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初三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据 润 郑 屑
2、“纷”改为“芬”;“躁”改为“燥”;“驯”改为“训”;“郎”改为“朗”
3、B
4、(1)大块假我以文章;(2)琴瑟友之;(3)若脱笼之鹄;(4)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1)吴用 (2)刮骨疗毒
6、(略)
第二部分
1、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无限山河泪”一句表达了作者面对外族入侵、战火遍地、生灵涂炭无比沉痛的心情。
3、宋朝(北宋) 苏轼
4、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
5、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6、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7、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8、有彻底失败的可能,也有成功的希望。
9、不好。因为原句较委婉,而改后的语意过于绝对。
10、栽跟头;人生是不断失败,又不断奋起的漫长过程;失败后的两种情况;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11、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12、(2分)不想被别人看到,也不想让程海察觉到“我”是在有意帮助他,怕伤害他的自尊心。
评分标准:能答出“怕伤害他的自尊心”这个要点即可得2分。
13、(3分)【答案示例】①反思自己是不是无意中伤害了这个要强的孩子,为此感到内疚。②贫穷使一个孩子变得如此敏感、自闭,“我”为此既伤感又担忧。③程海未能体察到“我”的良苦用心,更未理解“我”的深深期待。
评分标准:能结合上下文意思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得2分。
14、(1)(2分)对于“我”对学习上的帮助,真心地接纳,发自内心的感谢。
(2)(2分)虽不情愿却又无法拒绝,为了不伤害“我”,只好委婉地接受。
评分标准:能依据文意,联系上下文做出合理的解释,意思对即可。
15、(3分)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对比)作用。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评分标准:把握三个得分点:①铺垫;②衬托(对比);③照应。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
16、(3分) 心得体会:【答案示例】接纳别人的帮助,领受他人的善心,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评分标准:语句在规定范围内,选择恰当,摘录准确得2分;心得体会围绕所选语句,有感而发,有自己的见解,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准确简明得3分。 第三部分:作文(略)
篇二:《内疚作文讲评》
2013级高一作文讲评教学案09
【文题再现】
以“内疚”为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作文指导】
“内疚”是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的一种心理状态,拿到这个题目之后可以将自己拥有的素材整理一下。 一.课内:
1.文天祥为求面对宋朝的百姓不内疚,面对元朝的“招安”义正辞严,吟唱着“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论丈夫”写下了光耀千古的《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
2.身残志坚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当其遭受命运的捉弄,上帝使他突然间失去双腿时,他是何等的消极和沮丧,然而正是他母亲对他执着的关爱和时刻的鼓励,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于是怀着对母亲的内疚,带着对践踏生命的愧疚,他幡然醒悟,走出了一条强者之路。(史铁生《我的地坛》必修1)
3.司马迁残遭宫刑,但他并不引为内疚不安之事,矢志著成《史记》以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必修5)
