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族的古尔邦节作文》
回族的古尔邦节作文
【作文一】
在这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这是56个强大的民族,他们的心连在一起可以战胜一切!在这个团体里,有一个独特的民族,至高无上的信仰,高尚的美德,每个同胞都拥有着一颗虔诚的心、、、、、、这个伟大的民族就是——回族!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这个民族有一个隆重的节日——古尔邦节!我的家乡沙甸就是一个回族的聚居地。
古尔邦节,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民族同胞们期盼着这神圣的一天。天还没亮空气中就弥漫欢乐的气氛,公鸡迫不及待地欢呼起来,树上的小鸟也在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男穆斯林沐浴更衣后赶往烈士塔去做礼拜,女穆斯林在家里准备丰盛的饭菜,等待聚礼完毕的家人共享美味,也有的跟着男穆斯林去烈士塔观礼。路上来往的行人穿着美丽的民族服饰匆匆的走着。当悦耳的赞圣声响起,在山间回荡时,人山人海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跟着阿訇做礼拜,动作一致,目光一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那么认真!那么虔诚!
礼拜后,各家各户欢聚一堂,吃过饭后,就准备宰牲了。有的宰羊,有的宰牛,还有的宰骆驼、、、、、、宰牲的人家,总是把肉送给分贫穷的人,送到清真寺,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到了傍晚时分,空气中就弥漫着烧烤的香味,牛肉羊肉的香味。大家吃着各种美味,开心地畅谈着。
在这欢乐的气氛里,凝结着团结的力量,爱的力量,民族的力量。同胞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信仰,使得这个民族继续发扬光大!
【作文二】
古尔邦节是我们回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也叫“宰牲节”,它有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
节前,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回族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忙,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一定要参加。{回族的习作}.
节日拂晓,鞭炮声声、锣鼓阵阵,男士们换上节日的盛装,戴上平顶或八角白帽成群结队赶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女士们有的来到广场上观礼,有的在家中准备仪式结束后的饭菜。
仪式开始了,男士们走进金碧辉煌的大殿,殿堂中那光滑细腻的汉白玉地板上铺了一张张具有民族风味的礼拜毡。大家欢聚一堂,当阿訇那浑厚的男中音在大殿上空响起
时,四周顿时安静下来,再也听不到往日的喧嚣。阿訇带领着全体穆斯林同胞向西鞠躬、叩拜,以祈求平安和忏悔自己的过失,人们起起落落、步调一致,可谓是人山人海,多而不乱,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
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宰牲”典礼,一般经济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时还有很多讲究:不宰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牛犊、骆驼,不宰有残病的。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给亲朋好友,一份济贫施舍。
古尔邦节这一天,也是街上最热闹的一天。卖烤肉串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各种特色小吃应有尽有,整条街上到处是人,孩子们从上街逛到下街,从街头吃到街尾,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回族的古尔邦节隆重而充满爱心,它体现了回族人民的信仰、风俗与特色。
第二篇:《5、回族的丧葬习俗》{回族的习作}.
5、回族的丧葬习俗
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结束一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的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寿命再长,都会有死亡这样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为在世的人,对于死亡,不讲贵贱,不论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的人,一律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
回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处理亡者的信仰性质。
