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
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
摘要:
鲁迅作为中国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研究鲁迅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鲁迅 生平 事迹 新文化运动 文学作品
生平介绍:
童年时期:
1881年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他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名叫鲁瑞,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鲁迅13岁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于是,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此案子最终以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为结果,所以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求学时期: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他不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而且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在仙台学医过程中,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弃医从文:
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尝到了作为中国人而处处被歧视的滋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鲁迅在看一场电影中,对于那些 “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
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不过销量只有数十册。 回国任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但鲁迅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讲师。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晚年时期: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
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任中山大学的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29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
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自1931年起,鲁迅还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享年55岁,在上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并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重要的事迹: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其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而鲁迅在这场运动中,虽说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中,他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之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我的写作是奉前驱者的命令写的”,而显然鲁迅不是那个前驱者,那么鲁迅的地位不过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确切说是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作者,给这场运动提供了他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提供了特定价值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鲁迅只是新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特别有
价值的部分。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发表了一些批判专制的白话文小说,而在其他的方面表现的并不多,而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无论在学术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作为,他们才是这场运动的主角,鲁迅顶多是个重要的配角。{写一篇对鲁迅的评价350字到400字}.
但是,鲁迅有他的特别的价值,这点绝不能否定,因为新文化运动三个最主要的观念,一个是启蒙主义,一个是民主主义,一个是科学,鲁迅的启蒙主义的态度很清楚,他说“我的写作基本上是启蒙主义”,那么也就是说,鲁迅对启蒙主义持充分的肯定的一个态度,但是在此同时,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当年钱玄同请鲁迅参加五四新青年写作的时候,鲁迅提了两个问题,他说“你们办新青年,目的是要打破那个传统的铁屋子”,但鲁迅也提出怀疑,“这铁屋子是能够打破的,或者能够靠你们的文字笔墨所能够打破的吗?”还问了第二个问题,他说“你们搞启蒙主义,是要唤醒沉睡中的青年,青年被你们唤醒以后你们又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这不是害了青年吗?”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对启蒙主义的作用提出了怀疑,他担心搞不好启蒙主义还有副作用,使觉醒的青年为了革命流血甚至牺牲,因此,鲁迅非常自责,他本来可以糊里糊涂过日子,但我把他唤醒了,把神经搞灵敏了,他就更加感受到痛苦,而我却不能给他指出一条出路,我不是做了帮凶吗?由此,可以看出他既支持启蒙主义,肯定启蒙主义的作用,但同时他又对启蒙主义实际有什么作用表示怀疑,虽然他不赞成夸大启蒙主义的作用,但最后他所能做的也还是启蒙主义,这是充满了矛盾的。
鲁迅对科学的态度,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的一系列著作里就已经谈到他对科学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充分地肯定了科学,他当时有个预言,这个科学思潮传播到中国,传播到东方,将会使中国和东方的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他特别强调科学精神的作用,但是于此同时,他又提出来,如果把科学,包括科学理性推到极端成为一种科学崇拜,那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弊病,而对于物质的发展,鲁迅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提出来,如果物质发展到极端,以富裕为文明的标准,鲁迅认为也会产生非常巨大的问题,所以他对科学,对物质这个东西也是既坚持又质疑的。
对民主也一样,鲁迅一方面充分地肯定了民主的作用,特别是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这样一个民主,他认为这样一种民主传统反对专制主义是极为重要的,但同时他说这个民主是讲少数服从多数,但如果把民主绝对化,它就可能会形成多数对少数的压迫,所以他强调仅仅有民主还不行,必须有自由,而且特别要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民主不和自由相结合的话,他可能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
由此,我们看出鲁迅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他不是简单地二元对立,而是完全跳出了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把科学、非科学,理性、非理性,物质、精神,多数、少数,民主、自由这样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在同时一起进行考察,在两者之间不断地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思想逐渐升华,而在质疑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巨大的痛苦。
所以,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不是一个主将,但他却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为这场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主要文学作品: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说: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但并未放弃小说的创作,也写了一些小说,有名的有鲁迅后期小说结集本《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出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正如鲁迅说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与前期有明显的区别,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其中小说的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大陆妇孺皆知,说明创作还是比较的成功的。
杂文:
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他的代表作有《二心集》、《华盖集》等。
散文:
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结集有《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其中有名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野草》则以尼采式的散文诗形式,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当时虚无主义的悲观心境,语言色彩艳丽而冷峻峭拔,意象独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对日后中国白话散文诗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诗歌:
鲁迅并不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其诗作传世无多,主要以旧体诗为主,多有佳句,早期诗歌深受古诗影响,多吟咏离情感伤,如留学日本时作的《自题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真切动人,境界大开。《四一二事变》一诗,写出乱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为之动容;1922年创作《彷徨·题辞》:“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描述文学创作路上呕心沥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而且相较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鲁迅的诗歌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題三义塔》),是常被中共官员引用来表示对台和解的名句,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常被引用以自况。
译作:
鲁迅也以译作著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前期他主要翻译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作品,如尼采、凡尔纳等,后期则主要翻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特点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其它: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评价:
对于鲁迅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海外的普遍率都很高。 正面评价:
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而且大多数人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典型因政治需要而高度赞扬鲁迅的,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并且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为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共产党掌权后,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而且他的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 负面评价:
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
批评尤为激烈是苏雪林,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四史文学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发与左派作家之间的笔战。
1979年钱钟书在美国表示:“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 ‘短气’(Short-winded)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李敖认为鲁迅在中国大陆被过分高估:“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但是魯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第一个,他的杂文是受日本语法影响,显得不夠成熟;第二个,他杂文里面情绪表达太多,真正的资料部分并不多,显得苍白无力。
结束语:
总之,鲁迅作为中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仍然对中国的文学、文化发展都作出了自己不可磨没的贡献,虽然也有人对其有负面的评价,但功大于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理性的评判。
篇二:《鲁迅分析与评价》{写一篇对鲁迅的评价350字到400字}.
