各项事务,负责和东京本部的电话和传真联络,也协调和各个经销商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并负责翻译。

工作看上去很轻松风光,极尽白领丽人之风秀,但路珊雪经常对朋友说:“你们看我好象风光无限,但是伺候老板就象童养媳侍奉老婆婆一样,你们可谁晓其中的辛苦呀!”的确,殷实的家境,时尚的职业,而背后却咀嚼着另味的痛苦。

矢藤是她伺候时间最长的老板,80年代末,30几岁的矢藤作为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首代,是他亲自在众多的推荐者之中,选中了出类拔萃的路珊雪。因而在骨子里潜藏着是路珊雪恩人的意识。

他衣着考究,每日必须西服革履,衬衣的袖口上还要佩带不同款式的袖扣,风度翩翩,一副绅士之像。

但与其表面大相径庭的是,矢藤待人欺软怕硬,喜好罗嗦,没完没了,如果他心情不爽,那么事务所的人谁也别想开心。

他整人的法宝是精神蹂躏,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地找茬训斥下属。而路珊雪则成了首当其冲矢藤酷爱高尔夫,但每当输了球,就会将糟糕的心情转嫁给路珊雪。周一上午的例会一结束,矢藤就将一份没什么价值的新闻简报交给路珊雪:“小路,你将这份文件翻译一下,我要在中午之前传真给日本总部”此时已经10:30分了,而由于时差的关系,东京本部此时已近午休时间,根本不可能在上午将文件发到那里。

路珊雪心知他是找茬发火,但一向以忍耐为先的她还是没说什么,硬是争气,在40分钟内完成了这项工作。在矢藤正要起身吃午饭时递交了给他。矢藤一愣,不禁以轻若蚊鸣的声音自言自语道:“好快呀!”突然他觉得自己语失,便故意夸张地看了看手表:“哼,还是晚了10分钟,这样的速度不行呀!”说完,将文件往桌上轻轻一丢,扬头而去。

矢藤狐疑多虑,不信任员工。一次路珊雪外出访问客户,因业务谈得较久,下班前已经来不及赶回公司了。因为日本公司有不成文的惯例,外出公干,事毕之后都要赶回公司。她赶紧给矢藤打电话,说明今天恰谈完业务后要直接下班了。

没料想矢藤用一种将信将疑的口吻说道:“是吗?你将电话给客户”,路珊雪顿时热血冲头,羞愤无奈地将电话转给了客户。矢藤在虚与委蛇地和客户客套了几句后,证明路珊雪是在谈业务,才没好气地在电话里说:“可以直接回家了,但别忘了明天交今天的商谈报告。”路珊雪此时怒火中烧,但在客户面前她依旧强颜欢笑,尽显优雅。可是下班后她激愤地彻夜未眠。

路珊雪是很干练而且职业素养很高的女性,无论是打理事务性工作还是应酬谈判,都做的得心应手。在无数次大型的商业活动中,她的日语能力和得体的仪态都赢得了大家良好的评价。而且她是独挡一面式的职员,做事也非常干脆果断。

别人也经常问她:你这样的出色工作能力,为什么给一个精神病鬼子打工呀?但朴实和诚实的家风,铸成了她忍耐和坚强的个性。她酷爱所从事的行业。因此她是轻易不做逃兵的。矢藤也深谙知晓,他也为此抓住了路珊雪的软肋。他就像一个老婆婆虐待一个优秀的儿媳妇那样,惟独看到职员们不快乐,他才从大家的郁闷中寻找到他的快感。

一次,路珊雪在接一个顾客的电话,不知不觉矢藤站在了他的身边,矢藤面露焦急地在路珊雪身边转来转去。似乎有非常重要的急事让路珊雪去做。一边是重要客户的电话,一边是矢藤无

声地催促,路珊雪凭借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很圆满地让客户及早结束谈话。

放下电话,她急忙走进矢藤的办公室。矢藤音容变貌,面色铁青:“小路哇!你不知道我现在的时间多宝贵吗?你知道我的很多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呀,你们中国不是在讲与时俱进吗?我现在也是分秒必争呀。你怎么没完没了的讲电话?耽误了主要工作怎么办?”然后矢藤便喋喋不休地从当年招路珊雪入事务所讲起,将他所有能够记忆的路珊雪工作中所谓不到位的细节历数一便,甚至连一次路珊雪向他问早安时声音太小的“罪过”都开发到了。直到他痛痛快快地喊了20分钟,路珊雪实在忍耐不住了,打断了他的唠叨:“所长,你究竟有什么急事找我?”“啊?”矢藤不由一怔,“啊――啊?对了,我明天上午要外出开会,不来公司,没别的事了。”

