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二作文

关于成长的散文

admin 初二作文 2020-04-23 03:20:18 散文生长

第一篇:《第三周摘抄 关于成长的美文》

本周将要写一篇关于成长的作文,请同学们细细品读以下文章,并做好摘抄。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超市里的霓虹灯在黑白电视机里闪着刺眼的白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呀!我年少的心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旅游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她要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和她一起去。于是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都想得太美好了,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在四川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小女孩,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成体力活。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腰上缠上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可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就是她。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巨石下面,那块巨石像伸出的屋檐一样,严严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余光。” 是啊,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难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点评】

这篇佳作短小精悍而耐人品味,启人心扉而韵味绵长,感人至深而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文章别具一格,用第一人称“我”来

写使得作者似在与您聊天,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而故事背后的道理又是何等的深刻,耐人咀嚼,给人启迪!用比喻——意味深远,启人心智。文章结尾时“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巨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的描写,意味深长,给人启迪!“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难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抒情议论,可谓是“点睛”之笔,用诗化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含义深刻,不仅点明了文章的标题,深化了主题,而且,使全文的意蕴得到升华,激励人们在艰难中顽强奋起,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去对待人生!

破茧成蝶

单士兵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

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③。{关于成长的散文}.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注]①羽化:昆虫由蛹变为成虫。

②化蝶的传说: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梁祝为爱殉情,双双化蝶。

③涅磐(niè pán):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在文中指通过死亡获得新生

美丽的心

林清玄

在一个演讲会上,一位听众问我:“林先生,我发现来听你演讲的人,不论男

女部长得很美丽。我想请问你,是美丽的人特别喜欢读你的书呢,还是读了你的书

会变得美丽?”

由于他的问题如此突兀,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我说:“你看到这些人这么美丽,那是因为你有美丽的心来看他们,就像现在

我们看着你,觉得你也十分美丽呀!”

第二篇:《成长励志散文》

成长励志散文:风雨中的雄鹰

Did you know that an knows when a storm is approaching long before it breaks?

你知道吗?鹰在暴风雨爆发之前就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了。

The will fly to some high spot and wait for the winds to come. When the storm hits, it sets its wings so that the wind will pick it up and lift it above the storm. While the storm rages below, the eagle is soaring above it.

鹰会飞到一个很高的地方,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它会展开翅膀,这样暴风就可以把它拖起,将它置于暴雨之上。当暴风雨肆虐的时候,鹰已经翱翔于暴雨之上了。

The does not the storm. It simply uses the storm to lift it higher. It rises on the winds that bring the storm.

鹰没有逃避暴风雨,它只是利用暴风雨让它飞得更高,它翱游于带来暴风雨的飓风之上。 When the storms of life come upon us—and all of us will experience them—we can rise above them by our belief that we can make it. The storms do not have to us. We can allow our inner power to lift us above them. 当生活中的暴风雨降临的时候–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我们可以坚定我们的必胜信念,这样我们就可以凌驾于暴风雨之上.暴风雨并不一定会摧毁我们,我们内部的能量可以让我们超越暴风雨。

We can enable ourselves to ride the winds of the storm that bring sickness, tragedy, failure and in our lives. We can above the storm.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驾驶那些带来疾病、灾难、失败、失望的暴风雨.我们可以翱翔在暴风雨之上。

Remember, it is not the burdens of life that weigh us down, it is how we them.

请记住,把你压垮的不是生活中的重担,而是你的态度。

第三篇:《关于成长的文章》{关于成长的散文}.

关于成长的文章

成长的感觉

在成长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要学会在没有人喝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油。不用畏惧,不用担心,勇敢、坦然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给自己鼓励,给自己信念,给自己快乐。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的经历,平静的感知,勇敢地面对。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们渐渐的长大,我们要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能够想的更加清楚和透彻。我们在成长那是一个事实。

成长可能就是一种使人们懂事的药物,也是他使我们改变了自我。成长让我变的乐观,让我有所追求,我会想到未来我会死,但是我可以让我的有生之年更精彩!

成长让我明白:我再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的寄托,我明白了这是我脱不开的责任。我喜欢这种有牵挂的感觉,同样的,也是一种依赖!

成长让我明白:你要走的路是你自己选择的不是别的什么人强加给你的,你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整天的怨天尤人!

成长让我明白:什么都比不上你的亲情,亲情是你的一切,亲情让你有归属感,亲情让你无论在那里都有家的感觉,亲情是你在受伤是最好的止痛药。 成长让我明白:在我的世界里我能想做的事情,如果我努力的话就一定能够做成功!

成长让我明白:你不是永远最强你也要别人的帮助!

成长让我明白:你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

成长教会我太多太多,我喜欢自己渐渐的成长,我觉得自己就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而我一生雕塑的作品就是我自己,这真是独特而令人兴奋的过程!我老的时候是怎么一个样子?什么时候才能把自己雕塑成一件完满的艺术品呢?

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所以再见了!

1

第四篇:《何谓成长散文:概念抑或向往?》

何谓成长散文:概念抑或向往?

