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作者
再别康桥(徐志摩)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3、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意象,感悟意境。
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一、 导入设计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我们来看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看看他是如何理解离别的。
二、作者介绍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31年11月19日,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从南京回北平,不幸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没有结果但是他灵魂的伴侣的才女林徽因;他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太可惜了,是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诵读(老师不提任何要求),诵读后谈感受。
很美。意象包含“云彩”、“金柳”、“青荇”、“天上虹”、“星辉”。别离诗,但离而不伤,别而不愁。语言华美,算得上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
2、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的课件,听录音,初步品味。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细节品读指导)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
比喻。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
2、“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
“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
3、“油油的”换成“轻快的”,可以吗?
“油油的”,有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写出水草色浓,青翠碧绿;写出水草态美,美好轻盈。
4、“招摇”换成“摇摆”“摆动”,可以吗?
诗中贬词褒用,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招摇”,也有“摆手”“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5、“甘心”有何情味?
心甘情愿的意思。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
6、“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可以吗?
一方面,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另一方面,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读书、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润他饥渴的心田。但他唯美的情怀,他浪漫的情致,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但一别数载,物是人非。“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的艰辛。
7、“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沉淀”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
8、“漫溯”一词换成“慢游”,可以吗?为什么?
“溯”,逆流而上,写出了追寻之状。“漫”,自由自在,随意,写出心情的愉悦。
9、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
10、为什么“悄悄”“轻轻”地“来”“走”?换成“匆匆地”可以吗?
一则,不忍破坏情境,不忍打破这寂静无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致的情怀、体贴入微的心境,这种悄无声息恰恰是一种最深刻、最美丽的情感。
二则,物是人非、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的愁思。康桥已非昔日的康桥,志摩已不是先前的志摩。亲切中有些许陌生,熟悉中有些放疏远,这种感情又有多么幽微多么难言,这便是志摩的“别”。
11、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1)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2)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3)“云彩”,体现了诗人飘逸、浪漫、洒脱的情思,古典诗词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片云天其远,永夜月同孤”的诗句,其实志摩又何尝不是天边那朵飘逸的云呢?
五、朗诵指导
1、第一节
连用三个“轻轻地”,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一别几载,康桥已接纳了那么多的学子。熟识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物是人非。“轻轻地”三字,蕴含了诗人此时此刻那种淡淡的愁绪、那种难言的生疏、那种幽微而又细腻的情感。
2、第二节
“新娘”“河畔的金柳”,此时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要响要亮。诗人此时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地陶醉和幸福,要读出这种感情的跌宕。
“荡漾”一词,要读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荡”感,要读出心泉摇曳的多姿。声音要低柔悠长,满含深情。
3、第三节
“油油的”一词,要读出滑滑的、润润的感觉,要读出“青荇”这种水草的特质。“招摇”一词,声音可以张扬一些,读出自在无束的感觉。
4、第四节
“天上虹”这个词,要读出“虹”的绚烂明丽,声音要亮要美。“揉碎”一词,要读出破碎的感觉,声音要低要柔,情绪黯然。“沉淀”一词,要读出沉淀感来,声音低沉。“梦”一词,要读出梦幻色彩,声音要有飘忽迷离感。
5、第五节
“漫溯”,声音要悠长深远,读出追寻的色彩,读出对“青草更青处”的想往“星辉”,声音要满含欣喜,读出星光粲然的感觉。“放歌”,声音要高亢喜悦,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已达到高潮。
6、第六节
“但”字后,要稍作停顿,因为诗人并没有放歌,并且也不能放歌。这个“但”字,要读出顿挫感,要读出深沉凝重的色彩。“悄悄”一词,要轻轻地读,此时,诗人的情感回到“别离”的情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别离”一词,要读出感伤的色彩,声音低沉舒缓,满含哀愁。“沉默”一词,回环往复,声音尽量拉长,读出叹息,读出沉重。
7、第七节
“悄悄地”一词,连用三次,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要用声音把诗歌推向那种默无声息的境地,声音要略带忧伤,略含无奈。
六、阅读拓展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徐昌才)