路雪珊以她最大的涵养忍受着矢藤怪异的性格。岁月飘逝,一晃10几年过去了,矢藤竟然在所长这个位置上干了12年,这也是日企中难能罕见的。虽然由于路珊雪工作出色,矢藤每年都要4位数地给她加薪,但对她来讲这点薪水与她所承受的精神压抑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她也悔不当初为什么不学英语,凭借她的悟性和资质,如果在欧美企业供职,将会打拼出更为精彩的人生。但人届中年,名利对她来讲,已是鸿毛柳絮,尊严和快乐成为她至高无上的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狷介,使她毅然地向矢藤递交了辞职报告。

大概是因为失去的时候才觉得宝贵吧,矢藤呆呆地看了辞职信良久,突然给路珊雪鞠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躬:“路桑!我实在失礼了,能不能再仔细考虑一下?”此刻,路珊雪仍然露出她标志性的莞尔微笑:“抱歉!矢藤先生,中国已经不是从前的中国了,如今的我也不是当年的小路了”然后她义务反顾地转身踏出了她工作了12个年头的事务所,像甩掉一个包袱一样,从来没有的爽朗与轻松,将她的倩影拉进了灯火阑珊的京华之夜。

第四篇、感恩李庆霖

当年的新闻简报

提起李庆霖这个名字,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不知道他是个什么东东,但是在全国一千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以及他们的父母亲人的心目中当年这可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对大多数知识青年来说这是一个未曾谋面的大恩人。许多人的至今仍然难以忘记——当年的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主席,直谏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哭诉他们“无米之炊”的困境。这封信促成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知青政策及时作了调整,改变了当时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当年的新闻简报

1972年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的一个小学教师,以一介书生的血气方刚,以一个父亲的爱子心切,以一个良心未泯的中国人的浩然之气,冒天下之大不韪,上达天庭,抨击不正之风,为普天下知识青年鸣冤叫屈,掀起了一场改变许多人命运的波澜。

1973年,中共中央以中发(1973)21号文件形式将伟大领袖和李庆霖之间的往返信件印发至全国基层公社一级,由此,李庆霖成了为知青鸣冤叫屈并改变其命运的先驱。李庆霖信件内容如下:

“尊敬的毛主席:

首先,我向您老人家问好。

我是个农村小学教员,家住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家庭成分是贫民。我的教员生涯已有二十多个寒署了。

我有个孩子,叫李良模,是一个一九六八年的初中毕业生,一九六九年,他听从您老人家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毅然报名上山下乡。经政府分配在莆田县山区——荻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户务农。

在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头十一个月里,他的口粮是由国家供应的(每个月定量三十七斤),生活贵是由国家发给的(每个月八块钱),除了医药费和日常生活中下饭需要的莱金是由知青家长掏腰包外,这个生活待遇在当时,对维持个人在山区最低限度的生活费用,是可以过得去的。

当国家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口粮供应和生活费发给断绝,孩子在山区劳动,和贫下中农一起分粮后,一连串的困难问题便产生了。

首先是分得的口粮年年不够吃,每一个年头里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日子要跑回家吃黑市粮过日子。在最好的年景里,一年早晚两季总共能分到湿杂稻谷两百来斤,外加两三百斤鲜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麦,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粮了,那两百来斤的湿杂稻谷,经晒干扬净后,只能有一百多斤。这么少的口粮要孩子在重体力劳动中细水长流地过日子,无论如何是无法办到的。况且孩子在年轻力壮时期,更是能吃饭的。

在山区,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未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下饭的莱吃光了,没有钱去再买;衣裤在劳动中磨破了,也没有钱去添制新的。病倒了,连个钱请医生看病都没有。其它如日常生活需用的开销,更是没钱支付。从一九六九年起直迄于今,孩子在山区务农以来,他的生活一切花费都得依靠家里支持。说来见笑,他风里来,雨里去辛劳种地,头发长了,连个理发的钱都挣不到。此外,他从上山下乡的第一天起,直到现在,一度没有房子住宿,一直是借住当地贫下中农的房子。目前,房东正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办喜事,早已露出口音,要借房住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另找住所,看来孩子在山区,不仅生活上因难成问题,而且连个歇息的地方也成问题。