回族在人逝世后,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了。“无常”是回族穆斯林的汉语专用语,即逝世的意思。“毛提”是阿拉伯语,也即逝世之意。“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称法。回族无论怎么称呼逝世,但都忌说“死”这个词。为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死当做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他理解为“嘎来布”(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人当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回族的丧葬民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总起来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民实行土葬,传说是根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后仍归于土中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回民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这就充分说明了回族实行土葬,并且亡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土葬是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汉族当中普遍实行的一种葬法,它的类型有好几种。回族的土葬法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椁,由来已久,且至今还保持着。现在回族人亡后,仍不用棺椁,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来安放尸体,葬后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回族忌火葬的习俗至今也未改变,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员在内,他们习惯土葬,忌火葬。回族为什么忌火葬呢?据了解,回族当中有这样的传说,说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还说,火刑是罪人无常后所受之刑。另外还说,伊斯兰教处理无常的人不用火刑。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忌火葬的习俗。
第二,主张速葬。回族的丧葬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在第四天埋的。现在回族地区人亡后,仍在三天内归土安葬,即使是发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后,先埋人后等待处理。不停丧权厝,避免停尸过长、腐烂发臭等不卫生的做法。
第三,从俭节约。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的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回族当中有着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讲究生前竭尽全力抚养行孝,反对死后大操大办。所以,现在回族人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缠身。有的阿訇带头从俭办丧事。回族这种从俭习俗,不仅现在这样,过去也是比较注意的,回民无常后不穿戴各种衣服等。二是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缛节,禁止送花圈幛联,待葬期间不宴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一般不动用车辆,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纸火。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奠。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
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回族的习作}.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留好的坟地。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第六,其他。回族丧葬中的有些仪式和活动,是回族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的一种形式,并非伊斯兰教所规定,也不是必须遵守的圣行。如亡人入土前的焚香、传经。做都阿,念七窍米、写护心都阿,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动,虽然都举行宗教仪式,也都有所托词,但主要表现了亡人亲属代亡人赎过,祈求安拉饶恕亡人生前过失的善良愿望,是回民在长期的纪念亡人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回民的葬礼,从以上情况看,具有其节约、俭朴的良好习俗,这种风气是值得其他兄弟民族大力提倡的。
第三篇:《回族的盖碗茶》
回族的盖碗茶
回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生活习惯的民族。回族普遍喜好喝茶,茶是回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饮料,其中最具特色的要算是西北地区的盖碗茶,喝盖碗茶是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生活习俗之一。
盖碗,俗称“三炮台”、“茶碗子”,由细陶瓷烧制而成,由盖、碗、盘三件组成。大多盖碗上绘有花纹图案,也有将经文和清真标志烧印其上,古朴高雅、美观大方、富有特色。一般讲究一些的回族家族,都备有这种盖碗,遇到客人来临,就用盖碗泡茶,以示对客人的重视。
回族喝盖碗茶的由来与历史
回族喝盖碗茶从元代就开始了。公元1251年,忽必烈率军南征云南,出身伊斯兰教宗教世家的赛典赤·赡思丁奉命运送军需。有一年率领穆斯林军士在鄯阐城修建清真寺,天气炎热,赡思丁操劳过度,中暑昏倒。一位叫尤努斯的老人,急忙用花瓷碗放上茶叶、果干、菊花泡了一碗味道香浓的药茶,老人怕灰尘弄脏了茶水,就用一个瓷盘盖在碗上。半个时辰后,瞻思丁慢慢清醒了过来,老人端上药茶让瞻思丁喝,瞻思丁一口气喝下,顿感清甜香郁,暑气顿消。瞻思丁细细看了瓷碗里的用料,夸赞道:“美哉,盖碗茶。”
从此,云南的回族开始喝起了盖碗茶。只不过,喝茶的瓷碗和瓷盘得以改进,演化成今天盖碗这种“三炮台”样式了。公元1291年,瞻思丁的儿子纳速刺丁从云南调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把喝盖碗茶的风俗传到了陕西,后来随着战乱迁徙这一习俗也就传到了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方。
