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三作文

感兴趣的作文。

admin 初三作文 2020-04-23 02:02:18 契丹王朝

篇一:《写好作文,从读感兴趣的文章开始》

写好作文,从读感兴趣的文章开始

我们常常教导孩子,说写作文啊,一定要注意阅读跟作文的结合,作文啊,一定要伴着阅读走,可是应该做个好榜样的我们很多时候自己都陷入了阅读的怪圈圈,就不能做到太好得引导,一如曾经的我。

一、孩子眼中《冬天,请不要砍树》是这样的

我和一个初三的学生阅读一篇叫做《冬天,请不要砍树》的文章,我用成人的眼睛把它读完,又用成熟的口吻跟他讲述。我说你要知道,会阅读就会作文啊,你看这篇文章,不就是表现爷爷对孙子的呵护与鼓励么?我还说,你看那棵树在第二年春天真的开出了花结出了果实来,可见生命是需要唤醒的,所以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从立意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的是生命需要唤醒。小男孩的生命需要被唤醒,爷爷告诉他人生虽然处在冬天遭遇困境,但是也不要轻易放弃,应该多给自己等待春天的时间和机会。我为我的解读暗自欢喜,因为我认为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成功的将《冬天,请不要砍树》这篇文章的所谓立意提取出来并明确地引导到《生命的唤醒》这个命题作文上。

可能换成其他孩子,他们会用心地记下这个立意,可是对于这个程度相当不错的孩子来说,我的引导并没有让他形成自己的写作思维,他对我提出了疑问:只能这么想吗?为什么我想到的是若是那棵树被砍掉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我回答他说可能会被砍成木块做燃料点燃,或者被艺术家拿去做了根雕,接着他开始尝试引导我了:那你想一想,树燃烧了,树变成了根雕它就不是树了吗?我回答:还

是啊!他表扬了我:对啊,挺好。所以冬天不砍树固然不错,可是砍掉了也不一定就不好,那些点燃的木柴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你能懂我的意思吗?我说我懂了。

二、阅读,先读趣味

其实我不光懂了,他的解读给了我教学上的启发。《会阅读就会作文》,首先要会读,读的不是开头结尾段的文字写法,不是什么优词优句,更不是什么文章结构,甚至是目的性太强的立意,如果要读,就读读趣味吧,读读自己感兴趣的,不一定是作者的感情和观点,就如我的学生在读《冬天,请不要砍树》,他的兴趣在于树被砍掉会是什么样子,并不在什么顽强的精神,什么生命的唤醒。

三、《女儿情》背后的故事让我重温这首老歌

那么,什么叫做兴趣点呢?以歌曲为例子,平时当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一首歌曲,反反复复听上几十遍的时候,大多数是被它的旋律或歌词所吸引,有的则是因为某个吸引你的故事,就比如,老版《西游记》中,唐僧在女儿国与女儿国国王告别之时曾有一首插曲叫做《女儿情》,这首歌若是放在平常来听就好像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中学生一样的臭,普通到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你知道吗?《女儿情》这首歌的背后有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说当年饰演女儿国国王的演员朱琳在拍戏时爱上了饰演唐僧的徐少华,但却得知他已经结婚而悲伤难耐,之后的20年两人也没再相见。直到20年后,央视电台艺术人生邀请《西游记》剧组全体成员做客节目,当时朱琳在台上说这么多年最牵挂的就是玉帝哥哥,

并对着台下的徐少华说了声:20年了,玉帝哥哥别来无恙啊。此刻的徐少华也已泪满眼眶。其实,人生总是有些人有些事是想得而得不到的。

听了这个故事,你应该也会有再次重温《女儿情》这首歌的冲动吧,甚至单曲循环一整天,因为,你一定愿意因为一个动人的故事而重新聆听一段旋律。

文章和歌曲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听歌却不一定就听旋律听歌词,还能听故事,我们读文章,也不一定要读作者的情感和精彩的语句,但是却一定要在最开始,读出我们感兴趣的地方。

