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三作文

关于汉服的文章

admin 初三作文 2020-04-23 02:23:18 汉服学校

第一篇:《汉服作文:与汉服一起走过》

汉服作文:与汉服一起走过

汉服作文:与汉服一起走过

广元中学高2012级35班 申 爽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小的时候便知道藏族人有藏袍,苗族人有苗服,满族人有旗装,也问过我们汉族人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父母也不知,只好答:大概没有吧。直到后来,一次巧合我才知道,汉族的民族服装叫汉服。《左传》中记载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故华服又称汉服,系汉族之服饰。

喜爱汉服的时日不算多,与汉服一起走过的日子却让我有了甚多>收获。汉服,不仅让我领略了华夏一族的服饰之美,更让我深刻地明白何谓民族大义。满清的'剃发易服'让这样一件美丽的事物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如今为数不多的人仍在坚守着,在坚持着,努力守住祖先们留下的绚丽一笔。有多少人知道呢?这样一件快要被人们遗忘的衣服,曾有人用生命去守护过。

在繁华一时的大宋年间,中原的土地也被金人践踏过,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北方的敌人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那样的军队也曾驰骋沙场,领队的将军也曾意气飞扬。然,能人遭忌,英雄命短,可笑的是,为国效忠的武士没有战死沙场,却亡在同族手中。一颗丹心,一缕忠魂,消散在西湖之畔。历史长河中,我清晰地看见,那深深插在泥土中的,是将军用过的红缨枪。所幸,那个汉家男儿用生命去守护的东西,而今安在。

历史本是轮回,兜兜转转。当梅香飘满岭上,又是一年严冬,清军已兵临城下。他迎风立于城头,寒风灌满了宽大的衣袖。清人说,请他做新朝的臣子。面对武力,一介书生,无力抗争,却也绝不妥协!于是他登上高大的城楼,看着即将沦陷的扬州城,他笑,笑无力的自己,笑软弱无能的大明。最终,纵身一跃,全城响起悲鸣。民族,是史可法一生的信仰。

最初的我,爱上的是那宽袍广袖的衣裳,穿在身上时,才觉无比沉重,那是历史的重量,承载了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光阴,五千年的惆怅。

在异国的街头,有位女子,身着汉家衣裳,一支竹笛奏出乐音悠扬,那样一个满是金发碧眼的国度,唯有她似乎格格不入,却又像毫无违和。后来才知,那位名为璇玑的女子,也不过是个留学生而已,却以微薄之力努力做着汉文化的宣传,她说,汉服复兴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汉服。

在杭州西塘,有个文人提笔写下汉韵墨香,指尖一朵青花幽然绽放,他来自宝岛,却活跃于内地,只因内地有更多的人可以去分享。方文山不只是词人,也是汉服运动的倡导者,他写下独具中国风的词,留一段青史,承载月光。

汉服似乎不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文化而意蕴深长。

有人立于江头,着交领右衽,宽袍广袖,迎风低吟浅唱: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指导教师:曾海滨)

——(《广元青年作家》2015年第1期

第二篇:《高三女生穿汉服上学引风波 学校要求马上换掉》

高三女生穿汉服上学引风波 学校要求马上换掉

2012年03月20日09:00钱江晚报戴璐 张姮我要评论(0)

字号:T|T

昨天一大早,微博上出现一条名为“丽州中学惊现穿越女”的微博,很快成为了转发、评论的热点。

这条微博附带了一组照片,主角是一个长相清秀的女生,她穿着古装片里面的宽大服饰,若无其事地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手上拿着一杯豆浆和一个粽子。在她的身旁,围了一大群学生,看起来既惊奇又兴奋。

但这位女生也许没有想到,在轰动之后,迎接她的将是多么戏剧性的一天。 高三女生穿汉服上学 见到记者弯腰作揖

看到微博后,记者前往这所民办中学,据当地人说,“教学质量不错”。 趁着课间休息,记者稍一打听,就找到了这位“穿越女”。她叫胡琛,是高三(2)班的学生,剪了一头齐刘海,皮肤白净,据同学说, 她平时比较沉默。

记者见到胡琛时,她还穿着那身怪衣服,但看起来蛮淑女的。一见面,胡琛就拱起双手,弯腰作揖,动作优雅大方,令记者一时不知所措。这时,边上围观的同学嘻嘻哈哈炸了锅,甚至还有人高呼“穿越啦”。

而胡琛却表现得很淡定:“今天我穿的是汉服,属于广袖的曲裾,是汉代服饰中礼服的一种。”她缓慢地坐下,姿态甚至可以称为优雅。随后,她将双手藏进宽大的袖子,放在腿上,显得很有礼数。

事先酝酿了很久 希望向同学介绍汉服文化

胡琛告诉记者,这件汉服是爸爸从网上给她买来的。“爸妈都知道我喜欢汉服,就帮我买下来了,今年开学时寄到的。”胡琛说,收到汉服当天,她就穿着出了一次门,但连爸妈都觉得有些奇怪,就建议她不要再穿出去。