4.自称“乾坤一腐儒”年迈的杜甫,怀着内疚之心,使他为民请命的责任益老弥坚,即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也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5.唐玄宗为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竟“从此君王不早”,虽然自己的天下被夺,身死异处,但他仍然想着与自己心爱的贵妃“在地愿作连理枝”,竟无半点内疚之心,其下场可谓是咎由自取了。(《长恨歌》。此诗没学过,但白居易的拓展资料里有)
6.商纣王不内疚自己酒池肉林的生活,终在人们燃起的怒火中焚烧得灰飞烟灭;这位为得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君王,不为自己的行为愧疚,终不免于死亡。
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秦牡《泊秦淮》(权贵不会因自已身处国家 危难之中而感到内疚。)
9.当廉颇获知蔺相如对他“敬而远之”是因为顾及国家大义后,怀着一颗无比内疚之 心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课外:
1.贪官现象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大搞权钱交易,道德败坏,原宁波市委书记、中央候补委员许运鸿以权谋私,贪吞巨额资金,原湛江市委书记陈国庆无视党纪国法,生活腐化。这些贪官人为何在做着违法违纪的事情,竟无丝毫的内疚,然而贪官每每在受审时总是泪流满面,满怀对家人对百姓的愧疚,但这种愧疚已为时已晚。
2.黄伯云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之一。1988年他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在美国读完硕士、读完博士之后归国的留学生,就在那一年跟他一起留美学生中他是回到祖国的不多的其中一个,十年后,就在他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红灿灿证书的时候,他说:“当年留美取得博士后,我也跟许多留美学生一样,有机会在大洋的彼岸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我觉得是祖国人民给了我学习深造的机会,我不能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做出内疚于人民的选择,今天,我所取得 【学生习作】
内 疚
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有愧于她。 毛笔断,墨痕干。
一个个方块字,若非象形,便是会意,一字如一画,鲜活灵动。热爱她的人尽全力书写着她,才有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兰亭序》,才成就了中华惊世的书法。爱一个民族,应当将她的文字铭刻于骨骼。然而,口口声声标榜着爱国的我们,却将曼妙的文字抛弃了。学校的书法课只是虚设,从没有老师教授我们如何写毛笔字,写好硬笔书法,学生的字大多潦草难认,原因很简单,没时间。倘若连端正工整地写汉字的时间与耐心都没有,谁还能指望这些所谓明日栋梁传承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有愧于她。
诗词尽,余香散。
中国的诗意大多来自那两个自由的王朝。那时的中国,每一枝花都是诗人心上的宝,他们咏物,思乡,写离别之悲,抒故国之思。唐宋时的中华,才具有真正泱泱大国的气象。但如今唐风宋雨已成绝响,那个自由与性灵被充分显现的最好的时代不复往矣。如今大多数成人与诗词完全隔绝,就算是经常与诗词打交道的学子也无法热爱他们。我们摇头晃脑地诵着太白诗,稼轩词,但我们真的能与太白一同散发弄扁舟,与稼轩一道挑灯看剑吗?不,我们不能,绵延
了千年的诗意,正断送在我们手中。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有愧于她。
古文烦,传承难。
古文之美,当是妙不可言。那些迥异于现代文的句式与释义,该使我们惊讶且欣喜。一句疏淡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便胜似万千描摹。古文中凝结的智慧更加深邃,我们不解的问题也许先哲在千百年前就给了解答。一百多年前的读书人尚可算满腹经纶,如今的我们才得到了中华文化精髓中的一毛,甚至连这都比不上。中华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愧对于她。 中华文化是个美人,顾盼生姿,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眉越来越浅,我们不愿欣赏她的风华,甚至恶意戳破她的脸颊,看着他淌血的伤口。愚昧大笑。你不应感到内疚吗?那么多哲人大家的才华凝结不易,那么多年的薪尽火传不易,却只在弹指间,被我们抛弃,被时光深埋了。
