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汉服作文:与汉服一起走过》
汉服作文:与汉服一起走过
汉服作文:与汉服一起走过
广元中学高2012级35班 申 爽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小的时候便知道藏族人有藏袍,苗族人有苗服,满族人有旗装,也问过我们汉族人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父母也不知,只好答:大概没有吧。直到后来,一次巧合我才知道,汉族的民族服装叫汉服。《左传》中记载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故华服又称汉服,系汉族之服饰。
喜爱汉服的时日不算多,与汉服一起走过的日子却让我有了甚多>收获。汉服,不仅让我领略了华夏一族的服饰之美,更让我深刻地明白何谓民族大义。满清的'剃发易服'让这样一件美丽的事物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如今为数不多的人仍在坚守着,在坚持着,努力守住祖先们留下的绚丽一笔。有多少人知道呢?这样一件快要被人们遗忘的衣服,曾有人用生命去守护过。
在繁华一时的大宋年间,中原的土地也被金人践踏过,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北方的敌人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那样的军队也曾驰骋沙场,领队的将军也曾意气飞扬。然,能人遭忌,英雄命短,可笑的是,为国效忠的武士没有战死沙场,却亡在同族手中。一颗丹心,一缕忠魂,消散在西湖之畔。历史长河中,我清晰地看见,那深深插在泥土中的,是将军用过的红缨枪。所幸,那个汉家男儿用生命去守护的东西,而今安在。
历史本是轮回,兜兜转转。当梅香飘满岭上,又是一年严冬,清军已兵临城下。他迎风立于城头,寒风灌满了宽大的衣袖。清人说,请他做新朝的臣子。面对武力,一介书生,无力抗争,却也绝不妥协!于是他登上高大的城楼,看着即将沦陷的扬州城,他笑,笑无力的自己,笑软弱无能的大明。最终,纵身一跃,全城响起悲鸣。民族,是史可法一生的信仰。
最初的我,爱上的是那宽袍广袖的衣裳,穿在身上时,才觉无比沉重,那是历史的重量,承载了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光阴,五千年的惆怅。
在异国的街头,有位女子,身着汉家衣裳,一支竹笛奏出乐音悠扬,那样一个满是金发碧眼的国度,唯有她似乎格格不入,却又像毫无违和。后来才知,那位名为璇玑的女子,也不过是个留学生而已,却以微薄之力努力做着汉文化的宣传,她说,汉服复兴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汉服。
在杭州西塘,有个文人提笔写下汉韵墨香,指尖一朵青花幽然绽放,他来自宝岛,却活跃于内地,只因内地有更多的人可以去分享。方文山不只是词人,也是汉服运动的倡导者,他写下独具中国风的词,留一段青史,承载月光。
汉服似乎不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文化而意蕴深长。
有人立于江头,着交领右衽,宽袍广袖,迎风低吟浅唱: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指导教师:曾海滨)
——(《广元青年作家》2015年第1期
篇二:《汉服文化演讲稿》
汉服文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书上说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终有一天,它还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几百年后,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在历经无数灾难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关于汉服的美文}.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更不愿我华夏衣冠留落异邦。所以心中总有一个渴望,梦想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篇三:《关于汉服的调查报告》
关于汉服的调查报告
汉族自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的皇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而汉服,作为汉族的标志,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关注。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又见《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在寻找资料之前,我一直很好奇汉服、和服、韩服之间的差距,在此,现将学习结果总结如下: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 ,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 、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 ,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1.领口区别
2.和服和汉服一样,也是右衽,如何分辨?
和服的袖子是个方形,长度不及手腕,显得局促,袖口缝合,后面却开口,好像是把汉服的袖子倒过来缝上去的一样
3,下摆的区别
汉服的下摆宽大,可以行走自如,活动不受限制,可以大步流星地走,穿汉服并不会阻碍活动,而和服的下摆窄小,走路只能迈小碎步,活动受限制,这个也很重要,穿上和服,腿就像被捆住,不怎么好活动了,很拘束下摆是直的,不宽大,走起路来步子无法迈大,跑起来则更困难,要不然27年的关东大地震为什么穿长袍子和服的日本人死了那么多),袖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汉服不仅袖子是圆形,整个线条,尤其是衣服的摆,还有袄,裳(也就是说所有汉服的下摆处)都是上窄下宽线条(汉服的长袍子由于下摆宽大,相对和服来说,走起路来步子就可以迈的大一些,跑起来也要比和服方便的多,这也是为什么说和服没有汉服大气的原因。
4.布料
和服的布料讲究平直,显得厚重,一般用倭缎,比较厚硬,而且布幅很窄,所以不能做长袖子和宽大的下摆
5,衣缘
汉服的衣服领口有衣缘,袖口也有 。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
袖口没有。这太重要了,是分辨两个的最主要的依据,所有的汉服
袖口都有有衣缘,如果没有,说明是假冒的
经过这些学习,我更加了解汉服这一曾因优雅大气而成为国人骄傲的服饰,更加为中国人自豪。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汉服热能再遍及全国,身为汉族的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这一满载着老祖宗智慧的服饰,更没有理由不认识它、了解它。
篇四:《包含汉服相关试题(二)》
二
1.下列关于汉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服领子样式有矩领、圆领、方领、交领等。
B.汉服产生于黄帝,断层于清初。
C.直裾最早产生于西汉,到东汉时期已经非常流行。{关于汉服的美文}.
