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初一下册数学证明题》
初一下册数学证明题你题目是不是没写完整,应该还有这两个条件吧:点E是CD的中点,点G是BF的中点。
如果有,证明如下:
证明:连接BE、FE,
因为DB⊥AC,点E是CD的中点,
所以在Rt△CBD中,BE=CE=DE,
又因为CF⊥AD,点E是CD的中点,
所以在Rt△CFD中,EF=CE=DE,
则BE=EF,则△BEF为等腰三角形,
又因为点G为BF的中点,
所以 EG⊥BF,
即EG是BF上的垂线。
2
.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E,CF分别是角平分线,D是EF中点,若D到三角形三边BC,AB,AC的距离分别为x,y,z,求证:x=y+z
证明;过E点分别作AB,BC上的高交AB,BC于M,N点.
过F点分别作AC,BC上的高交于P,Q点.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2边距离相等可以知道FQ=FP,EM=EN.
过D点做BC上的高交BC于O点.
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B于H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C于J点.
则X=DO,Y=HY,Z=DJ.
因为D 是中点,角ANE=角AHD=90度.所以HD平行ME,ME=2HD
同理可证FP=2DJ。
又因为FQ=FP,EM=EN.
FQ=2DJ,EN=2HD。
又因为角FQC,DOC,ENC都是90度,所以四边形FQNE是直角梯形,而D是中点,所以2DO=FQ+EN 又因为
FQ=2DJ,EN=2HD。所以DO=HD+JD。
因为X=DO,Y=HY,Z=DJ.所以x=y+z。
2.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EA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108°,请问结论BM=CN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当∠BON=108°时。BM=CN还成立
证明;如图5连结BD、CE.
在△BCI)和△CDE中
∵BC=CD, ∠BCD=∠CDE=108°,CD=DE
∴ΔBCD≌ ΔCDE
∴BD=CE , ∠BDC=∠CED, ∠DBC=∠CEN
∵∠CDE=∠DEC=108°, ∴∠BDM=∠CEN
∵∠OBC+∠ECD=108°, ∠OCB+∠OCD=108°
∴∠MBC=∠NCD
又∵∠DBC=∠ECD=36°, ∴∠DBM=∠ECN
∴ΔBDM≌ ΔCNE ∴BM=CN
3.三角形ABC中,AB=AC,角A=58°,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与N,则角NBC=( )
3°
因为AB=AC,∠A=58°,所以∠B=61°,∠C=61°。
因为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N,设交AB于点D,一个角相等,两个边相等。所以,Rt△ADN全等于Rt△BDN
所以 ∠NBD=58°,所以∠NBC=61°-58°=3°
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且角PAQ=45°,求证:PQ=PB+DQ 延长CB到M,使BM=DQ,连接MA
∵MB=DQ AB=AD ∠ABM=∠D=RT∠
∴三角形AMB≌三角形AQD
∴AM=AQ ∠MAB=∠DAQ
∴∠MAP=∠MAB+∠PAB=45度=∠PAQ
∵∠MAP=∠PAQ
AM=AQ AP为公共边
∴三角形AMP≌三角形AQP
∴MP=PQ
∴MB+PB=PQ
∴PQ=PB+DQ
5.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B,BC上,且BM=BN,BP⊥MC于点P,求证DP⊥NP
∵直角△BMP∽△CBP
∴PB/PC=MB/BC
∵MB=BN
正方形BC=DC
∴PB/PC=BN/CD
∵∠PBC=∠PCD
∴△PBN∽△PCD
∴∠BPN=∠CPD
∵BP⊥MC
∴∠BPN+∠NPC=90°
∴∠CPD+∠NPC=90°
∴DP⊥NP
3
1.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E,CF分别是角平分线,D是EF中点,若D到三角形三边BC,AB,AC的距离分别为x,y,z,求证:x=y+z
证明;过E点分别作AB,BC上的高交AB,BC于M,N点.