中华的文化,绝版的文化,面对她,你我不应内疚吗?
内 疚
103班 成宜欣
今天饭桌上的气氛很奇怪,爸爸妈妈显得很局促,令人不禁联想到“做贼心虚”这四个字。我心里“咯噔”一下,腾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匆匆扒完了几口饭,我赶忙溜回了房间。关上房门,打开抽屉,看到精美的日记本完好无损地躺在里面,开锁的钥匙也安静地卧在一旁,顿时舒了一口气。这本带锁的日记本一直都是我的宝贝,心底的小秘密全都可以告诉它。
看到心爱的日记本安然无恙,我安心地关上抽屉,开始写作业。中途爸爸妈妈也来过几次,神色似乎不太自然,还总是盯着我的脸,仿佛想从我的表情里窥探出些什么,令我十分诧异。 做完了作业,我拿出了日记本,从口袋里摸出了钥匙。没错,是从口袋里。抽屉里日记本旁的那把钥匙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真正的开锁钥匙我一直都是随身携带的,为的就是万无一失。 我将钥匙插入锁眼,却怎么扭转也打不开,这太奇怪了。我摸了摸锁,却惊异地发现锁似乎变新了,上面的一些划痕也不见了。我摸出抽屉里的那把钥匙,好像也不对头。我缓缓地将它插入锁中,缓缓地转动,锁“咔”地一声,开了。我吓得呆在原地,日记本也从我手中滑落,掉在地上。
诸多疑云浮在我的脑海中,我不安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回想起爸爸妈妈今晚奇怪的行为,
我陡然明白了:一定是他们为了偷窥我的秘密撬开了锁,然后又偷偷配了一把一模一样的新锁,再把钥匙放在抽屉里,却没有想到真正的钥匙我一直带在身边。
我气冲冲地来到爸妈房间,他们见到我火冒三丈的样子,赶忙内疚地说到:“对不起„„”“真没想到你们会这样做。”我气冲冲地打断了他们的话,“你们怎么能这样。”爸爸赶忙解释道:“今天我们收拾房间时顺带帮你把抽屉也收拾了一下,你的本子掉在了地上,锁因为本来就有些旧了,不怎么结实,不小心一摔就变形了。我们怕你乱想,就去重新配了一把一模一样的锁。不过你放心,我们没看里面的内容。”
听了这段话,我本想大声质问的话全都堵在了喉咙里,一股名叫内疚的情绪在我的内心翻腾着。
简评:运用悬念法、误会法,波澜迭起;“内疚”一语双关,爸妈的内疚意在行中,“我”的内疚点而不叙,剪裁巧妙,耐人寻味。(李正新主任荐评)
内 疚
106班 杨立铭
一
我曾经养了一只猫,大概在它一岁时领养的。我被它三色的皮毛,灵活的身姿吸引,开心地将它带到这个家,可这既是它也是我内心痛苦的开始。
我并不怎么懂养猫,根本没有时间遛猫,除了提供一日三餐,睡觉的的窝之外,我忘了给它自由。但我每天都将自己的爱心给一些给她,陪它玩,让快乐的时间不断流淌。但笼子和关爱是困不住猫向往自由的心得。当它到了三岁——相当于人类15岁时,它便整日坐在窗前,对我也越来越冷漠。我害怕精神上的断离,我是柏拉图主义者,我养猫是为精神上的守护和依存。我做了一件让我内疚不已的事——想要抱住坐在窗前的它,但这一举动却激使它跳出窗户,从五楼摔下去,接着便传来凄惨的哀号。我害怕了,没有下楼去找它,躲在房间内,到了晚上又在恐惧中陷入睡眠。据说,那哀号也持续了一晚上。第二天,它消失了,如做梦一样。好像它不曾存在过。
从那以后,我如同变了一个人,不敢接近动物,对别人也越来越冷漠,开始远离人群。我以前的朋友也渐渐离我远去,我却只是冷眼地看着,陷入无尽的沉沦,
二
我是一只猫,曾经是一只家猫,现在是一只瘸了一条后退的流浪猫,自从我被伤了一条腿后,便离开了那个家,一个猫追求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虽然被他长期娇惯,但也很快融入了流浪猫的集体,不过我也会不由自主地偷偷回去看看他,也许是内心生出的报复感吧!但看到他独自一人落魄的状态,我却没有一丝快感,反而有一层不安和辛酸。我拖着不全的腿在暗处观察了他三年——相当于人类的15年。从前热情温柔的他消失了,如同雨水冲刷过彩绘的陶器,露出了那脆弱黯淡的内心。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种不安和辛酸是什么?对于一只猫的脑子来说,这是个千古谜题。
三
猫不知道它的感觉是内疚,人不知道它的内疚如何弥补。在它走失七年内,我一直在期盼着。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于是在它十岁高龄时终于回到我的面前。我早已成年,但冷酷自闭早一件深入内心。在那落雪的夜晚,它回到了我的怀抱,我含泪地说了一句:“欢迎回家。”它充满歉意,用最后的力气“喵”了一声,之后再也不动了,但它和我的内疚也永远融化了。 它耗尽它的一生,我用尽自己的青春,只是为了取得对方的原谅。但还好,两者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周长青老师荐){我为此而内疚}.
