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一作文

走进苏轼400字作文

admin 初一作文 2020-04-23 00:24:18 东坡西湖

第一篇:《初一作文(走进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曾驻足朝廷为国家效力,他曾与佳妻一起共论“花中君子”,他还曾与朋友一起高谈阔论,吟诗喝酒。但他也曾经历了乌台诗案,几次入狱,险些丢了性命,也曾孤苦伶仃,只身月下,无人陪伴.最幸福的他曾拥有过,最痛苦的他也经历过,如今的他,站在千丈高的赤壁前,对着奔流不息的大江,又有何感慨呢?

性格的孤傲使他少朋寡友,心态的叛逆又使他几遭被贬.他本应该堕落了,折服了,“背绳墨而追曲,竟周容以为度.”杜甫失意,仍旧刻意追求,忠君爱国,韩愈被贬,则悲愁痛苦,无以自持,而他仍处世豁达,毫无灰心丧气之意.屈原是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是狂傲不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他则是旷达自信:“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重重的政治压力下,在饱受苦难折磨之后,他畅游赤壁,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感慨英雄时代的英雄;他步入乡间,沉浸在“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陶醉中,陶醉这自然界中的自然;他回至家中,与爱妻无赏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质,品质这佳人的“空谷佳人”。

痛苦可以暂时忘却,但不可终生除去。花前月下,良辰美景是虚设,美酒佳肴,清风明月是乌有.没有知音,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时的他,父母已离去,妻子去世已十年,唯一弟弟也已七年未见,只有那一轮明月成了他倾诉的对象.此情此景,有谁不是潸然泪下,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端着孤灯思悄然,不由自主问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时的他,企图摆脱虚名浮利,世俗偏见,求得心灵的彻底解放。世事真如一场大梦,人生又有几度新凉,虽遭被贬,虽家人分离,但他的真性情告诉我们“中秋孤光谁与共,把盏凄然北望。”但作者还是心念朝廷,虽处人生的低谷,他并没有满腔积怨,满腔愤懑,而是始终充满希望,凄凉的看一看月亮,看一看北方。

在他的身上,没有了高官,没有了亲人,没有了财富,但在他的笔下却描绘出了大江南北,他是逆境中依然旷达与众不同的人,他是佳境中个性叛逆鹤立鸡群的人,他可以说是宇宙的夹缝间生长的人,他说一代文豪—-苏东坡.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走进苏轼400字作文}.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第二篇:《走进苏轼的世界》

走进苏东坡的仕宦人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缘起

“认识”苏东坡是在大三时系主任上的一堂文学史课上。头发花白的教授把书闭合轻放于讲台,手压其上,眼神郑重,目视我们,随后,生动、传神、慷慨、激昂地讲起了苏东坡传奇、坎坷的一生。我的思想也随着教授的讲述从四川启程,至京都、杭州、密州、徐州、黄州、常州、扬州、惠州、海南„„一路颠沛,一路飞扬。动情处,或捧腹而笑,或含笑泪落,或慷慨激昂,或唏嘘慨叹。一个念想从此坚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粒种子埋在心灵的花园:南下,去苏东坡为官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一种人生从此定格:选择漂泊与挑战。

南下至今,依然没有走完苏东坡走过的慢慢旅途,依然没有看尽其丰沛的著述,但我终于研读了《苏东坡传》(林语堂著)。这本书共四卷,二十八个章节,由台湾的张振玉先生翻译,洋洋洒洒二十六万言,收起来是一本书,伸展开便是东坡先生跌宕多变的一生。林语堂先生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文章大家,在他的笔下,东坡个性鲜明、多才多艺、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走进苏东坡这个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的仕宦人生,我禁不住感慨万千。

(二)仕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东坡的仕宦生涯从1061年开始,直到1101年去世,宦海沉浮了三十几年。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每到一个地方,苏东坡都是心忧百姓、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初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上任不久,即以雄辩滔滔的奇才,为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东坡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在北宋后期那场绵延几十年的新旧党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绝不亚于司马光和王安石。

那么他们说的是什么事实呢?就是当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在朝廷里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的时候,苏东坡表示反对。东坡说你这个新法变得太快了,6年之中匆匆推出来10条,特别是其中有一条叫做免役法,他反对。等到王安石下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了,司马光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那个会砸缸的小朋友,后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史学家,编撰了《资治通鉴》,司马光是旧党领袖,东坡属于旧党,随着司马光东山再起,官复原职还升职,回到朝廷里去了。司马光以同样的热情和速度废除新法,将王安石实施的新法全部推翻,恢复旧法,东坡又反对,说有的新法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已经执行多年,现在又一下子全变回去,朝令夕改,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受不起这样的震荡。我当时就想了,这样一位政治家,不跟着风头转,凡事都从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角度去想,不是最有风骨,最值得敬仰的政治家吗?