毛主席:您老人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完全拥护,叫我把孩子送到山区去务农,我没意见。可是,当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口粮问题,生活中的吃油用菜问题,穿衣问题,疾病问题,住房问题,学习问题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问题,党和国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照顾,好让孩子在山区得以安心务农。

今年冬,我的又一个孩子又将初中半业了,如果过不了明春的升学关,是否再打发他去上山下乡呢?前车可鉴,我真不敢去想它!在我们这里已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一部分

人并不好好劳动,并不认真磨练自己,并不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优先被招工、招生、招干去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有不少在我们地方上执掌大权的革命干部的子女和亲友,纵使是地富家庭出身,他们赶时髦上山下乡才没几天,就被“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调用出去,说是革命干部子女优先安排工作,国家早有明文规定。这么一来,单剩下我这号农村小学教员的子女,在政治舞台上没有靠山,又完全举目无亲,就自然得不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加以调用了,唯一的资格是一辈子在农村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而已。

面对我们这里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唯亲的现实,我并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怪我自己不争气。我认为,我的孩子走上山下乡务农的道路是走对了,我们小城镇的孩子,平常少和农村社会接触,长大了让其到农村去经风雨和见世面,以增长做人的才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当孩子在务农实践中碰到的许多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问题,我要求国家能尽快地给予应有的合理解决、让孩子能有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可走,我想,该不至于无理取闹和苛刻要求吧。

毛主席: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地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谨此致倾

大安!

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

李庆霖敬上

1972年12月20日”

虽说是一介书生,但是毕竟经历了解放以来历次运动的历练,李庆霖在包括给周总理在内的各级领导写信均泥牛入海无消息以后,从新闻简报中看到每逢伟大领袖接见外宾时王海容总是不离左右,灵机一动,把信寄给了外交部的王海容。王海容把信转给伟大领袖,好戏大幕由此拉开。解铃还需系铃人,伟大领袖大手一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一千七百万知识青年就像下饺子一样:“扑扑腾腾”前仆后继地跳进农村这口翻滚不已大锅。没有几年功夫当年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红卫兵小将变成了:“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上访者。伟大领袖感叹之余,回信说:

“李庆霖同志: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第五篇、取悦公众-附录

当年的新闻简报

192

取悦公众附录 资料来源

有关艾维·李的传记资料至今依然难以获取。他的私人文件尚未公开,商业文件由他生前创立的公司保管。该公司现在还叫李与罗斯公司,位于纽约克莱斯勒大楼。李当年的合伙人罗斯依然活跃在公司中,并小心地保管着这些文档。

李一直认为,公关顾问就像律师和医生一样,应该对他们和客户的关系保密,李自己确实非常职业地保守着这些秘密。同时,当我向包括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洛克菲勒家族或伯利恒钢铁公司在内的这些李当年的客户提出资料请求时,得到的回复仅仅是让我咨询他们的公关顾问—李与罗斯公司。

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书所涉及的传记资料都出自以下几处:

(1)对李的公司成员的访谈;(2)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办公室的资料;

(3)李在世时有关李的杂志和报纸文章;(4)普林斯顿的学生阿诺德·M·伯林(Arnold M. Berlin)的学士学位论文,该学生和李的家人打过交道。

李所有关于宣传、公关和商业的理论都直接来自于他自己的文章和演讲。有关李的资料目录最好的一本参考书是斯科特·卡特里普(Scott Cutlip)的《公共关系参考文献》(A Public Bibliography),但也远不完整。据我所知,本书有关李的参考书目应该是目前最全面的了。

李作为宣传与公关顾问所从事的工作情况,大多都收集在他公司的文件中,别处并不多见。但是,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保留了一些有关李的重要资料。其中包括四个剪贴簿的有关他在1904年帮助民主党总统竞选以及“一战”中帮助红十字会进行宣传的资料。普

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还藏有一些李撰写的特殊文献,被统称为“出版物杂项”(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s),其中包括超过12部的演讲稿和小册子,许多是孤本。

拉福莱特参议员无意间的一个举动为有关李的研究带来了帮助。他曾经在国会档案中重印了一份有关李参与1913—1914年铁路提价运动的完整材料。沃尔什参议员在调查科罗拉多大罢工的过程中,审查了李的信件与文件,因此也起到了和拉福莱特类似的作用。这两处提供了有关李职业生涯中最重要事件的基本资料,铁路提价运动和科罗拉多大罢工这两件事都极大地促进了公共关系的发展。

