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作文:品三国》
品三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人云:乱世出英雄。大汉前后烟波四百年,气数殆尽。天下大乱,仁人志士纷纷投靠有威望之人。自古,中国人才济济,何况乱世,定群雄并起,处处兵戎相见,金戈铁马。关于三国,一系列英雄争勇斗义,缔造出一部杰史,从而后人经改变而著名作—《三国演义》。 羽扇纶巾谈笑间,千军万马我无懈;
伪面君子三尺剑,狼火烽烟我敷衍。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秦朝,夏朝,商超,汉朝皆在乱世中创建至繁荣,由盛转衰,又回归于乱世。此非天意,皆是民心根本之不坚,领导者昏庸无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已成历史的习惯,而至三国。三大领导者皆想统一天下,将民心安置,为何要争个头,最终还是斗智斗勇,生灵涂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国演义》中真实的事件有,但也有些虚构成分,听说是偏向蜀国人写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历史,正面的行为确实值得欣赏,但反面行为也应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如赤壁大战,怎能借到东风,若不是天公作美,哪来东风。现代科技也难借到东风,所以历史的事真真假假形形色色。如今能有幸品味这三国,就已经很不错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也许三国有轰轰烈烈的争雄;腥风血雨的斗智斗勇;有后生可畏的战争;有风雨不损的铁血交情;有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的爱情;有放弃一切而这孝的亲情……就像一场大梦,演示着义,有世间所有的感情,重于泰山,高乎生命。
如今,我不生于乱世,而是和平盛世,但这个世界永远也停不了战争,真正想要一生幸福,不如争取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
篇二:《品三国读书笔记》{品三国的文章}.
《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一书中谈的第三个人物是窦婴,名字是《窦婴与外戚》。为了读懂这篇文章,我详细阅读了《史记》中的《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还仔细读完了王立群教授《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一书。读完这些资料后,掩卷长思,一个问题总在脑子中困扰着我,怎样评价这个人,从他的身上又能汲取些什么样的做人的经验与教训呢?
先说说外戚是怎么回事儿吧。一个人,他一般这样几门亲戚,父族、母族和妻族。父族,即兄弟、叔、伯辈及其亲属,母族则是母亲的娘家人,如舅、外公等,妻族则是自己的妻子的娘家人,如岳父、小舅子,乃至于连襟(妻的秭妹的丈夫)。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在古代,一个男人是可以有三妻四妾的,但妾的娘家与自己是不存在亲戚关系的,这就看出来,古代的妾的身份是很低的。其原因可能是,古代讲究嫡庶之分的缘故,即夫人生的孩子与妾生的孩子的待遇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想想,《红楼梦》中的王夫人、贾宝玉与赵姨娘、贾环的境况,就很明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妾的娘家人与夫家也算亲戚,那就是皇家,即皇帝的嫔妃的娘家人仍然是国戚。