喝茶讲究的回族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回族把用盖碗茶待客看得较重要,每当接待客人或遇到开斋节、古尔邦节、儿女婚嫁等重要场合,主人会热情地为客人泡上一盅盖碗茶,端上油香、馓子、瓜子仁、花生等干果,让客人边吃边喝。
当着客人的面,将盖碗揭开,放入茶料,盛水加盖,双手端送。这样做说明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剩茶,以示对客人的尊敬。遇到来客较多,主人则根据客人的年龄、辈分依次上茶。如果遇到更多的客人,家中所备的盖碗不够用时,则将几个盖碗的茶料放入大一些的茶壶中,用开水冲泡一会后,倒入玻璃杯、小瓷杯里,端给客人饮用,虽不是盖碗,但与盖碗茶的味道是一样的。
回族喝盖碗茶的讲究:喝时左手拿起托盘,右手拿盖碗,刮一下,喝一口,不能取掉上面的盖子,也不用嘴吹飘在水面上的茶叶,而拿起盖子轻轻“刮”几下。正如俗语说的“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茶要刮呢”。别看这轻轻的一刮,却有许多益处,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刮第一次时,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味;刮第二次时,茶与其他佐料的香味完全散发出来,这时茶的味道最好;刮第三次时只有茶叶淡淡的汤色,只能起到解渴的作用。每刮一次后,将盖子有点倾斜地盖上,再吸着喝。切忌端起盖碗一气喝饮,也不能对着盖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如果喝完一盅还想喝,要留一点茶水在碗底,主人便会继续倒水。如果不再想喝了,则把水喝干,或捞起碗子里面泡的红枣、桂圆吃,或用手把盖碗口捂一下,主人就知道你不喝了,也就不再为你倒水了。
回族喝盖碗茶的这套程序,有人总结认为贯穿了“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是说冲、刮、喝动作要轻,不能有大的响动;“稳”是说沏茶要稳要准,一次冲沏要当,不溢不淌;“静”是说喝茶环境要幽雅,窗明几净,少干扰无噪音,则能凝神品味;“洁”是说茶具茶水清洁卫生。
现在,回族喝盖碗茶不仅是延续下来的古老习俗,也成为回族待客的最高礼节,正所谓“客人远至,盖碗先上”。遇到开斋节、圣纪节、古尔邦节、婚嫁等喜庆之事。回族不但自己喝盖碗茶,也用香甜酌美的盖碗茶招待客人。一些商家也看好了回族喜喝盖碗茶这一习俗,专门制作加工成配套的盖碗茶用料,既赚了钱,又方便了回族群众的生活。值得一说的是,时下的一些高档宾馆、饭店、街道里的小饭馆,也用香甜酌美的盖碗茶招待客人,一些专供喝茶的茶馆也都配有盖碗茶。回族的盖碗茶不仅是回族的习俗,也被其他民族接受认可,成为中国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族的习作}.{回族的习作}.
回族的盖碗茶
“油茶奶茶甘露茶,顶不上回族的盖碗茶。”“老回回开斋炸油香,糖泡的盖碗子端上。”回族有待客敬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喝盖碗茶是宁夏回族的一种普遍嗜好。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说:“回人以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霄之昏寐。”史料《伊斯兰青年》中也有“缘回民以牛羊常食,非佐以茶茗不易消化”“穆民不饮酒,以茶代酒更甚”的记载。古时回族先民多居西北,从事游牧业,以牛羊肉为主食,“乳肉滞隔,用茶通利。”长期以来,回族从选茶、点茶、配茶、冲茶、递茶、品饮到宴请,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文化。 回族茶谚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围在火护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刮”一碗子的。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种陶瓷器皿,底小口大,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或红色的小花朵,还有的绘有绿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样,既精巧美观,又方便耐用。盖碗茶,碗上加盖,既可保温,蒸发茶叶,加浓茶味,卸下茶盖,又可散热,使其温凉适宜。盖碗泡出精气神,茶之品、茶之性、茶之韵,尽在这盖碗茶之中。
鲁迅先生在《喝茶》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是的,盖碗之茶,佳茗清醇,香远溢清,茶池盏畔,幽若山林。品茶,用盖碗,盖为天、船为地、碗为人,真可谓是:天地人和,禅茶一味。
盖碗茶,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在配料上,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回族讲究沏茶,认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
身体不好的人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茶水,如清热泄火可用冰糖窝窝茶;胃塞的人可用红糖砖茶;欲促进消化可用白糖清茶日常保健的“八宝茶”,回族泡盖碗茶需用滚烫的开水冲下碗,然后放入茶叶和各种配料,冲入开水,加盖。泡茶时间一般为二至三分钟。
盖碗茶喝法及讲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盖碗茶”的喝法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习惯,并且喝法十分讲究。盖碗茶有其特殊的喝法。喝盖碗茶时,用托盘托起茶碗,用盖子“刮”几下碗里的茶叶,使之浓酽;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去吹飘在上面的茶叶,不能接连吞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喝完一盅还想喝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回族的习作}.