东坡聪明过人,他完全了解当时的形势,王安石竭力推进新法时,拥护新法的人提拔得很快,当司马光东山再起时,拥护旧法又可以很快地升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所以东坡在新旧党之争中,屡次遭到排挤,先后有十三年半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做官。北宋的地方官调动非常{走进苏轼400字作文}.{走进苏轼400字作文}.

频繁,最多一任做三年。他所到之处,哪怕做官时间不长,在当地都留下好名声,老百姓都非常怀念他,以东坡命名当地的一些建筑,如东坡楼、东坡寺、东坡亭等等,很多。

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

身先抗洪,感动无权调拨的禁军前来帮忙

东坡派人到处寻煤矿,解决了柴火紧张的问题

第一个例子,他在江苏徐州做知州的时候,宋代知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东坡到徐州不久,就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黄河泛滥,洪水很快淹到了徐州城下,水的最高端跟城墙的顶端相差不到一尺,只差几寸就漫过去了,而徐州城里面的平地比外面的水面要低一丈八尺,水一旦漫过去,全城就全淹了。作为知州的东坡,真是劳心焦思,想了很多办法,指挥城内的军民连夜加固城墙,又怕城墙挡不住,就在城墙里面再做一道土堤,把以前的船都系在城墙外面,防止水直接冲进城墙,日日夜夜都在城墙上面奔走,搭了一个草棚住在城墙上不回家,半个月以后,洪水仍没退,然而城内抗洪人力不够了。当时徐州城里驻扎着一支军队,大家读《水浒传》的时候可能注意到,北宋军队分两种:一种叫禁军,一种叫厢军,禁军是国家正规军,只有皇帝才能调动,其他任何人不能调动,厢军则是地方上负责治安的部队,抓小偷、强盗什么的。因为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徐州驻扎着一支禁军。抗洪人力不足,仓促之间来不及请皇帝下令调动,东坡就亲自走到禁军军营中对他们说,你们虽然是禁军,但是今天无论如何要请你们出来帮地方上抗洪。禁军首领看到,这个在城墙上抗洪的地方长官,满身泥浆,头发蓬乱,憔悴不堪,非常疲惫的样子。他们感动了:地方长官如此辛苦,不顾个人安危,作为国家养的军队,虽然朝廷还没有命令,我们也开动。于是他们就自作主张帮助苏东坡抗洪,军民一致,徐州城终于抗住了洪水,两个多月以后,洪水退了。

第二年苏东坡就在徐州城外修理抗洪工程,虽然他很清楚黄河泛滥周期差不多四五十年,他任期内绝不会有第二次洪水了,但是为了防止以后的洪水,就在城外大力修堤坝。东坡在徐州还有一些贡献,比如说徐州的煤矿,他发现徐州柴火紧张,到了冬天,当地老百姓用来烤火、煮饭的柴火不够,但当时还不知道哪里有煤矿,东坡就派人到处去找,在他任内终于找到了煤矿,所以东坡对徐州百姓是有大功绩的。

在杭州

兴修水利,保住唯一的淡水源

水利工程是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为好看和政绩

我们再看第二个例子,东坡生平两度到杭州做官。大家都知道东坡有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东坡这么喜爱西湖,喜欢杭州,他为杭州做出了什么贡献呢?{走进苏轼400字作文}.

西湖有一条苏堤,那么苏堤又是怎么来的呢?东坡到杭州后,发现杭州最严重的问题是水利。当时的杭州,除了西湖以外没有其他淡水源,钱塘江虽然是淡水,但是海潮倒灌得很厉害,海潮一上来,变得像海水一样苦,所以杭州的唯一淡水源就是西湖。但当东坡第二次到西湖时,他发现湖面已经有1/3被水草塞满了,当地人叫它为“葑”,当地老百姓对东坡说,再过二三十年,这种葑草会把整个湖面淹塞掉,作为淡水源的西湖也就不存在了。东坡就下决心要兴修水利,整治西湖,整治的主要措施就是把水草连根铲除,把淤泥都给挖出来。他算了一下,挖出的水草淤泥会有25万立方丈,这东西堆到哪里去好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个主意,变废为宝,用这些水草淤泥在湖中修一条堤岸。西湖东西方向有一条白堤,是唐代留下来的,但是南北方向没有堤,且南北有十几里路,绕湖一周比较难行。同时为了保证湖水流动,长堤上修了六座桥,桥下的水可以自由流动。长堤修成后老百姓非常高兴,给它起名为“苏公堤”,后来简称为“苏堤”。{走进苏轼400字作文}.