现在,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皇家的亲戚。父族,都有着皇族的血统,都是龙子凤孙,千金之躯,生下来就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的政治待遇却不高。为什么?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血统,因为他们都有着做皇帝的可能,他们的心里或多或少地也会这样想。譬如,汉惠帝死后,却无后,在平定了诸吕后,周勃和陈平就迎立了刘邦的另外一个儿子代王刘恒做了皇帝,也就后来的汉文帝。又譬如,明成祖朱棣,本来他是燕王,但在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时,朱棣就反了,自己做了皇帝。这一点,历代皇帝都明白,所以他们一旦继位,对自己的兄弟、堂兄弟们都会有所顾忌的,必要的时候,皇帝们是会大义灭亲的,会痛下杀手,以维护皇权不会旁落。母族,是与自己是有着血缘关系,妻族,则与自己仅有姻缘关系,虽然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却不会对自己的皇权构成威胁。为什么呢?因为,母族、妻族他们没有做皇帝的资格,不是皇族血统,他们一旦篡位,譬如,王莽篡柆,那是属于谋反,是大逆不道,会遭到众人群起而攻之的。因此,父族可以叫做皇亲,而母族和妻族则可以叫做国戚,历史上一般称之为外戚。 弄清这个关系后,我们就会明白了,皇族的人只能享受荣华富贵,在政治上是不能抱有任何非分之想的,一旦让皇帝感觉到你对他的皇权构成的威胁,哪怕是潜在的威胁,那么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遇。而对于母族与妻族()来说,反而会在政治上享受较高的待遇。一则,他们一般不会对皇权构成致命的威胁;二则,毕竟是亲戚关系,用起来还是比较放心的,知根知底,而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三则,汉代有着重用外戚的传统,其起因是吕后,因为,汉代的江山的建立,吕雉在其中功不可没,刘邦和吕雉实际上开的是夫妻店,一统江山后,吕氏的娘家人得到了重用。但,有一点必须要认识清楚的是,外戚重用的前提是,自己的靠山,也就是皇帝的祖母、母亲或者妻妾,必须得到皇帝的尊敬和恩庞,一旦成为历史或过时黄花,那么,外戚就会跟着失势、败落。他们的关系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外戚受庞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再回过头去看看窦婴。《魏其武安侯列传》告诉我们,魏其侯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的堂兄的儿子,窦皇后是汉景帝的太后,汉武帝的太皇太后,由此可知,窦婴的靠山是非常厉害的。但纵观窦婴的生平,他的显贵却不单单是因为外戚的关系,他有着大量的功劳。其一,忠贞。当汉景帝假意向窦太后提出,自己要将
皇位传给其弟梁孝王时,窦婴立即据理力争,坚决要求皇位只能父子相传,从而与姑姑窦太后一度交恶;其二,与周亚夫一起平定七国之乱;其三,做过太子太傅。汉景帝一开始立长子刘荣为太子,令婴窦为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后来,种种原因,太子被废,窦婴据理力争,认为没有重大的特殊原因不能废掉太子(当时,力挺太子还有周亚夫)。从这点来看,起码窦婴的观点有道理的,是忠于皇家的。也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即位后,选择了窦婴做为自己的第一任丞相。窦婴上任后,忠心辅佐幼主,推行以儒治国、处罚权贵、改革等措施,终因触犯权贵的既得利益,被自己的姑姑——窦太后免职。
闲居在家的窦婴,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其最后却惨遭杀害了呢?这件事的起因很小,就是大家熟知的历史上的“灌夫骂坐、祢衡击鼓”的故事之一——灌夫骂坐。
灌夫是谁?灌夫的父亲是汉代名将灌婴的家臣。七国之乱时,灌夫父子同时从军平叛,其父战死,按汉代规定,灌夫是可以送其父灵柩回家的,但灌夫却回绝了,领着十来个家奴,向敌人阵地冲锋,最后,九死一生。他却因此一战成名,受到重用。无奈灌夫终为一介武夫,没有什么涵养,屡屡喝酒犯法,终致被贬。在窦婴被贬后,其门客作鸟兽散之时,只有灌夫走进了窦婴的生活,两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形如父子。二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中明确告诉我们,这两人的真实目的是,“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这样看来,两个是存在利益上的相互利用的。一个想借灌夫教训那些始从后弃的宾客,一个想倚重窦婴的身份交结诸侯、宗室。