喝盖碗茶也是有讲究的。当着客人的面泡茶。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倒入开水,盖好茶盖。一方面,表示给客人新泡的茶,不是别人喝剩的茶,另一方面,端着茶双手捧送,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而且,茶盖的放置也是有含意的。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主家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临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椅之上,表示人未走远,少时即归。如果已经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放到嘴时,表示已喝够了,主人也就再不谦让倒茶了。
八宝茶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也不复杂。
一、用料
绿茶3g,枸杞8g,葡萄干5g,干菊花3朵,红枣4枚,甘草1g,冰糖40g,干桂圆肉5g,沸水 250ml。
二、具体制作
1.将准备好的材料放入小碗,用50ml沸水冲去表面浮土。
2.把冰糖和绿茶放入杯底,再放入枸杞、葡萄干、干菊花、红枣、甘草和干桂圆肉。
3.将余下的沸水(200ml)冲入杯中,再盖上盖子,闷约8分钟即可。
4.冰糖沉于杯底不易彻底溶化,将八宝茶冲泡好后可用小勺或搅拌棒轻轻搅动,令冰糖的甜味均匀地融合在八宝茶中。
青海小吃——酿皮子
酿皮子,是回族独特的风味小吃之一,这种小吃味美爽口。经济实惠,既有菜又有饭。同时,又是“快餐”,只要到酿皮子的摊上去,一、二分种即可到口,所以受到群众的喜爱。食用时,要将涮好的一张张酿皮子切成细条,上面再放上几块蒸熟的,切成薄片的面精,浇上辣椒油、醋、蒜末、酱油、芥末等佐料,其色悦目,香味诱人,在炎热的夏季,若能吃一盘酿皮子,顿时倍感凉爽提神,食欲大增。酿皮子一年四季都有出售,其特点是色泽橙黄而透明,吃起来柔软又有韧劲,风味特佳.
酿皮子虽然它习惯上被称为“陕西小吃”,但青海西宁的酿皮却以其独到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在西北酿皮子中独树一帜。酿皮子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其作法很简单:先将优质面粉加水揉成硬团,在清水中反复搓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分离出来的蛋白质俗称“面筋”,将它蒸熟,切成薄片待用。洗出的淀粉溶于水中,待其沉淀在盆底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稍许碱,调成稀糊,舀入平底盆中,上笼蒸几分钟即熟。吃时,只需将作好的一张张酿皮子切成条状,配上面筋,加入适量酱油、香醋、蒜汁、盐、芝麻油、香菜、黄瓜丝、辣椒油调拌即可。一碟香辣可口的酿皮子就作好了。看那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青黄红白色泽鲜亮诱人。入口细腻润滑,酸辣筋斗、柔韧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清凉面食。绝好的风味小吃。浆水还可作为夏季饮料,清肠利尿,有助于消化。另外,还有麻辣肝酿皮。
酿皮子是用优质面粉精制而成的食品,色泽晶莹黄亮,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细长条或麻将块状,根据需要再加上酱油香醋汁、蒜泥、辣椒油、芥茉、精盐等调味品即成。享用柔韧可口,酸辣凉爽。制作时,选用优质面粉加水并加入少许蓬灰(一种绿色食用碱)水和成面团,然后在清水中多次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分离出的蛋白质装入平底容器入锅蒸熟,俗称面筋;游离水中的淀粉,待其沉淀于容器底部后,倒去上面的清水,再加入纯净水及适量的蓬灰水,调和成稀糊状,随即舀入太平底盘中,上笼入锅蒸熟,切成方块薄片,随碗搭配食用。这种凉爽的面食品,极受人们喜爱,食者非常普遍。尤其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倍受当地人和游客青睐。
第四篇:《古尔邦节作文》
古尔邦节是我们回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也叫“宰牲节”,它有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 节前,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回族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忙,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一定要参加。
节日拂晓,鞭炮声声、锣鼓阵阵,男士们换上节日的盛装,戴上平顶或八角白帽成群结队赶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女士们有的来到广场上观礼,有的在家中准备仪式结束后的饭菜。 仪式开始了,男士们走进金碧辉煌的大殿,殿堂中那光滑细腻的汉白玉地板上铺了一张张具有民族风味的礼拜毡。大家欢聚一堂,当阿訇那浑厚的男中音在大殿上空响起时,四周顿时安静下来,再也听不到往日的喧嚣。阿訇带领着全体穆斯林同胞向西鞠躬、叩拜,以祈求平安和忏悔自己的过失,人们起起落落、步调一致,可谓是人山人海,多而不乱,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
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宰牲”典礼,一般经济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时还有很多讲究:不宰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牛犊、骆驼,不宰有残病的。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给亲朋好友,一份济贫施舍。
古尔邦节这一天,也是街上最热闹的一天。卖烤肉串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各种特色小吃应有尽有,整条街上到处是人,孩子们从上街逛到下街,从街头吃到街尾,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szw/24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