四、是《山海经》这本书让孩子们和我重新认识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那次我给学生在讲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先提到鲁迅先生这件事,我问他们对这篇文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一个学生说他对山海经这本书很好奇,于是我们用半节课的时间分享了这本书的内容,我们着迷于里面那九头的兽、美女身的蛇,“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更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了这篇文章,那些关于鲁迅,关于长妈妈,有关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等等,似乎更合理了:

文章中所有的波澜都源于这本名叫《山海经》的书,会读《山海经》的鲁迅在当时就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孩子形象,而长妈妈确实一个没知识没文化的农村村妇的形象,在农村极度封建的社会环境里,这样的长者形象首先是引起了鲁迅强烈的不满,引发当前两个人

物间的矛盾,阿长睡觉摆出大字的形状并霸占整张床,喜欢竖起第二根指头在空中笔画切切查查地聊起作者的家事,以及最不能忍受地毒害作者的隐鼠的事件,这一切顺理成章的构成了人物之间的矛盾。 可是,又正是因为这本书,剧情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鲁迅对《山海经》爱的越深,对它越着迷,得到它的想法越强烈,那么,当阿长将这本书从农村带回来时带给鲁迅先生的触动就会越大,而鲁迅对她的感激之情也会越强烈,越会在长妈妈对他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产生的对长妈妈越大的人物形象的反差,文章才会产生情节上的再度波澜。

从《山海经》这个趣味点出发来看,因为《山海经》,鲁迅先生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孩童形象,因为《山海经》,阿长在鲁迅的心目中有了一个从没素质没文化的农村村妇形象到一个有爱心懂关心的长妈妈形象的转变,欲扬先抑的手法在这里就顺理成章、恰到好处。这时,当我们回过头来再读文中阿长的形象时,便会觉得愈加可爱,再读鲁迅的文字,也确实是质朴而动人了吧。

是《山海经》打开了我和孩子们对于《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兴趣的门,让我也能够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鲁迅,能够带着好奇的心重新认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从孩子们的世界里了解到了鲁迅先生文章的兴趣点,比如那只隐鼠,比如他的百草园,比如那个私塾老先生,比如长妈妈的家乡,他们也渐渐对课文里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感谢他们,让我的作文课堂变得生动,语文课,本就应该是各抒己见、表达见解、分享故事的地方。让他们深刻的记

住课文里那个让他们感兴趣的点比让他们给课文划分段落和背诵作者的思想感情显得更可贵,至少那不再是一个负担。

篇二:《感兴趣文章》

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让我们——追寻远逝的民族。

■ “天书”之谜{感兴趣的作文。}.

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尔文(Kervgn)的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盗掘一空的古墓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的类似文字的符号。当时 ,没有人能识别这犹如天书的符号。这些符号公诸于世后,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天书”究竟来自何方,它们又给世人传达怎样的信息呢?

据考证,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么,那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后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了,后人见都没有见过。专家们断言:“天书”无疑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字。

结论一出,人们兴奋异常,也充满期待,这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会不会由此显现出来呢?

此后,在当年辽代的疆域内,又陆续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过对文字的破解人们或许能更多地了解契丹。1986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发现一座契丹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它是迄今为止出土辽代文物最多的墓葬。墓穴丧葬制度明显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虽然墓中的尸骨已经风化,但包裹他们全身的银丝网络和盖在头上的黄金面具记录了主人生前的雍容华贵。墓中的陪葬品从金器、玉器到生活用具精美绝伦,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骑马打仗之外的契丹。显然,这个贵族墓葬是了解契丹人所建立的丰富多彩的辽朝的一扇窗口。

那么,一个消失的王朝,会通过这扇窗口显现出它的本来面貌吗?