自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问世以来,人们对诗歌的主旨探讨向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诗歌运用了一系列典雅柔美,极富文化传统内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依恋、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的珍视和告别。剖析这些意象在文化传统中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深刻的层面来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一)云彩。云彩往往出现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它高蹈尘外,秀丽飘逸;它光辉圣洁,纤尘不染;它闲游天空,自由自在;它五彩斑斓,美丽迷人。诗歌《再别康桥》首尾两节两次出现“西天的云彩”,而且前后呼应。诗人作别的不是母校康桥,而是“西天的云彩”。作别时的情态氛围是一反常态的“轻轻”“悄悄”。这些描写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阵清风,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打扰如情人般酣睡梦乡的母校;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位游子,无声无息地来,无影无踪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惊动如母亲般忙碌操劳的母校……氛围是轻柔静谧的,情调是轻盈空灵的,意象是柔美秀丽的,“云彩”在这里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理想化、情感化的色彩,呈现出母性的光辉圣洁、女性的典雅秀丽和心性的自由浪漫,读着如此诗情画意的句子,我们自然容易体察到徐志摩遗失在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爱,永世不忘的情和圣洁销魂的美。“彩云”凸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情结。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竹枝词》是这样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一首情歌,写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枝;江中流水,波平如镜。第二句写歌,是她耳中所闻,江上清风,撩拨情思;情郎歌声,入耳动心。第三、四两句则就近取譬,言此意彼。晴雨不定的天气,艳丽朦胧的彩虹,巧妙地烘托出女子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云彩、彩虹成为女子心情的生动写照。如此看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别西天的云彩”,当是有根有据的。时至今天,人们仍然习惯于给女子取名“彩云”,这也说明了“云彩”(彩云)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恒远固定的象征意义。
(二)金柳。柳树是女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有悠久的传统。贺知章的《咏柳》这样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二两句以人喻柳,典雅秀丽。一树[绿柳,高高站立,似碧玉一般鲜润光活,光彩照人;又如美人一样亭亭玉立,熠熠生辉。裙带飘拂,腰肢款摆,婷婷袅袅,楚楚动人。三四两句用一“裁”一“剪”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家闺秀心灵手巧,聪颖能干的形象。《咏柳》人柳一体,互比互喻,柳成了美人的象征。今天,苗条女孩的窈窕身材被称为“柳腰”,年轻女子被称为“嫩柳”,女子弯弯灵秀的眉被称为“柳眉”,男人和别的女人发生不正当的关系被说成“寻花问柳”“路边花柳”“眠宿花柳”,这些例子都表明,柳作为女性的象征有其广泛的运用和悠久的传统,而徐志摩的“金柳”意象则又把柳所象征的女性形象描绘得光辉灿烂,金光闪闪,柔美无比。“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河畔的金柳,是傍晚太阳的辉煌给垂柳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夕阳中的新娘”是那“金柳”幻化而成的形象,浓妆艳抹,光辉灿烂,深情款款,美丽动人。这光辉灿烂的新娘形象又倒映在波光艳影里,康河柔波给新娘形象涂上了一层朦朦胧胧,恍恍惚惚,闪闪烁烁的色彩。如此柔曼披拂的金柳,如此美艳动人的新娘,怎么不“荡漾”在诗人的心头,令诗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呢?
(三)青荇。“青荇”意象也是美女的象征。青荇(今名荇菜),花开时常在阳光下泛光如金,因此又名“金莲儿”。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形态与生态近于荷花,又称“水荷”。《诗经•关雎》第二章这样写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水上浮着长短不齐的荇菜,那姑娘左右两手忙着捞它。她也是一个温柔美好的姑娘,我日夜都在想着要得到她。)诗歌托物起兴,以物喻人,以柔顺飘拂的荇菜比喻窈窕娴淑的女子,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表达了一种朝思暮想,爱屋及乌的痴恋心理。《再别康桥》是这样描绘“青荇”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歌拟物为人,赋予“青荇”以人的情态生命,把水底青荇写得活灵活现,情意绵绵。“油油”描摹色彩,油光翠绿,浓艳欲滴;“招摇”写情态,有情有意,有滋有味,青荇似乎正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表现出一份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份似水柔情,这种轻柔姿态,多象一位脉脉含情的女子送别情人时所特有的情态啊。徐志摩借“青荇”,借“水草”写出了一种对母校如对情人般痴情眷恋的感情。
(四)天上虹。这一意象也是美女的象征。在西方,整条彩虹被认为是圣母玛丽亚的象征,是她把天和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古希腊,圣洁的彩虹是女神(艾丽丝)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彩虹被看作是阴阳结合的象征,中国民间也常以彩虹指代美人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这样写“天上虹”:“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以虹喻潭,以虹喻梦,诗歌借助“天上虹”这个色彩斑斓的意象把潭和梦联系起来,渲染出一种瑰丽多姿,如梦似幻的氛围。“揉碎”而“沉淀”的“天上虹”既绚丽多彩,又破碎飘零,显示出作者遗失在康桥的美梦幽艳凄冷,无法挽回。显然,这种凄艳、飘渺的意象“天上虹”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女性幽怨、柔美的感情色调。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关。一句话,在徐志摩笔下,金柳的金光灿烂,青荇的华丽鲜艳,彩虹的辉煌烂漫,云彩的飘逸高洁,将他的母校(康桥)描绘得仪态万方,美丽绝伦!诗人所依恋、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原来就是这样一位康桥美神!