内 疚
112 殷茵
看了下表,要下班了,妈妈收拾好东西回家了。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她快速地穿行,为的是回家为我做上可口的饭菜。
六点半,妈妈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在我放学前到家了。刚一开门,她就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奶油香味。奶油香味?她抬头向餐桌望去,果然,桌子中间放着一个蛋糕,奶白色打底,周围一圈巧克力花边,上面还点缀着两个红色的樱桃,看起来很是诱人。
妈妈条件反射般地看上墙上的日历,农历九月初六。哦!妈妈一副了然的样子,原来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平日在班上忙忙碌碌,一回到家又埋头于家务活,连自己的生日都忘记了。想到这,妈妈不由扯出一丝苦笑,随即又舒展了眉头,幸福地撇撇嘴,看来今天还是人记得自己的生日的。会是谁呢?是丈夫?这个念头刚有,妈妈就摇摇头否决了,丈夫平时工作也很忙,最主要的是丈夫从来就是个粗线条的人,哪有这个闲情逸致买蛋糕啊!那就是女儿了,想到这,妈妈
开心地笑了起来,虽说这丫头平时老爱和自己闹点小脾气,但是心里还是想着妈妈的,看来人家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这话还是不错的。
想了这么多,妈妈干活的热情更高了,女儿这么孝顺,一定要多做几个她爱吃的菜。接下来的时间,厨房里到处洋溢着妈妈用锅碗瓢盆演奏出的爱的乐章。
还差一分钟就下课了!六、五、四、三„„下课铃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抓起书包狂奔到家。一进家门,就能闻到厨房里飘出的香味,再一看,咦!居然还有蛋糕,今天是谁生日吗?妈妈听到我的脚步声,立刻冲了出来,略显沧桑的面容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连声音都激动地有些变形:“回来啦,谢谢丫头的蛋糕啊,学习忙就不要出去买这些东西了„„”“没有啊,这不是我买的。”我的一声否定顿时让原本开心的妈妈僵在那里。正在此时,门铃响了,原来是邻居玲姐,她边走进来边笑着说:“不好意思啊,今天是我妈妈生日,我买了个蛋糕送给她,但是我忘记带钥匙了,正好叔叔在家,我就先放在你家桌上,叔叔说这个点让我来拿,阿姨肯定下班了„„”她后面说了什么我一句也没挺清楚,只听见“妈妈生日,蛋糕”这几个词。送走了玲姐,妈妈难掩失落,但还是笑笑说:“玲玲上班收入还不错,还买蛋糕,呵呵。”说着转身走进了厨房,继续她的“使命”。
一头雾水的我突然醒悟了过来,今天是九月初六,妈妈的生日!看着她在厨房里弓着身子切菜的身影,我的眼前渐渐模糊起来,内疚的泪水顺着脸颊一滴滴往下流„„
(唐浩岭老师荐)
内 疚
114班 陈阅
当回忆往事时,每每想起那件事,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内疚的情感。
三年的初中时光以中考为尾声结束了,老师让我们到学校拿材料,看着窗外火辣辣的太阳,公车一定不好挤,还是乘出租车吧。凉快多了。站在街边听着嘈杂的汽笛声,我一边不停的扇着一边不耐烦的咒骂这鬼天气,感觉自己都快被烤焦了,汗好像也是越擦越多说挥汗如雨都不算夸张了。
终于,面前停着一辆出租车,旁边的一个女生刚准备打开车门,不知怎地,好像条件反射般,我迅速冲上前去打开车门,挤了进去。车里空调开着,突然觉得所有的怨气都消失了、这才注意到那个女生惊讶的表情,司机也不知怎么办,问了才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方向相反,也没
法顺路。舒服地坐在车里的我丝毫没有下车的意思。只是装作玩着手机,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只听到门啪的一声关起来了。我没有抬头看她,也许是有一点心虚吧,我不敢想象他的表情。可谁让她不快点坐呢,大热天的,我可不想在外面晒着,我不断的自我安慰,之后我很顺利的拿了材料回了家,当我回来的时候也没有看到她,肯定是等了车走了吧。这样想,我就没什么压力了。
这件事就这样慢慢地在我脑海里淡去,当我快要彻底忘记时,没想到又再次遇见了她,更加出乎我意料的是,还是在那个地方,上次的画面猛地从脑海中跳出。好朋友突然生病住院了,那天我急着去医院送些资料给她,然后直接去学校。我们还是站在一辆车前,因为上次的事,我不怎么敢正眼看她,生怕她认出我。可是,再不抓紧时间的话,上学就要迟到了。她看见我焦急又无奈的表情,打开车门说:没事,我不着急,你先上吧。我猛然抬起头,惊讶地看着她,看到一个明媚的微笑,心里猛地一怔,急忙说了声谢谢,便钻进了车里,回想着刚才的情景,那是多么美的一张脸啊,洁白的笑容,白皙的皮肤,迷人的大眼睛,还有一颗友好的心。再想想我上次的行为,脸顿时红到了脖子。突然对她有了一种佩服的情感,佩服她的善良,近人情,如果她还记得那个粗俗的我,更佩服她的大度。