但两人却一再得罪当朝丞相田蚡,终致双双走上了不归路。田蚡是谁?田蚡是汉武帝母后的异父同母的弟弟,论辈分是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当丞相后,窦婴赋闲在家。一天,田蚡路遇灌夫,和他开玩笑说,本来想和灌夫一起找窦婴喝酒,但灌夫却是有孝在身。别人一句玩笑话,灌夫和窦婴却当真了,准备了一宿,田蚡却忘了。于是灌夫非常不满。但田蚡却因此嗅到了窦婴有求于已的气息,便向窦婴要一块地,却遭到了窦婴的严词拒绝。两个从此结怨。田蚡便想借灌夫来扳倒窦婴,便找了很多灌夫鱼肉乡里、欺压百姓的证据,要惩治灌夫。灌夫也不示弱,说自己手中握有田蚡谋反的证据,表面上,虽然两派暂时罢兵,实际上残酷的斗争却是一触即发。因为,田蚡是不可能让政敌手中握有自己谋反的证据的。 后来,田蚡奉太后懿旨完婚,当灌夫看到大家曲意逢迎田蚡,而有意冷落窦婴时,便借酒发疯,大闹婚礼,殊不知这正好陷入了田蚡的圈套中,田蚡便以大不敬的罪名将灌夫下狱。窦婴认为,灌夫借酒闹事是因为为自己维护面子而起,便极力去解救灌夫,甚至动用了汉景帝给自己的遗诏。最后,却因为遗诏查无实据,因矫诏罪而得罪下狱,终致双双送命。
简单叙述了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的事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窦婴和灌夫的死因。
1、未认清形势。首先,没有认清自己靠山——窦大后已经不在了,这时,窦氏家族如果还为所欲为,无异于自投罗网。在前文,我们分析到,外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前提是,自已所依赖的靠山必须得宠。外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外戚的重用只是暂时的。一旦,自己成了昨日黄花,这时就应该夹起尾巴做人,讲究些韬光隐晦,和光同尘,这个最起码的做人的道理,窦婴却没弄清楚。从后来的史实看,窦婴不是最后一个失势的外戚,后来者还有鼎鼎有名的抗匈名将卫青。窦婴如此行事,还可能与其信奉儒学有关,没有学些黄老之术,做事情喜欢直道
而行。这一点,几百年后的唐代中兴名臣郭子仪做得太好了,郭氏做到了用之则行,不用则藏,富贵荣华一生。其次,没有认清武帝的终极政治目标。用易教授的话来说,终武帝一生,他只做了一件,加强中央集权。设内朝,夺相权为皇权;实行推恩制,削弱诸侯的实力,使之无法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匈奴、四夷用兵,特别是对匈奴用兵44年,说到底也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中央集权,就不会允许地方豪强的强势存在。所谓地方豪强,就是家中养士,经济上强大,为霸一方,这样的势力必定会对中央政府构成潜在的威胁的,是中央政府打击的对象。而灌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朝中大臣或诸侯与这样的人往来密切,肯定会引起皇帝的高度关注的。其实,易教授认为,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窦婴的被杀。最后,窦婴太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了。窦婴的对手是田蚡,实际上还有一个背后的对手是王太后。从《史记》的记载来看,汉武帝从一开始就同情着窦婴的,并没有一定要杀窦婴。但,田蚡动用了一切手段,包括后来的造谣中伤、动用王太后,而正是迫于王太后的压力,才使得胜利的天平向田蚡这一方倾斜的。
2、性格上有缺陷。窦婴义气,灌夫冲动。灌夫的冲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反复地因酒误事,一事不合,即大打出手。而其之所以受重用,虽然有自身能力的因素,更重要也是因为其不要命的脾气。而窦婴则是义薄云天,在灌夫入狱后,家人劝窦婴别再插手灌夫的事儿,窦婴却说,我的侯爵是自己挣来的,大不了我自己再丢掉它(“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窦婴作为一个大臣,贬职后,又想巴结权贵(请田蚡喝酒),又想端架子(拒绝田蚡求地的要求)。我认为,讲义气,是一个好事,但也要有一个前提,那就看清讲义气的对象,否则,对谁都讲义气,那就成了义气用事。灌夫的确是为了窦婴打抱不平而获罪的,但,他也是有所图的,即取得窦婴的信任,目的不是那么纯,而且灌夫太容易坏事了,窦婴做为一个大臣,难道看不清,为什么不及早抽身而退呢?事实上,窦婴是一步步陷进去的。