个性的鲁迅
摘要:犀利的笔触是人们对他最大的印象,在它之后确实自己来自内心的对人民对国家的爱,为救国而选择了文学的道路,中华名族的“民族魂”,极具个性的作家,用他自身的独特之处,诠释着爱国主义。
关键词:鲁迅 文学 个性 爱国
正文:我一直都认为对一个作家,一个作品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不能固定不变,从一而终。因为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不同时代的人对其评价也可能不尽相同。所以我觉得简单的评价一个作家和作品是很难的。但对于鲁迅,我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认为鲁迅永远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不是一个干时代浪潮的人,不是一个追风的人,他是超越了一般社会政治道德,超越了一般的社会规范的思想家。
他是时代的产儿,他既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的宝贵财产。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什么中国的民族魂之类的,而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的个性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他的经历、为人,思想都有他的个性之处。
鲁迅的作品所阐述的精神是无法离开他的个人经历的。在救国民的道路上他自己选择了一条与其他人所不同的道路。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家道中落之家中,在家庭落寞的过程中,从小便体味了世态炎凉。在经历了种种尝试之后,认为学医并不能拯救中国,中国人需要拯救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最终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之后,他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并开始发表大量作品。
爱国诗鲁迅的最大特点。鲁迅从事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中国,彻底来解放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他的作品经常描写社会底层人民来放映社会问题,希望人们能搞觉悟。
鲁迅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保持人格独立。鲁迅没有智者虚张声势、打拱作捐之陈腐,没有文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虚伪,更不存在旧知识分子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之恶习。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
其二,真实的自我。鲁迅之所以独一无二(效仿之人多亦,但无人能比),关键是鲁迅的真实。鲁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言,公开说别人“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的话。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表现自己的愤怒。他是一名孤胆侠士,单枪匹马地向旧势力冲杀。他敢于戳穿伪道士的面纱,能为学生的惨死而呼号于天下。鲁迅虽然处在没有真言的时代,但他却用毕生精力去写他所看到的一切真实的存在。他的笔令论敌胆寒,让友人称快。他的真实在于血当汁墨笔当枪,而谱写的却是带有沧桑感的伟大人格。
其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其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终生敬仰。
鲁迅在文学创作上追求艺术,手法多样,同时见解独到,思想深刻。 他的小说最早显示了新文学的成绩,一出现就显示出大家气象,思想深刻,但不缺乏创作艺术,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根本转变。但他的生命哲学还未体现在此,而是体现在那一篇篇文笔优美,充满自己感情的的散文之中。《朝花夕拾》是回忆性的温情文字,同时也是他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料。其次,他关于社会制度,文化等等的深锐思想大都体现在他的杂文中,甚至,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杂文的发展始终是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总之,鲁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和形式特别见长,他对涉足的每一种文体都有独到的贡献。
鲁迅的小说打破了始终有讲故事的结构框架,致力于刻画国民的灵魂,表现国民的精神面貌。根据小说题材的需要自由的选取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成为但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通过他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丰富深刻又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他也在此过程中将中国古典小说擅长的白描手法,语言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他作品中的一些典型人物,润土的肖像描写、孔乙己典型的语言描写、祥林嫂的、阿Q、鲁四爷等等一系列人物,他们的形象是否会活生生的站在你的眼前?没错,这就是鲁迅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所营造出来的效果,这些人物,包括书中的一些情节,每个读者都会历历在目。{写一篇对鲁迅的评价350字到400字}.