然而,对她最深最深的却是内疚之情,如果真的还有机会见到她,首先我一定会对她说谢谢,更加重要的事,我还会对她再说一声对不起。
点评:小作者运用巧合法再现了生活中的一段小故事,有起伏,有波澜,巧妙地写出了“我”的心路变化的历程。人物对比的描写生动真实,心理活动描写真切又自然。(丁芳老师荐评)
内 疚
115班 刘加阳
二月,正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树枝上挂满了银霜,地上的水冻结成了冰,他皱着眉头,带着母亲为他做的手套,骑着电瓶车往家开去。
此时此刻,他正想着今天见到的那副靓丽的皮手套,她静静的躺在玻璃柜中,却宛如纯洁的天使,给人以一股无法阻挡的吸引力。晚上,他躺在被窝里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满脑都是那副手套。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攒够了钱去买。
从第二天起,他便不吃早饭,把原本用来吃的钱都存了起来,父母给他买学习资料的钱他也
不用,手机停机了也不交话费„„
渐渐的,储钱罐里的钱越来越多,他似乎看见了那副手套在跟他招手。这一天,他一如既往的行走在学校中,在上楼梯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了扶手下有一张百元钞票。他拾了起来,心里想,倘若再加上这一百元钱,买那副手套可就绰绰有余了,然而他却没有想到,这张钞票的主人也许还在焦急的寻找着。
中午,他成功地买到了那副梦寐以求的手套,心里狂喜不已,他兴奋地戴起了那副新手套,
把原来破旧的手套给扔在了一边。就这样过了几天,他开始觉得自己做的没有意义,为了一个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花费了自己很多的精力,曾经的自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在连拾金不昧的品质都不具备,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几天后,他偶然听说班里有位同学丢了钱,那本是这位同学用来充值饭卡的,他觉得自己拾到的钱就是这位同学的,一股内疚感油然而生。晚上回到家中,他仔细端详着这副手套,它的确满足了他之前的欲望,但却让一个学生失去了正能量。它不能带给人以温暖,远远不及母亲亲手缝制的手套。心中的内疚感是他很想弥补自己的过失,于是到了第二天,他把这副新手套放在了一个礼品盒中,旁边还附了一张道歉信,早上很早就过来将其放在那位同学的桌上。这样,他才感觉减少了几分内疚。
阳春三月,冰雪消融,明媚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他依然戴着那副旧手套,骑着车,高兴的前往学校。
评语:习作收尾呼应,心理活动描写较真实细腻,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形象,能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 。(孙文海老师荐评)
篇三:《翻译units1-3》
Unit one
有了内疚感心里大可不必难受。的确,内疚感会像超重的行李,如果不取掉,会让我们步履艰难。然而内疚感也可以成为给我们提供动力的引擎。的确,内疚感有惩罚自我的性质,然而内疚感也可以使我们保持教养。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有关内疚感和工作母亲这对有趣组合的文章。这个问题下面还会讲到。后来有人寄给我一个礼品咖啡杯
杯子上写着:“我要为大斋节的到来而放弃内疚。”
读到这行字我不禁咯咯笑起来。然而我又想到这个斋节持续的时间太长了。在过去这十年或更久的一段时间里,通过出书而非实际诊查给人治疗的心理医生很受欢迎,他们忙不迭地告诉大家,说什么我好,你好,大家做什么都没关系。 心理学家的大多数著作都给内疚感冠以恶名——甚至就是一大堆恶名。它是清教,犹太教或者天主教的遗物,而传给我们这些糟粕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文化或者宗教。他们说,要想真正活得自在,遇事就不能内疚,无论是发财、发迹、出人头地,或是虐待母亲、薄情寡义,还是迟到、吸烟、有婚外情。
其实以前就有个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要爱自己就得先消灭内疚感。我们周围的人过去十年大部分时间一直想把内疚感抛在脑后,而不去探究内疚的含意,不去从中悟出些什么。