过F点分别作AC,BC上的高交于P,Q点.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2边距离相等可以知道FQ=FP,EM=EN.
过D点做BC上的高交BC于O点.
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B于H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C于J点.
则X=DO,Y=HY,Z=DJ.
因为D 是中点,角ANE=角AHD=90度.所以HD平行ME,ME=2HD
同理可证FP=2DJ。
又因为FQ=FP,EM=EN.
FQ=2DJ,EN=2HD。
又因为角FQC,DOC,ENC都是90度,所以四边形FQNE是直角梯形,而D是中点,所以2DO=FQ+EN 又因为
FQ=2DJ,EN=2HD。所以DO=HD+JD。
因为X=DO,Y=HY,Z=DJ.所以x=y+z。
2.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EA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108°,请问结论BM=CN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当∠BON=108°时。BM=CN还成立
证明;如图5连结BD、CE.
在△BCI)和△CDE中
∵BC=CD, ∠BCD=∠CDE=108°,CD=DE
∴ΔBCD≌ ΔCDE
∴BD=CE , ∠BDC=∠CED, ∠DBC=∠CEN{初一证明题怎么入手}.
∵∠CDE=∠DEC=108°, ∴∠BDM=∠CEN
∵∠OBC+∠ECD=108°, ∠OCB+∠OCD=108°
∴∠MBC=∠NCD
又∵∠DBC=∠ECD=36°, ∴∠DBM=∠ECN
∴ΔBDM≌ ΔCNE ∴BM=CN
3.三角形ABC中,AB=AC,角A=58°,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与N,则角NBC=( )
3°
因为AB=AC,∠A=58°,所以∠B=61°,∠C=61°。
因为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N,设交AB于点D,一个角相等,两个边相等。所以,Rt△ADN全等于Rt△BDN
所以 ∠NBD=58°,所以∠NBC=61°-58°=3°
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
篇二:《浅谈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技巧与步骤》
浅谈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技巧与步骤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证明》占三章节,教材这样安排的目地是想:通过对《证明》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进行大量的探索,在探索的同时,使学生经历推理的过程,进行了简单的推理训练,从而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为严格的推理证明打下了基础。但生活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许多学生在实际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感到无从下手!那如何求解证明题呢?如何让学生不再畏惧证明题呢?通过对教材中《证明》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解决:
[例题]
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1. 弄清题意
此为“文字型”数学证明题,既没有图形,也无直观的已知与求证。如何弄清题意呢?根据命题的定义可知,命题由条件与结论两部分组成,因此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至关重要,是解题成败的关键。命题可以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就是命题的条件,“那么„„.”就是命题的结论,据此对题目进行改写:如果在等腰三角形中分别作两底角的平
分线,那么这两条平分线长度相等。于是题目的意思就很清晰了,就是在等腰三角形中作两底角平分线,然后根据已知的条件去求证这两条平分线相等。这样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2.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图形对解决证明题,能起到直观形象的提示,所以画图因尽量与题意相符合。并且把题中已知的条件,能标在图形上的尽量标在图形上。
3. 根据题意与图形,用数学的语言与符号写出已知和求证。
众所周知,命题的条件—已知,命题的结论—求证,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已知、求证必须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来表示。
已知:如图(1),在△ABC中,AB=AC, BD、CE分别是△ABC的角
平分线。
求证:BD=CE