苏堤修好了,水草也除掉了,水质清澈,但东坡担心水草来年又长起来怎么办?老百姓就跟他建议,说我们浙江的老百姓都喜欢种菱角,下种时,一定要把水中的杂草全部除掉才行,否则的话,菱角刚长起来,杂草也长起来了,菱角就收不到了,所以你只要把湖边上的水面租给农民种菱角,这个草就不会长起来了。东坡听了很高兴,就立下规矩,把西湖沿岸的水面以很低的租金,租给当地贫苦农民种菱角。

东坡又考虑到,如果农民种菱角觉得收成好,就扩展种植水面怎么办?所以他又规定,种菱角的湖面只能在湖边上那一块。怎么确定这个界限呢?就用石头建了宝塔竖在那里,这就是一个界标,靠岸可以种,里面不能种。小宝塔现在还留下三座,这就是三潭映月,去过西湖的朋友都会看到。

所以东坡不仅仅是写诗来歌咏西湖,他也是用他的工程来保证西湖的一池碧水。除此之外,东坡还在杭州开挖运河,运河跟钱塘江相通,通到西湖,但是运河上没有闸门,潮水倒灌,整个钱塘水会直冲到西湖,东坡就安装了闸门,涨潮时闸门关上,退潮后把闸门打开,让它相通,等等。他在杭州总共不到两年时间,马不停蹄地兴修水利,所以他为杭州百姓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东坡喜欢兴修工程,但是他所主持的工程,和我们今天某些地方长官的面子工程完全不一样,不是为了好看和政绩,是为了地方的实际需要。东坡就是这么一位“爱民如子”好地方官,真正是“父母官”。作为政治家的东坡,得到很多地方百姓的衷心爱戴,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向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面对逮捕自己的官差的狰狞面目和紧张的气氛,苏东坡首先说话要归与家人话别,他到家时,全家正在大哭,他笑着讲故事安慰家人,讲出了宋真宗时代杨朴拒绝当官时说自己的妻子做的诗:更休落魄贪酒杯,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听罢,苏夫人破涕为笑。

据说,自为官始,曾有两次记过记录,一次是任职凤翔通判时,因与上官不和而未出席秋季官方仪典,被罚红铜八斤;另一次是杭州任内因小吏挪用公款,他未呈报,也被罚红铜八斤。此外,别无不良记录。

苏东坡在地方为官,不论是在密州、徐州、湖州做太守,还是在登州、杭州、扬州做太守,都颇有建树,减免税赋、兴修堤坝、提点冤狱、兴办医院、扶持商业、繁荣文化等等,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初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上任不久,即以雄辩滔滔的奇才,为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出仕以后,。从杭州到密州,从密州到徐州,再从湖州到谪居的黄州,同时,不论走到哪里,东坡也总是受到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欢迎和爱戴。西湖中的苏堤,至今,仍然在为我们讲述着东坡心系百姓的故事。

与陈太守这个上司因相处不恰,而语含讥讽地作文《凌虚台记》,成为他不愿提起的往事。苏东坡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王安石窜改经典的难以容忍。某次苏东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问为什么“鸠”由九、鸟二字合成,王安石语塞。苏东坡说《诗经》上有“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加上父母两个,共有九个。实为嘲讽。后来又戏谑王安石道:“„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引出了许多笑话。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王安石无视变法之祸掀起政治风暴,苏东坡冒被黜、临大祸的风险,三次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展现了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

苏东坡审判灵隐寺了然和尚时,把判词写成了小调: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在密州救助抚养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在家中抚养。在徐州政治家

批评新党变法太快,反对旧党全面废除新法

不跟着风头转,凡事都从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角度去想

官越做越小不论,还两度流放,最后连命也搭在了南归的路上。今人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用之于东坡,真是分毫不爽。东坡为人浪漫、洒脱,喜怒形于色,好直言,不拘小节,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不吐不快”,这种性格,宜写诗,实不宜做官。

都有春恨秋悲,得失宠辱,身心都不自由。譬如东坡,为官之时,屡遭贬谪,饱受打击,常常是这边刚刚定居(做好了房子,接来了家人),那边贬谪他地的圣旨又到,无奈又拖家带口,重走长征路,其中的压抑苦痛,自不难想象。同样,等东坡去职,失去俸禄,真正成为一个农民“躬耕于东坡”的时候,他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生活,为节省开支,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用—百五十文。这种生计维艰,委曲求全的愁苦,也不问可知。所以,为官时,东坡感叹“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想辞官归隐;但是,当他在黄州做农民,欣喜“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时,接到朝廷起复他为登州太守的诏令时,他又欣然应召。这前后的变化,乍一看,难道没有矛盾吗?再思量,难道有矛盾吗?

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一入牢狱,两经流放,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勉强回到中原,也是客死异乡。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是巨笔如椽,豪气干云,环境越恶劣,处境越艰险,他的

诗文境界越清远,曲调越高亢。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非常人能有。抛开“文曲星下凡”的无稽之谈不说,东坡自己给了答案,他说他善养浩然之气,并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正是胸中养成这股浩然之气,才能张胆明目,穷且益坚,才能遇挫弥坚,万古不朽。记得曾经和朋友探讨,怎样才能摆脱逆境的干扰,达成心中理想。讨论的结论很陈腐,就是当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结果时,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面对事情结果的态度。说起来,有点精神胜利法的味道,有种事到临头,不得不接受的被动。但东坡不然,他毕生都在自觉自在地培养这种正义、达观、从容的气质,从而达到宠辱不惊,甘苦如饴的境界。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yzw/228141.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