在人们成功地消灭了内疚感之后,让其复活的时机也成熟了。虽然嘴上说着我好你好大家好,但不少人心里都明白其实自己并非一直都好,别人也是如此。再说了,有很多人不断清除自己的内疚感,在自恋式的堕落泥沼中越陷越深,我们是不愿与之为伍的。
究其最深层最彻底的含意,内疚感是我们心中一个渴望被捕获的罪犯。做错了事就产生这种可怕的、揪肠扯肚的感觉。这正如麦克白夫人满脑子想的那个别人看不到的血点一样……而且我们还不敢四处张望。
没有内疚就等于没有良知。感觉不到内疚的人给他人造成痛苦后心情照样不错,结果他们就心安理得地接着给别人制造痛苦。我们什么不要都可以,唯独不能不要良知。
弗洛伊德曾说过:‚上帝在分配良知方面做的既不公平也不认真,大多数人生来良知就不算多,或者就干脆少的不值一提。‛
这里说明一点,我并不是建议每个人报名参加寻找内疚之旅。然而,我们必须对以下两种观点加以区分:一种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为诸如贫困或种族主义感到内疚;另一种则断言受压迫者都是“命里注定”。
在清教徒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肯定还有一个更好的‚主义‛。同样,有的父母在孩子各个成长阶段都教导他们时刻要感到内疚,而另一个极端是,有的父母压根就不给孩子一丁点道德伦理指导,在这两者之间肯定还有更适当的做法。
比方说,我跟女儿谈心时(她称之为训话),她过一会儿就会抬起头来说:“你让我心里不好受。”她这话反过来弄得我心里好长时间颇为不好受。然而如今我意识到我的做法没有错:那就是给她灌输一种是非观,这样万一她以后伤害了谁就会良心不安。
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内疚是评价自我的终极方式。它是我们心中的声音,对自己说:‚我应受罚。‛不过我们也知道有些人单单因为活着就感觉自己犯了罪似的。还有些人因不着边际的内疚感而惶惶不可终日。我们肯定不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也不愿自己的后代步他们的后尘。
然而我又感到解决问题的诀窍并不是要懦弱地对任何事都不敢评判,而是要看看我们评价自我时是否公正。卡尔·门宁格曾写过,心理治疗的目的不在于清除内疚感,而是要把‚人们的内疚感和‘正确’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拉德·盖林在《情感》一书中引用了牧师蒂洛森对内疚感的定义:‚意识到做了有悖于我们职责的事后内心产生的不安。‛
当然,人们对职责可以有五花八门的认识。我一个月前和两个朋友共进午餐,她们俩谈起自己对母亲关心不够,于心不安。结果,一个担心的是没能天天给“家”里打电话,另一个自打圣诞节就不曾跟她母亲聊过天。{我为此而内疚}.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格外容易受到不同责任感的困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今天一个新观念就可能和根深蒂固的老观念相冲突。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今天的认识之间有很大差距,由此也生出各种内疚感。
有的母亲时常对我说,她们工作心里过意不去,不工作心里照样过意不去。过去人们认为完美的超级母亲就是要给孩子喂好奶,会做可口的饼干。而现在的标准则是要做独立的女性或者经济上的好帮手。
但是责任感也有其用处。是责任感逼迫我们坐到打字机前,是责任感催促我们在一个诸事不顺的早上去工作,临晨3点孩子哭了也是责任感让我们起床看孩子。 如果说责任感是我们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间做的心理斗争,那这个斗争是强大的、充满人性的斗争。盖林写道:“内疚感代表最崇高、最痛苦的斗争。这是我们与自我的斗争。”与自我斗争总比放弃自我好。
从某个角度讲,这种最糟糕的情感烘托出人类最美好的一面。为避免内疚于心,我们便不去做坏事。如果一个孩子伤害了妹妹或弟弟,哪怕没人知道,他幼小的心灵也会滋生内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的成年人给无辜的人造成痛苦,他们为了超过别人而行骗、撒谎、偷窃(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笔自己的帐),可半夜醒来这些还历历在目。
这样说来,内疚感对促进人类文明有巨大作用,它是人类内心的戒律,帮助我们与人为善而非一股脑地你争我抢。“如果说人们心中的内疚感复苏了,”曾著《孤独的人群》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里斯曼说,“原因之一是60年代猛增的年轻人势头压过了成年人。你可以说成野蛮人占领了罗马。而如今成年人更多了,他们正试图恢复稳定的局面。”