其他调查委员会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其中包括纽约州运输委员会在1926年和1927年举行的地铁票价上涨听证会的资料,众议院非美运动委员会在1933年和1934年发起的针对纳粹宣传活动的调查资料,以及1935年参议院公共设施调查委员会的资料。

其他一些李编写的宣传和公关资料则分散在全国范围的几个图书馆中。唯一的新闻简报文件夹依然保存在李的公司的办公室中,并对外开放。这个新闻简报文件夹有着不同的名字,包括“笔记与简报”、“公共关系”和“信息”。

李积极活跃、发挥影响的这段时期里更广泛的背景资料,尤其是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历史,我主要参考了哈罗德·安德伍德·福克纳(Harold Underwood Faulkner)的《美国政治与社会史》,以及哈维·维西(Harvey Wish)的《当代美国社会与思潮》。有关李的工作以及广义上公共关系的作用,其思想史基础部分请参阅亨利·斯蒂尔·康马杰(Henry Steele Commager)的《美国心灵》(The American Mind)、默尔·科蒂(Merle Curti)的《美国思想发展史》(The Growth of American Thought)、拉法尔·加布里埃尔(Ralph Gabriel)的《美国民主思想的进程》(The Course of American Democratic Thought)以及斯托·博森斯(Stowe Persons)的《美国心灵》(American Minds)。

有关李早年生活的南方的历史及情况,详细的背景请参见C·凡·伍德沃德(C. Vann Woodward)的两本极其有用的书:《重新统一及其反应》(Reunion and Reaction)和《汤姆·沃特森:农业反叛》(Tom Watson: Agrarian Rebel),后者以传记的方式描绘了少年李生活环境的格调及氛围。雷蒙·B·尼克松(Raymond B. Nixon)的传记《亨利·W·克雷格》(Henry W. Grady)以及李附193录

194

取悦公众自己的有关乔尔·钱德勒·哈里斯的著作《雷默斯大叔的回忆》(Memories of Uncle Remus)也极其有用。

在其他一些方面,还有几本书非常有帮助。举例来说,为了解李在铁路发展史中的作用,我曾经参考过几本通史,如约翰·斯得福(John Stover)的《美国铁路》,以及几部专门史,如H.W.肖特(H.W. Schotter)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发展与壮大:1846—1926》。为了解新闻业的特殊问题,我参考了弗兰克·卢瑟·莫特撰写的通史《美国新闻业》,以及C.C.里基尔(C.C. Regier)的专门史《“扒粪”时代》。对于李曾发挥关键作用的所有领域,我都以同样的方式来增进自己的了解。

第六篇、2018年北京大学(北大)翻硕英语(英语笔译)考研真题、复试参考书目

当年的新闻简报

北京大学英语笔译MTI考研信息整理

北京大学英语笔译考研参考书、招生人数、历年分数线、报录比、复试信息

1.招生人数(北大英语MTI只有英语笔译方向)

2015年的北大英语笔译方向计划招生30人,接受推免人数15~20人;

实际招生人数为:18人(2人为港澳台学生)接受推免人数:12人;

2016年的北大英语笔译方向计划招生30人,接受推免人数15人;

实际招生人数为:18人(1人为港澳台学生)接受推免人数:12人;当年的新闻简报

2017年计划招生:055101英语笔译拟招收:30推免:13★(少推免2人)

宋宋注:北大这两年属于扩招的形式,统考的人数增加,推免人数相应的减少。学制:两年

北大翻硕学费:

2016年:5万/两年;

2015年:8万/两年;

★前几年北大翻硕的学费相比同类院校收费要高,16年进行了调整,降至5万。

2.初试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100分)

2、211翻译硕士英语(100分)

3、357英语翻译基础(150分)

4、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150分)

★★★育明宋老师解析:北大英语MTI只有笔译一个方向,初试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是全国统一试卷,剩下的三门专业课,都是北大自主出题,出题的整体方向都偏文学性,特别指出的是,北大英语MTI和日语的MTI的专业课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的是同一张试卷,分为基础知识(100分)和专业知识(50分)两部分,满分150分.