七、听歌、学唱《再别康桥》
八、练习作业
以“我心中的‘康桥’”为题,写一段文字。
【篇二】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25课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民意乡中学 张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⑵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对比赏析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教学方式:传统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教学步骤:
一 、导(情景导入)
师:唐诗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我们引以为傲,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离别的诗句呢?
生:回答关于“离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离别的现代诗。
生:《再别康桥》。(板书:再别康桥)
二、知(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他的诗作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三、品(品读赏析)
1、朗诵品味音乐美
(注重字音、停顿、重读、感情等训练,及时引导学生。)
1)、学生齐读 2)、学生个读 3)、教师范读
老师朗读及学生自由读、齐读时识记字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篙(gāo)/蒿(hao)草 漫溯(sù)
载zǎi一年半载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再次是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观察欣赏建筑美
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3、想象体会绘画美
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
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练笔和发言进一步巩固对本诗的意境美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扩写,要求一定要与诗歌提供的意境相吻合。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四、感(加深感悟)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三美,学生自行朗读或点名读或分组读。
师提问:对于本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
五、拓(课外拓展)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六、结(总结课文)
1、本文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给每一节加一个小标题。
1)、挥手作别图2)、金柳荡漾图3)、青荇招摇图
4)、梦满清谭图5)、寻梦放歌图6)、康桥沉默图7)、悄悄离别图
2、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对康桥依依不舍、眷恋之情,哀而不伤,惆怅却洒脱飘逸的离别之情。
七、仿(学生练笔)
作为课后作业布置:
结合自己的经历,选取一定的意象,仿写一首离别的小诗。
八、板书设计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挥手作别图
金柳荡漾图
青荇招摇图
梦满清谭图
寻梦放歌图
康桥沉默图
悄悄离别图
【篇三】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以别离后对康桥往昔的追忆为内容的诗歌。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主线,是实践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典范之作。对比《雨巷》,二者在结构的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相似。全诗七小节,首尾两小节都在反复的叠唱中,表达着诗人在现实情景中的感伤情绪;中间五小节为诗人的梦境或回忆、想象,意象的处理技法上都表现出了诗人的独到匠心。
二、 学情分析
在《沁园春·长沙》《雨巷》两首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够对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进行赏析,但分析的过程还不够完整,较难从诗歌的语言中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学过程中试着在解读诗歌言外之意时插入对诗人的简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
2、进一步学会分析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和跳跃性特征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意象与情感的分析方法;
4、读懂《再别康桥》的言外之意。
四、教学方法
范读和配乐朗诵、问题引导、小组探究、传统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或许都曾和两个学校朝夕相处了很多年。如今离开母校的你们,最留恋母校的什么?最想回到母校的哪个角落?为什么?
生答。
师总结:我们之所以会对母校的某处风景、某栋楼有这么多的情愫,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最重要的时光。当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这些人、事、物都会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们将自己对母校的心思和情感都寄托这些我们人事物中。当我们把这些我们用情至深的人事和景物注入笔端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情话。今天,我们讲学习徐志摩
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最留恋的是母校的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
二、朗读示范
1、板书荇、篙、溯的读音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2、解题
诗人曾留学英国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1922年8月,首次回国时作有《康桥,再回吧》一文。1928年,诗人再次游历欧洲并回到康桥,11月在归国途中的中国海上作《再别康桥》一诗,故言“再别”。
三、学生根据配乐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云彩:飘动的、绚烂的、梦幻的
金柳:色彩明亮的、摇曳多姿的、柳=留=留别
青荇: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富有生命力的
潭水:清澈的、纯净的
长篙:诗人寻梦的方式
星辉:浪漫的、美好的
夏虫:沉默的、多情的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四、试着用诗歌里的四个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作别云彩→夕阳金柳→青荇招摇→榆阴潭水→星辉满溯→夏虫沉默→挥手云彩
2、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谈谈你最喜欢哪一小节的意境,为什么?并把这一小节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五、分小节赏析
第一小节 作别云彩
1、“我”走时“轻轻地”,可以看出诗人离别时怎样的心情?