他的散文诗集是他的另一座艺术高峰,它将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思想结合了起来,创造了一个绚丽的,让人惊叹的文学与艺术世界。《秋夜》中刺向“奇怪而高的天空”中的枣树;《这样的战士》中面对“无物之阵的战士”;《失掉的好地狱》中废弛的地狱边惨白可怜的曼陀罗花;《雪》中“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开腾着的“雨的精魂”。很喜欢鲁迅描述的这种意境,让人读后有一种难以说出的感觉。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是感觉在挂念着什么。也许,这就是鲁迅的魅力所在吧。
他的杂文也也有他自己的个性,体现出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批判的笔触虽然犀利但我感觉却是恰到好处,往往能挖掘到历史,文化和人的深层,仿佛看透了这个世界一样,站在了社会的顶峰鸟瞰这个社会。他用他擅长的手法,对社会挖掘、批判,常常能够另辟蹊径,犀利泼辣。而且,他的杂文主观性强,常常能够让我看看到作者义愤填膺的样子,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文章之中了,我想,这也许是鲁迅内心深处最有力的叹息愤怒之声了。
鲁迅的个性引起了当时很多作家的不满,如梁实秋、郭沫若等。尽管鲁迅与周作人同为兄弟,两人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算是他的个性吧。“鲁迅似乎站在地狱的门口,不断向人间发出惨烈的吼声;周作人则仿佛书斋中的道人,苦苦地咀嚼着人间涩果,把无奈化为轻淡的笑意,超然地弹奏着人性之歌。”(孙郁《鲁迅与周作人》)周作人的作品语言朴素平淡,思想感情忧愤抑郁或是美好的自然之景,很是悠闲,令人读了是一种舒畅的感觉。鲁迅确实让人义愤填膺,或是一种感觉旧中国缺乏光明,前途渺茫,这也是一些作家对他攻击的一个原因。但他作品中的光明却隐藏在了作品之中,他是在探索者拯救中国的道路,他是在解救人心!
鲁迅的很多优秀作品让人赞不绝口,但鲁迅先生不仅仅是文学家,。我敬佩他,向他学习,首先给我的获益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他在思想上也是具有个性的,他的的伟大之处也正是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他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的地方,他对任何事情都不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在他冷峻、犀利、刻薄各种不满的背后,却是有着很深的孤独感和落寞感,有着一般人所不具有的那种深刻的悲悯情怀。正是这样一种情怀,使他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家,他属于当时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为他们呐喊着。他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些病态社会的病态人们的身上,他在深刻的体验着他们内心深处的那种麻木的痛苦。其中《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
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他看到这些病态的人,对他们的愚昧既有怨恨,又有同情,还努力的帮助这些社会底层的愚昧的人们。他对一些人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孔乙己的不幸结局是让人同情的,封建的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太深,孔乙己也是深受其毒害,鲁迅对孔乙己的所说所做也是非常的气愤的。难道“偷”与“窃”真的有什么不同吗?鲁迅对其也是深深的讽刺,却又因为他是受害者而同情着。这也算是鲁迅的两面性吧,鲁迅的两面性也是他个性的体现。
鲁迅的个性也体现在他的大胆尝试。在他年轻时毅然决然的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认为要救过就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并努力尝试着改变着一切。他大胆的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努力去推崇新文学。
鲁迅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在一些方面是由他的个人经历所决定的,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爱。这是由于这正爱,鲁迅对人民“怒其不争”,早就了他犀利的笔触和他独特的性格,一个文人,却抱着虽是要“我以我血荐轩辕”,真正的值得我们钦佩。
因为有你的爱国,你的个性,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你,永远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鲁迅谈国民性》 李卉编 新华出版社 2005.12
《鲁迅全集》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1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朱栋霖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鲁迅与周作人》 孙郁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1
篇三:《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写一篇对鲁迅的评价350字到400字}.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
《红楼梦》中的人名隐意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
贾宝玉——假宝玉
贾府——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霍启——祸起
封肃——风俗
贾雨村——假语村(言)
贾化——假话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可卿——情可轻、情可倾(2种说法)
秦钟——情种
詹光——沾光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不是人
吴新登——无星戥
石呆子——实呆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单聘仁——擅骗人
戴权——大权
张友士——张有事
秦业——情孽
钱槐——奸坏
青梗峰——情根峰
仁清巷——人情巷
十里街——势利街
贾政、贾敬——假正经
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相怨 蘅芜院——恨无缘 怡红院——遗红怨 群芳髓——群芳碎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万艳同杯——万艳同悲 王熙凤:站在冰山上曝晒的凤凰。 (一说“亡西风”)
篇四:《略谈对鲁迅的一些看法》
略谈对鲁迅的一些看法 澂江九中 刘小宏
近段时间,网络上关于鲁迅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课本一事,曾吵得沸沸扬扬。对鲁迅作品有不同争议,难以达成共识。 不过,我觉得有争议是件大好事!说明现在民主了,不是“一言堂”了。在新中国建立的很长时间里,鲁迅被当作了“宣传工具”,同时也“神化”了鲁迅。我们知道,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以前在政治的高压下,有谁敢对鲁迅说一个“不”字,那他就是吃不了兜着走!更不用说敢批评鲁迅了。我们有一个习惯,说谁好时,从头到脚都好。即使有不好的地方,以要为贤者讳,遮掩过去!说谁坏时,则从头到脚都坏,简直是头生疮,脚冒脓了!这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吗?这是科学发展观吗?