3、田蚡和王太后的步步紧逼。田蚡这个人,从史料来看,十足的小人,心胸极其狭窄,并且贪得无厌。因为一场酒而起了怨恨,竟而欺凌一个大势已去的大臣,首先从道德上来看,这个人就根本不配做一个丞相。其次,灌夫手中握有田蚡的谋反的证据,使得田蚡不扳倒灌夫及其靠山窦婴,就不会轻易罢休的。因为,谋反是死罪啊。而做为当今皇帝的母后的王太后,为了维护娘家人的所谓的尊严,不惜助纣为虐,推波助澜,终于致汉武帝的首任丞相屈死。好在,天作孽,犹可活,人作孽,不可逭。就在窦婴被杀四个月后,田蚡得了一种怪病身亡。
4、汉武帝的冷酷。这里,不得不提到汉武帝。因为,窦婴最终的生杀大权还是握在皇帝手中的,如果,皇帝一定不想杀他,谁也不能杀了窦婴。从史料来看,这件事一开始的时候,汉武帝是同情窦婴的,甚至,灌夫被杀后,都已经议定了不杀窦婴了,但最终却是因为谣言,而选择了杀窦婴。这个谣言的内容,始作俑者是谁,无从考证,我想,无外乎田蚡一伙所为吧。另外,根据易教授的分析,窦婴与地方豪强的勾结,也是汉武帝要杀他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皇帝的冷酷无情,一旦,一个人对其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时,他会豪不留情地痛下杀手的,甚至对自己的兄弟、儿子都不会有所顾忌。譬如,清代的雍正皇帝就是其中的代表。
俱往矣,只留下这些史料还在由着后来的人在一年年、一代代的评说着,感叹着。
篇三:《戏品三国》{品三国的文章}.
戏品《三国》
李卫军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更是文学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原著罗贯中先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亦师亦友,《水浒传》的后期整理据说也是在施耐庵先生去世之后由罗贯中编撰而成。四大名著中的两部都有罗贯中先生参与创作,彰显罗先生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三国演义》与众多小说不尽相同的是,《三国》没有单纯的遵循普通小说以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的写作方法,其故事框架宏伟,所涉及人物广泛,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书中都有淋漓尽致的描写,随便例举一个故事桥段都能令人回味悠长,能驾驭如此大气的文学作品,非罗贯中先生莫属,当下文坛无人与其比肩。当今的国人即使没有通读《三国》,也一定对其中“关羽义薄云天护送皇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赵子龙忠心救幼主十里连营如入无人之境”、“张翼德当阳桥怒喝桥断水倒流吓退曹操百万军”、“诸葛孔明城头瑶琴轻抚大唱空城计”等经典故事桥段耳熟能详。
罗贯中先生除了给我们留下《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瑰宝之外,还为后世子孙作出了始料未及的杰出贡献。我国的传统戏剧中以
《三国》故事为背景的曲目数不胜数,就连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也节取自《三国》的故事桥段,开创了我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自此以《三国》故事为背景的影视剧更是层出不穷,丰富广大观众娱乐生活的同时也使诸多影视演员受益匪浅,编剧罗贯中先生实在是功不可没。评书《三国演义》共计365回,一天一回的讲需要整整一年时间,袁阔成先生令听众大饱耳福的同时,电台、剧场等机构也因《三国》提高了收听率。国人以《三国》为背景而发明的益智游戏“华容道”与法国人发明的“独立钻石”、匈牙利人发明的“魔方”并称为智力游戏界的三大奇迹,可见《三国演义》早已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当今社会中以专门研究文学名著为职业的专家,据传也收入不菲。以《三国》故事为背景的各种游戏更是风靡网络,受到诸多网民的追捧。可某些游戏中文弱的诸葛孔明摇身一变成了武功盖世的江湖高手,就连被关羽斩杀的人物在游戏中也有了克制关羽的绝招,游戏的设计者实在是太颠覆,太雷人了,肯定也赚了个钵满肠肥,本人却不敢苟同这样的篡改。近期流行的一款名为《三国杀》的棋牌游戏,我至今尚未搞明白游戏规则,而那些从未看过《三国演义》的中小学生们却玩的津津有味,开发游戏的公司也赚得了大把的利润。《三国》故事更是我们茶余饭后聊天时常常提及的话题,罗贯中先生的这部《三国演义》提供了那么多后人的就业机会,绝对应该含