(1)结合住校生第一次离家和中秋假后再次返校和家人分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离别时的心情。并明确:离别之时,总是动作轻悄,缓步飘然而去,只为不给送别“我”的对象制造更多的离愁别绪。
2、“轻轻地走”可以理解,为何来也是“轻轻地”?
(1)唐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语。这种情感,在我们回到母校时也常有。“怯”是紧张的,激动的,急切的。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回母校的脚步必然是轻的。我们沉浸在回忆的往事里, 害怕触及往事。“轻轻的”正是这种“近乡情怯”的体现。
(2)诗人1920年康桥认识林徽因,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于1922年与原配张幼仪离婚。但徐、林二人并未走到一起,林徽因对于徐志摩并没有深厚的感情,更像是徐志摩的单相思。1931年,当徐志摩听说林徽因在北京举行演讲时,徐即刻从南京乘飞机往北京,但不幸的时,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失事。正是这样一段康桥往事,徐志摩回到母校不免勾起这段甜蜜而忧伤的回忆,“轻轻地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徐志摩的才情与他的多情是相似的。1924年,徐志摩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两人迅速坠入爱河,1926年10月,陆小曼离婚后与徐志摩成婚。
3、为何招手也是“轻轻地”?
(1)一言一行总关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一种离愁别绪中,我们总是希望离别的时间能慢点,离别的慢与动作的轻轻,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是感伤不舍得心里写照。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第一小节连用三个“轻轻地”有什么妙处?
(1)强调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怕打破此处的宁静和美。
(2)三个轻轻都传达出离别的感情,奠定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3)形成往复回环的效果,富有节奏感。
二、分节赏析
第二小节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1、哪位同学可以描绘一下“夕阳金柳”的画面?
(1)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在河畔的柳枝上,如青丝般婀娜多姿柔软的柳条泛着金光。柳枝的倩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微风吹过,泛起点点圈圈的涟漪。
2、“新娘”可否换成“姑娘”,为什么?
(1)不好。“新娘”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候,一个女子一生只有一次当新娘的机会,只有用新娘这个词,才能表现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3、“荡漾”改成“飘荡”好不好?为什么?
(1)飘荡是来回摆动;荡漾不仅有来回摆动之意,还有泛起阵阵涟漪感。
(2)诗人对新娘般的金柳的感情,不是一飘而过的,而是久久不能平复的。用荡漾,更符合诗人的心境特点。
第三小节
1、“油油的”你能联想到哪些词?用“油油的”形容青荇,可否换成“自由的”?
(1)绿油油、油光、润滑油……
(2)“油油的”表现出青荇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荇在水中亮丽的光泽、自由地生长的情态。
(3)“油油的”讲青荇随水起伏、招摇荡漾的姿态表现了出来。
2、你能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体会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1)甘心是一种心甘情愿。诗人爱屋及乌,爱康桥,爱康桥的水,愿做一条水草,陪伴康桥,表现出诗人对康桥无尽的爱恋和永久的深情。
第四小节
1、“揉碎在浮藻间”,是什么被什么揉碎在浮藻间?
(1)彩虹一样的梦被浮藻揉碎在清澈的潭水中。
2、怎么理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诗人将潭水比作虹,又将虹看作是梦。虹倒影在水里,也就是说诗人对康桥的迷梦沉浸在水里。之所以说“揉碎”,其实主要表现的是诗人被康桥的美陶醉以致意乱神迷。诗人第二次来到康桥,已经是六年之后的时间,然而诗人对康桥的梦却一直没有变化,藏在内心的深处,因此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而正因为此处有梦,才有了下一节的寻梦。
第五小节
1、寻梦为什么是问号?
(1)结合自身写日记的表达习惯,可以发现寻梦表明诗人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是诗人的自言自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半部分是对梦的回忆,而本节则是对梦的找回。
(2)强化诗人的感情,表现诗人渴望再次回到六年前在康桥的美梦之中。
2、为什么说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潮?