内疚感是我们心中的成年人,是父母,是坚持标准的人。它是我们内心的向导,虽然我们常常跟它争辩“其他人都这么干”,但是结果总是徒劳的。
我们甚至与伦理困境和内心冲突做斗争,为求个心安理得。我认识两个
女人,她们因不忠于婚姻而面临危机。其中一个离了婚,结束了三角关系。另外一个终止了婚外恋。两种情况下都是痛苦促成她们改变。
把内疚感和正确的事联系在一起并非易事。明辨是非,分清理智的和神经质的内疚感向来很难。要想解决问题我们要么改换看法,要么改变行动。
我曾是个上班的母亲,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都试过好几次。女儿年纪小,然而我又要上班,我就担心自己没有像我妈妈那样当个合格的母亲。时间一久,视野开阔了,通过现实我这才改变观点;我意识到女儿显然没有遭遇冷落的感觉,我也绝非漠不关心的妈妈。悉心照料、爱意、机会和支持帮助我化解了早些时候的内疚之情。
去年冬天有一阵,我出城的次数比往日多了,心里有些不安。这次我没有改变看法,而是改变了行程。
就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每天要面临十几个决定。而内疚感是众多端正动机之
一。我并不是说我们的生活由内疚感统治。绝非如此。但是内疚一直存在于这个基本问题:“如果这么做,我能内心无愧吗?”
有的人从来不问自己这个问题,就算问了答案也是从来不会是否定的,他们好像很幸运。在我们看来,他们能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自责,尽情享乐而无顾忌。他们能够只操心自我第一,其他人统统被他们抛在脑后。{我为此而内疚}.
有些人一辈子不曾揪心地内疚过,羡慕他们倒很容易。然而羡慕这些人就像羡慕家养宠物一样。步其后尘无异于把精神不正常的人视为自己的楷模。这种人并不自在,他们是反社会的人。这个世上,内疚感是唯有人类所能感受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情感之一,这些人可以说都算不上人。
内疚是最体现人性的困境之一。这意味着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意味着承认自己的缺点,也承认我们长久以来的愿望,就是要成为理想中的那个人。
Unit two创世纪:上帝与科学
启蒙时代之后的某个时候,科学和宗教订了一个君子协议。科学负责现实的世界:机器、制造物、药品、枪支和登月火箭等等。宗教掌管所有那些无法计量的其它事物:道德、圣礼、诗歌、精神失常、死亡以及政治和治国之道的某些残留形式。宗教既是非物质的,也是不重要的。那时候科学和宗教可说是苹果和橘子。协议这样规定:属于恺撒的东西归苹果,属于上帝的东西归橘子。就像玛雅人有两本历书,一本是俗人的,一本是教士的,西方的科学和宗教持有两种不同的宇宙观,使用两种不同的语汇。
20世纪进入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候,宗教和科学之间的互不相容已经有所缓和了。宗教和科学都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过分之处,甚至意识到自身作恶的能力。现在它们奇怪地碰到了一起,达成一种形而上学的默契。也许这种默契最突出的标志是对于有关宇宙诞生的某些事实,宗教和科学之间好像意见一致起来。这不逊于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人抛弃世仇,凑到一起给孩子洗澡。
根据《圣经》的《创世纪》,宇宙产生于一次闪光,由造物主一挥而就;神以心志赋予一切以生命,即无中生有。毫不奇怪,科学家一般都避开最终根源的问题,避开这个最终的‚无原因之原因‛。事实上,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坚持亚里士多德的‚无生无毁‛的宇宙观念,即过去是无限的,未来也是无限的。这就是人们熟知的静态宇宙理论。 可能很难设想宇宙绵延无期,就像时间的无垠雪原,这种想法甚至令人难以忍受,但是这一观念至少给人以永恒的宁静感。然而在最近几十年里,静态宇宙模型在科学界已经让步于一种更难理解的观点,认为宇宙中充满着暴力。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接受了宇宙是瞬间创造的理论,即宇宙起源于150或200亿年前一个巨大火球的爆炸。 爆炸产生的碎片至今仍在从爆炸的中心向外飞移。其中的一个碎片就是我们称为银河的星系——它的几千亿颗星星中,有一颗就是我们地球的太阳,环绕太阳运行的微小颗粒是行星。这种被称作‚大爆炸‛的理论使得一些天文学家深感不安,而同时又在许多宗教界人士心里激起涟漪,好像《圣经》上的说法得到了科学证实。理由:大爆炸理论听起来非常像《旧约全书》一直在讲的故事。