笑九泉了。
古往今来研究《三国演义》的大有人在,对故事中“魏蜀吴”三大政治集团的阴谋争斗和其间人物的褒贬之词也不尽相同,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资深文学家的点评还是草根读者恶搞创新的分析言论,仅代表着看客个人对品读《三国》后的有感而发。我作为众多读者中的一员,在此发表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观后感,有违背大众观点的地方敬请海涵。
《三国》可以用作谈资的人物与故事太多了,咱先说说诸葛孔明。都说诸葛亮成功上演“空城计”是因为司马懿的疑心太重,诸葛亮天生就是司马懿的克星等言论我曾经也深信不疑,可看了相关的资料之后却改变了我这种初衷。故事从头谈起有点长,简单的说就是曹魏集团领导在久攻西蜀不下的情况下才启用了野心勃勃且功高震主的司马懿,曹将张郃战败刚愎自用的马谡后,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势如破竹的攻至西城下,诸葛亮万般无奈才上演了“空城计”。试想十五万大军压境,就算是架云梯强攻也定能取胜,更何况城门大开,司马懿焉有不战而退的道理,即使中计也该派一支军队刺探虚实。然而“空城计”的成功源于两个人心理上的战斗。我认为诸葛亮大开城门有两种想法,其一,表明投降态度,其二,给司马懿一个撤兵的台阶。为什么说打开城门这一招是给司马懿一个撤兵的台阶呢?如果诸葛亮紧闭城门
只能逼司马懿攻城,攻城的结果可想而知。而诸葛亮相信司马懿会选择撤兵的原因是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是一个志在一统天下的聪明人,一旦司马懿战败诸葛亮拿下西蜀,那么司马懿在曹魏集团领导的眼中就完全失去利用价值,暂时还没有地位巩固的司马懿十分清楚卸磨杀驴的道理,想要保住当时的地位就必须要给诸葛亮集结援军再战的时间,因此司马懿选择撤兵是明智之举,按当时的情况而言,战败用兵如神的诸葛亮是多么巨大的功勋?司马懿图的不是虚名而是天下,让世人嘲笑他被诸葛亮吓退了又如何?忍一时而终得天下的司马懿没有因小而失大,配合诸葛亮心照不宣的合唱了这出“空城计”实在是经典,司马懿的心智一点不比诸葛亮差,司马懿这种不贪图眼前虚名与利益,着眼未来厚积而薄发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去学习。而诸葛亮得到传唱千古的荣誉,最终还是难逃西蜀被灭的厄运。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累死的,古往今来能媲美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除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恐再难寻及。不管是军师也好,丞相也罢,只是诸葛亮的职业,诸葛先生举世无双的聪明才智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但他爱岗敬业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效仿的。{品三国的文章}.
谈起《三国》,武圣关羽关云长和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不得不说。我个人喜欢赵云更胜关羽一筹,二人同样的忠肝义胆,赵
云少了关羽的狂傲,做事显得更加的沉稳,论武艺比关羽还略胜一筹,二人在《三国》里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熟知,关羽被后人封为武圣也有很多的典故,在此略过不谈。单说关二爷现如今已经被后世人神话,成了供人参拜的神灵偶像。据我所知港台娱乐圈信奉关公,影视剧开机前都会对关公行祭拜仪式。真不知道一项洁身自好不近女色的关公,能不能看惯娱乐圈的信徒们上演那一出出荒淫的潜规则?另外据说混黑道的人都信奉关公,有些只知道青龙偃月刀而不知关公手中《春秋》为何物的古惑仔,为了彰显个性在身上纹刺关公像,以忠孝仁义自居,酒后可以在闹市砍人,面对警察的审讯死扛也不出卖兄弟,只为江湖传扬一句讲义气。关公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从不欺凌弱小百姓,面对金钱美女,高官厚禄不为所动。不知道古惑仔兄弟们在“比学赶帮超”关二爷的活动中表现如何?