3.初试题型分析:

一、初试题型

1、翻译硕士英语:单选、阅读理解、写作(个别院校会有完型和改错);北大的题型会有一些不同,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排序题,排序题相对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

2、英语翻译基础:本考试包括二个部分:词语翻译和外汉互译,总分150分;

词语翻译30分(英译汉、汉译英):15个外文术语及15个中文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

段落翻译120分(英译汉、汉译英):两端段或是文章,250-350个单词或者150-250个汉字;

3、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本考试包括二个部分: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总分150分;

百科知识50分:名词解释或者是选择填空25个;

汉语写作100分:可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的写作,大作文(60分)体裁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或应用文;小作文(40分)的写作一般是通知类、说明类、倡议书、会议通知、商务信函等。

4.参考书目:

1-《中式英语之鉴》JoanPinkham、姜桂华著,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著,200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著,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4-《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罗进德主编,200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非文学翻译》,李长栓著,2009年9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6-《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栓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7-《百科知识考点精编与真题解析》,光明日报出版社。

8-《全国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解析》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育明宋宋老师解析参考书该怎么读才能更有效果?(1)通读教材,先不要追求细节,但求入门;

(2)研究真题,把握出题方向,最好是有答案

(3)结合教材细读,分析复习重点,琢磨该往哪个方向做笔记和思考;

(4)不断融会贯通,该记的一定要记牢,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该理解的要理解,最好不要死记硬背,融会贯通,对于教材所讲观点能有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

(5)除了看专业指定书目,还可以多看看所考学校老师的专著、论文;

(6)根据真题、复试题目等出题方向,找一些相关论文和好文章,记好笔记,多积累,多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

5.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当年的新闻简报

2011年北大英语笔译方向录取分数线:50508590320

2012年北大英语笔译方向录取分数线:50509090325

2013年北大英语笔译方向录取分数线:50509090345

2014年北大英语笔译方向录取分数线:50509090330

2015年北大英语笔译方向录取分数线:50609090340

2016年北大英语笔译方向录取分数线:50559090305

育明教育宋宋老师解析:根据历年的分数线可以看出,往年的分数线都是330-340左右,但是看到16年的分数线只有305分,可以说是历史最低分,北大是自主划线学校之一,可以根据考生的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和当年学生的整体素质等自己划定分数线,16年分数线低一是因为考试题型发生了调整变化,二是北大老师给分相对较低。对于2017年备考的考生不能以2016年做为标准,还是要以一个正常的分数330—350准备.北大毕竟是名校每年报考的人数都在递增,竞争性还是比较大的,有北大情结的考生要认真准备.

6.2016年—2015录取情况对比

2015录取分数线为:400.4

录取最高分数:389

录取最低分数:344

录取平均分数:366.192016录取分数线为:305录取最高分数:368.5录取最低分数:305录取平均分数:332.38当年的新闻简报

7.复试与录取:北京大学的复试形式分为笔试和面试(主要考查翻译能力及专业准备,面试时的工作语言为英语)考生的外语听力考试在复试中进行,并计入复试总成绩,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和面试分别占差额复试总成绩的30%和70%。笔试、面试成绩其一不及格者不予录取;考生只要进入复试录取的几率就很大了。需要了解更多资讯真题讲义押题等联系宋宋球球.二七九六二零八八二四

育明教育从2006年开始对于北京各大院校做专业课的辅导,包括考研复试的辅导,针对每个考生自身的基础制定考研计划,包括复试联系导师等。对于2017年备考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复习,稳定情绪,争取在初试把分数提高,梦圆北大。

二、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归纳

这里把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做个归纳,便于大家记忆和运用。

一、词汇方面

㈠.词义选择

大多数英语词汇是多义的,翻译时必须选择正确的词义。词义选择的方法有三:根据上下文和词的搭配选择、根据词类选择、根据专业选择。

㈡.词义转换

在理解英文词汇的原始意义基础上,翻译时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

㈢.词类转换

英语中很多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名词、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汉译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㈣.补词

是指原文已有某种含义但未用词汇直接表达,译文中需将这些含义补充进去,这样才更通顺易读,如:英语中数词与名词之间没有量词,而译成汉语时可酌情增加。

㈤.省略

是指原文中某些词在译文中省略不译,只要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如:上面讲的汉语“量词”,译成英语时则可以省略;又如:英语中大量使用物主代词而汉语中往往省略不用。

㈥.并列与重复

英语在表达重复含义的并列结构中常采用共享、替代、转换等形式来避免重复,而汉语却常常有意重复表达以加强文字的力度,如:英语的物主代词替代前面的名词,短语动词只重复介词而省略主

第七篇、军事新闻简报的语言特色

当年的新闻简报

第八篇、15武汉大学2012年新闻与传播学评论

当年的新闻简报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ezw/220794.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