鲁迅太过偏激了,很多时候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符合了“五四”时激进的思潮。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五四”出现了断裂,就这点来讲,“五四”不知是功是过?我不知道,也不敢说。近年来,国学有点升温,当毕竟隔了八九十年,要重新弥补,谈何容易!因此,现在国人国学知识的缺乏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以是其中的受害者)鲁迅对传统文化是深恶痛绝的。他在《突然想到》(《鲁迅全集》第三卷第45页)中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写一篇对鲁迅的评价350字到400字}.
这个“全部踏倒”难道我们不感到震惊么?你看“无论是古是今,是人
是鬼„„”难道从古至今就没有一样东西是好的?就没有一样东西能
让鲁迅看得上眼?鲁迅还得统统“踏上一脚”才解“恨”?鲁迅此话说
得是否正确,就让大家自己评判好了,我不想在多说什么。
鲁迅在贬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是出了名的,他主张不要读中国
书。在《青年必须书》(1925)中(《鲁迅全集》第三卷第12页)说:“我看
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印度外,
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
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
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我觉得鲁迅是崇洋媚外了,仿佛外国
的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大似的,这和“文革”中“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如出一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难道全是糟粕
吗?这是连一个小学生都能判断的问题。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丑化了中国人!我是这么认为的。例如:
《阿Q正传》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常挂在嘴边
的,还有以“祖业傲人”、“总是向后看”、“比丑心理”、“癞疮疤”竟作
骄傲的资本,还有“自欺欺人的键忘症等等,使人读了仿佛觉得中国
人就是这样似的,事实果真完全如此吗?哪一个民族没有丑陋的一面
呢?鲁迅说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的“可能”,而并非全部,中国人
是怎样的人,好在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
鲁迅爱骂人,尖酸刻薄是出了名的。鲁迅指名道姓地骂过许多人,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骂梁实秋等人了,鲁迅指责梁等人是“散了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什么“叭儿狗”、“恶少”等等,梁倒没有骂鲁什么狗,
还是有大家风度的,在这里,谁是谦谦君子,我们一看就能判断,梁
只是对文学派别等提出自己的看法,鲁有必要这样骂吗?有什么理由
可以摆到桌面上来,让大家讨论,大家决断,这一骂,就与大多数低
素质的人为伍了,一些文盲、街痞常骂“什么什么狗”,这倒是大家彼
此彼此了,呵呵。就散文的质量而言,愚以为梁并不比鲁逊色,大家
可以翻翻看,对比对比。{写一篇对鲁迅的评价350字到400字}.
世人皆知,鲁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做第一把交椅的,这出了
他的作品价值外,还同毛泽东对他的赞扬分不开的。毛泽东在《新民
主主义论》里也对鲁迅作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
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
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
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有人问毛泽东,如果鲁迅活到五十年代的中国会怎么样?毛的回
答是:“要么把他关进监狱,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毛泽东作为党的
第一代领导核心,他在这里是讲了真话的。
老实说,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占什么地位,谁高谁低,是由政治
气候、主编说了算的,因为文学史是人编的嘛。就如郭沫若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一样,好多人是有微词的。如果要我说鲁迅、梁实秋、周作
人、张爱玲等孰优孰劣?我只能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
香。”
冰心、茅盾等作家在建国后就没有什么大作问世了,作为文联主
席的茅盾只写过几篇评论而已,冰心则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没有什么象样的文章,他们似乎是江郎才尽。我们知道的作家沈从文
建国后虽然活着,却早“死”了! 我们看看活着的沈从文是怎么样
活的: 在沈从文的学生、作家汪曾祺看来,沈从文受到“致命的一
击”,是1948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定为“桃
红色”的“反动”作家。至1948年,此前的20余年间,沈从文写下小
说近300万字。此后,他再未写过小说。学生辈作家林斤澜见他太过
冷落,拉他参加一个会议,主持人最后礼节性地请沈先生说话,他只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szw/23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