4. 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几何学的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你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同学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分析:此题要想证明 BD=CE ,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图形(1)),弄清题意。发现BD、CE分别存在于两对三角形中:△ABD与△ACE,△BEC与△CDB,只要能证明其中任何一对三角形全等,即可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此思维属于逆向思维) 5. 根据证明的思路,用数学的语言与符号写出证明的过程
证明过程的书写,其实就是把证明的思路从脑袋中搬到纸张上。这个过程,对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的应用要求较高,在讲解时,要提醒学生任何的“因为、所以”,在书写是都要符合公理、定理、推论或以已知条件相吻合,不能无中生有、胡说八道,要有根有据! 证明:
∵AB=AC(已知)
∴∠ABC=∠ACB(等边对等角)
∵BD、C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
∴∠1=∠ABC, ∠2=∠ACB(角平分线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在△BEC与△CDB中,
∵∠ACB=∠ABC, BC=CB, ∠1=∠2
∴△BEC≌△CDB(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6. 检查证明的过程,看看是否合理、正确
任何正确的步骤,都有相应的合理性和与之相应证的公理、定理、推论,证明过程书写完毕后,对证明过程的每一步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是防止证明过程出现遗漏的关键。最后,同学们在平时练习中要敢于尝试,多分析,多总结。
如何让学生在书写证明题时做到工整大方、有理有据呢?你一定觉得很简单,谁都可以做到。实际上要达到这样要求,对学生有一定难度。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新课程注重的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话交流,所以数学课堂中较少有时间手把手来纠正学生的书写步骤。另一方面,现在学科设置比较多,因为作业多等原因不容易养成良好的书写规范,所以造成到真正书写步骤的时候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又回到了老路上来,字迹潦草不能辨认,理由先写一大推然后直接下结论,或者条件与结论的得出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联系。目前对学生来说,正确的练成说明题解答的规范非常重要。如何有效地辅导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呢?愿把我的一点实践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首先教师辅导要有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我的目标就是在养成良好书写规范的习惯,并在学习书写规范中领略到事情前因后果的辩证关
篇三:《初中几何基础证明题(初一)》
几何证明题(1)
1.如图,AD∥BC,∠B=∠D,求证:AB∥CD。
A
D
C
2.如图CD⊥AB,EF⊥AB,∠1=∠2,求证:∠AGD=∠ACB。
A
D /
F
2G BE
3. 已知∠1=∠2,∠1=∠3,求证:CD∥OB。
P
C D BO
4. 如图,已知∠1=∠2,∠C=∠CDO,求证:CD∥OP。
D P
/ CBO
C
5. 已知∠1=∠2,∠2=∠3,求证:CD∥EB。
C3D
2 /
OE6. 如图∠1=∠2,求证:∠3=∠4。
/BA
DC42
7. 已知∠A=∠E,FG∥DE,求证:∠CFG=∠B。
AB
C
F
ED
8.已知,如图,∠1=∠2,∠2+∠3=1800,求证:a∥b,c∥d。
cd
a
b
9.如图,AC∥DE,DC∥EF,CD平分∠BCA,求证:EF平分∠BED。
A
D
F
EBC
10、已知,如图,∠1=450,∠2=1450,∠3=450,∠4=1350,求证:l1∥l2,l3∥l5,l3l2∥l4。 l11
l23
4
l5
11、如图,∠1=∠2,∠3=∠4,∠E=900,求证:AB∥CD。
BA E
CD
12、如图,∠A=2∠B,∠D=2∠C,求证:AB∥CD。
C
AB
13、如图,EF∥GH,AB、AD、CB、CD是∠EAC、∠FAC、∠GCA、∠HCA的平分线,求证:∠BAD=∠B=∠C=∠D。
A FE
B
GHC
14、已知,如图,B、E、C在同一直线上,∠A=∠DEC,∠D=∠BEA,∠A+∠D=900,求证:AE⊥DE,AB∥CD。
A
EB
15、如图,已知,BE平分∠ABC,∠CBF=∠CFB=650,∠EDF=500,,求证:BC∥AE。
E CD{初一证明题怎么入手}.
BA
16、已知,∠D=900,∠1=∠2,EF⊥CD,求证:∠3=∠B。{初一证明题怎么入手}.
AD
EF
2 BC17、如图,AB∥CD,∠1=∠2,∠B=∠3,AC∥DE,求
证:AD∥BC。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yzw/22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