这次将汉服穿到学校,也是胡琛趁父母外出工作,酝酿许久后作出的决定。 上周日,胡琛穿着汉服返校,“坐在公交车上时,旁边还有人议论我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还有人问我是不是去演戏。我对他们说,我是永康人,我穿的是汉服,不是日本的和服,我还告诉他们,是汉服传到了日本,那边才有了和服的。”

周围的议论让胡琛心里不是滋味,也坚定了她穿着汉服上学的决心。昨天,她第一次以这样的装束出现在了老师和同学面前。她并不希望别人用“穿越”来

形容她,而是盼望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穿,“这样我就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汉文化。”

学校派老师“送”她回家换衣服 校方称“已经在处理这件事情”

胡琛的心思显然没有打动丽州中学的老师和领导。学生管理处的吕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对胡琛希望复兴汉服的想法表示赞同,但是不能让她穿汉服上学。“她穿汉服到学校后,引来很多同学的围观,考虑到怕影响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我们让她请假回家把衣服换掉。”吕老师说。

昨天中午,记者再次来到学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胡琛在其他老师“陪同”下去吃午饭了。

10几分钟后,记者通过手机短信联系到了胡琛。她回复信息说:“我已经在回家的路上,老师开车送我回家换衣服,由于一些原因我不能和你聊了,抱歉。”之后,她再也没有回复信息。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丽州中学一位姓邵的负责人,他显得很激动:“学校已经在处理这件事情了。”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学校要求她下午别去上学 女生夜晚独自上街游荡

从昨天中午开始,记者再也联系不上胡琛——电话无人接听,短信也不回。直到昨晚8点左右,《永康日报》的同行才通过短信联系上她。

胡琛说,学校老师将她送回家后,叫她下午不用回学校,在家呆着,第二天再去上学。但她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独自呆在家里,于是坐车从家里来到市区,一直漫无目的地游荡。胡琛说,自己已经想好,打算去亲戚家住一晚。之后,她就再也没回过短信。

晚上8点半左右,记者发现她的电话已关机。

永康市教育局 如果其他学生穿秦始皇的衣服上学也很奇怪吧

对于胡琛穿汉服,永康市教育局教育科一名姓黄的科长表示,目前还没有人来汇报这件事,他不知道事件是否真实。

黄科长说,学生守则规定学生要穿着整齐,但是没规定不能穿汉服或者其它衣服,“没有哪条是规定不能穿汉服,主要整洁干净。”不过他说,也许是学校自己有规定,去约束学生着装,“也有可能是学校一下子也接受不了学生这样打扮,这需要进一步沟通。”

而永康教育局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则表示,虽然汉服不属于奇装异服,但是要是其他学生穿秦始皇的衣服去上课,也很奇怪吧。“如果学校觉得这样穿着不妥,可以与其沟通后,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让学生换普通服饰。”

学校应正确引导 而不是强制换装

心理咨询专家施承孙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要是遇到这样的事,千万别用自己主观意识去看待别人的任何行为、穿着和语言。”施承孙说,每个人的个人价值观不一样,一定要学会包容。他觉得,首先应该去和胡琛沟通,了解她穿汉服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如果她是想宣扬传统文化,也是件好事。“学校如果怕引起学生间骚动或者影响上课,可以在和她沟通以后,正确引导她,告诉她在什么场合或者合适时间再穿汉服,而不是强制换下来。”

施承孙认为,也许学校要求有规矩,不允许标新立异,但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应该支持。

穿汉服上学怎么了 看完这条新闻心里很不是滋味。

穿汉服出现在公共场合,在许多地方已经不是新鲜事儿,虽然丽州中学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闻所未闻”,但这绝不是扼杀的理由。

我们应该怀疑一个置学生安危于不顾、将其“强制隔离”、任其深夜独自游荡的学校;我们更应该相信,胡琛热爱汉服、热爱传统文化是发自内心的。我有一个朋友,同样热爱汉服,因为这样,她大学时选择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将钟爱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中,至少,我觉得很美。她的家乡在安徽阜阳,一个并不比金华“高级”的城市。

教育本该是包容的,说了这么多年“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怎么会被一件小小的汉服、一个文弱的女生吓坏了?在这件事上,人心比汉服更奇怪。{关于汉服的文章}.

回复支持[129]

虽然很怪异吧,但是感觉中国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都被学校给封杀了!

回复支持

[33]

回复支持[29]

腾讯武汉市网友 青风花羽 3小时前

穿了外裤,穿不穿内裤是各人自由。 街上裸奔不行,家里裸奔也不行吗? 拜托看清楚了,孔孟诗雅颂,都是阳春白雪,引领世界,为什么汉家衣衫连汉人也不乐见??一定要墙外开花墙内才香吗? 学红地毯明星打扮才是时尚潮流吗?

