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风暴之眼,有一支从大学校园走出的青春战队,他们有的是大一新生、有的是大四医学生、有的是刚入职的年轻医生。一个月来,他们在各大商超协调物资,为重症病患送餐,甚至与病毒贴身搏斗。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战队的成员都来自作为武汉市属高校排头兵的江汉大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是这个城市的孩子。这是他们的城。
在江汉大学团委书记程煊的统计表中,疫情防控开展以来,学校有1000多名武汉市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30余名医学院学生到方舱医院参与疫情防控。“大多是95后、00后。在疫情面前,他们敢于担当,冲在前面,让人刮目相看。”
23岁的孙甘霖是江汉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大四学生,2月16日,在学校群里看到志愿者的招募信息后主动报名,来到武汉市东西湖区疾控中心,成为了一名医护志愿者。
“我是武汉本地人,还是学医的,年轻力壮,理所当然应该站出来。”一开始,孙甘霖被分到消杀组,得知核酸采样人员紧缺后,又主动站到了疫情“最前线”。
孙甘霖每天往返于各大医院、隔离点、养老院、福利院等场所,准确将四类人员的基本信息及症状记录下来。在医护人员取完核酸样本后,她仔细无误地密封编号、记录保存,送到火眼实验室等待结果。没有采样需求时,她就负责分发各街道办事处的检测报告,还参与了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之后,没法上厕所,孙甘霖常常6个小时不吃不喝。3月,在江城20多度的阳光下,孙甘霖闷得汗流浃背,手上长满了红疹。
每次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名武汉女孩习惯用入学时宣读的《医学生誓词》激励自己,“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人民的健康,我们理应去守护。”
和孙甘霖一样,章聪也在这座城坚守着。25岁的章聪从江汉大学毕业不到一年,是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医生。
章聪家住汉阳区,1月初,他的母亲和外婆确诊新冠肺炎,被收治在该院呼吸二病区。科室主任提出让章聪休假几天照顾家人。章聪拒绝道:“有医生确诊了,还坚持每天给自己科室同事打电话,讨论病患的治疗方案,我的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章聪在呼吸一病区值班,需要及时收治重症病患,并准确将病情的变化情况汇报给上级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下班后,他又来到母亲和外婆的病床前,帮母亲擦身,为失明的外婆倒尿壶。那些天里,章聪常常顾不上吃饭,大半个月瘦了12斤,双手裂出了密密麻麻的小口子,又疼又痒。“轻伤不下火线,这都是小事。”
这支青春战队中,有人在前线挽救生命,有人在后方为社区居民服务。
郑悦颜的家在武汉市百步亭花园景兰苑社区,疫情防控期间,居委会要为3000多户居民运输、分发蔬菜,人手极度紧缺。这名江汉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向父亲提议,用自家的中巴车为居民购买物资。父女俩一拍即合。
每天上完网课,郑悦颜就开始统计团购群里的近百份订单,协助将近1吨重的蔬菜装车,来回花费1个多小时回到小区广场,再将冬瓜、萝卜、玉米等蔬菜一一分类装好,按照清单分发给居民。除了生鲜蔬菜,郑悦颜还会去小区附近的超市、购物广场和药店为居民订购生活日用品和药品。
忙得久了,这位19岁的姑娘肌肉拉伤、手磨破了皮、浑身酸疼……但她从不在意,“只要能改善大家的生活,做什么都是值得的。人人都奉献一些,疫情才能更快结束”。
江汉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四学生杨光曾是武汉军运会期间的“优秀志愿者”,疫情袭来,他“想尽自己的努力,为我的社区做一点事”。
杨光家住黄陂区横店街建国社区,2月20日,他主动联系社区书记,提出在线上帮忙统计居民的物资需求并购买配送。这个22岁的小伙儿还为居民制定了个性化的配送方案。独居老人行动不便,又急需用药,杨光便提前打电话统计药品清单,骑着电动车来回跑6个药店买齐各类降压药、消炎药和感冒药,再挨家挨户送。
鲁龙飞是杨光的“好兄弟”,这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已经连续工作近40天。2月初,家住青山区的鲁龙飞看到团武汉市委招募志愿者的公告后,主动报名加入区志愿者群。在群里,鲁龙飞时刻盯着团青山区委下发的任务。
2月6日,鲁龙飞负责到青山区各超市搬送生活物资。6天后,他开始在武钢第二职工医院做定点服务,从医院食堂里搬运几百份午餐,送到医护人员和病患手中。3月12日,云南省向武钢二职医院捐赠生菜、豌豆等蔬菜800箱,鲁龙飞又和十余个志愿者负责搬运,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半。“武汉是我们的家,看到它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打心底里高兴。”鲁龙飞说。
本报武汉3月19日电
张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edu-news/news/16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