■ 契丹王朝

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

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不难看出,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

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 大辽灭亡

契丹王朝的灭亡不难从史书中查到。据记载,大辽和北宋对峙长达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灭掉大辽的却是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大辽的疆域内攻城掠地,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后,完全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员耶律大石带领下被迫向西迁移,在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国。这个帝国也一度强盛,但最终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之后,契丹的残余势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频频发生,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然而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

分析发现,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这短短的3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辽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见于史书的杀戮就持续了1个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这时遭到舍弃。

另外,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传。以此类推,契丹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刘凤翥,在破解古老的契丹文字方面造诣深厚。他是目前全世界认识契丹文字最多的专家。

刘凤翥说,关于契丹文字有两个缺憾:一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刻上发现的,都是墓志铭。二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用契丹文编写的书籍。因此,不仅解读契丹字还有许多困难,而且从已经破解的文字中也很难找到足以反映契丹全貌的描写。针对有学者推断契丹文字并不成熟,还不足以记载历史的观点,刘凤翥认为契丹文字已经比较完善,只不过它失传得太久了。

在北京的颐和园,有一座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墓就在其中。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在他出生时大辽已经消亡65年。当时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统治着中国北方,种族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契丹人在4种等级中排行倒数第二,处处面临歧视。但耶律楚材却非比寻常地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曾经担任相当于宰相的高职。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契丹人,却在辽代灭亡仅仅几十年之后就忘却了本民族的文字,以至于耶律楚才要重新学习契丹文字。{感兴趣的作文。}.

在耶律楚材撰写的《湛然居士文集》中,曾经提到他在西辽学习契丹字的经历。耶律楚材的努力可谓用心良苦。他学会了契丹字,却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在他去世后,史书中有关契丹人的记载也只剩下了片言只语。耶律楚材成为契丹人最后的亮点。

■ 契丹人哪去了

契丹文化消失了,那么,契丹作为一个民族,为什么也在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呢?

据史书记载,辽灭亡后,至少还有两大部分契丹人留了下来。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随者,另一部分是聚居在辽代南京城附近的契丹人,再加上散居各地的契丹军民,数量决非少数。不断出土的文物就是他们留下的脚印,说明有的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有的向北回迁到契丹的发祥地,也有人和北方其他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体。进一步考古证明:在整个金代,契丹人不断举行起义。当蒙古族兴起后,契丹人纷纷投靠,想借助成吉思汗恢复本民族的地位。也就是说,到元代初期,契丹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感兴趣的作文。}.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自明代以来,契丹人却销声匿迹了,时至今日,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却没有当年响当当的大契丹。

那么,几百万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 契丹人后裔

就在人们寻找契丹人蛛丝马迹的时候,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当地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从此便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感兴趣的作文。}.

但这些只是间接的证据,是不能给出定论的。

与此同时,在云南施甸县,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本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

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本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呢?毕竟漠北和云南相隔万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始终未能给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专家们决定利用DNA技术揭开这千古之谜。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感兴趣的作文。}.

■ 大辽灭亡

契丹王朝的灭亡不难从史书中查到。据记载,大辽和北宋对峙长达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灭掉大辽的却是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大辽的疆域内攻城掠地,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后,完全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员耶律大石带领下被迫向西迁移,在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国。这个帝国也一度强盛,但最终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之后,契丹的残余势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频频发生,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然而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

分析发现,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这短短的3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辽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见于史书的杀戮就持续了1个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这时遭到舍弃。

另外,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传。以此类推,契丹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刘凤翥,在破解古老的契丹文字方面造诣深厚。他是目前全世界认识契丹文字最多的专家。

刘凤翥说,关于契丹文字有两个缺憾:一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刻上发现的,都是墓志铭。二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用契丹文编写的书籍。因此,不仅解读契丹字还有许多困难,而且从已经破解的文字中也很难找到足以反映契丹全貌的描写。针对有学者推断契丹文字并不成熟,还不足以记载历史的观点,刘凤翥认为契丹文字已经比较完善,只不过它失传得太久了。

在北京的颐和园,有一座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墓就在其中。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在他出生时大辽已经消亡65年。当时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统治着中国北方,种族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契丹人在4种等级中排行倒数第二,处处面临歧视。但耶律楚材却非比寻常地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曾经担任相当于宰相的高职。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

篇三:《最感兴趣的一件事》

最感兴趣的一件事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szw/237484.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