(1)结合自身经验谈。
(2)《诗经·大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诗人是情到深处才想放歌,所以可以认为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峰。
第六小节
1、“夏虫也为我沉默”好在哪里?
(1)拟人,将夏虫人格化,赋予了夏虫人的情感。实际上,夏虫的沉默,就是诗人离别时的无言。而无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语,而是心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纵然有千言万语,但离别是总是化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2、如何从本诗情感的起伏变化来理解“但我不能放歌”?
(1)我想放歌,是因为我在梦中遇见了康桥。而我之所以不能放歌,一是因为康桥的美让我不敢“造次”,不敢去破坏;二是因为我此时已然梦醒,回到了离别的现实环境中来了。
3、你还能想到其他关于离别时千言万语化成无言的不舍与伤感的诗句吗?
(1)苏轼《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白居易《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第七小节
1、此处连用两个悄悄有什么好处?
(1)与第一小节首尾呼应,表达诗人轻悄而来,又轻悄而走的情意。
(2)强化诗人离别时候的伤感和对康桥的不舍深情的作用。
(3)节奏上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
三、小结本诗
1、请你谈谈学完本诗之后对该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顺势讲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理论。
(1)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郎朗上口。
(2)绘画美:意象和意境的布局、色彩等。
(3)建筑美:诗歌的排列、字数等形式美。
【篇四】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
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
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
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
方法是什么?
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
感要丰富。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
明确:轻柔、舒缓
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
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
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
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
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
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
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
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
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
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
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
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
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
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
美感。(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
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
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四、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
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
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
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
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
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
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
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六、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
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附:板书设计
七节诗可以各用两字概括:
作别
金柳
内容: 作者“悄悄地”走 青荇
潭水
寻梦
沉默
告别
形式: 三美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
作者:徐志摩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 再 别 康 桥 》 试 讲 教 案
【篇五】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
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篇六】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体会《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三美。
2.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的柔美秀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 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课后的习作中能使用意象来烘托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三美以及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类型:阅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欣赏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书写离别的古诗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同学
们可以回忆看看你能想到哪句古诗词?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老师找到了哪些诗句。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写诗人与亡妻生与死的离别;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与汪伦的伟大有友情;秦观说“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借用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古人书写离别,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一下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 讲授新课:
著名学者胡适这样评价徐志摩,说他的一生有三大信仰,分别是爱、美和自由。首先我们来看看徐志摩的爱,徐志摩的一生一共有三个女子与他有关。高中刚毕业的徐志摩与素未谋面的张幼仪结婚,随即赴剑桥学习,在留学期间遇到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并大胆追求,但遭到了拒绝,回国后结识陆小曼并与之相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是一个多情的人,这首诗就是他多情的结果。
提问:首先我们看看题目《再别康桥》,结合课下注释,康桥指的是哪里呢?
明确:英国的剑桥。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良多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老师播放一段这首诗的朗诵,请同学们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提问:听过朗诵后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美不美啊?这首诗一共有多少小节?在诗的格式上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呢?
明确:全诗共有7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4句诗;每句诗的字数相等;第一三句是顶格的;第二四句是空两格。
提问:这首诗的格式上是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就好像是剑桥大学的房子一样,这就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美?
明确:建筑美
提问:《再别康桥》是什么体裁?
明确:诗歌
提问:诗歌之所以为诗歌是因为他读起来可以像歌曲一样的优美。同学们刚才在听朗诵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是什么原因使这首诗歌可以如此朗朗上口?你又是如何发现的呢?
明确:押韵 例如第一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最后一个字“来”和“彩”以此类推。
提问:全诗一共有七个小节,但是有两个小节的结构是有所相似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是那两个小节?这两个小节又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节和第七节 首尾呼应
提问:首尾呼应在文学上被称为回环,押韵和回环使这首诗变得优美上口,也就造就了这首诗歌的什么美?
明确:音乐美
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首诗的押韵和回环,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课文,好好体会一下这首诗歌带给我们的音乐美。
提问:同学们带有感情的朗读过课文后,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小节,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明确:第二小节,柳树本应该是绿色的,徐志摩将他写成了金色,让人觉得颜色非常的灿烂,并且这一小节还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将金柳写成了新娘,赋予了柳树人性化。
提问:如果将这一小节在不改变押韵的情况下将新娘换成是爹娘,同学们觉得可以么?为什么呢?