D.衣裳制汉服虽秦汉之后便不再流行,但一直被作为最高规格的礼服。
2.下列关于深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深衣”因将上衣、下裳连在一起,“被体深邃”而得名。
B.深衣是士大夫的便服,庶人的礼服。
C.深衣的袖子是圆的,以应天圆,领口是方的,以应地方。
D.深衣的下部用布可以是十二片,也可以是八片。
3.冠礼被称为“礼之始”,下列不属于冠礼所用首服的是( )
A.缁布冠B.逍遥巾C.幞头D.皮弁
4.下列关于汉服说法错误的是( ){关于汉服的美文}.
A.汉服依据穿着的顺序不同可分为外衣、中衣和内衣。
B.汉服的寿衣最初是左衽的,这是因为华夏先人认为阴间和阳间是相反的。
C.“汉服”一词最早出现在《辽史》中。
D.圆领袍原是男子服装,唐代国风开放,很多女子喜欢穿男装,后来圆领便成为男女通用的服装。
5.下列关于汉服复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汉服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都穿上汉服。
B.2003年普通工人陈朕冰第一次穿汉服上街。
C.清朝灭亡后国内战乱斗争不断,直到2003年国人才开始复兴汉服。
D.汉服复兴的目的就是找回汉族的民族服饰和归属感,继而进行传统文化的复兴。
6.下列关于汉式婚礼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牢合卺”寓意婚后夫妻二人将同甘共苦。
B.汉式婚礼大致可分为周制、唐制和明制。
C.周制婚服为男子玄端,女子曲裾;唐制为男子公服,女子钿钗礼衣;明制为男子多服官服,女子凤冠霞帔。
D.汉式婚礼本没有“闹洞房”这一陋习。
7.下列关于立领汉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立领汉服同立领旗袍一样,属于立体裁剪。
B.立领汉服的领子属于对眉领。
C.立领汉服用盘扣缔结。{关于汉服的美文}.
D.立领汉服外多穿圆领。
8.下列关于明马面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两片式裙子。
B.褶子较细密,为死褶。
C.共有两个裙门。
D.重视对裙子的装饰。
9.下列关于曳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曳撒多褶,无马面。
B.来源于蒙古的“质孙衣”。
C.两侧无摆。
D.裁剪方式为通裁。
10.下列汉服属于通裁制的是( )
(1)直裾(2)圆领袍(3)贴里(4)直身
A.(1)(2)B.(2)(3)(4)C.(2)(4)D(1)(2)(3)
1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B、上元节C、端午节D、七夕节
1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
A、戊
B、戍
C、戌
D、戎
1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
A、早上
B、中午
C、傍晚{关于汉服的美文}.
D、晚上
1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淮河流域D、珠江流域
1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 )
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C、全雄D、全雌
1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D、夫妻各自将头发束起来
1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
A、八个B、十个C、十二个D、十四个
1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 )
A、颐和园B、圆明园C、拙政园D、留园
1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 )
A、象形字B、表意字C、形声字D、指事字
20、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
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
A、文章B、画作C、乐曲D、书法
2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2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 ){关于汉服的美文}.
A、大都B、中都C、上都D、南京
2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 )
A、人口数量B、政治地位C、作者喜好D、经济状况
2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 )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D、杜莆、杜牧、杜荀鹤
25、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 )
A、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C、染色方法D、烹饪方法
2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
A、儒家B、法家C、道家D、名家
2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 )
A、羊大即为美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
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远方茂盛的森林
2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 )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
C、仁、义、礼、智D、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2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干指的是?( )
A、枪B、剑C、铠甲D、盾
3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 )
A、花旦B、正旦C、武旦D、老旦
篇五:《穿汉服诵经典学国学》
穿汉服诵经典学国学
2015-05-03 11:44 来源:梅州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郑炜梅通讯员丘炼)昨日,大埔百侯镇国学馆内热闹非凡,来自广州的二十余名学生在这里行“拜孔礼”“开笔礼”,诵读国学经典,体验国学魅力。
上午九点,这批身着汉服的学生来到国学馆,在老师的带领下,双手交叠,举过头顶,面对孔子像恭敬地弯腰鞠躬,行“拜孔礼”。行礼后,每位学生回到座位上,行“开笔礼”,诵读国学经典。领队老师冯长川表示:“学生和家长都感觉非常好,今后,我们会多带一些学生到百侯开展国学教育。”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小朋友特别喜欢这次的行程,说还想再待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ezw/24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