在今年4月份于云南西双版纳举行的全国散文创造会议上,我就散文批判疑问有个发言。我说,如果说当前的散文创造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散文批判也同样是或者更 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个杰出的疑问是散文理论沿袭旧制,因而不能产生新的批判话语,大多都是印象式的,概念乏味,视角平平,从而很难给人以教益和启迪。比 如,既然小说中有“生长小说”,那为什么不能提出“生长散文”这样的概念呢,并且这不只仅是一个概念,它具有相当大的描述性和文本分析的可能。

因为时刻仓促,我没有把话题充沛打开,只是说了个概念。提出概念是容易的,关键是能阐明创造实践中的疑问。因此我所说的“生长散文”,或许就像一株北方的冷杉树苗,它本身也需要生长。

我对“生长散文”的思考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的。近年读了不少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最早让我想到,散文其实很适于表现生命个体的 精力生长和精力升华的进程,比之小说,散文可以是更本真、更在场、更贴近生命体验的心灵史。这也即是为什么,韩少功从《马桥词典》转向了《山南水北》,大 体相近的布局思路,都是乡村生活的记忆考古学和风物志,但后者作为散文的书写,生命体验的真切感似乎更凸显了年代价值和诗意。南帆谈及他的获奖散文《关于 我父母的全部》的写作进程,称之为是“到前史著作收割过的田野上拾麦穗”,尽管书中“没有太多的自信”,但作者对父母那种充满内疚的思念和想象,实际上已 从另一种视点阐明了他作为批判家的态度和信念确立的进程。 实际上,精力生长进程在各类各家的散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因为这种文体由其内在特质所决议,总是包含着作者自我的介入,包含着人生经验的记录。即 使学问咱们的散文,如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清华园日记》,虽前贤巍巍,却童心可鉴,回望斑斑脚印,足证生命的恢弘气象与格式——“我抛弃了所有的 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呼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泰戈尔的这几句诗总让我想起诗人郭小川的名篇《乡村大路》:“乡村大路,我生之初便在它上面匍匐/当我脱离了娘怀,也还不得不在上面学步/假如我不曾 在上面匍匐学步,也许至今还是个侏儒/乡村大路,所有的山珍土产都得从此上路/所有的英雄儿女,都得在这上面出出入入/但凡前来的都有远大前程,不来的只 有老死狭谷。”

这样的诗句,我想可以概括许多散文作者的心路进程。舒婷的《真水无香》、《心烟》如是,刘亮程的《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也如是。特别是在所谓的人生散文、亲情散文和乡土散文中,个人的生长道路几乎是不可回避、自然天成的主题。

有时候我也爱读国外的散文,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是让人百读不厌的经典,它描述了那么多作家的生长,著作的生长,同时也照亮了千百万 读者的精力生长之路。还有美国作家拉塞尔.贝克的散文代表作《生长》,以及《咱们那时候》等等,那样的主题,那样的文风和话语方法,不只展现了一代人或一 群人的精力风貌,似乎也能从中看到时刻和国际的生长。 正是贝克的书名,让我想到了散文与生长主题之间非同寻常的关联。

关于生长主题,“西方马克思主义”首席理论家卢卡奇早已说得非常透彻,他认为,“生长”疑问是现代人的根本疑问。为什么呢?因为在前现代,人们相信人 的全部都是由神决议的,并且是由神来指引的,因为人不会迷失方向,所以也无所谓生长。咱们看西方的古典著作,人物的性情从一开始即是完成了的,甚至连容颜 都不会随时刻的变化而变化。《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经历了十年漂泊,返回故土时,仍然容颜不改。而对现代人来说,因为信仰的丢失,国际已不能再为他提供总 体性和家园感,所以人也不再具有与生俱来的完满性。那么人就必须经历精力生长的进程,与年代、与国际共同生长。

史诗中没有生长主题,莎士比亚戏剧中也没有生长主题,哈姆雷特始终忧伤而迟疑,奥赛罗始终因为信任人而满怀吃醋。中国的古典文学也是这样,《红楼梦》 中没有生长主题,宝黛的悲剧只能靠泪尽而死和看破红尘来处理。散文更不用说了,如明清小品,闲情偶寄的只有闲情的点染,独抒性灵的没有性灵的锤炼。因此, 所谓的“生长小说” 源自“教育小说”, 又称“启蒙小说”,本身即是某种现代性的标记。

生长小说的叙事原型,据说始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传入当代中国之后,最有影响的应该是《青春之歌》和《欧阳海之歌》。这是生长小说经 过意识形态改造之后,结出的本土化的果实。对这样的著作,不论评价如何,它们毕竟还属于成人文学中的宏大叙事,而从近年来看,中国的生长小说似乎等同了青 春文学乃至儿童文学。我认为这是一个宏大概念在时尚语境中的淡化与弱化,咱们有必要溯本清源,重新恢复生长叙事面对前史与年代的品位和尊严。 说这些可能多少玄了一点,其实我是只是想强调,“生长散文”这个概念是完全可以成立的。生长叙事中包括生长小说,也应该包括生长散文。而正如生长小说 不等于青春小说,生长散文也并不等于青春散文。真正的生长散文意味着这样的著作:一个有阅历的作者,以散文的方式,集中或重复地,同时又是真诚而深情地叙 述了他的人生进程,展现了这一进程的精力价值及其与年代的联系。