明确:不可以,因为随风飘荡的柳树就好像是新娘美丽的身影,而这个身影正打动了作者。
第三小节中作者愿意融入康河,甘心做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之深。并且水草在水底招摇,写的非常的可爱。
第四小节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潭水比作了天上虹,天上虹就是天上的彩虹,将潭水写的活灵活现,彩虹的特点就是颜色绚丽,潭水沉淀着像彩虹一样绚丽的梦。
第五小节重点字是寻梦、漫溯、放歌,作者载着星辉去寻梦并且渴望放歌达到了高潮,作者没有实现这个渴望,出现了转折“但”,作者只能悄悄的,梦被破灭了。
提问:徐志摩选取了康河色彩绚丽的景物,构成了这首诗歌的什么美?
明确:绘画美
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一下,通过我们的共同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一部分看出来的呢?
明确: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与依恋。从最后一个小节看出来的。诗人要悄悄地离开,不打破康桥的寂静。与诗的开头做呼应。
徐志摩曾经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三、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把握这首诗歌的三美以及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四、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爱 美 自由
建筑美
【篇七】再别康桥教案初一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一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三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这首诗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不久,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并在其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依据《新课标》要求诗词教学要以培养学鉴赏诗词的能力、理解诗词的内容为主。单元要求要体会诗歌情思和意味。)
五、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六、 教学方法
教法:
1.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
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联想法。借助多媒体(ppt)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学法:
1.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2.圈点勾画法
(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审美教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阳关三叠》
导语: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歌歌词是由哪首诗改编的吗?对,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正是作者送别友人时表达深挚离情所做。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用现代诗歌来表达离别的悲怀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温柔多情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去领略现代诗歌之美。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徐志摩
2、新月诗派 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康桥及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三)整体感知
1、请一到两位同学诵读诗歌,纠正错字,标韵脚、强调重音轻音。
2、全班齐读,体味音乐美和情感基调。
(要求:语调柔和、轻缓,抑扬顿挫,深情并茂)
3、欣赏名家诵读,找出差距。
4、体味作者情感上的变化。
(1)全文哪几节是现实内容,联系书下注释,说说我在船上此刻看到了什么意象?
现实——第一、七节 意象:云彩
“西天的云彩”点明了时间是宁静的黄昏时分,映衬着情感上的淡淡惆怅。
结构上,首尾回环呼应,运用了叠词,显示出诗歌建筑之美。
(2)哪几节是回忆幻想的内容?回想了哪些康桥的意象? 回想——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夏虫
这些意象组成了我曾经生活的画面,构成了如今的记忆,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深深眷恋着它。
问:我为什么不能放歌?
爱太深,眷恋太浓,太多的情感找不到豁口,只能最终归于寂然,用沉默来回应,静静消解这份沉郁。。
情感:热爱到眷恋到寂然
由实入虚又入实,虚实相生,离情层层递进,高潮迭起,愈加浓郁。
(3)理清情感变化后,全班齐读文章,评价诵读。
(四)细读欣赏
1、体味作者离别的方式为什么变化,先“轻轻的”,再“悄悄的”? 点拨:两者都是叠词,都能烘托出淡淡的惆怅感。“轻轻的”抒发的是直接的惆怅感,作别康桥的一切,甚至是那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抒发的是压抑着的惆怅和悲怀,有故作洒脱、理智之感,其实深深留恋着这片爱之土。
2、在二到六节中找出你觉得最具有绘画美的小节进行赏读,可以针对某一字、意象、句子等分析。交流讨论结果。
如:第二节,将康桥夕阳下的金柳比作新娘,两者都是世间之美好的代表,一棵普通的柳树都能成为我心目中的女神新娘,足见爱之深,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是我无法割舍的美好,足见爱之切。
…….
颜色角度:金、青、绿、清透、星辉之色,云彩之昏黄、淡紫……构成了我彩虹色的梦,勾画着我在康桥美好的回忆,升华着浓情。
3、寻梦的过程是怎样的?
拜伦潭边入梦-湖上撑杆寻梦-星辉之下梦碎
(五)拓展延伸
1、徐志摩拜伦潭边的梦到底是什么梦?
胡适评价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着“爱、自由与美”
康桥成就了他爱之梦——在这里认识一生的女神林徽因,求而不得,兀自神伤,爱之梦幻灭。
康桥成就了他自由之梦——经狄更斯介绍进入皇家学院做旁听生,接受先进自由的文化知识洗礼。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yzw/21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