回复支持[24]{关于汉服的文章}.

回复支持[19]

我觉得学校应该鼓励和肯定她,首先她有大胆创新的勇气,第二,

她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三,学校可以利用她穿校服的这个机会,进行全校的汉代文化历史教育,鼓励学生热爱中国历史和文化,第四,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她分析这样做的利弊,让学生自己换回着装

回复支持[15]

回复支持{关于汉服的文章}.

[13]

这个女孩做法是对的,学校太过了

回复支持

[12]

第三篇:《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分院名称:汉语言文学学院

学生学号:0902140133

长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社科类)

题 目: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姓 名: 吴小莉

指导教师姓名: 邸宏香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2013 年 5 月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服装的发展演变中看到社会经济、历史的变迁及历代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代确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服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然而汉服在经历了清朝“剃发易服”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之后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汉服复兴运动悄然兴起,对研究汉服的特点及其存在意义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本文就汉代服饰样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对近来的“汉服热”进行简单的探讨。同时研究汉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 汉服 服饰 复兴

一、 汉服的源起及衰落

汉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炎黄时期,服装就已经具备了衣和裳的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来的服装理念,并且成为历代衣冠制度的蓝本,汉朝在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光武中兴后,它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这也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朝人民后改称为汉族的原因。而汉服则是对这一时期华夏民族所穿着的服饰的称谓。虽然历朝历代的服饰都会有所改变,但汉服却一直保持了它惊人的传承性以及腹手

[1]笼袖、交领右衽的重要特征,而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也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汉{关于汉服的文章}.

服的衰落则是在清朝的“剃发易服”之后,清初,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但民间流传有一首民谣:“男从女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生从死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阳从阴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官从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老从少不从,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也就是说出家人不变,仍可以穿汉服,戏剧表演也多有前朝的事,汉服是舞台表演需要,因此,和尚、道士和戏子等至今仍保留传统的汉服,只不过稍微有点变化,所以,汉服并没有彻底的消亡断代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

二、 汉服式样

根据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来看,汉服的样式较多,但从它的主要形制上来看,主要有 “深衣”制、 “襦裙”制、“上衣下裳”制等。其中,“上衣下裳”制中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正式、隆重的礼服;袍服则是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而最受妇女喜爱的服饰则是“襦裙”。普通劳动人民多是“上衣下裳”制,即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长裤。以下就汉代服饰的几个主要类别做简单的介绍:

(一)深衣

深衣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种服式形制,它把上衣和下裳缝连在一起,古代的男女都可以穿,深衣的产生源自于“礼”,它可以显示出高雅、端庄的气质,不仅符合封建礼节、{关于汉服的文章}.

遵循社会公德和民俗,而且还可以表示敬意或象征品格,同时它饱含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深衣按照衣襟的绕襟情况又可以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

1.曲裾

曲裾(如图1、图2)是汉服深衣制当中的一种,曲裾深衣将后片的衣襟接长并形成三角,缠绕经过背后再绕至前端,然后在腰间用布袋系上,即所谓的“续衽钩边”。续衽的长度并不是很统一,有的只需绕半圈,有的则需要层层缠绕,也就是说,曲裾深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的造型可以千变万化,数不胜数。变化的主体部分在于续衽的那块布料的形状、大小及长短。有的衣襟展开以后呈一个半圆扇形,有的衣襟展开后则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有的展开后是一个倒三角形。而长度方面,有的可以拖到地上,有的则刚好遮住大腿。总之,一个模式之下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感觉的曲裾款式来。

图1.曲裾深衣(来源于人人网) 图2.双绕曲裾(来源于人人网)

曲裾出现的原因在于最初的服装都没有裤裆,于是在下摆添加了这样几重保护就显得合乎礼节得多了,因此,深衣在未发明裤裆的先秦及汉代比较流行,直到襦裙的兴起,曲裾深衣才逐渐被取代。曲裾深衣是男女都可以穿的,其区别只是男子的曲裾深衣下摆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比较修身一点。据出土的资料显示来看,女子的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现喇叭状,使女子行走起来足不外露。衣袖则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都镶边,而衣领部分最有特色,通常交领右衽,领口相对较低,可以露出里衣的衣边,若是多穿几件里衣的话,每层的领子都会露在外面,最多的可以达到三层以上,时称为“三重衣”。《礼记·深衣》对深衣的长度有着严格的限定,“短

[2]毋见肤,长毋被土。”孔颖达曾作疏曰:“短毋见肤者,深衣所取复形体,纵令稍短,

不得见其肤肉,若见肤肉,则亵也。”所以不管每个人的身材如何,都不可以露出皮肤,

[3]“人身虽有长短,而深衣皆以踝为度也”,虽然人的身高不一致,但都以脚踝作为界

限,可以看出曲裾的设计与中国传统的道德礼教息息相关,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礼教对于服装审美文化的影响。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szw/240196.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