福克纳说:“每个男孩都是一部巨大的生长小说”。我想说,至少有些男孩(包括女孩)也是巨大的生长散文,或者他们宁愿选择散文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心路历 程。如果说散文的价值在于情味的深度与广度,那么它在生活的情味、文化的情味、田园的情味、游历的情味之外,也必然应该有人性萌动的情味,精力生长的情 趣;如果说散文的本质在于真实,那么它首要应该传达的即是这样的真实:只有历经精力危机和精力寻觅,才干臻致生命的成熟、广阔与淡定。

生长小说的英文是novel of initiation,德文是bildungsroman。根据构词规矩,生长散文的英文就可以是prose of initiation,德文就可以是

bildungsprosa,但这样的套用,我觉得并没有多大意义。一种概念在批判话语中的成立,不在于它是否有词源 学的依据,而在于强大的文学现象和丰富的文学实践。实际上,生长散文与其说是一个概念,还不如说是一种目标和向往,它应该能启示咱们的散文作家,写出更有 生活气息、精力厚度和宏大真实感的著作,而就散文的批判而言,它也许会给那些概念陈旧、思想平庸、观念空泛的炒作式言说带来一点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成 长散文作为一个概念的功能性可能大于它的描述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散文在反映日新月异的生活方面,发挥了更加广泛的作

背景介绍:现代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各种体式的散文中,报告文学继续有着较大的发展。其中,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居首位。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仍发扬他的立足全局、大笔落墨的长处,联起若干画面,以展示历史的进程。华山继描写解放战争的《英雄的十月》之后,此时又写下了《清川江畔》、《歼灭性的打击》等作品,以鲜明的姿态,迅速向外界报道了朝鲜战场的形势和动态。此外,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靳以的《呵,“祖国──我的母亲”》等,均以热情而娴熟的笔墨,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生活脉搏和英雄们的业绩;而杨朔的《万古青春》、菡子的《和平博物馆》,则在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报告文学中,融合进了浓厚的抒情气氛,成为报告文学中兼具抒情散文特色的、别具一格的作品。

这个时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影响最大的作品。他善于从大量素材中提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在战争环境里充分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艰苦卓绝的战斗意志和美好品质,并将深刻的思想与激越的诗情熔为一炉,从而大大激发了一代读者的热情。他的《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以及《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也都在读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响。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的进展,报告文学的视野也不断扩大。华山的《童话的时代》和《山中海路》,分别反映了改造黄河的宏伟规划和中国地质工作者深入祁连山脉寻找矿藏的事迹。同大西北工业建设一起成长的作家李若冰,以《陕北札记》、《在勘探的道路上》、《柴达木手记》等一组作品,描绘了“大西北在飞跃”的生活剪影。柳青的《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秦兆阳的《老羊工》、《王永淮》,沙汀的《卢家秀》等等,则比较成功地表现了农业合作化中的农村干部和其他新人新气象。

建国初期报告文学的明显不足,是还没有认真而勇敢地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1956年,刘宾雁发表了《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在文艺界引起热烈争论。这两篇作品,不同于写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而是对若干生活现象的概括,颇近于小说,有人称之为“思考的特写”,后来这两篇作品在反右斗争中曾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在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年代,报告文学回避矛盾、甚至粉饰生活的现象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浮华不实之作。反映“大跃进”的作品虽然不少,但象刘白羽的《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魏钢焰的《宝地、宝人、宝事》那样的佳作,却是不多的。

建国初期的记叙、抒情散文,总的来看其成绩要逊于报告文学。一般而论,这些作品中的客观记叙胜于主观抒情,虽给人以热烈、质朴、坚实之感,但终觉题材狭窄,形式单调,艺术表现上比较拘谨,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抒情散文之长。虽然如此,巴金的《忆鲁迅先生》、老舍的《我热爱新北京》、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等佳作,都能别开生面,为抒情散文增添了不少生气。针对这种情况,文艺界提出“复兴散文”的口号。至50年代中期,特别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散文创作开始趋向繁荣,一些老作家的抒情散文或游记;像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丰子恺的《庐山面目》、老舍的《养花》、冰心的《小桔灯》、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巴金的《廖静秋同志》、李霁野的《似曾相识的杜鹃花》等等,各以自己成熟的风格点缀于散文园地。在30、40年代之

际涉足文坛的散文家杨朔、秦牧、碧野、郭风等,这时也有重要收获。杨朔主张散文“当诗一样写”,他1956年写的《香山红叶》,以及1959年写的《海市》、《泰山极顶》等,就是他对散文诗化的追求与探索的成果。秦牧几乎是建国以后唯一坚持知识性小品散文的写作,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的作家。他提出克服对散文功能理解上的片面性,以及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ezw/246785.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