科学得出大爆炸理论是通过令人起敬的艰苦研究,通过漠视意识形态的假设和证明过程——以及有时候幸运的偶然发现。1913年,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市洛厄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维斯托·梅尔文·斯里弗发现,有星系在以高达每小时
200万英里的惊人速度远离地球。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从斯里弗的发现再进一步,提出了膨胀宇宙定律,该定律假定发生了一次原始爆炸。同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没有依靠天文观察就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推翻了牛顿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也包含了宇宙膨胀观点。然而,仍有许多天文学家坚守着静态理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5年,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使用精密电子设备,收听到从天空各个部分传来的背景辐射产生的噪音。他们所听到的其实是第一次爆炸残留的振动,是宇宙诞生时刻的缕缕回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大多数天文学家接受了新观点,在研究工作中都假设确实有大爆炸发生。
大爆炸理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这个世纪属于爱因斯坦相对论、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即观察自然的行动本身干扰和改变了自然)和神秘莫测的黑洞理论(德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让·保尔曾写到:“被画成熠熠金目的上帝,现在只留下一只黑眼窝。”),科学不再是启蒙时代理性的雅典娜神殿,冷峻而自持。它开始更像《暴风雨》中卡利班见识到的普洛斯彼罗的荒岛,光怪陆离。有些天文学家甚至津津乐道未来宇宙残留的星光,它的时间流向与我们相反的方向。除了起源之谜,硅芯片时代的不可知论还被许多其它的谜团所动摇。几乎具有同样神秘色彩的问题是,在几十亿年前,是什么条件产生了第一个能够复制自身的分子。这一步使得遍布地球的所有生命形式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什么恰在那时发生呢? 对于科学和神学在大爆炸宇宙学上表面的汇合,宗教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是可以理解的。自启蒙运动以来,《圣经》所述的创世故事或者其它‚事件‛,如人之堕落和耶稣基督的奇迹,屡屡遭遇科学的贬抑;它们仅仅被当作神话、迷信而已。现在信徒们不由得要相信科学已经费力地证实了至少一个圣经‚神话‛:创世说。{我为此而内疚}.
然而说是证实,真有其事吗?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主任罗伯特·贾斯特罗出版了一本古怪的小册子《上帝和天文学家》,他在书中指出,《圣经》竟然终究是正确的,而和他一类的人,他认为包括科学家和不可知论者,现在感到惶惑不安。贾斯特罗频飞虚幻之吻,像中微子一样跨越科学和宗教之间的鸿沟,几乎是一厢情愿地要建立一种联系。
圣经基要主义者可能欢迎贾斯特罗的书,但他的科学家同行们却不以为然。他以歌剧的笔触写到:‚对于一位以理性的力量为生活信仰的科学家来说,故事的结局像一场噩梦。他攀越了无知的山脉;他即将征服最高的巅峰;当他翻过最后一块岩石的时候,迎接他的是一群已在此稳坐了几个世纪的神学家。‛
多产的科普作家艾撒克·阿西莫夫对贾斯特罗的书提出了强烈的批评。“科学和宗教使用不同的方法,”他说,“科学工作依靠有说服力的推理。在科学之外,使用的是直觉的方法,不是很有说服力。在科学上,在数据的基础上,有可能证明我们过去错了。”科学是暂时性的,它从一个假设发展到另一个假设,总是在验证,抛弃那些不对头的观点,那些与新的证据相矛盾的观念。
“信仰,”圣·奥古斯丁说,“就是相信,凭上帝的话,相信我们没看到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szw/23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