看《三国演义》的读者不自觉的会形成一个亲刘备而厌曹操的思想。曹操一直是奸雄的典型代表,罗贯中先生对曹操在诸多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曹操表现出的任人唯才、礼贤下士和远大的志向都在书中得到了展示。然而曹操那句“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尽显其自私、多疑、残暴的性情,曹操光辉的形象被这句大众所不能容忍的话践踏的体无完肤。
篇四:《读易中天的《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的《品三国》有感
易中天《品三国》品出了热闹。不仅让“百家讲坛”广为人知,同时自己的《品三国》在各大书店也是畅销至极,就连他的旧书也因之畅销。于是易中天现象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热点。有人说易中天是“历史超女”、“学术超男”,也有人说易中天的走红其实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更有人说易中天是个南蛮。对易中天,我不敢妄加评判。但之前读过《三国演义》,觉得《品三国》简直将《三国演义》分割得支离破碎,易中天简直是对《三国演义》攻击最大的人。
以前经常会听到同学说‘易中天说的对,诸葛亮确实不是什么贤相,他独断专行’等等。我在感慨着《品三国》的深入人心外,也在悲叹着中国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的轻易动摇。很多人都不读《三国演义》了,而将易中天的品读当成绝对真理,为显耀自己而大谈特谈。职责简直是一种悲哀。
易中天在《品三国》里加入了一些比较现代的词汇,比如“老板和佣工”或者“跳槽”,称诸葛亮为帅哥,这种通俗的解读,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为三国历史知识的普及作了较大的贡献。除此以外,易中天却以历史的要求、现代的视觉来解构《三国演义》。在他笔下,到处都是人与人的勾心斗角,君臣之间的背叛,兄弟之间的杀戮,国与国之间的血腥争夺。这样来讲三国,就完全将《三国演义》中的人文理想、审美理想、人生观念、历史观念、社会价值观颠覆了。这样的解读,我在怀疑《三国演义》还能称得上是“四大名著”之一吗?
读《你的名字会被记多久》后感
这是一份杂志的卷首语。看完这篇文章,我感慨良久。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乡下青年带母亲去热闹非凡的大都市看病,他怕母亲不能活着从手术台上下来,就想领着母亲去看一场电影。他站在电影院门口一次又一次地向来人购买电影票,然而却无人搭理他。当他终于从“我”手中拿到票后,他郑重地要了“我”的名字。多年以后,当“我”听到一个陌生人居然叫出“我”的名字,“我”真的觉出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细细想来,觉得能记住我名字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大学期间,每过完一个暑假或寒假,有几个同学的名字就会从我脑海中溜走。自己尚且这样,也就不怕有些同学一时叫不出我的名字了。然则一碰到久违的同学居然还能叫出我的名字,则不免有一种心喜若狂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好,却从没细心为这种感觉经营过。一直相信人生如匆匆过客,相聚了又要匆匆别离,带着情感的包袱上路未免太过沉重。而终于回过头来看看身后的世界,却发现如此荒芜。无法名垂千史,但愿能多为他人着想,多为他人考虑,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别人,从而多年以后自己的名字还能在他人心中留有一席之地。
在纸上盲目地追问人生的意义之前,我们有在心底里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吗——我的名字被谁记住了,他们会记多久?
篇五:《铜川市中考满分作文-品品三国里的忽略》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chuzhong/cezw/245634.html